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8 15: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中医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
     ——《中医:祛魅与返魅》跋
四川大学 陈雨思
周东浩博士希望我为他的著作《中医:祛魅与返魅:复杂性科学指导下的中医现代化及营卫解读》一书写个序言,我很踌躇,因为我搞的是复杂系统研究,不是学医的,为一本医学著作写序恐怕不大合适。不过,为了研究复杂系统,我一直都在学习中西医学理论,关注中医现代化研究,并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因此,在中医现代化出现困惑的今天,从复杂性研究的角度,来谈一谈学习这本书的体会,这对沟通各个方面的意见,寻找解决中医现代化困惑的办法,也许会有一些益处吧。
一、关于中医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
中医现代化搞了几十年,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到今天,却出现了困惑。正如周东浩书中说的:一些人提出“废医存药”之说,另一些人认为中西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更多的人则处于彷徨和困惑之中。这种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中医现代化可以说是开始于中西医结合。根据孟庆云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图文数据光盘》写的“中西医结合”条目,早在西医传入我国的初期,就有一些中医学家提出“中西医汇通”、“衷中参西”等口号,主张中西医结合。解放后,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60和70年代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和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 这些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应用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问题并没有获得完全解决。
近20年来,医学界还应用系统科学各学科理论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来对中医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问题也没有获得完全解决。
为什么应用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应用系统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医,问题都没有获得完全解决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医、西医以至于系统科学,都遇到一个世纪困惑:复杂与不确定困惑。
什么是复杂与不确定困惑呢?在现代系统科学中,通常考虑的是从稳定性出发,通过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和对涨落的研究来弄清有序现象的宏观行为和微观起源。这种研究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存在确定的联系,从微观现象一定可以了解它的宏观现象。但是,通过对复杂系统的大量研究,人们发现:“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确定的,从微观现象不一定能够了解它的宏观现象。这个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在系统研究中,它导致原有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失效,以至于雄心勃勃的圣塔菲学派在经过十余年探索后发出了“从复杂性转向困惑”的感叹!
我们知道,与环境、生命、社会和思维相关的系统都是复杂系统。医学正是面对人体这个复杂系统的。人们普遍认为,西医重分析,中医重综合。重分析也就是重微观,重综合也就是重宏观,因而,通过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就是通过“微观现象来了解宏观现象”。 既然“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确定的”,那么,通过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问题就很难获得完全解决了。
同样,既然“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关系的复杂与不确定,导致原有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失效”,那么,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来对中医进行研究,问题也就很难获得完全解决了。
由此可见,中医、西医以至于系统科学,都遇到一个世纪困惑:复杂与不确定性困惑。
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个复杂与不确定性困惑呢?作为应对这个困惑的办法之一,是系统科学界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来看待”。也就是说,既然“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确定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微观来了解宏观呢?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微观来了解微观,通过宏观来了解宏观,然后再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呢?推而广之, 复杂系统有许多层次,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通过低层次来了解高层次呢?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同层次来了解同层次,然后再发现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呢?
这个口号应用到医学上,就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基因、细胞、组织、个体等层次,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通过低层次来了解高层次呢?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同层次来了解同层次,然后再发现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呢?
这个口号具体应用到中医现代化研究上,就需要改变“通过西医方法来研究中医”的传统观念,而采用 “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以中医方法为核心,结合西医方法”的新观念来研究中医。
从层次上讲,中医现代化研究之所以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是因为中医是面对人体的,而人体是复杂系统之一,关于系统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对人体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不过,系统研究又不能代替中医研究,况且系统科学本身还需要发展,因而,中医现代化研究只能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中医现代化研究之所以要结合西医方法,是因为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除了不确定的一面,还有可确定的一面,因而,结合西医方法,有利于促进中医现代化研究。
中医在自己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把这些方法搜集起来,整理起来,再结合西医方法,就可能形成一套科学而系统的中医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中医,许多问题都可能获得解决。
采用 “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以中医方法为核心,结合西医方法”的新观念来研究中医,还需要建立一些新的观念。
(1)建立“中医是复杂性科学”的观念。究竟中医是不是科学,这在学术界是有很大争议的,即使是支持中医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一致。钱学森曾经说过:“中医这个东西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所谓科学,它是一个哲学,或者说是在早年现代科学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所谓的自然哲学。” 如果从“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来看待”的观念来看,则钱学森的这个观点已经不够了。现在必须承认: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的人体信息,是人体系统所有层次信息的综合体现,人体系统的全部复杂性,都通过这些综合信息反映出来。中医建立了处理这些综合信息的理论,并且以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作为支撑,因而它是复杂性科学。
(2)建立“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都需要发展”的观念。大量实践证明,中医的治病防病效果不容置疑;西医的治病防病效果也不容置疑,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也不容置疑,然而,这三门科学都是不完备的。如果西医已经很完备了,那么,它为什么不能解释中医呢?如果中医已经很完备了,那么,它为什么不能解释西医呢?同样,如果系统科学已经很完备了,那么,它为什么不能消除中医与西医的争端而形成统一医学呢?可见,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都需要发展。而根据这个观念,那么中医现代化就不是一个“要不要搞”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搞”的问题。
(3)建立“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协调发展”的观念。中西医理论要获得发展,除了加强本学科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而外,还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特别是系统科学的成果。因为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规律的,而人体就是一个复杂系统,这些系统规律必然也适用于它。而由于中西医理论都遵从系统规律,因而借鉴系统科学的成果,有可能实现中西医理论的沟通。反过来说,不仅中西医要在系统科学中寻找沟通的基础,而且系统科学也要在中西医中寻找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因为中西医对于人体这个复杂系统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精深研究,有许多东西是可能上升成为一般系统的普遍规律和原理的,这些上升了的普遍规律和原理反过来又可以指导中西医的研究。因此,系统科学与中西医研究的结合,既是中西医走向沟通的必由之路,也是系统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中医现代化概念释义
中医现代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周东浩提到:“比较多的研究者认为: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接轨,以客观、规范、定量、精确为基本要求,将中医的概念、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转移,采用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中医学的实质研究、物质基础研究,以及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使中医气、阴阳、脏腑、经络、证等抽象概念可以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阐释和翻译,从而使中医成为一门物质基础明确、实验指标客观、数据精确、标准具体的科学。简言之,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 现在,根据“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来看待”的观念,这样的认识已经远远不够了;而根据数十年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的实践,这条路基本上是没有走通的。
“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的观念,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 “中医科学化”中“科学”二字的含义,实质上指的是“分析科学”,落实到医学上,就是指的西医。因为“中医是复杂性科学”,所以应用分析方法或者西医方法,就不可能揭示中医的复杂性实质。
(2)即使“中医科学化”中“科学”二字是指的系统科学,也仍然存在问题,因为系统科学本身还需要发展,中医所涉及的一些复杂性问题,系统科学还没有能够解决。所以,中医现代化研究目前只能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只有经过长期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中西医都公认的系统医学。
可见,“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的观念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需要对“中医现代化”的概念进行重新认识。
对“中医现代化”概念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点,就是必须承认“中医是复杂性科学”。既然是复杂性科学,那么,中医的现代化就不是“科学化”的问题,而是从一种科学形态发展为另一种科学形态的问题。而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要使中医成为独立于当代科学之林的,具有复杂性特色的,与现代医学、系统科学相协调的,开放、发展和包容的医学。中医现代化应该具备六个关键词:复杂(性)、独立、协调、开放、发展和包容。
由于层次和领域的不同,各门学科都要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中医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它的复杂性特色,保持和突显中医的复杂性特色,是中医独立于当代科学之林的根本所在。
虽然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是,它们之间又不是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在交叉问题是能够相互沟通的。一句话,它们应该是相互协调的。目前,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医现代化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应该特别强调,中医的独立是相对的。现代中医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不应该是停滞的,而应该是发展的;不应该是排他的,而应该是包容的,现代中医应该成为开放的医学、发展的医学和包容的医学。bK\k
为了使中医成为协调的、开放的、发展的和包容的医学,则中医与相关学科在学科交叉之处应该是可沟通、可解释和可运用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1)语言可沟通、可解释和可运用;(2)理论可沟通、可解释和可运用;(3)方法可沟通、可解释和可运用。
以语言而论,在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术语,因此,我们实际上面对三套语言:中医语言、西医语言和系统科学语言,这些语言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内在的逻辑关系,不能轻易废弃。中医现代化不是要取消中医语言,而是要使中医语言在学科的交叉之处可以与西医语言、系统科学语言相互沟通、相互解释和相互运用。
理论与方法也是一样,在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不能轻易废弃。中医现代化不是要取消中医的理论与方法,而是要使中医的理论与方法在学科的交叉之处可以与西医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相互沟通、相互解释和相互运用。
通过中医、西医、系统科学在学科交叉之处的相互沟通、相互解释和相互运用,就可能促进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医的现代化,从而使中医成为独立于当代科学之林的,具有复杂性特色的,与现代医学、系统科学相协调的,开放、发展和包容的医学。
三、营卫学说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突破口
那么,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呢?周东浩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医营卫学说是解开中医理论现代化这个‘超级难题’的突破口”。基于前面关于中医现代化概念的讨论,从复杂性研究的角度,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对系统开放与封闭的研究有重要关系,无论是平衡态热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耗散结构理论,还是复杂适应理论,都与系统的开放与封闭密切相关。著名的熵增原理,就是在封闭系统的前提下来讨论的;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就是针对开放系统来讲的;而复杂适应,很重要的就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在中医理论中,特别是在《内经》中,提倡天人相应论。天人相应论认为生命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与自然息息相关。可见,中医是把人体看作开放系统的。
不过,系统科学在研究系统开放性的时候,做得非常具体,它要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分析系统模型,具体、精确地来描述系统在特定的开放条件下将处于什么状态,将向何处发展。因此,就中医理论与系统科学的沟通而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承认人体的开放性,而在于能否说清楚在特定的开放条件下,人体系统将处于什么状态,将向何处发展的具体细节。
那么,在中医中,有没有关于人体疾病状态变化的比较具体的学说呢?有的,那就是营卫学说,特别是周东浩书中所阐述的营卫倾移模型,就非常类似于现在的系统模型。这个模型紧紧抓住营卫通滞度和强弱度两个状态参量,再用脉诊等方法作为度量营卫通滞度和强弱度的依据,从整体上来辨识和刻画营卫复杂非线性防御系统状态,并在整体辨识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对营卫非线性防御系统状态调控的措施,颇有点系统控制的味道。
营卫学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医理论现代化的一个突破口,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中医营卫理论与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理论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果加强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可能实现两者的沟通。周东浩在书中非常形象地谈到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在对经络思考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古人眼中的经络本义竟是营卫的循行通路,营卫——营养和防卫——通过某种隐秘的通道,营卫就突然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内分泌、免疫部分如此鲜明的联系起来,呵呵,原来秘密在此,营卫学说的重新发现,终于打开了一条我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医理论的大门,也使得自己希望以系统论的思路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切入点研究中医有了现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中医的营卫学说,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系统科学关于系统与环境关系的学说,这三者之间具有比较大的一致性和沟通的可能性。它们好比科***流汇聚的三江口,这个“三江口”的大潮涨落,有可能导致中医理论走向现代化的巨大分叉,从而形成中医理论现代化的耗散结构分支。
四、中西合参,推动中医的现代化
通过中医的营卫学说,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系统科学三者之间的互动来推动中医的现代化,需要解决方法问题。周东浩认为,要达到中西医学全面正确的认识,就必须提倡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方法,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不过,在具体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由于中西医学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性,可比性是一个必须高度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研究具有可比性,对具有分析特色的西医学说,要从综合角度来重新认识它;对具有综合特色的中医学说,则要从分析角度来重新认识它。例如,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是采用分析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获得的结果,它与中医的营卫学说没有直接的可比性,需要根据系统观念进行重新认识,然后才能与中医的营卫学说进行比较。
在周东浩的书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说:“疾病的过程其实就是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稳调节紊乱的过程,但在神经、内分泌、免疫三者之中,免疫紊乱又居于主导地位。”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很有见地的。有了这个认识,就可以根据系统观念来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分析了。
根据系统观念来分析,强调免疫的主导地位,不仅因为免疫问题涉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因”,免疫的发生和发展突现了生命系统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整体特性”,而且因为生命系统要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必须随时随地与环境之间进行“应答”,这种“应答”不是简单的运动回复,而是表现为一个自组织过程。
在周东浩的书中提到,有人把免疫称为“流动的大脑”,我觉得这个简单的比喻无意中道出了生命系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的秘密。对于人这个生命来说,它有两个随着环境而发展着的非常活跃的自组织系统,一个是人的神经系统,它针对声、光、触等内外界刺激而不断进行着信息的自组织;一个是人的免疫系统,它能够感知细菌、病毒、异物以及体内衰老的细胞、肿瘤等这些神经系统所不能感知的信息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生命系统的自组织,以这两个自组织系统为枢纽,再联结其他所有调节机制,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从而使人这个生命系统保持“运动中的稳定”和“稳定中的运动”。
周东浩的研究表明,《黄帝内经》“卫气为百病母”观点的现代引申是“免疫紊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这意味着,如果从系统整体角度把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看成一个网络系统,并且强调疾病过程中免疫的主导地位,就为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与中医的营卫学说之间的比较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从综合角度来重新认识具有分析特色的西医学说,就可能使中西医学具有可比性。反之,从分析角度来重新认识具有综合特色的中医学说,也可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例如周东浩把《黄帝内经》“营卫倾移”转换为“防御和营养系统性质偏倾、时空推移的矛盾斗争规律”来认识,但这只是转换的第一步,因为在分析为特色的西医并没有与这种系统整体的认识完全对应的理论,所以还无法和西医直接比较。如果从分析角度重新认识这个观点,在研究临床各种疾病和症状防御和营养系统的具体状态和变化机制过程中贯彻这个观点,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营卫倾移就可以与西医从分析角度所得来的关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各种知识联系上,两者才具有可比性,并最终达到中西医学的相互诠释和理解。
不过,在进行具体比较和分析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仔细把握层次上的差异性。例如,是否能够用西医的内分泌、免疫直接来替代中医的营卫呢?我觉得不能,因为两者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我们应该注意,中医讲营卫,主要是讲营气和卫气,与西医讲的内分泌、免疫概念还是有所区别的。“气”这个概念,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一个标志性概念,虽然对“气”的研究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轻易废弃这个概念。
从总的来看,我觉得《中医求索——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中医现代化及营卫解读》是一本有研究的、有独到见解的、把握住了中医现代化关键问题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中医、西医和系统科学各界的学生、老师、学者和专家一读。
2007年8月1日
发表于 2009-3-8 15: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中医的真正精华并不在于阴阳,而是在于营卫,阴阳不过是古人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属于朴素的系统论和辩证法,而营卫才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东西”,是阴阳哲学和人体生命结合的科学基础,想当年我们曾经苦苦追寻阴阳的实质而不得其解,却不知古人早已在《内经》中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了,这真是历史给中医开的大玩笑啊,只有系统论的视角才能让我们看清楚其中的曲折。

周东浩先生此言点破“天机”。支持!
发表于 2009-3-8 15: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3/08 03:24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的真正精华并不在于阴阳,而是在于营卫,阴阳不过是古人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属于朴素的系统论和辩证法,而营卫才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东西”,是阴阳哲学和人体生命结合的科学基础,想当年我们曾经苦苦追寻 ...
呵呵,知音难觅啊,谢谢支持
发表于 2009-3-8 16: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08 04:03pm 第 1 次编辑]

营卫与神概念解读(书内容节选)
“心主神明”的误解
(一)“心主神明”并非《内经》原旨
心主神明理论一般认为起源于《内经》,但是仔细考察《内经》文字并无这样的提法。《内经》论述心与神的关系主要见于以下几处: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藏神”;《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余所论,大同小异。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内经》认为心与神关系非常密切,神出于心,神藏于心,神舍于心,但是这些论述与其是说心是神的主宰,倒不如说心更像神所居住的一所房子。在《内经》作者看来,神是不可知的,正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但是神却可以通过心与血脉的活动变化表现出来,就像古人认为天假天之子君主代天行令一样,我想这才是“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的真正含义。这一点在《灵枢•天年》的一段经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对于黄帝关于神为何物的提问,岐伯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描述了生命形成的特征。在上述描述中,有一点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内经》认为生命形成过程中“神气舍心”的观点。神非心所固有,而是外舍于心的,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十二官外别有所主,主即是神,神才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笔者认为这才是《内经》之旨。
(二)追寻《内经》“神”的本义
《素问•五脏别论》云:“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由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对于脏腑分属的问题,《内经》时代是存在着不同意见的,脑脏论者对于脑的论述,现在已不可得知了,《内经》作者显然不同意这种观点,而把脑归于奇恒之府的范畴。
无独有偶,几乎与《内经》同时代的西方医学之源——古希腊医学也存在着心神说和脑神说的争论,古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倡脑神说,而另一位思想大家亚里士多德则力主心神说,只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西方脑神说逐步确立了统治地位,而在东方,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的中国医学则一直以心神说为其指导思想,两种医学在各自理论的指导下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其中的奥妙到底是什么呢?《内经》所谓的神是否真的就象大多数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就是指的神志呢?
追寻“神”的本义,依据许慎《说文解字》所解释的:“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最初的意义应该指的是想象中的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这种拟人化的主宰其实是没有的,《内经》作者显然也不相信天神的存在,这在《内经》的许多经文中都可以看得出来,如《贼风》云:“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五藏别论》曰:“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病狂篇》曰:“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宝命全形论》曰:“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在《内经》作者看来,所谓“鬼神”不过是“狂”——这种精神错乱的人的症状表现或者愚昧者的认识局限——被“鬼神”所“拘”而已,真正的大“道”中是不存在“鬼神”的。这些事物运动的法则只存在于自然“天地”万物的变化之中,它 “独来独往” ——人只能通过感官去感觉、辨识它,它却不依人的感觉而存在。
随着词义的演化,神的意义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于神往往被塑造为具有超人的能力,以后渐渐被形容人的聪明或能力超常,这种意义在《内经》条文中也有表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邪气藏府病形篇》云:“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等等。也有作为人名的,表示对能力超群的人的崇敬,如神农,以后竟渐渐演变成了一个姓氏。
但神更多的是取其主宰、统治的含义,指主宰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及其规律,类似于爱因斯坦所深深敬畏并且为了了解她而不懈探索的自然之神,这其实是《内经》对神认识的基本出发点,如《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处的“神”就已经脱离了迷信中的天神的含义,而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主宰了。其他如《气交变大论》云:“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 以及著名的《六微旨大论》所说的话:“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等等,都是这个意思。
神这个概念被古人引入医学,也是用以代指的人生命活动的主宰,也只有从神的生命主宰的意义上,才能正确判断中医心神说和西医脑神说的得失。按照西医的说法,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由大脑主宰的,所以在西医理论中,神的含义就演化为“精神、意识、思维”这些“大脑的功能”,问题是:人体生命活动是不是只是由 “精神、意识、思维” 这些“大脑的功能”所主宰呢?!
只需要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反驳它:就拿和医学关系最密切的疾病来说吧,假如一个人不慎手被划伤了,伤口固然可以刺激神经感觉疼痛(意识),可是此后的出血的凝固、病菌的清除、伤口的愈合这一系列有规律的过程哪一个是在“精神意识思维”的主宰下完成的呢?如果认为想一想就能把伤口“想”好,那也太天真了。
因此,思维、意识所主宰的只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内容,而与疾病关系最密切的、决定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另一部分内容却并不是思维、意识的下属,而这一部分内容却正是理解中医心神说的关键。
《灵枢•平人绝谷篇》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气血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营卫生会》云:“血者,神气也”,综合以上经文可以看出,《内经》所谓的神实际上指的是水谷之精气所化生的营卫气血。固然,神志活动无疑是神的最重要表现,神志不清、思维混乱的人一定是无神少神的,但是,即使是神志清醒,思维正常的人,也有神旺神全神疲神衰的不同,因此,神和神志并不相同。
(三)脑主神论质疑
现代医学一般的观点认为,大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一切生命活动,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都是在大脑的支配调节下进行的。这似乎是无可疑义的,众多的实验和临床证据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一个理论是否是真理,并不取决于有多少证据支持它,而在于是否所有的证据都支持它。而偏偏在这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实验和临床事实都对脑的一元化主宰地位提出了挑战,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就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同时存在的心理和躯体的异常,却需要以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对待,而不能统一于脑主宰论的大旗之下,这是很不正常的。尤其对心理疾病,脑主神论的解释功能有限,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更是捉襟见肘,选择的药物副作用大,疗效不持久,而心理分析和满灌、厌恶等难以简单的以脑主宰论解释的疗法却取得了比药物好得多的效果,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再说,精神分裂症又有多少是由大脑的损伤引起来的呢?
李别特(Libet)等人的脑电生理实验已经表明[33]:神经事件与自我精神意识的经验之间常常存在着暂时脱节的现象,无论是艾克尔斯的二元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论还是其后的斯佩里的突现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论这两种现代最有影响的意识理论都认为:意识具有部分不依赖于大脑而存在的特征,明确反对把精神意识等同于神经事件的观点。《儒门事亲》曾记载一病案,附录于下:“一妇,病喜笑不止,已半年矣……戴人曰:此易治也。以沧盐成块者二两,余用火烧令通赤,放冷研细,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温分三次啜之,以钗探于咽中,吐出热痰五升,次服大剂黄连解毒汤是也。不数日而笑定矣。”中医以涌泄治疗精神异常的记载还有很多,这些又如何用脑主神理论解释呢?在经历了“脑的十年”艰苦的探索后,西医的研究者们不得不承认:大脑的深层次作用机制依然是个没有破解的谜,许多事实还不能得到适宜的解释。根据以上依据我们不能不怀疑其理论出发点的正确性。
  
(四)论《内经》心神说的实质是对免疫、内分泌作用规律的整体把握和概括
《灵枢•小针解》云:“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明确提出“神者,正气也”,神是抵御邪气的正气,是指的“人之血气有余不足”,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尤其是指正气)循行调控的规律及其外在表现,而并不是什么“意识、思维”!!这才是《内经》中“神”最主要的含义。
让我们再来看看几段经文,《周痹篇》云:“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胀论》云:“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汤液醪醴论》曰:“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如果说中医的“神”指的是“精神、意识、思维”这些“大脑的功能”,那么,“精神、意识、思维”又怎么可能在人体中“归”来别“去”地到处流动呢?! “神去其室”依据上下文的意思显然不是 “意识丧失”、“思维错乱”,而是“泻虚补实”针刺操作错误时对正气正常循行或分布的扰乱或抑制,使正气不能更好的聚集和输布来抵御邪气的入侵,“致邪失正”,最终导致疾病加重;“神归其室”则是促进了正气的正常御邪反应,从而使疾病向愈!因此,这些经文中的“归”来别“去”之神指的是“正气”循行这一层意思,并不是指的“精神、意识、思维”,其他还有很多,这儿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内经》中“神”作“精神、意识、思维”讲的地方很少,《脉要精微论》曰:“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讲的是神明错乱,类似于现在的精神分裂症,《八正神明论》曰:“帝曰:何谓神?岐伯曰:神(注:此处指玄妙)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请言神,若风吹云,故曰神”,讲的是顿悟,也算是思维的一种方式(联想到西医“科学”的研究并没有圆满地揭示“顿悟”和躁狂病的实质,这个“是”是否也应该先存疑呢?)但总起来看,这绝不是中医心神主要的意义,这是必须要注意的。
现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已经证明:神经系统并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唯一主宰,而是由免疫、内分泌和神经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这一过程,在机体的调控过程中,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者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免疫、内分泌必然和神经一样,也要不可避免地参与到生命活动的主宰——“神”的形成过程中,而免疫、内分泌因子是在血液、淋巴等体液中存在的(确切地说应该是流动的),笔者认为:对免疫、内分泌这些体液成分作用规律的整体把握和概括就是《内经》的心神说所阐述的内容,当然,在《内经》中这些内容是以“正气”、“营卫气血”的古朴形式表达的。

联系临床的事实,如肝病、尿毒症、癌症患者还有一些西医检查不出什么病来的亚健康状态者往往会有神气不足的表现,如反应迟钝、言语低沉、面色晦滞或萎黄、双目无光彩、肌肤不润泽等,中医常常辩证为失神、少神,可是这类患者中很大一部分并不伴有神志、意识或思维的改变,他们共同的特征不过是抵抗力低下,容易患病,免疫、内分泌等体液的成分倒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改变,很明显,临床上的证据也支持神和免疫、内分泌这些体液的成分有着密切联系。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解上文的医案,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呼吸道消化道等处的粘膜一起构成共同粘膜免疫系统,所谓涌泄很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发挥作用的。
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被证明伴随体液与细胞免疫的紊乱,如T细胞数目减少、PHA介导的淋巴母细胞转化率降低,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低下、巨噬细胞功能减弱,淋巴因子产生及分泌减少等[14],治疗燥狂症的有效药物碳酸锂亦具有显著的免疫调整作用,这些也都暗示着免疫紊乱和精神异常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神者,正气也”,神的根本在于营卫,必须从营卫学说的研究入手,从免疫和内分泌的整体调控规律入手,来理解、认识和发展中医的心神说,而不能简单地以西医脑神说来评判中医心神说的对错,这就是我的看法。
发表于 2009-3-8 16: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9/03/08 01:23pm 发表的内容:
论卫气为百病母
卫气为百病母的观点出自于《灵枢•禁服》篇,原文如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查卫气,为百病母,调诸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
可這與經絡更是直接
且經絡學可連繫到脈診
與藥物歸經
治法之一砭二針三灸四湯藥
均與經絡相連繫

-=-=-=-=- 以下内容由 逸湘2009年03月08日 04:10pm 时添加 -=-=-=-=-
一、”风”为百病之原,风又以”虚邪贼风”危害最大
虚邪贼风语出内经「上古天真论」
‘夫上古真人之教下也,皆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但要谈这问题得先看「皮部论」与「风论」
「皮部论」: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之不去,传之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
「风论」: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经络学是为中医理论之基础,大多数中医的问体由经络学的角度来看都很清楚明白。
「虚邪贼风」指外邪乘不正之风趁人体之虚而入侵人体
风如何使人生病
盖风会影响人体经络
使外邪有虚可趁
为何强调贼风
贼风乃「不正」之风
拿个「针灸铜人」来看
人的背部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
五脏六腑的「俞穴」都在此
「风论」: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
再看看头颈部
背面主要仍是「足太阳膀胱经」
侧面是「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与胆经」
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是属于能量较小的经络o
所以人受风后第一个反应是打喷嚏(大肠经受损)
「足太阳膀胱经」是属于能量较大(排七)的经络
发展到「足太阳膀胱经」就是伤寒论说的「太阳病」了
说完外因下面就要谈谈内因
二、内因(七情):七情致病,大家都很熟悉这说法,但七情如何致病,很多人把它归为心理因素,西医称为”精神官能症”。但是近来西方研究发现,人的”情绪”是以发散”化学物质”的方式向身体发送情绪的。累积未经适当处理的这类化学物质是会使人生病的,不是甚么”精神官能症”,是真正影响到组织与细胞的。这如何与中医理论联系,人体化学物质既会制造就有回收与破坏机制,这就联系到经络学了,如果”气血”正常,情绪产生的化学物质就可透过正常管道回收与破坏,就不会累积也就不会致病,如产生量太大一时回收不及或相关经络不正常,就用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通其经络就是了。

发表于 2009-3-8 16: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经络与营卫休戚相关,营卫不明,经络难解
经络本义是营卫运行的通路,从实体的观点说,经络类似于现代的血管淋巴管系统,但经络学说的内容主要不是从实体系统的角度记述的,它阐述的更多的是其“神”“机”——营卫——营养代谢和防御免疫循行的变化规律,这才是对临床更重要的东西,也是现代医学不理解和解剖刀下所发现不了的内容。
发表于 2009-3-8 16: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营卫者,气血也。
顶周先生
发表于 2009-3-8 16: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中医和西医对营卫的研究方法明显不同,就像论坛上哪位版主说的,中医是研究的营卫的位觉空间变化(对不起,具体名称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中医对营卫的研究基于系统方法,它是通过刻画营卫状态空间分布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病理状态也就是不同的证的,不同疾病状态下营卫的空间演变,《内经》称作营卫倾移。
发表于 2009-3-8 16: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我很怀疑,《内经》中关于营卫学说的论述就很模糊,是否存在各家学说也难说。先生是权威,个人看法是,科研要出成果,选题也很重要。
发表于 2009-3-8 16: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08 05:02pm 第 1 次编辑]

《内经》说:“荣卫倾移,虚实以生”,营卫倾移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虚与实。所谓虚与实,说简单点就是多与少、强与弱的分别。这一简单的现象,通过时间和空间轴的扩展,成就了《内经》整个医学理论的基础。
由于营卫通过经络相输送,虚实就和经络的通滞密切相关,此外,营卫虚实还和营卫本身各组分的浓度和活性相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3-29 16:16 , Processed in 0.07762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