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张天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书 保留著作权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10:10:15 | 只看该作者

天书 保留著作权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82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9 07:54:33 | 只看该作者

天书 保留著作权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3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0 07:45:19 | 只看该作者

天书 保留著作权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8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1 11:16:14 | 只看该作者

天书 保留著作权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85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3 07:25:51 | 只看该作者

天书 保留著作权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86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4 07:36:58 | 只看该作者

天书 保留著作权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87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13:04:07 | 只看该作者

天书 保留著作权

第一章中医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哲学,是人们通过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发展而成的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要探索和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疾病的规律,就离不开对物质世界的总的认识。中医诞生在中国的古代,当时的实验科学尚不如今天发达.因而不得不更多地借助于古代的哲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理和病理现象。因此,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古典哲学被运用到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对中医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就必须对中国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想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并了解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
所谓方法,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和步骤的总和。科学的方法包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前者构成了基础科学的方法,后者构成了应用科学的方法。任何一个方法学体系都可以分为若干层次,由下一层次到上一层次,方法的概括程度就越来越高,适应范围也越来越大,从上一层次到下一层次,则是一个以一般到特殊,有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程次:一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中医的哲学方法即上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等。这两个层次的方法,将在本章中讨论。至于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包括具体的理论研究方法、对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防方法等等,这些内容将在本书的气血津液、脏腑、形体官窍、经络、病因、发病、病机、养生和治疗原则等章,以及今后要学习的中医诊断学、中医防治学总论、中药学、中医方剂学中医临床各科中分别论述。
[DISABLELBCODE]
8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3:08:40 | 只看该作者

天书 保留著作权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维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之为"无形",同时,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所以能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测知气的存在。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可见,精气与医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列此专节予以论述。
[DISABLELBCODE]
89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06:57:02 | 只看该作者

天书 保留著作权

一、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庄周在《庄子·知北游》中就明确指出:“通天下一气耳。”
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古人首先论述了天、地、水、火、日、月由气形成的经过。《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源源(三点水加属字),故曰太始。太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刘安认为在宇宙之前,天地尚未形成,整个世界处于混混沌沌的状态,名曰太始,即最初的意思。宇宙形成之后,随之气亦产生,气之轻清者,散而为天,气之重浊者,凝而为地。刘安在同书中还说,"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生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可见水、火、日、月亦由气所构戒。
天地之间的万物,亦由气所化生。如王充在《论衡·言毒》中所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至于由气化生万物的机理,古代哲学家多用"天地之气交感"的理论来解释。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天之气轻清属阳,故曰"积阳为天",地之气重浊属阴,故称"积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气和阳气交合感应于天地之间,氤氲而化生万物,故万物之化生,皆源于气。
存在于世界上的气,有两种状态:一种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由于细小,分散,加之不停地运动,用肉眼难以看到,故称之为"无形",另一种以凝聚的状态存在,细小而分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习惯上把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而把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故有"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先哲格言》)之说。
(二)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通过气的运动,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称为气化。气化的表现十分复杂,如无形之气变为有质之形,有质之形化为无形之气,这种形气之间的转化,当然属于气化。由于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故万物之变化,亦皆属气化,如动物之生、长、壮、老、已,植物之生、长、化、收、藏,无一不属气化之列。气化,也是永不休止的。
气的运动和气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即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产生气化,如果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气化也就停止了。可以说,气的运动是气化的前题,没有气机,就没有气化,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一切变化,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己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该论还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己,则变化作矣。"可见,变化基于气之运动。该论对气的升降出入与气化的关系,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说:"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歧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老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如上所述,动物和植物的气化,也必须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中,才能得以进行。
气构成整个世界,气的运动,进而产生变化,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罗欽顺在《困知记》中说:“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不己,积微而箸,为四时之温凉寒暑,为万物之生长收藏,为斯人之日用彝伦,为人事之成败得失……"。总之,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气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引起世界的万事万物也不停地运动和变化,而世界上一切运动变化,都是气运动变化的具体表现。
(三)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每一物体都是相对独立的,物体和物体之间似乎没有联系,其实物体与物体之间充满着气,气,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成为他们相互之间的中介。
正因为有气作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才把天、地和万物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人也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份。所以人和天、地、万物的变化往往是相通的,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气,作为万物的中介,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例如:磁石吸铁,乐器之共振和共鸣,日月,之吸引海水而形成潮汐……等等,都是以气为中介,而相互感应的自然现象。
(四)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淮南子·天文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综观上述两段古人的论述,可见人是依靠天地之精气而产生,随四时的规律而成长的,天地之精气相合,才会产生人。人是由天地之精气相合而产生的,天地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90
匿名  发表于 2005-12-3 07:43:20

天书 保留著作权

goo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6 15:15 , Processed in 0.05681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