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老山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聂版主请进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6-7-5 20:34:59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6/07/05 08:27pm 发表的内容:
妒妇??一定是医生要求他在病期间不要近女色啦,我这可是空着肠子印着头皮乱说的哟。说错可别揭穿我哟。
还的继续,这种病多发于什么时间?
82
发表于 2006-7-5 20:36:10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下面引用由红莎草2006/07/05 08:34pm 发表的内容:
还的继续,这种病多发于什么时间?
不答,这种答案书上有。
83
发表于 2006-7-5 20:36:37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6/07/05 08:32pm 发表的内容:
是不是该一视同仁,这里的版主都要承受你的十问。
你先开的头,当然你首当其冲.
84
发表于 2006-7-5 20:37:37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6/07/05 08:36pm 发表的内容:
不答,这种答案书上有。
答书上的答案也算你对!
85
发表于 2006-7-5 20:41:56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下面引用由红莎草2006/07/05 08:37pm 发表的内容:
答书上的答案也算你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6
发表于 2006-7-5 20:53:37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好了,开个玩笑,说真的,别看我干了30多年,我也不可能承受住十问,中医经典和历代典籍浩瀚无边,面面具到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面对年轻人时,也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否则就会出洋相.
   来点实际的吧,别在这里空谈,我在"健康咨询"栏目,公布了张滨给网友用短信开的方子,并给予警告,请先生去看看,我应该不应该给予警告.
87
发表于 2006-7-5 20:58:38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水流在 2006/07/05 09:08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红莎草2006/07/05 08:53pm 发表的内容:
好了,开个玩笑,说真的,别看我干了30多年,我也不可能承受住十问,中医经典和历代典籍浩瀚无边,面面具到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面对年轻人时,也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否则就会出洋相.
  来点实际的吧,别在这里空谈,我在"健康咨询"栏目,公布了张滨给网友用短信开的方子,并给予警告,请先生去看看,我应该不应该给予警告.
下面引用由红莎草2006/07/05 08:15pm 发表的内容:
...心象提起来一样, ...
先生的一付药下去,提起来的心终于放下去了。哈
88
发表于 2006-7-5 21:08:18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黄芩
类别:清热燥湿药     

英文名 BaicalSkullcapRoot

别名 腐肠、黄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奼葿、空肠、元芩、土金茶根、印头、[妒妇]、子芩、鼠尾芩、条芩、尾芩、黄芩、子芩、枯芩、酒黄芩、黄芩炭、空心草、黄金茶、粘毛黄芩、黄花黄芩、滇黄芩、西南黄芩。
药材基原 药源分布 采收储藏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   


【药材基原】 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药源分布】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下列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1.粘毛黄芩分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2.滇黄芩分布四川、云南等地。3.甘肃黄芩分布甘肃、陕西及山西。4.薄叶黄芩分布东北至宁夏等地。5.丽江黄芩分布云南西北部。6.川黄芩茎高10-30cm,叶片大多为卵形。花冠白色、缘白色至紫色、紫蓝色。小坚果卵球形,具瘤。分布四川西部。
动植物生态环境:生于草原、高燥砾质的山坡。下列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1.粘毛黄芩生砂砾地、荒地或草坡。2.滇黄芩生于山区林边或疏林间。3.甘肃黄芩多生于石山地向阳草坡上。4.丽江黄芩生灌丛、草坡或松林下。5.川黄芩生于草坡、高山森林林缘。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1.气候土壤:黄芩宜温暖而稍带寒冷的气候,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质壤上为好。2.种植:3月下旬至4月中旬用种子繁殖。播种前深棚土地,施腐熟堆肥或人粪尿、草木灰等作基肥。条播或撒播,条播的行距约30cm,播后覆盖细土1层,浇水。约儿天左右出苗,苗高10-15cm时即可定植。一般在9月或4-5月定植。作宽约60cm的畦,按行距30cm、株距约25cm开穴。每穴栽苗1株,覆上轻压。3.田间管理:随时除草,定植后松上、培上、追肥2-3次。开花期除留种的植株外,须随时摘除花蕾。留种应选择2-3年生、发育良好的植株。
【采收储藏】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上,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性味】 苦,寒,无毒
【归经】 心,肺,胆,大肠,膀胱经。
【功效】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
【主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痘,热淋,吐血,衄血,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未撒。



-=-=-=-=- 以下内容由 黑白无常2006年07月05日 09:12pm 时添加 -=-=-=-=-
妒妇 黄芩者也
89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22:04:46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素问》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病案讨论 男婴出生80天高烧两个月在冰柜中降温、17楼的照片”
各位版主可否谈谈对该照片和病例的看法?
90
发表于 2006-7-6 21:27:38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6/07/05 08:41pm 发表的内容:
好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5 19:04 , Processed in 0.28844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