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求中医持续发展 重人才师承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4-11 18:4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求中医持续发展 重人才师承教育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杨悦娅
    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中,师承式的授业传术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从相传中雷公师承黄帝,歧伯师承僦贷季,到李杲师承张元素、朱丹溪师承罗知悌,中医的理论也就在这一脉相承、学派纷呈又相辅相融中得到了不断推进和发展,一代又一代名医在师承教育中脱颖而出。时空进入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新世纪,古老的中医药学如何直面挑战,能够渊源流传,与时代并进,持续发展,笔者有些思考拙笔如下:
  1.师承教育不可淡化
  新中国建立后,中医药教育由传统的师承授业传道为主转变为以院校系统教育为主;由单一层次的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元化的立体式教育模式。完备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的中医药人才,提高了中医药人才的理论素养,保证了我国卫生医疗体系中医队伍的持续和稳定,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院校教育,侧重是系统理论学习,缺乏临床实战经验,尤其“文革”后的中医院校五年的在校学习,青睐的是西医基础,七年的研究生培养,重点在实验室研究论文,九年的深造热衷于在实验室论证中医某方某法是否有效。国家花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培养出来的中医后继者,却在临诊实践中不能辨证施治,缺乏用中医理论指导用药的能力,不知道中医名家的一招一术所蕴涵的理论医道之所在,搞不清从实验室论证的方药是该用于病还是用于证。中医药理论的形成,是几千年来历代医家临床医疗实践的积累,临床经验则是中医药发展的生命之源,中医教育若远离临床,或与临床脱节,必将枯其源、断其流。古往今来,名医辈出,而在这些医家成名的背后,无不是有着拜师受业、耳提面命,实践感悟、建树创新的历程。他们以扎实的医理为功底,以临诊疗效为轨迹,不断推进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所以师承这种传统的师带徒,徒承师形式,正可弥补当今学院教育在临床方面的薄弱点,是学历教育后的继续教育,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才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师承这种模式必须延续和发展,当然也必须对传统的师承赋予时代的内涵,不执门户偏见,不讳学术之争,广学博采、融会贯通,使中医药理论在师承教育的实践中发扬光大。
  2.师承教育要立体化、多元化
  以邓铁涛教授为代表的中医药界老一辈专家向党和国家呼吁要重视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要将其重大科技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规划之中。中医药要创新,要飞跃,要保持持续发展,人才队伍是前提。一定规模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是多出成果,广出成果的保障。据有关统计表明:1949年全国西医人员仅有8.7万人,而到2001年,已达到175万人,增加了20倍;中医人员,1949年全国有27.6万人,到2001年为33.4万人,仅增加了21%。在全国当今人口中,平均4000人中才有一名中医。而且这些中医人员中受学历不等,院校教育课程配置差异及专业思想不稳固等因素影响,相当一些人中医离宗,用药背道,这是影响中医药发展进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是第一生产要素,在从事临床工作中,没有量的保证,就没有面的拓展,更不会有质的提炼,尤其中医药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医学。现存的中医药理论,是前人经验的结晶和升华,是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不断建树,不断汇聚补充,不断融合完善而成,近代大量尚待整理挖掘的老中医药专家们的独道的临诊经验和特别的医技则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充实、创新的资源宝库,而这些宝贵的资源要整理总结成文字,提升为理论,必须要有那些良好的系统理论基础,又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临床人才,在跟师待诊中,在师传授业中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深化知识内涵,在具体的病案接触中体会导师的独道之处,感悟中医理论与之内在的联系,从而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指导后学的理论。这是中医药理论发展的自身规律也是中医药理论源远流长的神韵所在。然而,没有一定数量的实践积累,没有大量临床经验的汇聚,没有实践中的反复验证,那么经验中是难以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也就很难成为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所以要传接老一辈中医药专家的学术观点与医疗绝技,势必要求有一定规模,一定数量的师承人才,从城市到乡村,从中级医师到高级医师,从大专到本科乃至研究生都应补上师承这一课,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立体化、多元化,最大范围地加以继承学习和实践中医药前辈们的独道之术,来承接和抢救老中医的经验,推广和发展他们的学术观点。打造模式多样化、具有一定规模的师承教育队伍,才能在全国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全面提升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为中医药的振兴、发展,为中医药的创新、飞跃构筑人才平台。
  3.师承教育重在发展
  师承教育的目的在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师承教育只是过程和手段,师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老一辈专家们的观点理论加以整理、总结,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内涵加以光大,不断充实现有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以便指导现代临床医疗实践。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变革,文化背景、生活理念、自然环境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身体素质,也使疾病的种类和表现有着与古往不尽相同之处。所以,中医在现代医疗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将前人的学术思想观点与当今临床实际相结合。继承是前题,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药理论的渊源所在,几千年来仍在指导临床治疗与研究,正是这些经典理论赋予后学以医道之理,医疗之法,开启临床辨证之思维,指明治疗之法则,以不变应万变,以其深厚广博的科学内涵,屹立在世界医药之林,为世人所瞻目。历代医家,在钻研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地在自己医疗实践中提升运用这些理论的体会,阐述自己的学术之见,推陈出新,承师传道代代受益,使中医药理论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历史赋予我们重任,继承者,首先应是中医的热爱者,维护者,同时必须具备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有一定传统文化底蕴和临床实践经历,能有质、有量、有责任、有使命地继承和总结前辈的独道经验。继承要有发展,发展就不能简单地将师承停留于学习导师的一方一术,一招一法,更重要的是能深入理解体会支持这些招法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中加以殚精竭虑体会感悟,从疗效中析意求理,深入对医理的探究,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能由此及彼,找出规律,提取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见解、观点、学术思想、厚积薄发,加以创新发展。立足继承,着眼发展,推动中医药理论能朝着符合现代社会背景、符合现代疾病的特点发展,并有质的飞跃,是我们这代中医药的后来者不容推卸的历史重任。
  目前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启动,这是国家最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的形式。笔者有幸被录取成为培养对象之一,在荣幸之际更多地是感受到肩上所负的份量,前辈的重托,国家厚望,历史的使命,这是一份多么凝重的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21.2

--------------------------------------------------------------------------------
浅谈中医药师承制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殷平善
  一、师承制教育要规范
  中医药学的实践性极强,学术流派众多。其临床诊疗技能和学术经验的薪火相传,在某种情况下需要手把手地师授心悟。由于其学科本身所独具的特点,中医药学术需要多模式的继承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师承制教育的不可替代作用。为了抢救老中医药专家宝贵的学术经验,国家建立了中医药师承制度。自1990年以来,我国中医药行业在“八五”和“九五”期间连续进行了以师承制教育为主的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已培养了两批数千名名医传人和中医药临床骨干力量。2002年7月始,第三批继承工作正在进行。
  中医药师承教学在整个中医药教育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中医药师承制教育充分体现了这一本质,在中医药发展史上造就了不少杰出人才。近十年来,师承制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师承制人才培养在我国分布区域十分辽阔且相当分散,各培养点人数很少却星罗棋布,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存在一定难度,有些问题也不容忽视。诸如:师承制导师的遴选;培养对象的选拔;理论课程的相对规范;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培养对象的考核标准(包括入学考核,学习期间的阶段考核,结业考核);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口传面授予与统一讲课的结合;导师指点迷津与学生潜心研究的结合,继承整理与创新的结合;导师的学术个性与普适性教育的结合;师承制学术经验内涵的科学阐释,还有师承制教学经费的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导师的待遇及学员在学期间和结业出师后的待遇等等,这些都尚待进一步探索。
    师承制是一种非学院式的高等教育,跟师学习与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有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其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就淡化它的考核标准和规范化管理。为了真正保证师承制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开展中医药师承制教育研究,建构相对规范、操作性强的师承制教学质量保障和教育质量监督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质量管理要加强
  当今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人类社会已进入全球化时代,正在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医药师承制人才的培养既要突出学术经验继承的一面,同时又要充分反映当前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
  把师承制教育放在中医药发展史和中医药教育史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面向世界,立足当代,着眼未来,以教育质量管理理念为指导,以教学质量保障为核心,以教学质量评价为基本手段,以教学质量监督为保证,在深入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师承制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抓住关键环节,强化目标管理,拟定各主要阶段的考核、检验标准;建立规范、简易、可行的评价系统。同时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形成网络和信息反馈中心,多方面收集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研究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还要跟踪了解师承制学员出师后的工作情况及工作单位的反馈意见,对师承制人员的使用、待遇、学历、晋级等实际问题如何解决进行研究,从而建构师承制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和保障系统,以此促进中医药师承制教学改革,为师承制教育的优化管理和中医药继承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通过比较促完善
  开展中医药师承制教育研究,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有些方面它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支持和帮助。这项研究应建立在充分的调查基础上,通过收集资料,获得基本事实,方能有的放矢。实地访问和考察是非常重要的,访问地点的选择,访问的程序,一般访问和重点访问的结合,同时还要进行深度访问,这都需要精心地设计和认真地实施。只有这样广泛深入的调研,才有可能充分把握师承制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为了把师承制教育的研究有效地引向深入,运用比较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和现代高等教育的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1)与中国古代的师承教育比较,尤其注重与近代的中医药师带徒教育方式相比较。在我国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岭南等许多地区形成一些著名的医家学术流派或医学世家,人才鼎盛,名医辈出,其本身充分体现了师承传授的关系。(2)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中医带徒方式相比较。
  横向比较:(1)与现代高等教育中医本科相比较。(2)与现代研究生教育高级人才培养方式相比较。(3)与国内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方式相比较。(4)与国际上先进实验室人才培养方式相比较。同时,进行师承制的内部比较: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与“八五” 、“九五”期间第一、第二批师承制的人才培养相比较。(2)有目标的选择几个正在进行的师承制人才培养点进行具体的剖析和比较。以浓厚的历史意识和开阔的现代视野,通过这样的纵横比较,经纬交错,由面到点,实行历史深度与直面现实的统一,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的结合,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式考察,以揭示中医药师承制教育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凸现当代中医药师承制人才培养的特征。并在这样的比照过程中,以谋求师承制教育的进一步发育和完善,从而使比较方法的“互补” ,功能得以很好的发挥。
  中医药师承制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和保障系统的建构应当是开放性的,它所要达到的目的:一是建立中医药继承型高级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二是建设精品课程,精选教学内容。三是抓住跟师临床实践、阶段考核、结业考核等几个关键环节,拟定考核、检验标准,强化具体目标的规范化管理。四是建立评价系统,设计师承制导师教学水平评议表和学员学术水平评审表。五是教学资源配置和经费管理的优化措施。六是师承制教育人才的合理使用。
  显然这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内容涉及到:中医学、中药学、教育学、人才学、历史学、信息情报学、管理学等各个方面。打破某一方面和某一角度的局限,进行多学科整合,运用跨学科研究,对中医药师承制教育进行整体的把握,针对师承制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建构规范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质量体系和保障系统,这对中医药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整个中医药学的继承发展事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B21.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5 19:17 , Processed in 0.04828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