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8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成才之路(张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3-11 17:4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成才之路(张琪)
今天应求真论坛的邀请,为大家讲一讲中医如何成才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是新一代的中医,今后中医工作、中医事业的担子就全都在你们的肩上,怎么样走一条正确的道路,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我先说一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提一下,我们共同讨论,我尽我所知,为大家做一个解释。
      从我本人的经历来说,我学习中医的时代是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正是中医遭受歧视和排斥的时候,尤其是在东北这个地方,因为当时正是日本占领东北的伪满州国时代,中原地区,我的老家河北,正是汪伪政权。满州国对中国人进行的完全是奴化教育,学术上不允许你发展,知识分子受尽了排斥,我从关里到东北学习中医正是处于这么一种状态当中,中医当时叫汉医,但是书店里想找一本中医学的书籍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不允许出版,不但中医学书籍,就连《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之类的文学书籍也不允许出版,因为要实行奴化教育嘛,不可能允许你有自己的文化,中医也可以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日本人不允许发展中医学术,当时实行的政策就是不实行中医师注册,不进行中医师的考试,正在行业的中医去世一个就少一个,不开设中医学校,没有中医教育,也就不再有新的中医。
我的老家在河北,由于我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中医师,所以在老家的时候受家庭的影响,对中医学有一些接触和了解,也出于爱好学习了一些中医知识,念了一些中医的入门书籍,看过《黄帝内经》、《伤寒论》之类的中医典籍,但不是太明白。由于当时的汪精卫政权到处抓壮丁去当兵,所以只好逃到关外。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中医,由于当时没有中医学校,所以一直都是自学,从家乡带了一些书来,记得有《医宗金鉴》,因为这本书内容比较全,《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内、外、妇、儿科杂病都包括了。在关内看到我祖父和曾祖父治好了很多病人,认识到中医学的确是可以治病救人的,于是对中医学就有了很大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我觉得,学习中医学首先要有兴趣,热爱它。
到了东北之后,在伪满时期的康德八年,也就是1940年,哈尔滨发生“虎列拉”(也就是霍乱)大流行,当时死了好多人,但是后来日本人调查发现,病死的人当中日本人比中国人多,得了霍乱以后中国人很少死亡,再调查发现,中国人都偷偷用了汉药,这时候日本人开始认识到汉医汉药的有效性,于是接下来它们的政策就有了变化,在长春,当时叫新京,成立了汉医大学,1941年,哈尔滨也成立了汉医讲习所和汉医院,我就是在康德八年经过口试、笔试进入汉医讲习所的,当时加入汉医讲习所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必须有五年学习汉医的经验才有资格参加入学考试。汉医讲习所的授课内容,中医方面主要是三本书,一是《医宗金鉴》,一是《温病条辨》,一是《本草备要》,《医宗金鉴》主要是讲内科杂病,由于这部书内容比较全面、综合,所以北方省份大多用这本书来作中医学教材,《温病条辨》主要是用作外感病学教材,《本草备要》用作中药学教材,当时都是请哈尔滨的名中医来讲课,除此之外还请当时满州帝国医科大学的教授讲生理、病理、防疫、细菌学等课程。过去有了一些基础,现在又有了系统学习中医和西医学的机会,因为都是对中医学有认识、有兴趣、也有过一些基础的,所以学习都很认真,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那时候起也开始临床看病。
2
 楼主| 发表于 2004-3-11 17:43:1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成才之路(张琪)

中医成才之路(张琪)
1945年日本人战败投降了,大家都很高兴,但解放后的最初几年中医仍然是受岐视的,因为当时的情况是中医在野,西医在朝,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全都是西医,没有中医,开会讲话的时候动不动就讽刺中医几句,当时高老(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一高仲山先生—整理者注)就非常气愤,而且他也敢于反抗,记得当时的东北行政管理委员会发布《医师管理条例》,名称有医师、药师、食科医师,就是称助产士、中医士,高老当时就提出为什么别科都称“师”而中医就不称“师”,当时给的解释是不要在乎一个字,但高老就反问说既然不要在乎一个字为什么中医就不叫“师”,所以“中医师”这个名称是争来的,非常不容易,当时我只有三十岁左右,也参加了那次会议,印象很深刻。东北在全国是解放比较早的,当时东北行政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卫生部,部长叫王斌,他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中医只能在病人精神上起到安慰作用”,这是他的原话,总之就是中医没有什么用,所以当时的政策是培养中医学习西医,成为医助,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哈尔滨开始办中医进修学校,我们这些人都进了这个学校,讲的课也全部都是西医,生理、病理、防疫、内外科,也都请哈尔滨的西医专家授课,我当时比较年轻,也觉得西医学的确是好,从头至尾,非常系统,也很接受。但是当时的西医学不如现在发达,比如抗生素就不如现在这么多,我记得当时买的一本诊断学,心电图部分只有一点点,很多病即使诊断了也不能治疗,根本没有办法,而用中药治疗效果还不错,所以觉得中医学还是有效的,能治好病,相反西医学就不如中医能解决问题,这当然也与自己已经有了一些临床经验有关。
1953年,我与马老(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一马骥先生――整理者注)、赵正源(当时哈尔滨市知名中医――整理者注)到哈医大开会,传达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医工作的指示。毛主席认为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巨大的,而西医学是微不足道的,几千年的人口繁衍是中医的功劳。所以要组织高级西医学习中医,由于当时的政策叫纠正,所以讲话里的批评较多。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中医学的地位才有所提高,开始进入医院,原来中医是不能进医院的,这时候就要求各大医院都要成立中医科,各省也要成立中医院和中医研究机构,当时哈尔滨也成立了中医研究所,我就被吸收到中医研究所去,接下来又筹备成立祖国医药研究所。原来我们中医只能是几个人在一起成立一个集体的联合诊所。这时候根据中央精神,哈尔滨成立了中医进修学校,这个中医进修学校可与原来的不一样了,全省的一百多名中医都来听课,我开始在那里开《伤寒论》,后来讲《金匮要略》,讲温病,所以我感觉讲课是很有好处的,因为讲课必先备课,当时讲《伤寒论》用的是日本人丹波元简编的《伤寒辑义》,温病学是用《温病条辨》和《温热经纬》,我从那时候开始认识到教学相长的好处,理论水平上提高也比较快,后来不断参与临床工作,有了很多临床经验。那时候的热性病比较多,我们之所以有些名气,其实都是治疗热性病成名的,因为当时的抗生素类药物没有现在这么多,治这类病都是找中医,当前抗生素类药物发展比较快,占领了这部分阵地,不但这类热性病本身减少了,而且即使有了也很少找中医,其实中医中药治疗热性病确实是有它的优势的,比如肺炎、森林脑炎,当时我治了不少,严重的有抽搐、角弓反张、两眼上翻,当时的传染病院束手无策,我记得当时和一位老中医去会诊,这样的患者就用白虎承气汤,大黄最多用到一两,大便通泄之后,高热、抽搐立刻好转,这就是因为过去有过温病的治疗经验。可见温病在临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04-3-11 17:43:5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成才之路(张琪)

中医成才之路(张琪)
我觉得学习中医学,想精通中医,必须不断地学习,必须干到老,学到老。就是这句话,不这样做根本不行,现代医学真是日新月异,疾病谱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变,记得刚到中医研究所那几年,我们搞冠心病,搞了一年才四例,根本没有。那时候人们生活困难,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一个月只有半斤肉。象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都很少,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些疾病就成了主要病症,所以随着时代进步,疾病谱也改变了,现在的传染病就少了,原来一到春天,小儿麻疹患者极多,中药用宣肺解表药治疗也都挺好,可现在天花、麻疹等等这类疾病都已经绝迹,连猩红热都不多见了。现在的传染病院门诊患者大多数都是肝炎,但疾病谱虽然改变了,中医药的疗效也一样能保证,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效果也很好,我就治疗过几例戊型肝炎,在医大二院传染科病房,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记得有一次会诊是父子两个同时患戊型肝炎,父亲已经死亡,儿子呈现精神萎靡不振,有肝昏迷表现,西医认为已经很危险,后来我就按中医温病学的湿热病治疗,用甘露消毒丹之类的方剂,最后痊愈出院了。接下来他们有了这类疾病就请中医去会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我之所以说这些,意思就是让你们明白,要想学好中医,又有象你们这么好的条件,比我们学习中医的时候要强多了。所以应该能学得更好。这不能单凭教材上的那一点东西,必须自己多看书,多钻研,多思考,多临床,尤其是临床。中医要想提高,离开临床不行,因为只有临床治疗有了结果,反过来才会认清中医理论,认识到中医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会加深对中医学的兴趣和对中医理论的理解。现在我出门诊也好,在病房查房也好,很多患者都是经过西医院诊断的,中医药治疗效果很好,我体会到过去党中央提出的“中医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确实是英明的,正确的。
     我体会中医学不同于中国文化其他的部分,比如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中医学是自然科学,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别的东西只能叫文物。但中医学就不能叫遗产,别的出土文物,比如瓷器什么的,那只能说明当时我们的人民智慧水平很高,在世界上领先,但是那个时候领先不等于现在也领先,现在跟人家相比可能就望尘莫及了,但医学上就不能这么看问题。因为有很多疾病世界医学还没有解决的,我们还能解决,还有独特的疗效,就拿肝炎、肝硬化来说,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是相当好的,最近我就治疗了一例河北周口的患者,在北京很多医院治疗了很长时间未见好转,就诊的时候肝功能异常、脾大,我看过几次之后,服了中药二十余剂,效果非常明显,转氨酶已经恢复正常,只有胆红素略高,特别是觉得全身有力,有精神,走十几里路不觉得劳累。剩下的胆红素略高,有时候有一点鼻血,我就叫他用原方加黑栀子,凉血清热,而且可以降低胆红素,近几天来电话说肝功能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脾也已经回缩,说明中医学有他独特的优势。
     中央号召发挥中医药优势,但怎么样才能发挥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首先必须是基本功要扎实,基本功打好了,还要不断地临床,不断地深入钻研,这样下去就一定能成功,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家往往都着急,其实学习是一点一滴的,集腋成裘,我学习的过程也是这样的。比如刚开始读《内经》,也背诵了《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之类的,但结果是食而不知其味,比较干涩,后来临床时间长了,反过来再看,就觉得有意思了,《内经》也是我们从临床上总结出来的,学习就是这个过程,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不可能一下子就成功,所谓欲速则不达,做学问就是这样,过去毛主席说“来不得半点虚假”,的确是这样的。这是一点,再有就是必须爱好它,有兴趣。我们身为中医,必须对中医学有爱好,只有这样才能热爱它,学习它,才能够不断掌握它。理论结合实践,就是要多临床,多看病,我开始临床的时候到联合诊所,才三十几岁,另外几位先生都是哈尔滨市著名的医生,所以没有人找我看病,当时也很着急,后来时间长了,有几例治疗效果好的,就开始有回头客了,不是说病人全都喜欢找老医生,小医生能治好病他一样会找小医生的。就看你是不是有疗效,光靠广告宣传是不行的,得靠病人替你宣传,所以学习中医的过程就是不断热爱,不断学习的过程。当然还要不断总结,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过去我临床时,治疗效果好的要总结,要记录下来,治疗效果不好的也要写下来,总结一下为什么治不好,如果是因为病情的确很严重,已经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那是可以的。但如果本来可以治好而没有治好的,就说明用药不精,辨证不准,思路不对,这是从失败中接受教训,《伤寒论》中不是也有很多坏病吗?说明张仲景也治疗过不少坏病,他们也有很多失败的病例,比如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症状有“汗漏不止”、“恶风”,是发汗太过造成的坏病,所以才用桂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所以说成功的经验要总结,失败的教训更要总结,总结失败的教训是为了从失败中得到提高。
4
 楼主| 发表于 2004-3-11 17:44:3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成才之路(张琪)

中医成才之路(张琪)

你们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必须把基本功打好,我们这些老中医特别强调这个,前几天去广州中医药大学讲课,张文康部长和佘靖副部长都去了,我们特意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是现在中医院校课程当中,中医课占的比重太少,西医和其他科目的比重太大,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脑子里中医学的内容不多。不是说现代医学不要学,现代医学应该学习,也必须学习,我的观点是,现在的2001年也好,上世纪的二十年代也好,时代是不同了,但现代医学必须学习,但主要还是要学习中医学知识,中医学本身的东西,必须要有明确的主副关系,不然的话,就象一个西医专家跟我讲过的一样。今后你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中不西,中医学知道得不多,西医学知识跟西医院校的学生相比也不多。将来是市场经济社会,简单地说,治疗效果不好,就没有人找你看病,所以我写文章也好,提意见也好,都强调这个。这次佘部长召集我们总共十二名老中医提意见,我提的意见也是这个。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效果不好,责任不在研究生本人,而在于你们的政策导向,在于你们向哪个方向引导。你们对研究生学习要求,这个要学一点,那个也要学一些,中医反倒学得不多。要求实验室的东西要做一年多,理论学习又是半年多,剩下一年多的时间才跟老师学一点中医,这样怎么能让博士生、硕士生的中医水平有提高呢?这跟西医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还不一样,他们的学生主要是就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中医院校的学生是不是也要这样?这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一个书面材料,主要内容就是要在全国培养几百名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能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优秀骨干力量,而且有一个具体的规划,这次请我们去就是想让我们提一些意见,怎么样实现这个计划,因为提出问题是好的,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具体措施,没有可以实行的措施就只能流于形式,只剩下喊口号了。这件事目前还只是一个设想,一个计划,具体措施方面还很不够,还不很清楚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还有就是各大专院校的老师问题,中医药院校也应该培养优秀的教师,既要有中医理论和知识,又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这样的教师讲课才能生动,才会被学生接受。比如讲《伤寒论》,讲小青龙汤证,那小青龙汤你用过吗?在什么情况下用?如果有过治疗经验,那就会比较生动,如果你自己都没有用过,只是从书面上去讲,学生不会有兴趣,干涩。我也搞过教学,在中医进修学校讲经典课,而且那种课不太好讲,因为下面坐的都是当地名医,很有治疗经验的,他可能知道的比你还要多,你讲的不好、不对,下面就会给你纠正的。我总觉得,你们这些博士、硕士、本科生,必须确定好自己的方向,中医学课程和西医学课程以哪一个为主,哪一个为副。前几天我们单位开会的时候,我就说,到我们这里来住院的就是为了用中医中药治疗,不为用中药就不到这里来了,到这里来是因为中医中药能解决问题,只有用中医中药才能体现出特色和优势。
    再有,学习中医的方法除了刚才说过的多看书,多临床,还要多看杂志,尤其是新出的杂志要多看。比如学习中药学,我学习中药的时候对《本草纲目》下过功夫,我的《本草纲目》上面做了很多注,比如黄芪那味药下面,李时珍怎么讲的,李东垣怎么讲的,《神农本草经》怎么讲的,《名医别录》又是怎么讲的,但终究有它的主要作用。看杂志是为了明白现代药理,中药的现代药理也应该知道,也可以参考,比如葛根,葛根这味药过去只是用作治疗“项背强几几”,用于解表。比如柴葛解肌汤用它,这味药治疗项强的确是非常有效的,我记得曾经治疗过的一个患者,主诉就是脖子硬,怀疑是颈椎病,但X线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后来询问病史的时候发现,他的发病过程是在外面上厕所时感觉有一阵凉风吹过,这不就是很明白的风寒外感吗?所以用葛根汤,葛根用量到一两,两付药就治愈了。服一付药觉得有汗出,脖子也轻松舒服,服第二付药就好了。但这只是传统中药学、本草学上讲的,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葛根的成份之一葛根黄酮治疗冠心病、脑供血不全效果非常好,治疗结膜病、眼底病也有较好的疗效。这个就是古代医学没有的了,医学是不断发展的,中医学也一样,不能停留在前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其实中医学历代都有发展,很多老中医都有自己辨证用药的独特体会,象朱良春先生,他用药很多都是自己的经验,每个老中医都会有自己用药上的独特之处,什么叫创造?这也是创造。医学和其他科学一样,也是在不断发展创新的,如果总停留在张仲景那个时代,那中医学不就落后了吗?所以历代都在进步,我们也一样,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写的,文笔很好,观点也还可以,认为中医学完全依靠临床,没有临床中医就完了,但是他写到宋代《和剂局方》是退步了,我觉得他肯定是搞笔杆子的,没有临床经验,这怎么是落后呢?相反,那是往前发展了。再比如说,我现在看病喜欢开大方,有人认为大方不能用,但是必须认识到现在某些疾病的病因病机已经不是那么简单,象尿毒症的患者,有虚有实,脾肾不足,又兼有湿热、痰浊、瘀血,单用补法不行,单用祛湿热、泻浊也不行,必须兼顾,这样一来药味就多了,方也就复杂了,这其实也是在发展的。我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面发表的一篇文章也这么认为,中医是一代一代向前发展的,直到清代,王清任那个时代,王清任那几首活血化瘀的方剂就是前人没有的,它宝贵的地方就是实践。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出来,朴实无华。再比如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叶案存真》,自己治疗的疾病,一点也没有夸张,“存真”就是实事求是,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好,如实记录才有价值,如果后人整理的就会有夸大了,现在有些杂志上有学生写老师经验,把老师捧得天一样高,很不好。有的报道说某种病治疗效果特别好,痊愈、好转率都特别高,一看就是假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04-3-11 17:46:0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成才之路(张琪)

中医成才之路(张琪)
再说说读书,现在书出的不少,但有些书有价值,有的就只是编书,把各种书抄在一起就又出一本新的,这样的书就没什么意思,没有自己的真东西,都是别人的,这样的书没有什么价值,只能浪费时间,看书应该由浅入深,选择些好的,有确定疗效的,有经验的人写的来看,比如入门书象汪讱庵的《医方集解》,年轻的时候多看一些这样的书是有好处的,要选择内容全面的,各家各派都有的书来看,除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必须学习的以外,象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程杏轩的《医述》,都比较全面,内科杂病几乎都有了,也有相应的方剂。古代医家是有几大派别的,各派都有理论,所以各派的书都要看一些,象李东垣的《兰室秘藏》,看过之后受益非浅。前几天看过一个发烧的患者,在各大医院就诊也没有查出发热的原因,病人一点力量也没有,到我家看病的时候三楼都上不去,吁吁作喘,一看即知是虚证,发热是李东垣所说的阴火上冲,是虚火,于是就用补中益气汤,方中用红参、黄芪,三付药热就开始减退,体温降到38度左右,病人自己觉得有力,继续用药十四剂,体温降到正常,这就是读李东垣书的好处,不读李东垣书,这样的病就不认识,所以要多读书,脑子里信息多,信息多思路就开阔,病是千变万化的,思路越多办法就越多。
我现在每天还要看一点书,因为有些病还没有治好,还需要不断学习,治不好就要考虑一下原因在哪里,象前几天看了一个抽动秽语综合症的孩子,开始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些效果,抽动、秽语减少了,但是未痊愈。这就需要继续思考。再有象西医学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西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我遇到过几例,有一例汗出如洗,晚上睡觉把被单都能湿透,西医就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口服谷维素无效。这样的患者用中药治疗效果就很好,有的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有的用玉屏风散,有的用当归六黄汤,总之根据辨证。这次在广州的会议上我就说,很多这样的内容,我们的《中医内科学》都删去了,本来是中医特长的东西,编书的时候习惯于跟西医对号,对上号的就编进去,对不上的就不写,其实对不上的正是中医特色的地方,这次佘靖部长让我们提意见,我正在写这个材料,我们的教材内容太少,不怪学生本身,编教材总想越明白越好,结果越明白越少,西医在临床上即使发现一个病例也不放松,对这一个病例深入研究,逐渐扩大,《实用内科学》内容也一版比一版多,咱们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反倒越来越少,古代的东西都丢了,中央书记处指出“中医不能丢”这样一句话,就是说中医学术不能丢失,我们这几个老头子反正也不知好歹了,每次上书都是这么几个人,已经三次上书了,头一次是给***,第二次是给朱鎔基,这次是给李岚清,不过中央还是很重视。
       总之中医药学的功底打好了,掌握了中医学的精华,就肯定能成为一代名医,一个优秀的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行了,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中医振兴的关键在你们,你们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又有现代医学的辅助,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好多了。
                                  以上引自求真论坛:www.qzforum.net
6
发表于 2004-3-11 17:53:4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成才之路(张琪)

本文帖24小时后将转出<中医初涉>版区
7
发表于 2004-3-30 23:35:5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成才之路(张琪)

多保留些 时间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5 17:42 , Processed in 0.0573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