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74|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15 07:5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中,有两部历劫不磨、光辉灿然的文献巨著,这便是号称六经之首的《周易》与历来被医家奉为医方之祖的《内经》。由于《周易哟成早于《内经》,今从两部文献的内容来审视,《内经》与《周易》的渊源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周易》是中国传统医学之源。《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在医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以及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一向为我国医学家所重视。正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在其著名著作《医易义》中所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无赐》,《易》不可无医”。《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不但数干年来在华夏土地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并且已为世界所重视。这不仅仅在于其历史价值和当前的实用意义,更在于其切合于中西文化交流和科学进步发展的时代需要。正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利时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所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念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眼于自然组织世界描述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普利高津所说的中国的自然观念和认识方法,正体现在《周易》和中国传统医学以及其他古代科技思想中。这正是世界范围内“周易热”和“中医热”相继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按照传统的说法,我先民画卦作《易》时,均有借于仰观俯察、近取远取之助。所谓“近取诸身”,并非限于卦交象拟诸人身的某个器官而言,而应理解为在八卦和《易经》中已包含有我先民们对人体自身生理和病变的初步认识。先民进行卜筮,意在预测吉凶祸福,而人体自身的生理和病变,应是他们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在利用巫术的同时,也取得了运用药物对疾病进行斗争的某些经验。如《复卦》卦辞说:“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这里,卜师把“出入无疾”作为人们时运亨通的首要选择。这正说明,在远古时期,由.于生活条件的艰苦,人们的卫生条件无法得到保障,因而疾病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患。所以祈求“无疾”就成为人们最大的关注点之一。又如《无妄》九五交辞说:“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对这句话,旧注多停留在字面的解释,意谓不轻举妄为而得了疾病,不用药而有自愈的喜悦。这里如果再追问一句,为什么不轻举妄为而得了病,就不要用药呢?估计这两句话可能是古代的格言成语,意谓对弄不清发病原因的疾病,不轻易用药反而会自行痊愈。因为古人朴素地认为,疾病都是由自身的行为引起的。得罪了鬼神而招致的疾病,需要祈祷,药物无用。除此之外,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谓轻举妄为而致病,不外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喜怒无常、寒暑不慎等原因引起的。弄清原因,才可对症下药。如果疾病不是由于自己轻举妄为所引起,即 “无妄之疾”,也就是说,病因一时无法弄清,就不宜盲目服药,有时反而会自行痊愈。这条交辞,一方面说明,古人当时对致病的原因知之尚少尚浅,其实有许多疾病并不是由于自身行为引起的。另一方面又说明,古人运用药物与疾病作斗争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有对症下药、辨症施治思想的萌芽。
  当然,说传统医学源于《周易》,主要不是就卦爻辞中保留下来的有关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的知识说的,固然这些古老的资料是非常宝贵的。说医源于《易》,主要是从思维方法和象数模式而言的。本章拟就《易》医共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周易》的阴阳学说在传统医学中的运用,以及《周易》的象数模式在传统医学中的体现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考察和分析
2
发表于 2007-4-15 09:29:4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

《易》是《易》。医是医。医不可能是《易》。《易》不可能是医。《易》对医只是表达工具而已。这点必须分清楚。否则科会造成主体医与非主体《易》之间人认识错位。医是在用《易》为已之认识的表达服务。医源于《易》是认识错位。
3
发表于 2007-4-15 10:16:1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水流在 2007/04/15 10:25am 第 3 次编辑]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color=#DC143C]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余宿尚[color=#DC143C]方术,请事斯语。 ”---《伤寒论 序》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color=#DC143C]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虽然小古尚未理解上述的几个红字,但是知道将《易》等同于迷信是件很悲哀的事情。


4
发表于 2007-4-15 10:19:1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7/04/15 09:29am 发表的内容:
《易》是《易》。医是医。医不可能是《易》。《易》不可能是医。《易》对医只是表达工具而已。这点必须分清楚。否则科会造成主体医与非主体《易》之间人认识错位。医是在用《易》为已之认识的表达服务。医源于《 ...
gonmai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依据是什么呢?
楼主为了说明医与易的关系,列举了很多依据,摆出了很多道理。让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依据与道理,得出自己的判断。
可是,gonmai先生你却只是下结论,却既没有任何依据,也不讲任何道理。
敬请gonmai先生进一步阐述你做出以上结论的依据,我们翘首以盼。
5
发表于 2007-4-15 10:21:1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水流在 2007/04/15 10:24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西瓜2007/04/15 10:19am 发表的内容:
可是,gonmai先生你却只是下结论,却既没有任何依据,也不讲任何道理。
敬请gonmai先生进一步阐述你做出以上结论的依据,我们翘首以盼。
好!有理有据的结论才是值得探讨的。希望gonmai能为自己的结论来出令人信服的依据,而不是一大堆反问句。
6
发表于 2007-4-15 13:20:4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

易和医,哲学和自然科学,,,,,
7
发表于 2007-4-15 17:24:2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

下面引用由西瓜2007/04/15 10:19am 发表的内容:

gonmai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依据是什么呢?
楼主为了说明医与易的关系,列举了很多依据,摆出了很多道理。让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依据与道理,得出自己的判断。
可是,gonmai先生你却只是下结论,却既没有 ...
回答此君:
我不否医与《易》有关系。但这种关系是谁是主体的问题。是医是主体还是《易》是主体这样的问题。如果分不清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就必然会把《易》当成了医。这就必然导致在认识上的错位。错误的把《易》这种属于观念、方法方面的知识体系当成了具体的诊疗疾病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诊疗操作活动脱离了实际而无效。
医与《易》之间的关系是医是主体而《易》是医之表达工具的关系。而不是两者并列或医是源于《易》这样的关系。
医疗实践所产生的认识知识需要记录,需要其它方面的已知的知识加以阐述、论证。因而产生了当时历史时期的其它方面的知识体系移位进入到当时的医学理论内。这就是古代其它方面的文化移位进入到中医理论内的原因。进入到中医理论内的其它方面的古代文化,只仅仅是为着中医学术认识服务而已,而并不能因此这些古代文化就成为了医学知识体系。或成为医学知识体系的主体。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从而沉迷于《易》等是医而不能自拔致"苦海无边",这确是可恨可悲!
历史事实是,《易》产生形成早于医。并且,在早期,两者是各行其道,互不相干的。再者,如果医=《易》,那么,有了《易》不就行了么,又何必要医?同时还请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医是具体的人体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易》则是属于观念、方法方面的知识体系。两者是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知识体系。医是就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的知识体系;而《易》的观念、方法的知识体系则是众多的具体事物的知识体系的相同共性的概括。而不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的知识体系。必须明白,医只能是自然知识体系,而不可能同时又是观念、方法的知识体系。
8
发表于 2007-4-15 17:28:5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

下面引用由医盲2007/04/15 01:20pm 发表的内容:
易和医,哲学和自然科学,,,,,
对!确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知识体系!
9
发表于 2007-4-15 17:37:4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4/15 10:21am 发表的内容:



好!有理有据的结论才是值得探讨的。希望gonmai能为自己的结论来出令人信服的依据,而不是一大堆反问句。
你凑热闹可以,但不知你能否看得懂?
10
发表于 2007-4-15 17:55:3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

   医易同源,易乃医之体,医乃易之用。二者不可分。《黄帝内经》,《伤寒论》结合地很完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31 20:42 , Processed in 0.0585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