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创]谈谈糖尿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8/12/11 08:38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日出江花在 2008/12/10 10:56am 发表的内容:
zhengYOU 先生
感谢先生认真讨论。
补充血容量并不是指的气压之气。气压是个动力概念,我们不可能通过药物这样非动力物质来直接产生动力。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所以先生提出----补气药的真实功效,只是用气,维 ... 日出江花先生:您好!
蒙先生夸奖,其实够不上算讨论,只是因病产生怀疑,认真思考了中医固有理论《内经》及西医应用理论,发现很多阴差阳错的问题,希望能够寻找到能互相发明的老师。
先生发在科学网论坛书稿《中医分析》,前时粗略看过,确实有部分我不熟悉的内容,但总体感觉,先生对中医作了认真思考,却摆脱不了目前西医理论既定模式对中医的侵蚀。
先生说:“增加血容量的有效物质其实并非注射之全体物质。这是因为有的物质能被迅速排泄或吸收,有的物质在流失的过程反而有带走水分的作用,从而导致血容量丢失。因此能增加血容量的物质必须具有一个重要特点,即能在血液中保持比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并且和血管外产生的交换作用比较少。这个特点决定了补气药物的作用强度。补气药物中有效成分进入人体血管后,在增加血液渗透压的作用下,吸收周围组织中的水分,从而使血容量增加。所以少量的药物就能增强比较多血容量。譬如,通常将5%的葡萄糖溶液作为注射用药,如果直接将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注射入血管,那么血液会从周围组织吸收水分稀释。蜂蜜的主要成分为单糖,所以古人认为,蜂蜜兼有益气作用,实则为补充血容量作用。但是单糖容易被吸收或排泄,补气的作用有限。`”
这是从西医应用理论既定模式来解释补气药。
请先生看一段生理学常规知识:"血液:体液与内循环,血液充盈于密封的心血管系统中并循环不已,血液在微循环中经血管壁与组织间液相交换,而组织间液经细胞膜与细胞那液相交换.机体是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而细胞则是浸浴于细胞外液之中,并不断与细胞外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以维持其正常功能.
以上这一段,可以说凡是来这儿的人多知道,但是思考这一段的人寥寥无几.先生也有点忽略?
这一段可以与“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合参。
维持正常血容量,只是保持基础主通道的运行空间。并不是终点目标!终点目标应该是将饮食营养以及氧气输送给细胞!
如果象先生所说:“所以少量的药物就能增强比较多血容量。譬如,通常将5%的葡萄糖溶液作为注射用药,如果直接将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注射入血管,那么血液会从周围组织吸收水分稀释。”
——可以推论,此时同样会形成组织液高渗?那么细胞内液会外渗?
与“与细胞外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以维持其正常功能”相违背?此即中医所谓“气逆”!妨碍了水谷气的顺向运行。不但未能推进细胞吸收营养,反而有促使细胞内液外泄的倾向。
.
“有的物质在流失的过程反而有带走水分的作用”可以与中医理论“味厚则泄”印证。
先生说:“补充血容量并不是指的气压之气。气压是个动力概念,我们不可能通过药物这样非动力物质来直接产生动力。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非动力物质产生动力的例子比比皆是哦,比如柴油、汽油进入内燃机,能够发电产生动力,
水进入高温蒸汽锅炉,也可以产生气动力,在人体,心主火,肾主水,心者,神之变;地气上者属于肾。
先生为什么会认为“药物这样非动力物质来直接产生动力违背客观规律呢?。
思考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详实接轨的人实在是太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