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哲学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不禁想问[[上古圣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秋皆度百岁]]是真的吗??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9-8-23 22:17:15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禁想问[[上古圣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秋皆度百岁]]是真的吗??

以上可以说是善意的玩笑或是牢骚,请求理解。只有谦卑,才能让你理解 内经或是道德经。如果不能理解,引用什麽 至圣 至贤 至德啊,那只是 商业利益或虚荣需要。别蒙自己了,干嘛要这样欺骗自己而活着?
82
发表于 2009-8-23 22:23:25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禁想问[[上古圣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秋皆度百岁]]是真的吗??

哲学家先生,你的 ID 听起来很不错。善待之,谢谢。
好了,其他的由时光去做吧。各位晚安。88
83
发表于 2009-8-23 22:29:02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禁想问[[上古圣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秋皆度百岁]]是真的吗??

下面引用由溪流2009/08/21 07:50am 发表的内容:
古人有严重的崇古思想,比今人还要严重。所以,一些书的记载,只能作参考,不能全信。
许多人都说古代人长得高,身高七尺,但根据出土的古人骨骼测量,古人并不高,实际可能比现代人还要矮一些。
古书记载力举千 ...
下面引用由溪流2009/08/22 05:25pm 发表的内容:
我们还可以找到旁证,来证明内经中所说的“鬼神就是鬼神",而不能是其他的解释。 
下面引用由zhengyou2009/08/22 09:18pm 发表的内容:
[《灵枢·平人绝谷论》“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请溪流总版主指教,《内经》之中这类“鬼、神”字眼尚有多处,与总版主所挑选的是一个意义吗?]
1,并不是帮腔您的对面,
也同意您对内经里“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唯有因鬼神之事乎?”,明明白白讲的就是鬼神。
但提醒您老注意,《内经》之中另有一类“鬼、神”字眼不是说迷信的鬼神;而是“鬼、神”之本意,人体的精、气神,也就是 薛雪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不和则为邪,故百病皆生于气也”。
本人不信古人造字起世会制造一些子虚乌有的名词愚弄后代子孙。
迷信的鬼神应该是后人衍生的一种意义,由于两种意义的“鬼、神”并存于《内经》时代,也就体现在《内经》一书中。仔细阅读,不难发现“鬼、神”两字有两种不同指代。
2,,正确理解《内经》之中每一个名词的意义,不是为了个人颜面得失,而是力争清扫历史的尘垢,还《内经》一书本来面貌。《内经》一书不是哲学,也不是文化,而是以古代文化文字记录的中医应用程序。



-=-=-=-=- 以下内容由 zhengyou2009年08月23日 10:32pm 时添加 -=-=-=-=-
[公式如下
D*=N(eλt-1)或t=1/λ*ln(1+D*/N)]
真是难为总版主了,
1,这个公式是用于同位素年龄测定?不得不说用这个公式证明古人的生寿,好像有点粗心大意?
注意:[当生物死后,C14不仅得不到补充,相反由于衰变而含量不断减少。C14的半哀期为5730年。其半衰期是如此之短,以至这种方法只适于测定40,000年以内的年龄(但若用补充方法也可得到60,000年范围内的年龄数据)]
可见这种方法只能根据人死之后放射性C14由于衰变而含量不断减少,来测定死亡期巨今的年代,也就是尸骨的年龄,不是尸骨生前的年龄!
就算科学发挥到可以用此法测定尸骨生前的年龄,这是大范围的计算,有4万年~6万年的范围,有很复杂的程序,可以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比如一杆200斤的大称,用其称量以克为计量的中药方,有准确率吗?


-=-=-=-=- 以下内容由 zhengyou2009年08月23日 10:39pm 时添加 -=-=-=-=-
4,[姚马中医先哲理解能力具不如你,是吧?
又来一个热入心包的。
请问中午您吃了几碗米饭?]
个人只读《内经》,以及相关可以帮助理解《内经》的书,姚止庵、马莳注解《内经》的书还真没读。
是从溪流总版主的引用推知姚止庵、马莳注解《内经》没有明确《内经》之中“鬼、神”字眼的两种意义?而且以衍生义淹没本义?
或许溪流总版主读书粗心有漏落?溪流总版主棋琴书画无不精通,按理不是粗心大意的人,但从几次的交流发现,有点粗心?是心火太大?
84
发表于 2009-8-23 23:10:42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禁想问[[上古圣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秋皆度百岁]]是真的吗??

下面引用由溪流2009/08/21 04:05pm 发表的内容:
该继承的一点不能遗漏,该丢弃的也不能死抱着僵尸不放。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对社会的进步意义在哪里?社会要是沿着这种轨道前进,大家能坐在计算机前胡吹乱侃吗?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进步意义在哪里,总是这种状况,社会能前进吗?各民族、种族的科学思想的相互交流、融汇,是世界历史前进的动力,这种封闭式的文化止步不前,能对社会发展有何推动意义?要是抗日战争时期,死抱着这种思想,现在中国人还生活在日本鬼子的铁蹄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思想理论核心是“退让与世无争”在上面的论述里,大家看到与世无争的思想了吗?没有!看到的是善下之、言下之,身后之,都是为了达到百谷王、上民、先民、的诡诈的手段,斯之退让、不争,乃是达到“大争、大上、大先”的手段。只不过手段更加老到、奸诈而已。换句话说,老子这些话有更强烈的与世相争的欲望。
这些难道不是老子思想的悖论吗?
糟粕粉饰一万遍,也是糟粕,只有正视历史,卸下那些沉重的历史腌臜包袱,继承那些被历史检验为精粹的东西,中国和中国的学术才能大步向前。
对于溪流先生对老子言论的评价,个人观点相近,老子的思想或许有利社会安宁,但似乎不太有利社会发展。
尤其不适用于目前中医的需要。医生的存在就是与病魔争夺健康,
中医药论坛的存在,就是争取中医的社会地位。
也不适应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环境。
老子的思想理论核心是引导人们陷入无为之境,无欲,无争,顺其自然。以利欲争之人。与其王室成员身份不无干系。
85
发表于 2009-8-24 08:38:04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禁想问[[上古圣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秋皆度百岁]]是真的吗??

老子的思想其實最有利於"社會發展"
近來的的金融風暴
與台灣的八八水災
都起因於人類無止盡的發展慾望
人類對待地球就像癌細胞
正常細胞的複製是受約束的
只有癌細胞是無限的
直到病患同歸於盡
溪流
再回頭讀讀老子吧!
86
发表于 2009-8-24 09:14:50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禁想问[[上古圣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秋皆度百岁]]是真的吗??

“tjwj,杨生军,你们二位回答我,世界上有没有“生而神灵,成而登天,倚鬼神以制义,生下能‘自言其名’的人”直接回答我,有没有?
如果认为有,那么请君去神仙论坛,这里是科学的殿堂”
见过傻的,没见过这么傻的!你真是傻的可爱。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井底之蛙怎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呢?世人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夜郎自大,自不量力,诚可笑也!不要再不懂装懂了,不要再不知自己姓什么了,不要再胡言乱语,不知北了。
告诉尔等,好好记住了,这里的“生”不是指出生,而是指道生!
握槌不见鼓,有矢难觅弩。生旦净末丑,一群二百五。
如果专家们还怀疑中医的阴阳理论和中医的五行理论,你们可以联合政府,联合媒体,组团来找我,我可以证明给你们看看,中医的阴阳理论和中医的五行理论是如何的正确,让你们看看什么叫神仙,以正视听。小人谋食,君子谋道!
中国古人是非常伟大的,难道不应该被崇拜吗?不值得我们敬畏吗?敬则不生妄想,不随昏住。否则,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夜郎自大,自不量力,不知自己姓什么。更常常胡言乱语以惑世,歪解经典,以盲引盲,不知北在何方。
千万不要以为现在的人优于古人,相当幼稚!何等可笑?不知天高地厚者也。
87
发表于 2009-8-24 12:57:01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禁想问[[上古圣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秋皆度百岁]]是真的吗??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流在 2009/08/24 01:01pm 第 1 次编辑]

【见过傻的,没见过这么傻的!你真是傻的可爱】
我看您是傻得令人难以置信!
不信,看下边:
【告诉尔等,好好记住了,这里的“生”不是指出生,而是指道生】
生而神灵,是指黄帝从母亲肚里出生就神灵,大家都这么理解吧。
黄帝是个人,他也是人生父母养的,有疑问吗。
你说黄帝生而神灵,是道生,而不是父母生,是吗?
不要怪我说话不客气,您也是人,是不是也是道生的呢?与父母绝无关系?
宇宙都能听到笑声!
【生旦净末丑,一群二百五。】
的确,整个论坛只有您不是二百五,乃四分之一千也。
88
发表于 2009-8-24 13:21:08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禁想问[[上古圣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秋皆度百岁]]是真的吗??

看来尔不但傻,还愚之甚也,蠢笨一个。
“黄帝是个人,他也是人生父母养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不过“道生”不是“道生的孩子”!
见过蠢的,没见过这么蠢的!
雄鹰一展遮天翅,缩头乌龟不见日。博士院士加权威,不知二五是个十。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89
发表于 2009-8-24 13:58:19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禁想问[[上古圣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秋皆度百岁]]是真的吗??

“生而神灵”,是有正常头脑的人都会理解为此人生出来就神灵。
也就是这个”生“字,在这里只能理解为在娘肚里出生。
您理解为道生,我看您绝不是一般的二百五,乃是超二百五理解能力人!
您也知道“道”不能生人啊,吃我一惊。
再问道怎么生“黄帝”而神灵啊,您不妨细细娓娓道来,说而细致些,因为我等智商皆不如您啊。
再问您这具有”“超人理解能力之人”,是不是也是“道”生的?
90
发表于 2009-8-24 14:00:12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禁想问[[上古圣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秋皆度百岁]]是真的吗??

[这个贴子最后由空灵道在 2009/08/24 02:15pm 第 2 次编辑]

大家从下面历代天师传略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1 历代天师简介

第一代天师: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约生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卒于永寿二年(公元156年),七岁即学道。因创立“正一盟威之道”,道教徒称其为“张道陵”,尊奉为“张天师”。
张陵博通“五经”, 24岁时以直言极谏科被录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26岁即任巴郡江州令(今重庆)。但他向来喜好黄老清静养生之道,立志修炼形轻举,隐于北邙山、龙虎山等处。后来听说蜀人比较纯厚,容易教化,并且名山较多,于是在东汉顺帝时(126~144)入蜀,居鹤鸣山(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修道。一天半夜,太上老君降诏张道陵:“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啊!于是授以“正一盟威符箓”、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由此他造作道书二十四篇,在巴蜀及汉中等地建立二十四治,正式创立正一盟威道。
历代皇室对张陵天师宠爱有加。唐天宝七年(公元七四八年),玄宗皇帝詔后汉天师張道陵册赠太师;唐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懿宗皇帝封天师張道陵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绍宁時加号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徽宗进封真君,玉册文维;
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一二三九年)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
第二代天师:
嗣师张衡  字灵真,生年不详、卒于179年。年少即博学,隐居多年,不愿为官,精修道法,很少与外界往来,名声显重于朝野,天子想召他任黄门侍郎,他不应召,继承张陵遗志,后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正月二十三日,传印剑给子鲁,而后得道升仙而去。   
第三代天师:
系师张鲁  字公祺,生年不详、卒于二一六年。他的事迹在正史《三国志》《后汉书》等书中都有记载。先被益州(今成都)牧刘焉拜为督义司马,后与别部司马张修共取汉中,得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策略三十余年。后迫于曹操的威逼,为使汉中百姓免于涂炭,而投降曹操。曹操对他赏赐有加,让他率家眷、信徒迁往中原,拜他为镇南将军,并封为阆中侯。道门中人称他为“系师”。
第四代天师:
张盛字元宗,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汉末至西晋。曹魏皇帝曾封他为都亭侯,张盛没有接受,后来带着祖传的经书、印、剑、符箓等自汉中来到龙虎山建茅屋而隐。从此龙虎山成为正一盟威道的祖庭之地。于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一三四一年)赐号为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第五代天师:
张昭成字道融,生卒年不详。年少就学道不懈,精通道教出神之术,端坐于家中,能察知数百里之外的事情。活至一百一十九岁升天而化,羽化时面色如生。而他墓前生出灵芝百木,有时能看見白鶴往來,很是神奇。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微广教弘道真君。
第六代天师:
张椒字德馨,生卒年不详。博通儒书,擅长治鬼降魔之术,以符箓传度世人。皇帝数次征召他,都未接受,常游鄱阳湖。居在龙虎山时多有神异之迹,活到一百余岁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微弘教玄妙真君。
第七代天师:
張回字仲昌,生卒年不详。年幼时曾问“道是何物?”他见旁人不能答,便慨然失笑而叹。五岁时,他父亲想让他读儒书,他回答道:祖上的书不读,读其他书有什么用?张回善辟谷导引之术,能日行数百里,后隐入青城山,不知所終。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輔教弘济真君。
第八代天师:
張迥  字彦起,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南朝齐高帝年间。极富天赋,年幼时即得道。他丰姿俊美,德量天成,严格尊奉六时香火,一生不怠。善于治病驱邪,都能应验,世人对他十分敬仰。年九十岁而解化升天,当日满屋飘异香,经月不散。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第九代天师:
張符字德信,生卒年不详。熟读经史子集,能过目不忘。擅长道门符箓法术,显贵于当时各界、四方人士都敬仰他。于九十二岁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贊化崇妙真君。
第十代天师:
張子祥字麟伯,生卒年不详,活动于隋朝年间。年少时曾读儒书,官至洛阳都尉。后弃官回到龙虎山潜心向道,常行服食炼养之术,能吐丹于手掌之中。后从学者数百人,他分派弟子到四方,广传道法。岁一百二十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妙太虛真君。
第十一代天师:
張通玄字仲达,生卒年不详。天性静默,常独坐一室,四时不出。有一年发生瘟疫流行病,只见他把木标放置水中,过往的人饮水后即可治好病疫。人们用钱财帛物感谢他,都坚决不接受。岁九十七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应冲和真君。
第十二代天师:
張恒字德润,生卒年不详。对经史能过目不忘。唐高宗召他到京城,问其治國安民之道。他回答:能无为则天下可治,高宗大喜。他擅长变幻之术,岁九十八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第十三代天师:
张光字德昭,生卒年不详。一生立志于修道,曾于次子(名梧字君明)居山中石室长达三十余年。后还家传授经箓,擅长辟谷术。岁一百0四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第十四代天师:
張慈正字子明,生卒年不详。天资聪颖,擅长易道,一生乐善好施,接济贫穷。曾隐于山中修道多年。承袭天师位后,只有每年的三元日才出山传授经箓,朝廷屡次想召他为官,都被推掉。活于世间一百余岁而羽化,化时人们听见来自天界迎接他的仙乐之声。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上德紫虛真君。
第十五代天师:
張高字士龙,生卒年不详。气宇轩昂,生性豁达,好饮酒并且能饮一升而不醉。后唐玄宗召見他,命他在京师设坛传箓,一日酒后把天师印遗忘在長安酒家,有一个少年尽全力想拿走此印,但都不能动弹,第二天天师返回,笑而取走天师之印。玄宗赐他金帛,免租稅,册封汉祖天师号。唐肃宗时曾赐香币建醮、賜张天师像于山中。唐德宗时降赐供养,供养金镀銀香、炉香,及黄金器物。活到九十三岁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崇德玄佔真君。
第十六代天师:
張应韶字治凤,生卒年不详。一生博学经典,精通道术,后隐居于龙虎山龙须井上,擅长辟谷之术,能百日不进食。善吹铁笛,与妻儿耕作自娱。后坐化于龙须井上,年约九十余岁。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虛演道冲素真君。
第十七代天师:
張頤  字仲孚,生卒年不详。先任貴水尉,后弃官携妻儿归隐山中。为人至孝,强调先行忠孝之道,而后成就仙道。后无疾而化,年八十七岁。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虛阐教孚佑真君。
第十八代天师:
張士元  字仲良,生卒年不详。少时博习群书。居在上清乡应天山四十余年,当时山中多老虎,人们不敢拜见他。他只是三元日时才下山传箓,每当大風大兩时,人们就看見他乘坐黑虎往來于众山峰之间。应天山至今还保留他的众多遗迹,今山南有丹合,山北有绪经石,黑龙井、碧莲池等。年九十二岁而化于家中。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虛明道贊运真君。
第十九代天师:
張修  字德其,生卒年不详。生性淳朴、节俭,曾携妻儿耕作于野外,很少与人交往。擅长符法治病,无不应验。弟子赠送他的礼物,都散布给贫穷之家。后端坐家中而化,享年八十五岁。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朗化昭庆真君。
第二十代天师:
張谌(chen)  字子坚,生卒年不详。少时即博学,为当时大儒,善于草隶书,精通道法,擅长辟谷之术。唐武宗与唐懿宗时曾赐其封号。后还龙虎山中,一天大醉而化,岁一百余。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洞其守德真君。
第二十一代天师:
張秉一  字溫甫,生卒年不详。其母于梦中见一神人脚履金色巨龟下降,后来感到有妊,十五月后才产下他。据说他目光如電,能于夜间看见东西,常背剑行走于山中,斩妖除魔。曾积累千金,每遇旱涝之年,就用千金买谷,救济百姓。岁九十二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紫极昭佔真君。
第二十二代天师:
張善  字元長,生卒年不详。少时就不沾荤,年纪稍長即学道,游遍名山大川,三十余年后才回到龙虎山,后就足不出户,岁八十七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虛崇应孚惠真君
第二十三代天师:
張季文   字仲哇,生卒年不详。擅长符箓,五代时,受其经箓的人甚多,人们用铁环券把他所受的符箓包起来,以免他受到破坏。年八十七岁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虛妙道輔國真君。
第二十四代天师:
  张正隨字宝神,生卒年不详。生性淡薄高雅,為人爽直淳朴。家中并不富裕,但却乐善好施。后真宗皇帝召见他,并专门为他建授箓院,并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賜号真靜先生。年八十七岁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虛度教妙济真君。
第二十五代天师:
張乾曜  字元光,生卒年不详。生性靜默寡言,立志內修。后仁宗听说他有道,于天圣八年(公元一0三0年)五月召见他并问其养生治民之事。答道:朴行以简易,則天下和谐。宋仁宗厚奖他,賜号澄素先生,岁八十五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玄普济湛寂真君。
第二十六代天师:
張嗣宗  字荣祖,生卒年不详。一出生左手就有印文,袭教后,以神异而著称,后仁宗召见他,请求为国祛灾避祸,祈祷有应。曾奉敕迁上清观于山的南面,擅长吐纳之法,岁七十八时面貌仍如童顏,賜号虛白先生。岁八十一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普化妙梧真君。
第二十七代天师:
張象中  字拱震,生卒年不详。出生后三个月能走路,五个月后就能说话,少时聪穎非常,博通经史,尤精道术。十三岁时受宋仁宗召見,并賜坐应答,宋仁宗对其非常满意,特赏賜其紫衣。后归隐圣井山,得道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第二十八代天师:
張敦复  字延之,生卒年不详。学识甚佳,声如洪钟,当时名流多敬景仰他。后奉圣命为宋神宗设蘸于内殿,并被賜号葆光先生。岁五十三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大极无为演道真君。
第二十九代天师:
張景端   字子仁,生卒年不详。性情恬淡,绝各种嗜欲,笃志于玄学。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一一0八年)贈葆真先生,岁五十二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极清虛慈妙真君。
第三十代天师:
張继先  字嘉闻,号條然子,赐号虛靖先生。公元一0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生於蒙谷广。五岁之前尚不能说话,五岁时,某日听到鸡鸣声,忽然笑而賦诗: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張大口,唤醒梦中人。九岁便嗣教。后徽宗皇帝四次召其入宫问其道法异同和外丹黄白之事,他劝皇上不要沉湎于外丹黄白之术,应以修德治国为重。继先天师一生著述颇丰,如《心说》、《大道歌》、《虚空歌》备受后人称颂。继先天师是当时的大儒,曾被赐封为虛靖先生。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虛靖弘梧妙道真君。
第三十一代天师:
張時修  字朝英,生卒年不详。平素学习儒术,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于是恬然隐退,一心向道。而六十一岁而化于龙虎山故居。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第三十二代天师:
張守真字遵一,生卒年不详。其母曾于梦中食仙人所赠之果,并告其母说生子当主阳平治都功印。一生纯素守静,恬淡寡欲。宋高宗召他进京设蘸,神灵有异应。后对弟子说:我与神人有青城之约,说完而化。在位三十六年,宋孝宗时赐授正应先生。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虛光妙正应真君。
第三十三代天师:
張景渊  字德莹,生卒年不详。宋乾道年间随父入朝面见皇上,宋孝宗对他非常优待,以御笔更改其名改名为景渊。天师生得仪冠轩伟,眉宇间透出仙风道骨之相,颇有正一道派之风格。袭教后,受其    符箓者较多,并多有灵验。皇子魏王镇守浙江,生得重病,召其为魏王治病,景渊以咒水治之而使其病全愈,众人更加景仰他了。一天召弟子说:我的仙期到了,于是无疾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太素冲道其君。
第三十四代天师:
張庆先   字绍祖,生年不详,卒于一二0九年。庆先天姿闲雅,生性静默,神异焕发,道俗宗响,人们均认为他是真正的正一先生之后裔。于宋宁宗嘉泰元年(公元一二0一年)承袭三十四代天师之位。袭教后常以真纯自守,以俭素持家,慈仁待人,一衣食赠貧寒之士。至宋嘉定二年(公元一二0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有道人來拜见他,结束后便告众弟子说:我与此道人有约,于七日后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虛真妙光化真君。
第三十五代天师:
張可大  字子贤,生于一二一七年,卒于一二六二年。可大十三时,承教三十五代之位,他丰神秀异,性识不凡,四方前来请求参受他的法箓的人数达到万人,数次被皇帝征召入京师。后数次设蘸求退海潮、祈天降雨、禳退蝗虫、保卫边疆等事。后人尊称为观妙先生。于宋景定四年(公元一二六三年)以印、剑付次子宗演,到四月初十日羽化,年四十六岁,在位三十三年。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第三十六代天师:
張宗演  字世传号简齐,生于一二四四年,卒于一二九二年。十九岁时袭天师之位。性格恬静,少时聪颖。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江南后即召见他,对他礼待有加,特賜他玉芙蓉冠,织金无缝服,命令他主領江南三山符箓道教,先后为皇室设蘸祈福。元世祖曾命他取其祖天師所传玉印、宝剑观之,并对众大臣说:朝代更换了不知多少代,可是祖天師的剑印一脉相传,从未间断,可见天师之家具有神明相佑护啊!宗演天师岁四十八而羽化,在位二十九年。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第三十七代天师:
張与棣  字国华号希征子,生年不详,卒于一二九四年。少时渊默寡言,洞明三教,擅长詩文,对儒释道都有体悟。袭天师之位后,即受皇帝召见。元成宗登基后,召他在醮于圆殿和长春宫,命令他主領江南三山符箓道教。不久坐化京师崇真宫。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体玄弘道广教真人。
第三十八代天师:
張与材  字国梁号广微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一六年。生性仁厚,善于赋诗作文作画,尤其擅长大字草书,至今在陕西户县的重阳宫尚留有他书写的“天下祖庭”碑。后于至元三十一年加授正一教主,領三山符箓道教。元武宗即位,召见他,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錫金印。后归于龙虎山,在位十二年。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大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
第三十九代天师:
張嗣成  字次望号太玄,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四四年。于元延枯四年(公元一三一七年)袭天师之位。元仁宗时授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主領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元至治年初元英宗再次召见他,見皇上于明仁殿,当时京城干旱,诏祷雨崇其宫大应,秋苦雨祷而下,冬天的雪即下,皇上大悅,元朝政府授予他“知集贤院事”一职,明洪武皇帝追赠其“正一教主,太玄弘化明诚崇道大真人”封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5 03:47 , Processed in 0.12706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