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桂亮邮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8-10-10 18:30:40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烧山火’与‘透天凉’我略知1、2,但,得分请气血虚实,讲究辩证施治。
72
发表于 2008-10-10 19:09:18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楼上的朋友“一语中的”,然于“辨证施治”的粗线条内,实有细笔道。
通过临床证实,面对患病的客观,并非一律非得“烧山火”或“透天凉”不可……
过分追逐“針感”,不失有乏气之虞。因此前辈们有“易破不易补”之真谛……
每当将针法同“导引”相合时,才恍然大悟“气之玄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0 20:23:23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金针探秘之再论整体系统针法
《上古天真论》以肾气主持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的盛衰,首先提出了中医学先天之气的概念。秦越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元气的名称与概念,认为“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之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说明元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同时认为元气与肾和命门关系密切,他在《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命门乃二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乃先天元气所藏之处。那么命门与脐下肾间动气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引用王海藏的解释说“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陌生于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由此可见命门与脐下肾间动气为阴阳运行之根源。
宗于东垣之学说,以脾土为万物生发之母,人体一切的营养来源,均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健运,所以当脾胃功能衰退之时,元气随之转弱。但脾病久久不愈,则肾阳转虚,命门相火弱等病,亦随之而生而呈现出脾肾两虚的症状,治之则东垣认为补肾不如补脾。
但在温补学派的观点上,却有不同的主张,认为人体生命之门在肾及命门之中,主宰着人体一切新陈代谢的动力来源,当命门火衰则脾肺心的阳气亦会不足,最后亦会出现脾肾两虚的相同症状。在治疗上则强调补脾不如补肾,这两种不同的方向治疗方式,就是李中梓所强调的,人有两本:一以肾为先天之本;一以脾为后天之本的最终目的,而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辅佐。
《类经•卷十五》言:“精气之源,本于水谷,水谷之化,出于脾胃。……然水谷在胃,命门在肾,以精气言,则肾精之化因于胃,以火土言,则土中阳气根于命门。”《医贯•先后要论》指出:“夫五脏六腑之精,皆禀受于脾土。”肾精也不例外。后天之本脾与先天之本肾之间存在着互济的关系,后天赖先天为之主,先天赖后天为之资,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脾脏化生水谷精微,须有肾阳的温煦作用,而肾中精气又须有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指出的“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说明生理上脾与肾是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资助的关系,两者共为人体生命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水为万物之元;脾为后天之本,属土,土为万物之母。脾肾合德,水土互用,后天之气得先天之助,则生生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养,始能生化无穷。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指出“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成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说明脾与肾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又基于脾肾的这种关系,张氏认为善养后天可扶助先天之不足,即所谓的“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由此可见通过补脾胃可以资生资助先天元气的目的,从而保持先天肾气的盈满,所以命门之火的培养须在完全补足后天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此为借后天返先天,修先天而化后天。当后天气血,经络,营卫完全补足之后,自然有助于先天气的培养。此为保后天即所以固先天。
笔者的整体系统针法正是融合了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在针灸过程中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资助,再结合补充脏腑后天之气,最终达到补充命门先天元气的目的。笔者借鉴了丹道中二肾汤煎的理论与针法相互印证,丹道中二肾汤煎的理论代表了肾气充盈的标志,而笔者认为通过针灸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出现的二肾汤煎也代表了肾气充盈。因为只有达到肾气充盈才能有二肾汤煎的反映和感觉。有些人提出肾气极虚者针刺后也会出现类似感觉,笔者认为物极则变此为假热之征兆,这种假热症状通过针刺后必定热量减弱直至没有任何感觉,而且可以通过脉象来鉴别。而真正的肾气充盈是伴随每一次针刺都会有二肾汤煎的感觉。笔者的整体系统针法同时融合了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对于年轻元气充足者直接利用元气去攻克疾病达到邪去正安的结果,再结合补后天恢复其良性循环;而年老体弱者则必须先通过培养后天再达到补先天的目的,自然就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了。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针几次就能二肾发热的,这恰好说明其肾气不足,此时需要通过一段时间针灸培养后天脾胃调节补充,等到后天补足了再培养肾气才出现二肾发热最终达到肾气补充的效果。反之能够针出二肾发热就代表其肾气充盈再结合培养后天,以整体力量去攻击患处,必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肾气是否充足全在平时的保养和经脉是否畅通,《上古天真论》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通过针灸的方法是能够达到补肾气命门的结果,二肾发热也就是肾气充盈的表现,并且元气能够补充那么一切皆有可能。整体系统针法的理论就是结合培养后天气血达到补充元气的效果,再运用元气一一攻击患处,以达到以整体攻克局部疾病,最终达到一气贯通的目的。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20:21:34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感谢
首届针法培元活动终于圆满的落下了帷幕,虽然其中有些网友因有事缠身无法前来,但此次活动也已经达到较满意的效果。笔者再次感谢这些体验者完全信任的不远千里来苏,共同合作完成了此次首届针法培元活动。通过这些体验者真实的记录,使大家对传统针灸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针灸技法的运用谓之技巧或称为法度,针灸技法的运用决非信笔涂鸦,针到哪里算哪里,正所谓“无备之战不可打,无意之笔不可下”。针灸技法的运用亦是如此,需意在针先,在中医理论和辩证的基础上,备好一套或几套方案方法的运用,而后方可寸步不乱,再处处留心保留变化之余地,自然达到法无定法,随机应变,浑然天成的境地。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发现,平时致力于丹道修炼者,由于经络较畅通,培元疗效就更加显著。通过这样形式的体验活动和直接的交流,使体验者更加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了培元针法,真正领会到培元针法绝非简单的一针一穴激发元气来针出热感,而是在中医和丹道理论的指导下,将传统穴法进行有机结合和多层次组合,有步骤有条理有目的的全方位进行系统性的补肾培元。同时在施针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及各种反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变化,以达到最快最好的疗效,并且针后无任何不良反应。培元针法中的配穴布阵,讲究的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将穴法进行有序整合,最终达到二肾发热一气流转的培元效果,这样的方式方法在此次活动案例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笔者一直坚信科学的发展,必须是理论指导和联系实践,实践再印证理论,更坚定“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笔者也深信随着培元针法不断的推广和深入人心,将会有更多的朋友从中真真切切的受益,从而能亲身感受到传统针法的无穷魅力。

75
发表于 2008-10-11 21:24:31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实说“创新培元”仅是初探,当然了掀起热浪,还有待进一步求真。
根据传统经验诸多积累,据说,先天之气如脑细胞一样,发育成熟便有损无增,类同基因码一样,序列即足,链接难易。若以針刺能培先天元气,足可言“长生之路”便无遗憾!听说,内气之损,少一分便缺一分;缺一分便缩这寿路之短。
自古取刺針为,亦以缺损求衡。九分气作十分配,然损一分则亏一分,损多亏多。至于是事如何,静观其变……
妄言了,授者何不惧之,受者何不畏之?曰:人有自择之……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21:49:24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这个贴子最后由桂亮邮箱在 2008/10/11 09:51pm 第 1 次编辑]

假网友:笔者一直坚信科学的发展,必须是理论指导和联系实践,实践再印证理论,更坚定“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并且培元针法传播体验者至今已经达到六十几位,未听说有任何不良反映。并且也受到诸多丹道修炼者的内证,证明笔者的针法是真正的培元方法。您啊,实属顽固不化!针道与丹道拳道皆属于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皆能够培养和补足先天元气。笔者的愿望就是人人能够补足元气,皆能达到健康长寿。
7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09:56:35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金针探秘之针灸补亏正法
补亏损者,世人年至四十后,精气已消耗大半,祖国医学经典《内经》认为“五八,肾气衰,发惰齿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鬓发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而更有先天不足者,若后天不补足精气,则难保康寿。笔者参看仙学典籍,以为医道通于仙道,丹道理论认为,人在下生之时,秉受天地之炁360铢,合一周天之数,加上禀受父母之炁24铢,共384铢,随年龄增长则不断消耗,至40岁已消耗大半,八八,六十四铢元炁终矣,其应乎坤,坤者纯阴也,唯安谷气而生,故名苟寿。“人至于此,去死不远矣。”观此二者,见解一致,都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根本,为生命提供原始能量的动力,但随着年龄增长,各种生命的活动及内因(七情六欲)外因(外邪六淫)的影响,元气逐渐消耗,体内阴邪之气日益增加,阳气逐渐衰弱,最终元气耗尽直至死亡,而唯有仙学修炼能点化体内阴质,排尽体内阴邪之气,以成纯阳之体,逆返自然生命的盛衰生死法则,最终达到长生久视。而补亏损,保元气则需平时刻刻着意,处处留神,以防阴邪之气侵入体内。故补亏损重在平时保养,不然到老为时已晚。即以世俗而论,假使一人每月能有百元进益,纵每月用去十元二十元,尚有八九十元可以储蓄,固于本体无伤,年岁久远,亦可以变为富人。若每月有千元收入,却胡乱挥霍,久而久之,富人也能变为穷人,则非用自己老本钱不可,终至破产,所以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能开源又能节流更好,即不能开源又不能节流,则只能坐以待毙,而身体保养之道亦是如此。
而培养自身元气,排尽体内阴邪之气,其效最捷者,莫属于针灸之术。仙学始祖陈樱宁认为中医针灸也应包括于仙学之中,因对于修炼者讲十分实用,对于补亏损,祛阴邪有十分特殊的效果。
补亏损者,莫过于培补后天之本脾胃,张介宾《景岳全书》:“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死,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格致余论》:“脾其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上升,成天地交泰之势。”故补亏损,当以补脾胃为根本。
如何运用针法来培补脾胃,则当取阳明,太阴二经。《内经》云“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之经当取合谷,曲池,足三里,三穴皆归属阳明,且阳明之经多气多血,运用补法有补气血之效,再取脾经太白,三阴交。太白之穴,古人观天象,以太白为兵象,具勘定内乱,匡复正统之意。若久病者或身体亏损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此穴用之有效。为补亏损之要穴。三阴交为三阴之经之会穴,凡属肝脾胃三经之症关于血分者,统能治之,五穴相合则为培补后天脾胃之主方,针后即觉全身温暖,浑身舒适,后天脾胃得到补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自然精力旺盛,而后再用针法来培补肾气即先天之本,取气海,肾俞,太溪诸穴,温补肾阳,使体内肾气充足,命门发热,至此后天先天之本俱以补足,体内阳气隆盛,体内阴邪之气逐渐排尽,而后方可运用针法来打通任督两脉(详见拙作“炁通任督,必得康寿”一文)。至此,身内应乎乾象,体内先天之精自然化炁,神炁合一,已补足后天亏损,达到返老还童,无诸苦疾,安乐延年,恢复青春的目的。
78
发表于 2008-10-12 10:00:39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但愿如此,一个对针灸基底的最基本常识还未确切的握据,一个连中医自身宗旨与精髓尚未了解,而大谈实践“医疗与健康”,而将医与丹道混同,巧立名目于“独创”这也是日前一特点……
敢问楼主,此可长寿吗?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21:13:23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笔者只能说您的知识太肤浅了。道学理论直接指导着丹道对于生命的本源极其根本规律的探讨,并且与《内经》息息相通。道家将“道”作为自己自然观,社会观及哲学的中心,也是其学术思想的最高准则。《内经》也以道作为宇宙自然规律的概括,医学研究的最深学术层次,并结合医学理论具体探讨。道家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一是促进《内经》整体观的形成。二是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内经》承认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身心和谐的学术思想影响很大。三道家万物对待,统一,转化的辩证思想成为《内经》阴阳哲学的基础,有无,动静,刚柔,有余不足等对立范畴贯穿于《内经》基本理论和诊治原则之中。四道家的元气论直接影响了《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所。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21:39:13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什么是元气论?补充培养元气能达到怎样的疗效和目的?
答:  “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其后又提出“精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门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
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人生厂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命活动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中医学上,《内经》只言真气,不言元气。元气、原气,首见于《难经》:“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难经•八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难经•六十六难》)“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不死”(《难经•十四难》)。“原,本作源”,“原,本也”(《释文》)。“元,本也”(《正字通》)。“元,犹原也。”“元者为万物之本原,而人之元在焉”(《易,彖》)。谓“乾元”、“坤元”分别为万物所“资始”、 “资生”。“要之,元、原同义,本始之意”(《春秋繁露》)。原气又称元气。
(一)元气
1.基本含义:据元、原的本始之意,元气、原气为生命本始之气。在胚胎中已经形成,秘藏于肾中,与命门有密切联系,为先天之气。所以,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原始,源于先天而根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包括元阴、元阳之气。故曰:“元气是生来便有,此气渐长渐消,为一生盛衰之本”(《医学读书记•通一子杂论》)。因元气来源于先天,故又称先天之气。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元气根于肾,其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难经•三十六难》)。“命门为元气之根”(《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肾中精气,虽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所以李东垣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总之,元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之精以充养而成。所谓“先天真一之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出,而为人身之至宝”(《医原》)。但元气之盛衰,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乎人生者不小”(《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
(2)分布:元气发于肾间(命门),通过三焦,沿经络系统和腠理间隙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以作用于机体各部分。“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医门法律•阴病论》)。可见,肾为元气之根。元气从肾发出,经三焦循经脉而行。
      元气藏之于肾而化生元精,系于命门而为肾间动气,其变化为用,一分为二而为元阴、元阳,实为性命之本、造化之机。元气虽藏之于下,而其用则布护周身,脏腑之机能全赖此气之运转,故徐灵胎说:“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劳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末亡,皆赖此也”(《医学源流论》)。元气之所行,与任督二脉关系至密。元气根之于肾而行于任督,故李时珍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奇经八脉考》)。元气虽化生于先天父母之精,但必须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所以与脾胃又密切相关,故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内外伤辨惑论》)。
由此可见,元气的盛衰聚散及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元气不足或气机失调,则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于气”、“元气虚为致病之本”之说。因此防病治病也应以调护元气为本,善养生者更应正视护养此气。故张介宾说:“盖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类经.运气类》)。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提出:至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 若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盖元气虽自有所在,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虚其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邪入于中,而精不能续,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
徐灵胎对《内经》先天学说有着系统的阐发,他着重论述元气的生理,病理及其保养等内容,从而提出元气存亡论。其次由于对元气理论深入的研究,特别强调注重保护元气,还突出治未病预防元气损伤。因而他说“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这与上工治未病同出一辙。所以他认为,人的寿命长短决定于元气的盛衰存亡。他还特别强调要“谨护元气”,以为这既是人们养生的根本之道,也是医者用药的根本之道。只要有一丝元气,便有一丝生命。他的这一见解笔者认为极有见地,对于养生和治病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4 06:37 , Processed in 0.06297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