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道中药材的议论辑录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7-30 15:00:03 | 只看该作者

地道中药材的议论辑录

感谢分享!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5:00:51 | 只看该作者

地道中药材的议论辑录

您的位置: 唐汉中医药网
中药材的地道性与根际土壤微生物

--------------------------------------------------------------------------------
作者:郑 艳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时间:2008-02-04
  
   
    作为中医药的精髓和传统质优中药材的代名词,地道(道地)药材一直备受推崇。《神农本草经》所谓“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就是重视中药材的产地和地道(道地)性的佐证。属天然药物的中药材,其质量与环境关系密切;即使那些广布种,药材质量也因自然生长环境不同而存在差异。我国中药资源丰富,12 807种中药材,仅约1 000余种为常用品种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这其中真正的地道药材仅约200种,但其产量与产值却占到了全部中药材的80%以上。迄今为止,对地道药材的研究多集中在地道产区的气候、土壤理化条件等方面,而对地道性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性研究鲜有报道。
根际土壤通常是指震荡根部以去掉大块的土壤和有机质后仍然粘附在根表面的土壤,该区域一般仅几毫米宽。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下,根际区域形成了特殊的土壤生态系统,其理化、生物学特性等有别于非根际生态系统。本文从生物多样性及微生态学的视角,通过对“地道性”的内涵及外延、研究“地道性”与土壤微生物之间关系的可行性等问题的探讨,认为研究中药材地道性应重视研究根际土壤微生物。
1“地道性”的内涵及外延
    我国复杂的自然地理状况使中药材品种、质量等地域性较为突出。历代中医家在辨症施治过程中,通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确定出某地区所产特定药材的质量与疗效优于其它地区所产的同种类药材。这些在特定的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特定的药用品种,经合理栽培、加工、贮藏、经营等一系列符合传统中医理论所形成的品种优良、炮制讲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某一产地适宜的药材即为地道药材。
    在物种相同的前提下研究地道药“地道性”则可指药材的产地不同(同一物种在不同产地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质量差异、同一地区的海拔高度差异)、野生与栽培(养殖)的区别、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加工技术水平的影响;除此之外,“地道性”还应包括物种不同、临床经验不同等产生的含义。历代本草对地道药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中医理论的指导、工艺技术、同种异地、异种异质方面;仅后两者涉及生物学范畴,而且“异种异质”指的是物种不同,“同种异地”则是地道药材的形成基础。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同种异地”指同一物种因具一定的空间结构而能在不同的地点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群体单元(居群),如果其中的某一群体产生的药材质优效佳,即为地道药材。该地点因该物种的居群在此生境中表现出的最大适应性而被称为药材的“地道产区”。所以,地道药材就是生活在特定时空的自然或人为的同种个体群,是由一定生境决定的比较稳定的、生物学上的“特定(地方)居群”,并非根据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方便而划定。
地道药材的研究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中药学、生物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农学、医学、地质学等诸多学科。近年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述地道性本质,认为地道药材形态组织的多样性由基因遗传和变异引起,地道性本质是该物种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基因型(genotype),其次生代谢产物(药效成分)为药材品质的外在表型(phenotype)。基因只是决定一系列的可能性,“表型可塑性”(phenotyic plasticity)的存在使药材的同一基因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出现不同表型,这中间生境可能起重要作用。淮河之隔造成了橘枳之异;宁夏盛产枸杞,但仅贺兰山麓所产富含微量元素硒。所有这些都表明同种药材不同产地,其质量存在差异。药材的这种空间差异符合地质学原理。当代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体内的微量元素种类与含量与植物及所在区域地壳中的微量元素具有一致性。造成这些现象的本质是起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的种类或含量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是由遗传因子产生(种质),也可能缘于地理、生态因子形成(生境),或由其它因素(如传媒等)产生。
2研究“地道性”与土壤微生物之间关系的可行性
    当前地道药材的研究亟待解决以下问题:通过比较同一物种的中药材在不同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质与量的变化及规律,揭示地道药材质优的物质基础并建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研究地理、气候、土壤、人类活劫等对地道药材形成的影响,阐明地道性规律并寻找影响药材质量的主导因子以指导地道药材生产,确保质量的稳定性与可控性。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成分与生态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则有利于揭示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地域性的差。
    药用植物的环境生态指与植物活动直接相关的空气、水、土壤、光照等生态因子的总称,地道药材的形成模式分生境主导型、种质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传媒主导型以及多因子关联决定型。生态环境通过种内变异、影响药用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等途径影响到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次生代谢物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提高植物自身保护和生存竞争能力、协调与环境关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比初生代谢产物与环境间有着更强的相关性与对应性。“一地生产供应全国,一季生产供应全年”的供需关系体现了生态环境因子在地道药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土壤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子之一,从中探究地道药材的成因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土壤可供应植物所需无机养分,其中的有机质矿化可使无机养分得到适时补充。将土壤视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它可影响着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物质与能量的转移,土壤生物区系、土壤生物多样性以及全球变化成为其研究前沿。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形成和肥力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该群落能分解有机质,行使矿化、固定养分等功能,并通过形成能粘合团聚体的有机化合物、利用菌丝将颗粒缠结在团聚体上来改变土壤结构。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正向综合性方向过渡,如开始深入研究土壤库中营养物质转化与植物营养的关系、土壤生态系统的变化导致全球变化等课题。“中国名特优农产品的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地球化学在农业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等就是我国“八·五”期间的重大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的“经济作物名特优产地的土壤特性与品质的关系”课题,旨在揭示湖南香稻等名产品与土壤特性和水质的关系。虽然塑料大棚的出现改变了时空,产出了某地本来不会生长的药材,但却无法保证其原产地品性。如今,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地道药材形成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以苍术研究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产地、相同产地环境下栽培与野生及不同生长年限栽培苍术根际区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质及pH的差异,进而分析药材根际区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得出:栽培药材根际区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显著低于野生药材根际区土壤(P<O.01),有效磷、pH高于野生药材根际区土壤(P<0.05),有效钾没有差异(P>0.05);2年生药材根际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1年生药材根际区土壤(P<0.01),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钾及pH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比较同一种质金银花的5个不同产区的地质背景系统(GBS)和分析土壤理化状况可知:地道金银花产区土壤为金银花地道性的特征之一,不仅受其成土母质影响,而且对土壤的交换性能要求较高。大量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土壤水分、质地、理化性质及pH值、矿质元素、土壤肥力、土壤盐分等均可影响药材的品质。人们通过总结环境对植物(尤其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影响的研究成果及分析环境对道地药材形成的影响,探讨了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道地药材的形成,提出了逆境可能更利于中药道地性形成的逆境效应理论。因此,引起地道药材形态和品质变异的因素不仅仅是气候,地质环境、土壤背景和土壤中各种元素的组成、含量及其存在形态等也起作用。天麻的野生与栽培产地环境极其相似,但收获的天麻在外观与化学成分上差别较大且野生品质量优于栽培品;这是气候或生态因素所难以解释的。那么,除上述影响因子外,土壤因子中具生命力的微生物又会起什么作用?
    可以明确的是:土壤微生物在改善植物铁营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无菌和有菌连、轮作土壤上的栽培效果及连、轮作花生对土壤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两组盆栽试验可知:土壤微生物是引起花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因子,对花生生育至关重要。研究不同生长阶段麦冬根部的内生真菌表明其根内的真菌为丛枝菌根真菌,内生菌可能与麦冬生长、活性成分的合成有关。薛蔻等对陕南商洛地区5种药用植物VA菌根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分析了其侵染率和分布规律。马永甫等对21科37属38种药用植物的根系进行的研究也表明药用植物的丛枝菌根结构具有鲜明的多样性。
    通过研究普通药用植物之后得出的这些结论尚未涉及土壤微生物在地道药材地道性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就地道药材而言,此方面的研究较少,张强等对北岳恒山地道黄芪产地土壤特性进行的分析指出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与土壤深度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层次性有明显的一致性。
    Park用一个相互作用的三角双向关系来说明土壤生态系统中寄主(H)、土壤微生物种群(S)和病原菌(P)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关系,根分泌物、在根分泌作用下形成的微生物和动物区系以及根土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都可成为相互作用的因素。作为土壤中植物的重要营养库(尤其在氮和磷含量方面),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比其它土壤有机质的组分更加容易发生变化,具有更加庞大的生物量。1 g肥沃的土壤至少含细菌106—109个、放线菌105~106个、原生动物104~105个、藻类101~103个、真菌104—105个。如此众多的土壤微生物大致可以分成土壤习居微生物和土壤寄居微生物两类,生长迅速、孢子萌发快并能产生抗菌素既保护自身、又能毒害其它微生物的类群最具竞争力。有研究表明土壤真菌在20 cm以上的表层分布最多,20 cm以下则较少;这一分布规律为正确取样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土壤稀释和平板计数方法、直接显微镜方法、直接荧光显微镜方法等技术日趋完善,为土壤根际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土壤微生物的来源虽然复杂、分散,但只要试验方法正确、合理、操作严谨、采样点的选择具有代表性,从根际生态学角度研究土壤微生物与地道药材的“地道性”就完全可行。
事实上,早在德国科学家Lorenz Hihner于1904年率先提出“根际(Rhizosphere)”这一术语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根际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根绝不是无菌的,而是被大量具潜在活性的微生物包围或侵占。根际和根面微生物种群的定量和定性的特性与根分泌物有直接或间接的相关性。国际上集中对此主题的研究,大约是从1929年新泽西农业实验站的一系列观察之后开始的。对微生物习性同根发育和植物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多集中在此区间。John N.Klironomos的研究揭示植物甚至可能通过改变土壤群落的结构而影响植物自身在群落中的分布多度,而这种改变和土壤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此结论对我们利用生态学研究方法探讨地道药材的地道性与土壤中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有利。
3结语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揭示中药材地道性的本质规律和科学涵义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学科交叉、技术综合已成为研究中药材道地性的主要手段,如何运用现代科学理论阐明中药材地道性的科学涵义、合理开发和保护地道药材资源并使之在中药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是中医药工作者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微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微环境中机体与微生物相互关系的科学。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地道与非地道药材之间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种类及种群结构差异、根际土壤微生物产生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根际土壤微生物与地道药材品质间的关系等问题,不仅可以建全地道药材的地道性评价的多元化指标体系,还可为地道药材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丰富研究内涵。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5:01:33 | 只看该作者

地道中药材的议论辑录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产经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百年“张同泰”旧貌换新颜 中药仍是地道货
www.zjol.com.cn  2006年03月22日 09:05:3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经过了一年多的修缮,昨天,中山北路上的百年老字号“张同泰”药店重新开业,杭州人又能够穿过那道历尽沧桑的石库门,在高高的药局内,买到最地道的中药了。
  主体建筑保留老味道
  跟着一股浓重的中药味,记者走进了修缮一新的“张同泰”。“张同泰”是杭州市级文保单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风格保持了传统的建筑法式。修缮后的主体建筑为三开间,中间为中堂,两边配方,恢复到了百年前的经营格局。
  跨进石库门,旁边是一块写有“张同泰”字样的界碑。店内房梁上“图腾”飞舞,最上面是两只“凤”,以寓基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房梁下面的牛腿上分别盘旋着四只“虬”,头朝下,尾朝上,口作吐水状,古人希望借此使建筑物避免雷击,以此达到镇宅目的。
  据工作人员介绍,新店占地1400多平方米,其中新增面积300多平方米,主要是养生馆这块。主体建筑还是保留了当年风格,特别是石库门,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青石现在根本无处可寻。
  中草药全是“地道货”
  中药是“张同泰”灵魂,老杭州们一提起中药,就会想起“张同泰”这块金子招牌。
  “店里中药全都是地道货,都是原产地最好的药材。”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枸杞就是宁夏的,这样才能配出最好的中药。”目前,店内经营的中西成药、丸散膏丹、参燕银耳等有1900多个品种,区域分为中药配方区、西药销售区、中医医馆区、中药仓库区、附属用房区、小庭院六个部分。
  除了中药配方区主体建筑外,西药销售区已搬至临孩儿巷的二层仓库底层;中医医馆区将选用张同泰二楼和仓库二楼一部分进行设置。此外新店还新增了养生馆,传授百姓养生之道。
  ●张同泰大事记
  创始人张梅,浙江慈溪人。1805年(清嘉庆十年)于现址盘进沈同泰国药号,并改名为张同泰国药号,1912年重建。
  2000年,张同泰被列为杭州市级文保单位。
  2004年3月,经历风雨沧桑的张同泰在社会各界强烈呼吁下动工维修。
  2004年底,百年老店开始“内移工程”,拆除沿街突出部分及西药店用房,将张同泰面向中山北路的门内移。
  2006年3月,张同泰重新开张。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5:02:06 | 只看该作者

地道中药材的议论辑录

如何辩别中药是否地道

      
  
怎样辩别中草药

 对与一般的中草药鉴别,我们可以性以状鉴定及药用部位的形态进行鉴定。
药材中以植物类为最,其中又以种子植物为多,一般药用部分为根、根茎(根状茎、块茎、球茎、鳞茎)、叶、花、果实、种子、皮、木、茎藤及全草类。全草类可参照基原鉴定,其他各类则可根据器官形性进行观察。每种药材,往往都有其特别之处,先人已经总结出诸多经验,或观其形,或辨其色,或尝其味,或感其质,或兼而有之,言简而赅,传神易记,不失为最简捷、实效之法。性状鉴定主要根据形、色、气、味、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火烧、入水等特征。
(1)形状 不同的药材,往往有其独特的外形。如野山参“芦长碗密枣核芋,锦皮细纹珍珠须”;党参具“狮子盘头芦”;味连形如“鸡爪”,又有“过桥”;天麻之“鹦哥嘴”;防风根头如“蚯蚓头”;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粉防己形似“猪大肠”等,皆取其形也。
(2)颜色 各种药材多有不同的颜色。如黄连、丹参、紫草、乌梅、青黛、白芷、红花、金银花、黑白丑,皆取其色也。
(3)气味 含挥发性物质的药材,多有特殊的香气。如阿魏、丁香、鱼腥草、败酱、鸡矢藤,皆有嗅之难忘之气。辛夷、甘草、五味子、苦参、盐附子,分别具辛、甘、酸、苦、咸五味,或兼而有之。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5:02:47 | 只看该作者

地道中药材的议论辑录

中药材一定要坚持“地道战”!(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5-15 13:54:54 / 精华(1) / 个人分类:名家访谈
查看( 219 ) / 评论( 0 )
21世纪中医现场田原访谈录第一卷-现场三--中华药王金世元讲述中药里边的事系列之三中药材一定要坚持“地道战”!(一)
文:田原
原载于《21世纪中医现场--田原访谈录第一卷》,授权环球中医网独家转载,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这中药啊,常用药有一千种,这一千种呢,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植物药,它与自然气候、阳光水分,栽培环境都有直接关系,不是一地都包了,南药不能北驻,北药不能南移。这就叫“地道”药材。
田  原:您在什么时候开始创建中药专业?
金世元:在北京药材公司的时候。卫生系统成立了中药房嘛,需要人,总向药材公司要人。后来药材公司和北京市卫生局商量了一下,决定在北京卫生学校成立个中药专业,我就那时期去的,开始创建中药专业。
那时一没教材,二没教学计划,我们也没上过这样的学呀。什么都没有,白手起家,把我先调去的,以我为主,还调去三个人,一个教炮制的,一个教制剂的老药工,一个当试验员的。我这像册上(金老指着画册上的一张照片说)第一期的毕业生,后来都是主任了。
田  原:北京好多大医院都有您的学生,有些都是主任医师了。这都是您的骄傲。您那时候负责教什么?
金世元:中药鉴定。其实整个创建我都得负责任,不懂啊,就看其它专业的老师怎么上课,怎么写教案。听人家讲课,跟人家学啊。
田  原:还得偷艺,然后一边教学一边开始编写教材。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金世元:所以在药行的十几年,我感到值得啊。抓药、当调剂员、跑药行、整货批发……可以说中药行业里我都干到了,这些个支离破碎的知识,通过这一教学——这可跟自己工作不一样,得给他写成讲义、得系统的教给学生啊。
田  原:这样您就把这些知识系统整合,成为中药学教材了。
金世元: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有时候机遇来了我非常爱惜。
田  原:这也需要有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作后盾啊,从您的照片上看,国内各处药材产地您都走遍了。那么现在全国有多少中药材产地?
金世元:哪儿都有。这中药啊,常用药有一千种。这一千种呢,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都是植物药,它与自然气候、阳光水分、栽培环境都有直接关系,不是一地都包了,各省产各省的药,各有各的特点,南药不能北驻,北药不能南移。
田  原:现在种药好像哪儿都可以。
金世元:乱,有点儿乱。55年卫生部提倡这么一个做法:南药北移、北药南种、就地生产、就地供应。
田  原:其实是错误的?
金世元:是错误的。那时候我还在药材公司,我们把南方的药弄来了好多,四川的黄连,浙江的川贝……在昌平县小汤山儿,有十几顷地都专门干这个,把海南岛的槟榔都给移来了,不过小槟榔一来就打蔫,不活呀;动物也是,我们从广西弄活的穿山甲,穿山甲经外界一刺激,它马上蜷起来,你掰都掰不开,人家在当地是总在活动的,到我们这儿来了一直就打不开,直到死,所以说各地都有各地的地道药材。(这么做)最后都失败了。
(橘生淮北则为枳啊!连海南岛的槟榔都挪到北京小汤山来了,保不准哪天就能把月球回炉冶炼了当金币使用;虽说科技在进步、人类在发展,不过有些东西还真是不能随心所欲地乱发展。)
田  原:您是说地道药材一定是在这个地方种这种药,才是上乘的?
金世元:对,所以说这地道药材的形成啊,不是现在的事儿,它是历史记载的。所谓“地道药材”,是指正品而又生长在适宜条件和特定地区而言。李时珍曾经指出地黄‘惟怀庆为上’,怀庆即指现今河南沁阳县一带,至今仍是地黄的主要产区,它的品质优良,被誉为“四大怀药之首”(地黄、山药、牛膝、菊花);又说麦门冬“浙中来者甚良”,今用之麦门冬一是杭麦冬,主产于浙江慈溪、余姚等地;另是用川麦冬,主产于四川绵阳、三台等地。杭麦冬块根肥壮盈寸,味甜质柔,公认为麦冬的上乘优品,誉为“浙八味”(杭麦冬、杭白芍、杭白芷、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之首。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服药采取不知时节、不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无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并说“凡药,皆不欲数数晒暴,多见风日,气力即薄歇,宜熟知之”。
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说得更清楚,“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
16
发表于 2008-7-30 15:03:01 | 只看该作者

地道中药材的议论辑录

支持研究和发展地道中药材.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5:03:24 | 只看该作者

地道中药材的议论辑录

中医药[中为洋用][地道贷]身陷囹圄
[ 文章来源: 编辑:admin ]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170多家公司、40多个研究团体正从事传统药物的研究开发
    中国中医药学会微量元素分会副会长侯泽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一连串的数字指出,我国的中药在国际上地位已远远落在众多国家之后。侯会长说,如今在国外,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发和生产天然药物的发展势头迅猛,国际大制药公司纷纷成立天然药物研究开发机构,国际上申报中药及其它植物药专利的数量在急剧上升,每年达3万件以上。欧洲天然药物市场日趋兴旺,制药工业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意大利,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的药物制剂品种多达2000余种,每年消耗的植物药品占药品总额的23%;法国、德国、瑞士的植物药市场也占到24%-38%的份额。亚洲也最强手如林,韩国的人参、银杏叶制剂,每个品种的销售额均超过1亿美元;德国从中国进口的银杏叶,采用先进专利工艺技术提取,再将提取物制成治疗心血管病药物,年销售额达3亿美元;日本的很多药物源于中国的汉方制剂,但研究与开发的速度很快,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进入品牌化阶段,目前全世界的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约350亿美元,日本已占了70%强。回看中国的份额,仅为3%(5亿美元),差距之大,让人触目惊心。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副司长范吉平介绍,国际上已有170多家公司、40多个研究团体正从事传统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全球植物药的市场容量预计未来3年可达840亿美元,美国将占有200亿的市场容量,同时天然药物的产品种类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日本汉方药早在5年前已超过1000亿日元,仅津村“顺天堂”一年的产值已相当于同期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韩国在1985-1989年间对我国80余个古方、验方进行研究,1990年的产值已达我国目前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即5亿美元)。“牛黄清心丸”是我国同仁堂的招牌品种之一,但经韩国研究开发的同类产品每年产值已达0.7亿美元。
      洋中医研究急剧升温另类医疗法悄然兴起
    不仅洋中药远远地将我们的传统中药抛在了后头,国际上的洋中医研究正急剧升温。范司长指出,在西欧,中医药已被列入医疗保险体系。WHO在全世界有27个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但起源地东半球并未占绝对多数,27个中有15个在亚洲,13个与中医药有关。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陈金泉教授则指出,英美等国将我国的传统中医疗法称为“非传统医疗法”或“另类医疗法”,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及美国国家互补及另类医疗中心(NCCAM)于今年1月共同举办会议商讨加大对“另类医疗法”的研究力度,要将此疗法溶入医疗主流,进入医院主要医疗程序,美国政府对此给予大力支持,提供给NCCAM的研究资金大幅上升,在本财政年度已高达9千万美元,其它欧盟国家多种同类组织(EMEA/MCA)也积极参与英国及欧盟对“传统”“非传统”疗法联合使用的平衡法案的制订工作。
    中药出口连续受挫声誉不佳还背罪名
    在全球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中医药研究热中,最“冷静”的说不定还是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中药产品在国际上的声誉也不容乐观。由于国际对天然药物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举步维艰,出口连连受挫。侯会长提到,不久前,美国加州一社团向当地法院控告旧金山的中药材行“国盛行”,指控其部分经营品种含过量重金属,对人体危害性大。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被投诉的中药产品竟从4种扩大到110多种,而这些中药大多是从中国内地进口的,于是美国最后采取措施对中国大陆进口的中药严格检验,这一措施无异于“封杀”中药出口。不仅中国大陆如此,我们台湾同胞也深有同感,台湾中药公会联合会理事长林天树先生在本次论坛指出,两岸中药的国际声誉都不高,特别是中成药、中草药的农药残留成分高于国际标准,剂量不当或在中药中掺入西药成分及品质不稳定等现象几乎成了国际上对中药的固定认识。再有,中药在国际上还背着危及野生动植物生存的罪名,有违反“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文件精神之嫌,即使撇开对质量的怀疑,需进口中药的国家从环境保护角度也对中药持保留态度。
      国际市场难有一席之地本土市场又遭大兵压境
    洋中药不仅从质量、技术上占有极大优势,还对我国中药进行釜底抽薪战术。研究开发我国各种秘方再从我国进口原材料加工成附加值产品,与我国同类品种竞争,这种中药“仿制”模式在国际上由来已久。在本次论坛上日本生药学会名誉会员、厚生省日本药局分药筹委会委员永井吉澄列出下列数据:1999年度日本海关统计生药进口数量约8万吨以上,金额约15亿7千万港元,其中从中国(含香港)进口约占60%,金额约占50%,特别是汉方制剂使用的中药材中有80%-85%依赖于中国。但同时,以生药为原料的汉方制剂的生产金额为157.25亿港元。根据这些资料,记者口算也能知道产值是原料进口值的10倍以上。而这些采用我国原材料加工的成品往往也是我国同类产品的劲敌。
    不仅洋中药与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洋中药还冲击我国中药市场。侯会长指出,目前,国外已有40多个天然药物品种在我国注册,入世给了国外众多蓄势待发的洋“仿制”中药公司冲击中国市场的良机,他们倚仗更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更完善的专利申请策略,充分利用我国的宝贵资源,仿制我国传统中成药,只要专利抢先申请成功,我国的同类产品将在市场上矮了一截。我们已不能再自我感觉良好,重重危机已迫在眉睫。中药产业既要打稳根基,抵御强敌,保住本地市场,又要与国际接轨,向外发展,可谓任重道远。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5:04:24 | 只看该作者

地道中药材的议论辑录

论中药材GAP与中药区划的相关性
--------------------------------------------------------------------------------
作者:冉懋雄  
论中药材GAP与中药区划的相关性
    
--------------------------------------------------------------------------------


  当前,我国中药现代化的科技产业行动,中药材GAP的实施与进入检查认证,已举世嘱目。特别是中药材GAP的制订与实施,作为政府行为,在世界范围尚属首位。中药现代化应当如何走,中药材GAP基地怎么建,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我们应怎样抓住时机,积极、稳妥地将中药材GAP与中药现代化全面向前推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笔者特结合从事中药区划等中药研究与参加《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对策》、《贵州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等的研究制定与实施工作的实践体会,对中药材地道性、中药材GAP与中药区划相关性等问题和如何切实推进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等略抒管见,以供参考。
1 中药区划的概念与重要性
  “区划”,系“区域划分”的简称。以分区划片手段,研究不同地区或区域的优质增产,并在对区域差异性与相似性深入研究与认识的基础上,区别差异性,归纳相似性,以形成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区域划分体系,达到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护育与开发资源之目的。“中药区划”则以中药生产及其自然资源与中药生产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经济、技术角度,在对中药生态环境、区域分布、历史成因、时空(间)变化、区域分异规律以及与中药质和量相关因素等方面综合研究基础上,按照地域区间差异性和区内相似性,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中药生产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中药资源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即为“中药区划”[1]。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孕育着极其丰富的中药资源。以全国中药资源与中药生产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按照中药区划的研究范畴,从分析影响中药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入手,以地道药材为主,选择具有明显区域分布特色的植、动、矿物类代表药材,深入地进行适宜区分析,注意突出区划的地域性、综合性、宏观性三大特征,正确处理历史与现状、区划与规划、中药区划与农业区划及行政区划等关系,综合考虑所有相关因素,进行了“中国中药区划”的研究与建立。通过分析我国中药资源区域分布与中药生产规律,按照中药区划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别的中药资源开发护育与中药生产区域并形成完整的体系,则称之为“中国中药区划”[2]。
研究建立“中药区划”的基本原则与依据是:中药生产条件的相对一致性;中药生产特点的相对一致性;中药生产发展方向、途径、措施的相对一致性;中药区划与农业区划的相协调;不同等级中药区划的相衔接;保持一定的行政区划单元的完整性。中药区划不仅要考虑各地的自然生态指标,也要考虑对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中药生产有直接影响的社会经济指标。
  在“中药区划”的研究建立过程中,应充分体现“首在调查,重在综合,重在协作,功在实用”的区划过程。这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中医药事业和人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需要,也是祖国医药学继往开来和对建国以来药材生产实践经验教训认真总结的需要;这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中药资源开发和中药材生产同农业生产具有共同特点,故又可称为“中药农业”,属大农业范畴。因此,“中药区划”是农业专业区划之一,是综合农业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区划应以自然区划(包括植被、农业气候、土壤区划等)为基础,也应同农业区划(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及渔业区划等)和综合农业区划相协调,所以研究制定中药区划时,尚应参考农业区划等专业区划进行分区划片。
  “中药区划”的目的在于揭示中药资源与中药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明确各区域开发中药资源和发展中药生产的优势,为因地制宜地调整中药材生产结构和布局,正确地选建优质药材商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中药区划是“农业区划”的组成部分,既属于农业的部门区划,又是具有综合特点的专业区划,对于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随着科学发展与生产需要,中药区划与中药区划系统的研究与建立,对于因地制宜地发展中药材生产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中药资源,以及促进《中药材生产质量量管理规范(试行)》(GAP)的全面实施都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 中药材GAP与中药区划、药材地道性的紧密关系
  《中药材生产质量量管理规范(试行)》(GAP)第二章产地生态环境的第四条,明确规定中药材生产“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这充分体现了中药材GAP与中药区划及药材地道性的紧密结合的相关性。
  众所公认,我国“地道药材(geo-aurthentic crude drugs)”是指经人们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优、临床疗效高、地域性强的一类常用中药材。其具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特定的生产技术或加工方法,与原产地域产品概念近似[3]。地道药材系一古老而通俗、内涵丰富而科学的特殊概念;其集地理、质量、经济、文化概念于一身,乃我国几千年悠久文明史及中医中药发展史形成的特有概念[4]。地道药材的形成与发展,关键在于优良品种遗传基因这一内在因素,能保存、选择优良品种;这既与当地土壤、气候、水质、生态环境等地理因子和生态因子密切相关,也与当地栽培(养殖)加工技术、应用历史、流通经营、传统习俗等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因素关系密切[4,5]。中药生产及其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关性,以及与生态环境、地质背景和区域分异等规律的认识与利用,是有着较长的渐进历程的。例如,对于我国动植物分布、生态环境及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早在两千年前的古老典籍里则有记述。如《尚书•禹贡》将我国领土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并按“州”分别记述其土址、物候、农产、交通、田赋等[6],这既是我国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自然区划”。《周礼•地官》所载的“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7],是最早有关区域适应性的论述,应据土壤之别而合理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淮南子•主术》所载的“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8],是最早提出的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神农本草经》指出的“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9],更明确强调中药材应区分产地,讲求地道的重要性。其后,陶弘景亦指出:“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本草注集注》)。孙思遍强调“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备急千金要方》)。《唐本草》也明确指出:“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变节,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这些记述说明,我们祖先很早以前就意识到按照生态规律发展生产的重要性,用药必须选择地道药材,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与种养加工技术是保证药材质量及临床疗效的重要外在因素,其与品种遗传基因相辅相成,这也充分体现了中药的特殊性与地道性和继承性,也反映出中药区划的萌芽与客观存在的基础。
  我国中药行业“地道药材”的出现与形成,集中展示了中药区划的特点;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历代本草对地道药材的记述,正是朴素而原始、生动而实用的中药区划,是我国祖先以中药为对象进行地域分异规律研究与认识的成果。至今,诸如“川广云贵,南北浙怀,秦陕甘青”等地所产的地道药材,以及祁州“十三邦”和漳树等“四大药市”,仍为中药“脊梁”,在中药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5]。总之,赋存于地壳和生物圈中的中药资源及其生产,与各种自然资源及其生产一样,都有着时间上的继承性与空间分布上的地域性,应当结合实际,以地道药材为重点进行中药区划研究。实践证明,地道药材反映出的科学内涵与中药区划、中药材GAP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我们研究中药区划与实施中药材GAP,以地道药材为主体的研究方法与遵循原则切实可行,这是在中药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继往开来之举,是我们全面实施中药材GAP之根本、之关键,也是科学发展观在中药资源与中药材生产发展的充分体现。
3. 中药材GAP与中药区划深入研究实施的可行性前瞻性
  “中药区划”的研究与“中国中药区划”的建立虽无前例可循,但经过上世纪80至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及有关中药、区划等部门专业人员的多年研究和努力,已首次建立了“中国中药区划”,填补了全国农业区划体系和中药业的一项空白[1]。在中药区划的研究与“中国中药区划”的建立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上述“首在调查,贵在综合,重在协作,功在实用”的区划过程。
  在“中国中药区划”的研究建立中,选择了在我国中药资源与药材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又具地域特色的103种药材(其中植物药85种,包括野生34种、家生或家野兼有引种,动物药16种,矿物药2种)为“中国中药区划”分区的标志种;在对全国362种大宗常用中药材全面调查基础上,对中药分区代表品种的资源现状(其中包括野生中药资源数量、质量及分布与时间上的消长规律;家种家养药材数量、栽培面积、饲养规模、质量与产量等)、地道性、生产和应用流通历史、生产布局、资源开发方向及途径措施等加以重点研究,以利合理而正确地分区划片与“中国中药区划”的建立[2]。
  “中国中药区划”采用二级分区系统,一级区、二级区均按“三段命名法” 命名。一级区为地理方位+热量带+药材生产方向。二级区为地理位置+地貌类型+优势中药资源名称(地理位置+地貌类型通常采用地理简称来代替)。按上述规则,“中国中药区划”共划分出9个一级区,28个二级区(其中:陆域部分一级区8个,二级区26个;海域部分一级区1个,二级区2个)[1]。
  “中国中药区划”的分区系统及命名如下:
  Ⅰ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
  Ⅰ1大兴安岭山地赤芍、防风、满山红、熊胆区
  Ⅰ2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地人参、黄柏、五味子、细辛、鹿茸、蛤土蟆区
  Ⅱ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Ⅱ1黄淮海辽平原金银花、地黄、白芍、牛膝、酸枣仁、槐米、北沙参、板蓝根、全蝎区
  Ⅱ2黄土高原党参、连翘、大黄、沙棘、龙骨区
  Ⅲ 华东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Ⅲ1钱塘江、长江下游山地平原浙贝母、延胡索、菊花、白术、西红花、蟾酥、珍珠、蕲蛇区
  Ⅲ2江南低山丘陵厚朴、辛夷、郁金、玄参、泽泻、莲子、金钱白花蛇区
  Ⅲ3江淮丘陵山地茯苓、辛夷、山茱萸、猫爪草、蜈蚣区
  Ⅲ4长江中游丘陵平原及湖泊牡丹皮、枳壳、龟甲、鳖甲区
  Ⅳ 西南北亚热带、中亚热带野生、家生中药区
  Ⅳ1秦巴山地、汉中盆地当归、天麻、杜仲、独活区
  Ⅳ2川黔湘鄂山原山地黄连、杜仲、黄柏、厚朴、吴茱萸、茯苓、款冬花、木香、朱砂区
  Ⅳ3滇黔桂山原丘陵三七、石斛、木蝴蝶、穿山甲区
  Ⅳ4四川盆地川芎、麦冬、附子、郁金、白芷、白芍、枳壳、泽泻、红花区
  Ⅳ5云贵高原黄连、木香、茯苓、天麻、半夏、川牛膝、续断、龙胆区
  Ⅳ6横断山、东喜马拉雅山南麓川贝母、当归、大黄、羌活、重楼、麝香区
  Ⅴ 华南南亚热带、北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Ⅴ1岭南沿海、台湾北部山地丘陵砂仁、巴戟天、化桔红、广藿香、安息香、血竭、蛤蚧、穿山甲区
  Ⅴ2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南部山地丘陵槟榔、益智,高良姜、白豆蔻、樟脑区
  Ⅴ3滇西南山原砂仁、苏木、儿茶、千年健区
  Ⅵ 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
  Ⅵ1松嫩及西江河平原防风、桔梗、黄芩、麻黄、甘草、龙胆区
  Ⅵ2阴山山地及坝上高原黄芪、黄芩、远志、知母、郁李仁区
  Ⅵ3内蒙古高原赤芍、黄芪、地榆、草乌区
  Ⅶ 西北中温带、暖温带野生中药区
  Ⅶ1阿尔泰、天山山地及准噶尔盆地伊贝母、红花、阿魏、雪荷花、马鹿茸区
  Ⅶ2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西鄂尔多斯高原甘草、麻黄、枸杞子、肉苁蓉、锁阳、紫草区
  Ⅶ3祁连山山地秦艽、羌活、麝香、马鹿茸区
  Ⅷ 青藏高原野生中药区
  Ⅷ1川青藏高山峡谷冬虫夏草、川贝母、大黄、羌活、甘松、藏茵陈、麝香区
  Ⅷ2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原坡地胡黄连、山茛菪、绿绒蒿、角蒿区
  Ⅷ3羌塘高原马勃、冬虫夏草、雪莲花、熊胆、鹿角区
Ⅸ 海洋中药区
    Ⅸ1渤海、黄海、东海昆布、海藻、石决明、海螵蛸、牡蛎区
    Ⅸ2南海海马、珍珠母、浮海石、贝齿、玳瑁区
  通过中药区划,强化了中药品种质量意识与产地生态环境意识的相关性,强化了“因地制宜,适地适种”观念,有利于加深对中药生产与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也有利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生产基地建设。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必须和中药资源的区域开发与生产发展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恶化环境、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必须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维持和发展生态系统平衡。过去,曾提出“南药北移,北药南栽”,强调“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其虽取得一定成效,缓解部分紧缺药材供应,但出现了一些地道药材品质下降,布局分散,市场冲突,以及违背客观规律等问题。例如南药盲目北栽大多失败,上世纪60年代浙东南平原曾引种砂仁等10多种南药,结果均因气候不适而枉费人财物力;北药南栽虽易成活,但大多质量差而影响疗效,上世纪70年代  广东曾大量引种茯苓、地黄、山药、党参、川芎等均告失败,教训深刻[1]。
通过中药区划与中药材GAP的全面研究实施,充分体现了中药生产与中药资源地域分异规律、地道药材与地道产区特色,并提出了中药生产与中药资源开发护育的总体布局和商品基地建立设想。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在总体布局与药材产地选择上,应遵守“地区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原则;在引种药材时应遵循气候“相似性”原理,通过实验研究,确定生产基地;药材栽培养殖开发要以地道药材产区为主,野生药材开发护育应切实提高资源转化率和建立资源保护区,特别要加强开展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不断寻找新品种,扩大新资源及其药用部位,提高商品率与开发新药水平。目前,中药材GAP如重点在抓东北三省及长白山的人参、五味子、哈士蟆等,黄淮海平原的“四大怀药”等;华东丘陵山地的“浙八味”等,川广云贵与秦陕甘青的天麻、杜仲、三七、川芎、当归等的规范化种植(养殖)与GAP生产基地建设,这完全合符中药地道性与“中国中药划区”,且切实可行。这样将中药材生产布局与生产基地真正科学地建立在中药区划与药材地道性基础上,则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真正发挥优势,真正突出药材质量第一的原则,将中药材质量意识和生态意识落到实处,能切实避免超越生态适宜区盲目生产,切实控制影响药材质量的各种因子,规范药材各生产环节乃至全过程,以有效提高药材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达到药材“真实、优质、稳定、可控”之目的。
  例如,贵州省在研究制定《贵州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时,则根据贵州中药区划并结合我省中药材生产发展的实际,将贵州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生产基地建设进行了区域规划。提出了“五大重点中药材生产区”(黔北、黔东北中药材生产区;黔西、黔西北中药材生产区;黔西南、黔南中药材生产区;黔东南中药材生产区;黔中中药材生产区)的分区布局。明确规定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品种与GAP生产基地建设的选择依据和基本要求(有贵州地道、名贵、珍稀或常用、大宗特色与发展基础;有符合GAP规定要求的较为完整而可行的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有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政府引导,带动农民增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等有效运作模式;有符合GAP规定要求的较为完整而可行的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规划在黔北(遵义、湄潭等)、黔西北(大方、威宁等)、黔中(乌当、清镇等)、黔东南(施秉、雷山等)、黔西南(兴义、安龙等)等地,重点建设“五大中药材生产基地”与鼓励重点发展天麻、杜仲、石斛、半夏、吴茱萸、淫羊藿、何首乌、艾纳香、头花蓼、金银花等14种重点中药材。贵州中药区划共分为下述7个一级中药区和17个中药亚区(二级区);贵州省中药区划的分区系统及命名如下[10]:
  Ⅰ 黔东北低山丘陵吴茱萸、朱砂、金银花、五倍子、枳壳、栀子中药区  本区含3个亚区,即铜仁一万山朱砂、吴茱萸、麦冬区;松桃一印江吴茱萸、白术、五倍于、金银花、枳壳区;沿河-思南吴茱萸、天麻、天冬、桅子、雄黄区。
  Ⅱ 黔东北低山丘陵吴茱萸、朱砂、金银花、五倍子、枳壳、栀子中药区  本区含3个亚区,即铜仁一万山朱砂、吴茱萸、麦冬区;松桃一印江吴茱萸、白术、五倍于、金银花、枳壳区;沿河-思南吴茱萸、天麻、天冬、桅子、雄黄区。
  Ⅲ 黔南山原山地河谷石斛、三七、艾纳香、通草、乌梅、砂仁中药区  本区含3个亚区,即平塘-独山麝香、南沙参、乌梅、仙茅、桔梗区;罗甸-望谟艾纳香、三七、砂仁、通草、木蝴蝶区;兴义-贞丰石斛、何首乌、灵芝、黄精、白及、姜黄区。
  Ⅳ 黔西高原山地厚朴、半夏、党参、龙胆、枳壳、黄芩中药区   本区含2个亚区,即水城-盘县厚朴、川牛膝、续断、枳壳、龙胆、倒提壶区;威宁党参、半夏、乌梅、山桃仁、秦艽、金铁锁区。
  Ⅴ 黔西北中山山地丘陵天麻、杜仲、半夏、龙胆、猪苓中药区   本区含2个亚区,即毕节-赫章半夏、云木香、川牛膝、龙胆、天麻、猪苓区;金沙-黔西杜仲、石斛、金银花、五倍子、泽泻区。
  Ⅵ 黔北山原山地杜仲、黄柏、厚朴、天麻、金银花、续断、五倍子中药区  本区含3个亚区,即赤水一习水石斛、黄柏、杜仲、厚朴、木瓜、九香虫区;道真一正安杜仲、天麻、黄连、续断、桔梗、五倍子、云木香区;遵义-湄潭杜仲、金银花、白芍、吴茱萸、天冬、玄参、红花区。
Ⅶ 黔中山原山地麝香、天麻、山药、鱼腥草中药区   本区合2个亚区,即贵阳-惠水麝香、天麻、草血竭、鱼腥草、南沙参区;安顺-开阳山药、杜仲、山茱萸、桔梗、五倍子区。
  通过中药区划与中药GAP的有机结合,将更有利于按市场机制配置中药生产与流通,利于市场预测,利于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及分级实施,以更好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办事,增添与丰富了中药学科的科学内涵。通过中药区划与中药GAP的有机结合,还可更加了解各区域的中药生产与中药资源特色,更加丰富了地道药材的科学内涵,以生态学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地道药材,深入研究中药品种,既增强了中药资源永续利用的责任感,也丰富与发展了中药品种新理论,以更有利于提高中药产业的科技水平。
  当前,我们正在认真学习GAP,全面、准确理解GAP,对GAP要有全面的准确的理解,要认识GAP实施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也对中药中药区划与中药区划学的建立与发展已引起人们关注。尤其是中药资源学的发展和中药材GAP、中药区划与地道药材相关性的研究更加重视,令人可喜。将随着农业地质学、应用数学、微量元素等的蓬勃发展,地质背景系统、微量元素背景、数值分类、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等新兴理论与定量科学在中药资源、中药区划等领域的应用,充分利用群落分类、卫星遥感、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开展野生重点中药、民族药资源及中药材生产区域化的调查与研究,将取得准确的新资料、新成果,并充分与中药现代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中药区划及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等密切结合,整体架构,联手合作,统筹规划,分期实施,以更好为政府决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这样,通过深入开展中药材生产区域化的调查与研究,深入研究种群及群落的生态环境和演替规律,以及地道药材与地理因子、生态因子等形成因素的定量相关性,将成为探索中药区域分异规律、中药区划及地道药材定量分析与深化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并更具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这将大大弥补了传统定性研究的不足,将对中药区划研究与中药材GAP的深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将扩大中药理论研究领域,这也展现了中药区划与中药材GAP的无限潜力及广阔前景。
4 几点看法与建议
4.1更进一步学习、认识、深入研究地道药材、中药区划与中药材GAP的科学内涵,以更好地认识中药材GAP这项政策性、技术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全新工作,认识其实施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更好地促进中药材GAP的全面实施。
4.2以质量第一、生产第一的观点,更全面更深入地探索与研究地道药材的标准化和现代化,赋予这一古老的传统中药材特定种质、特定产区、特定生产技术或加工方法新的或量化的科学内涵,以更好阐明其与中药区划和中药材GAP的相关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4.3各地(或以各省、市牵头)要在更深入开展中药材生产区域化的调查与研究基础上,遵守“地区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原则,通过实验研究,确定生产基地与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发展规划,以更好推进中药材GAP的全面实施。
4.4将地道药材、中药区划与中药材GAP,纳入现代天然药物资源学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探索其与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类型、生物有效成分或部位的动态积累等的相关性,以更好地推进中药材GAP的全面实施及中药学科的深化发展。
5 结  语
  中药资源与中药材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与继承性,运用生态学观点,以地道药材为主体开展中药材区域特征研究与中药材生产区域化,以研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药资源及中药材生产的品种适宜区进行分析,合理分区划片,揭示了中药资源与中药材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首次研究与建立了“中国中药区划”,并与中药材GAP有机结合与全面实施。这是在我们祖国医药学长期成功实践基础上与现代科学及法制管理有机结合的新进展,是这一古老而又新兴领域的可喜成果,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赋予了中药研究与生产领域继往开来的更大的推动力和引导力。其不仅丰富了地道药材科学内涵,强化了质量意识与生态意识,利于因地制宜,分区规划,为制定中药区域开发护育规划,发展中药事业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以地道药材、质量为核心的中药新理论,开拓了中药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新领域,为中药现代化及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利中药更好地走向优质化、标准化、现代化与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中药区划.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0
[2]冉懋雄,张惠源,陈信泗,等.中国中药区划的研究与建立. 中国中药杂志,1995;21(9):517
[3]任德权、周荣汉主编.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指南.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6
[4]胡世林等.中国道地药材.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4
[5]冉懋雄.试论中药区划与中药区划学的研究建立与发展(上、下).中药材,1992;15(1):40, 1992;15(2):40
[6]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69
[7]黄侃校点.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6
[8]西汉.刘安等.许匡一译注.淮南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522
[9]王筠默等辑著.神农本草经校证.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1
[10]冉懋雄,邓  炜. 论贵州中药资源区域分布与区划.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0):579

                                                                    (本文作者单位: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5:05:11 | 只看该作者

地道中药材的议论辑录

中药材丹参的地道产地在哪?
crag    人气 3    回答 2    提问时间 2008-05-29 19:29
答案方城县方城县所产的丹参,色泽紫红,地道纯正。丹参酮ⅡA含量达0.6%,高于其它产地丹参1—2倍。2001年经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一部丹参标准检验,方城丹参各项指标超过标准要求。1991年荣获"仲景杯国际博览会银质奖" ,2001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3年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
方城产丹参,已有2000余年历史。
静听风过        回答时间 2008-05-29 19:34

河南省方城县古称裕州,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使当地盛产的植物药材丹参根茎粗壮,品质优良,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消肿止痛的作用,对冠心病、心绞痛有着显著的疗效,早在汉代就被医圣张仲景誉为“丹参之首”,后被人们冠名为裕丹参,以此昭示裕州丹参之地道。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丹参王,裕州长;品质好,疗效良;上海、武汉药庄藏;走水路,去留洋”的歌谣。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5:05:54 | 只看该作者

地道中药材的议论辑录

医药老字号的“擦牌行动”

  提到医药领域的老字号,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些令人倍感亲切的品牌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同仁堂与乐显扬、胡庆余堂与胡雪岩、采芝林与黄飞鸿……古朴店堂里昏黄的灯光,长须蓝衫的老药工,磨得发亮的铜戳子、木碾子……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过往的荣光。斗转星移,平价、连锁、加盟、药妆等新概念近几年在药品零售业内层出不穷,而曾经鼎盛的老字号中,关门停业者有之,经营困难者有之。逆水行舟,如何让百年老店焕发青春,成为所有老字号有待破解的谜题。
——编者
    1 不进则退 营销之变
    不久前,商务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华老字号认定名单,广州采芝林榜上有名。采芝林的百年历史可谓一波三折。180多年前,前店后作坊的中药铺采芝林问世。1956年,采芝林公私合营,药店与药材加工分离。1996年,广州市药材公司将96家国有药店统一到“采芝林”商号之下,成立了大型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广州采芝林药业连锁店。之后,随着海王星辰、广东金康等一批新兴连锁药店的兴起,以及“老百姓”等平价药店的切入,广东药品零售市场烽烟四起,但采芝林“未能及时调整步伐,一直在亏损边缘徘徊”。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既是企业自豪的资本,也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他们都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同样也有着无法回避的弱点:品种陈旧、设备落后、营销模式单一、体制僵化、人员老化。广州采芝林药业连锁店总经理周路山说,“以前老字号经营粗放,大都依靠经验,缺乏商品分析意识,市场调研、商圈调查也流于简单。由于对竞争对手、商圈、市场缺乏深度了解,很难形成清晰的定位。”
    显然,目前摆在老字号面前的普遍问题是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久前,广药集团做出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致力于将拥有180年历史的采芝林做大做强。周路山认为,理性分析市场现状和自身特点,实施“文化营销和老字号战略”,转变营销观念,建立快速灵敏的市场决策机制,强化对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是让金字招牌重现金光的关键。采芝林将从中医药文化中提炼出CIS(形象识别系统)元素,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运作模式,开出样板店,然后进行复制。“现代化是手段,传统是核心,我们要利用信息时代的技术挖掘老字号的潜力。”他透露,不久后,采芝林旗舰店“国药馆”将以高端形象在广州商业中心地段亮相。此外,采芝林将用3年时间对直营店进行装修改造,强化“参茸专家”的定位,突出贵细药材的经营特色,加快在百货公司设立店中店的进程。
    无独有偶,苏州雷允上连锁有限公司也已经悄然转型,从经营传统的膏、丹、丸、散等地道中药饮片的独家店铺,发展成为集药品、医疗器械及健康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连锁药店。“一味囿于传统的体制和机制,抱守祖业,路子只会越走越窄,金字招牌也会黯然失色。”苏州雷允上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崇东说。
    2 褒扬古训 服务之变
    在杭州有一条布满仿古建筑的步行街——河坊街,这里游人如织。在这条街上集中了方回春堂、保和堂、胡庆余堂、北京同仁堂、叶种德堂等很多中药老字号。每到冬季,一些老字号内都会“人满为患”,因为这里有订制膏方服务。据河坊街管委会有关人士介绍,每天仅到方回春堂求医购药的消费者就有三四百人,该店日营业额达10万~15万元。到底是什么让顾客慕名而来?
    在胡庆余堂里,一块“戒欺匾”悬挂了百余年。1878年,胡雪岩在匾上手书:“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断提醒员工“选料地道,诚信为本”。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胡雪岩坚持到山东濮县采购驴皮,到川贵采购当归,到汉阳采购龟板。从源头保证药品质量,“货真价实量足”正是老字号深受百姓信任的根本。
    “老字号”以选料上乘、配方独特著称,不仅如此,他们还有一些深得人心的“绝活”。在北京大栅栏,雕梁画栋、红墙碧瓦的四层仿古建筑就是同仁堂的旗舰店。在华丽的宫灯照耀下,用金锅银铲炮制的紫雪散,需要密封1年方能出售的再造丸,“镇店之宝”安宫牛黄丸等熠熠生辉……该店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百年名药来源于文献验方、家传秘方、宫廷良方,并参照患者用药反馈不断调整。
    据悉,北京同仁堂在饮片经营品种上一直保持在3000种,普通药店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在北京同仁堂旗舰店内,消费者于先生竖起大拇指对记者说:“别人没有的中药,同仁堂肯定有!”对“古训”的坚持使老字号充满了魅力。在店堂外,一位消费者指着同仁堂大门两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牌匾告诉记者:“要是抓中药,我就认同仁堂,坐好几站车也值。毕竟是百年老店,东西地道,用着放心。”
    北京一家药店老总告诉记者,经营饮片需要的场地、人员、设施(仓库、养护、炮制、加工、煎药)投入都比较大,而饮片利润并不高,他的药店将逐渐缩减饮片经营,“老字号的‘国医’特色经过上百年历史的积淀,经过消费者代代口碑相传,不是一般药店能模仿的。”
    周路山认为,老字号要发展就必须利用好“老”字,同时,还应该结合市场需求,运用现代技术不断创新。
    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创立于清光绪八年的蔡同德堂已成为拥有八层楼面、总面积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商业大厦,除了经营传统的参茸补膏、饮片成药,名医坐诊外,还增加了新特西药、医疗器械、化妆品等经营品类,开设了痛风、痹症俱乐部,甚至提供住宿和药膳服务,“这些都是根据我们所在的商圈特点——游客多、消费水平较高,对高档礼品和名优药品需求量大而设计的。”蔡同德堂有关负责人说。
    道地药材加上贴心的服务,使老字号拥有众多追捧者。在采访中,很多消费者都提到,代客煎药、中药饮片加工、药学咨询服务、中医针灸治疗、养生保健讲堂等都是老字号的吸引力所在。在广东肇庆有一家百年老号赞元堂,他们代客煎药用的是电子瓦煲,为的是尽可能保持药性。蒸药工序十分繁琐,很多药店都取消了这道工序。但是,对党参、炙甘草等中药材,赞元堂坚持经过蒸制后再出售,以消除杂质,更好地发挥药性。
    3 有破有立 体制之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少老字号都有过国有的历史,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创新不足。随着东西文化交流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老字号的吸引力正在降低。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老字号是历史遗产,要想在今天继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传承经典的前提下有所创新。张崇东认为,“时代变迁,老字号的企业制度如果不作出适应性的改变,就不能与时俱进。”
    而现代企业制度历经数百年验证,被证实是高效的。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打破原有经营模式,按照资本经营和连锁经营的要求,通过参股、控股,实现资产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转,同时进行人事用工和经营机制改革,是老字号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
    1992年,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组建成立。1997年,集团公司六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同仁堂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1年,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同仁堂实现了规范化的公司制转变,成为一家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曾经“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同仁堂现在已经是拥有300多家零售门店的现代连锁经营企业。
    苏州雷允上旗下有王洪翥等十多家老字号药店。2005年8月,雷允上在王洪翥店引入了PTO的经营模式,对店面装潢、品类设计、营销模式等都进行了改革。记者在王洪翥店内看到,原来黯淡陈旧的店堂充满了嫩绿、浅蓝、青白色的色调,显得十分明快和现代。改变最大的不仅有店容,还有营业员的面貌。店员们纷纷告诉记者:“比以前辛苦多了,不过收入也蛮好的,还是蛮开心的。”张崇东说,所有的国有老字号都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消化”过去遗留下来的老职工。在这次改革中,我们采取“自愿参与,竞聘上岗”的方式,不愿意参与改革的老职工可以调到别的门店,留下来的人积极性都比较高。“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前抵触的老职工有很多都要求回来工作呢。”张崇东透露,目前苏州雷允上已经把王洪翥店的经验推广到了十几个门店。
    采芝林同样也面临解决冗余员工的问题。“我们人力成本特别高。”周路山告诉记者,“广药集团是上市公司,我们的体制改革要与集团步调一致,现在还没有具体方案。”目前采芝林共有零售门店80多家,经营品种5000多个。作为广药集团的零售终端,其发展战略一方面是重点挖掘老字号的特殊魅力,另一方面将借助上游广药众多生产企业的优势做活产品资源,共同打造广药品牌。
    “我们卖的是国药精品、中医药服务和中医文化。这是许多老字号的命根子。虽然仿冒者甚众,却没有办法取而代之。”周路山提出,要做“现代国药馆”——药材地道,服务专业,营销模式现代,“我们的目的是给顾客提供中医的诊疗和保健解决方案,让国药馆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布道者和传播者”。(作者:康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01:58 , Processed in 0.13728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