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取类比象,邀请中西医融合先生、王锡民教授、仁海于先生、gl101先生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4-10-16 11:03: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0-16 11:11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10-15 20:57
不能通约,何来融合?


不能通约,何来融合?
___________________
      好办! 有三个办法.  已看到有人就是这样融合的,喊了几年的口号了:
     一是在梦里融合.
     二是把中医\西医原封不动,管他是什么呢,一律都当成真理, 进行一锅端, 再一勺烩。然后再把混合一词的词义给改了,往后就改为融合了。
     三是就硬说是融合,他人管得着吗? 反正融合这个词,我喜欢。冒充一回又怎样?
     
82
发表于 2014-10-16 11:29:2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0-16 06:10
不能为了通约,为了“真理只有一个”的教条,把阴阳五行割裂开,存阴阳,废五行;把经络一分为二 ...

关键还是对“通约”一词的理解不同。

李先生认为中西医概念不能完全相等,而是近似值。需要对这个近似值进行新的归纳、定义、整合,才能进而无限接近,进而融合。

不知我理解的是否到位,还请李先生点拨、指教
83
发表于 2014-10-16 13:07:38 | 只看该作者
还是先说概念吧。比如取象比类、取类比象,什么是象?什么是类?
84
发表于 2014-10-16 15:38:09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4-10-16 05:07
还是先说概念吧。比如取象比类、取类比象,什么是象?什么是类?

先生一言中的,请先生带个头吧,先说说。有一些人说取象比类过时了,没有用了,应该放进博物馆了。
85
发表于 2014-10-16 15:47:2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6
发表于 2014-10-16 15:49:4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0-16 15:38
先生一言中的,请先生带个头吧,先说说。有一些人说取象比类过时了,没有用了,应该放进博物馆了。

李先生推出的中西医融合观,是其不懈努力、辛勤攻关的结果,想必在理论上有其系统性和独特性,浮光掠影地浏览可能难以理解其精髓,甚至难以接受其基本观点,如果系统、深入的予以研读,应该会有所收获的
87
发表于 2014-10-16 18:42:1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0-16 15:38
先生一言中的,请先生带个头吧,先说说。有一些人说取象比类过时了,没有用了,应该放进博物馆了。

取象比类、取类比象作为一种方法永远都不会过时。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14-10-19 09:11:01 | 只看该作者
       系辞上八: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
     《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以上三段是取象比类的出处。
     中医对于取象比类、“象”的研究很深入,研究的人非常多,诸如“象思维”、“喻象”等等,我看到了邢玉瑞的《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中有详细的论述。

      取象比类最早用来创造八卦的。这是文字记载的取象比类。后来把取象比类的方法泛化了,把“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以类万物之情。”这一段话改为: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把下面的话:“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去掉了,意思就变成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取象归类。
89
发表于 2014-10-19 15:18:34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改呢?因为 《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
         除了八卦中的“象”之外,还有其他意思。有哪些意思?
      1   观物取象:例如:我们祖先看到秦岭、华山、泰山、黄山等等各种各样的山,都是具体的山,这些具体的山,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我们看到之后,在头脑中形成了各种山的象,如列宁说的摄影、反映,中国古代叫意象。这些具体山的意象经过抽象过程,找到他们的共性舍去他们的个性,得出“山的概念”,于是所有的各个具体的山,都用“山”这个概念表示。把这个头脑中的意象概念“山”,运用语言、文字等符号表示出来,发出shan的声音,用“山字”把意象转化到纸面上、竹简上、骨头上、龟板上,“山”这个符号恰如其分的表示了秦岭、华山、泰山……,但是与他们只是相像而已,而不是等同。这是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过程。
      2    取象比类:头脑中山的概念(意象)形成之后,即在我们祖先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参照物。包牺氏观察天地的时候,看到了大地高低不平,高高突出地面的岩石上生长着树木花草,把这种景象与头脑中“山”的意象比照,得出这就是“山”的结论。这个过程就是取象比类,类就是参照物,是概念。比类就是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看看符不符合参照物的要求、条件、共性。
      疾病的诊断也是取象比类,把症状体征、脉象舌象、各种实验检查结果,作为“象”,按照中西医的诊断标准(参考系),进行比对,分析综合,归类于什么病或者什么证,根据病或者证,再进行治疗。

90
发表于 2014-10-19 21:50:57 | 只看该作者
以现有的考古出土证据来说,第一个象(还未有阴阳八卦等等之前)是天象,那是距今八千年前墓葬摆设所揭示出来的。“天垂象,见吉凶”,此观念应比取类比象更早;而当人们普遍接纳此类观念时,实际上已经认可“象”里隐藏着某种“理”,从逻辑上说可以成立。但逻辑正确并不等于理论就不会出错,所以现代科学的精神在于严格的验证,而不在于你的理论是喻象还是发梦得来。另外,把象字限制在某一特定事物并不符合思维的普遍规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3 00:32 , Processed in 0.1485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