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7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关于温病学的回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21 23:0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孙曼之在 2007/04/21 11:10pm 第 3 次编辑]

关于温病学的回复
   
      引用:  温病学是经典吗?能与内经、伤寒、金匮、神农、难经并驾齐驱吗
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伤寒金匮提出辨证论治,神农药学基础,难经拓展了理论,引发后世讨论。温病学是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桂、薛雪、吴鞠通、王孟英,著作很多,不是一本书,还且受许多伤寒家质难  当初只是一名高官道听途说,提出所谓中医四大经典,错误至今


     
回复:
       温病学并不是叶天士一个人发明出来的理论。温病学与滋阴药物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末张景岳善于使用滋阴药物,以后陆续有众多的医家尾随其后,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一种善于应用滋阴药物的流行趋势。比如,尤在泾为清初伤寒大家,但其医案却处方用药轻灵,尤善于使用阴柔药物,几乎与叶案无异。实际上,清代叶氏以前的江南各家医案,大率都是如此风格。这种情况自叶天士、薛生白等人以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完善,经过吴鞠通整理完善于前,王孟英、章虚谷、陈平伯、张聿青以及近代何廉臣、丁甘仁等发挥鼓吹于后,最后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的产生是中医学的重要发展,也是对于中医学的重要贡献,其发展与贡献主要表现在:
      病因方面,指出寒邪与温邪的根本区别,而温邪又有自外而来的风温与伏邪内发的春温之不同。连类而及,温病学家又对于暑温、伏暑、湿温、秋燥以及各种瘟疫、温毒包括大头温、烂喉痧、麻疹、天花等常见传入病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这些都是发前人之未发,是对于中医学的重大贡献。
      病机方面,由于伤寒论六经理论把外感病机限定在足太阳膀胱经,对于外感初期以肺热为主要表现的温热病症,无法进行归纳,于是便产生了三焦理论。三焦理论的出现,为各种急慢性温热病的病机分析与治疗,提供了一个及其有效的思路,是对于中医学的重要发展。
      诊断方面,温病学家在诊断方面形成了一个系统方法,尤其是叶氏《外感温热篇》在舌诊方面,确实是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治疗方面,温病学家在急性传染病的治疗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一整套治疗方法与方剂,不但在外感温热病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这些治疗方法也同时影响了近代中医在内伤杂病方面的治疗。这方面的内容很多,比如,湿温的治疗方法,温病学家提出的苦温燥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辛开苦降等各种方法,也被同时应用在内伤杂病的湿证治疗上面。
      用药方面,温病学家在用药方面,具有善于应用滋阴养血药物以及用方轻灵、药味精简等特点。这些特点,极大地影响了许多近代医家对于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处方用药。
      应该指出的是,早期的温病大家多数同时也是伤寒大家,叶、吴等人因为他们在温病方面的杰出成就,而掩盖了他们在伤寒方面的造诣。试观他们的伤寒治案,其辨证用药之精当,绝非今天的所谓伤寒派所能望其项背的。另外,温病学的基本治疗方法,也是在张仲景基本治疗方法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如,滋阴药物的应用,其实是在经方复脉汤、麦门冬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温病学的病因理论与《内经》关于温病的论述与《伤寒论》第6条有直接的历史渊源关系。温病学家使用的许多方剂,都是从经方上衍化而来。因此,温病学派是对于伤寒理论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对于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伤寒论》的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尤其是《伤寒论》是进一步学习温病学的基础。近代的中医教育把《温病条辨》与《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并列为学生必读的经典著作,是培养临床医生的需要,我认为是正确的。
      中医学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在明清之际,达到了各个流派争艳斗奇、各显其能的巅峰,温病学派的形成,更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重要事件。不必详细罗列,只要我们看一下蒲辅洲在六十年代治疗“乙脑”的一系列医案,便可以知道温病学对于中医学的重要贡献了。
      今天我们学习中医,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面,全面的学习中医各个流派的精髓,才能不负振兴传统医学的伟大历史使命。那种以偏概全、自我封闭甚至排斥伤寒学派以外所有流派的学习方法,势必形成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的结果。
2
发表于 2007-4-22 00:08: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关于温病学的回复

好!
3
发表于 2007-4-22 11:05: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关于温病学的回复

***** 版主模式 *****

<a href=topic.cgi?forum=2&topic=8669>该贴子已被管理员转移,请点击这里查看</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31 14:22 , Processed in 0.0501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