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9-6-11 12:55:3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感谢杏李、川兄支持和参与。
42
发表于 2009-6-11 13:02:4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我崇拜的古代医家为孙思邈、李东垣,最推崇的医书《伤寒论》,《脾胃论》,最常用的方剂:桂枝汤、四逆散、四君子汤。最喜欢用的药为黄芪、党参、桂枝、白术、柴胡、芍药。
43
发表于 2009-6-11 13:27:1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06/10 07:40pm 发表的内容:
将中医现代化进行到底
               不必刻意打造“纯中医”
    作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的老中医,笔者觉得关于“纯中医”之争主要是提法欠妥,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环境而超然独立存在,因 ...
有那么一部分人,居心叵测,叫嚣“纯中医”,实乃自己不懂西医,“遮丑”而已!
44
发表于 2009-6-11 14:06:2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文辉一语中的!其实现代中医要适应现代生存环境,除了精通中医外,还必须熟悉西医,这并不是不可能,而是既然选择学中医了,就要一辈子去专研业务,没有不可能的。
45
发表于 2009-6-11 14:38:1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从疫病(传染病)防治看医学、社会的进步。汉代疫病流行,张仲景伤横夭之莫救,在《伊尹汤液》基础上创《伤寒论》救治热病,挽救了无数生命。到了明清时代,疫病暴发流行,吴又可创《温疫论》,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创温热论,湿病论,挽救了无数疫病患者生命。解放后中医参预流脑、非典、甲型流感防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今非昔比。可见医学的发展并非今不如昔。
                 崇 古 尊《经》是 与 非
    中医学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儒学宗师孔圣人倡导做学问、处世都要“不偏不倚”,恪守中庸之道。面对中医“西化”严重局势,中医界掀起“读经典,做临床”热潮,无疑正确。但同时又出现了崇古尊《经》现象,令人堪忧。有感于斯,故笔者不揣浅陋,就崇古尊《经》是非得失,撰文讨论,翼于发展中医有所裨益。
医圣张仲景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近两千年,至今仍然有效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学经典,做临床”基本上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在继承中创新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所必须遵循。仲景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冯世纶在“杨绍伊研究经方成绩斐然”一文中认为:《伊尹汤液》出自殷商,原文在东汉岿然独存,张仲景据此论广,故原文一字无遗存在《伤寒论》中。六经提纲是仲景的集成。证实了仲景加入半表半里理念。(《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9月3日)。笔者认为仲景最大贡献是:总结了汉以前中医诊疗成果,并使它得以保存流传下来。其次是完善了六经辨证体系,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因此仲景《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久不衰。山西中医大师李可(刘力红的老师),广西中医药学院刘力红教授对仲景推崇备至,认为只要将仲景方书学精了读透了一切医学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李可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序中说:“古中医学派,必将逐步攻克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三衰,肿瘤等奇难重危急症。”,“彭子遗书的另一功绩是找到了古中医学传承断层的脉络。他认为晋唐之后中医学派蜂起,大多背离了《内经》主旨,医圣张仲景正统。后世儿科、温病学派、时病派均标本倒置,不识人体本气自病之理,误标作本,妄杀许多人命。沿袭数百年,贻害非浅。”,刘力红教授更是倡导中医要修炼“内证实验”,认为只要中医功夫到家了,自然能洞悉疾病症结所在。如果真像刘教授所说,学习中医通过修炼可以获得“内证实验”效果,扁鹊也不用饮上池之水了,也没有必要实现中医现代化了。
笔者认为仲景的确堪称中医圣人,他创立和完善的中医辨证论论思想体系以及众多方药,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必须研习的教材,尤其是在医学界滥用检查抗生素的今天,(笔者在临床上发现抗生素有类似中医清热解毒药作用,错用、过用,均容易出现脾胃受损等虚寒症象)。运用仲景辨证论治诊疗思想和方药的确不失为明智之举,并且能够收到事功半倍效果。我们医务工作者首先应该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仲景固然是圣人,但他只是总结了他自己和同时代及前代的医学成果,虽然他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不但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将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同时仲景的医学思想必然又带有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像刘力红教授所说那样“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思考中医》)。因此,我们学习《经典》时要保持清醒头脑,要站在客观中正立场上,辩证地看问题,而不是“完全信受奉行”。比如仲景对中风一病的认识,他认为是由“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所致,中风病“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在认识上存在内外混同情况。直到金代刘元素才以内风立论,认为中风是由“五志过极”,“心火爆甚”引起,明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论,使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摆脱金代以前内外混同局面而更加深入完善。又如对疟疾、“肺痈”病的认识和治疗等,都无不暴露出其缺陷和时代局限。尤其是仲景用“热药”治疗伤寒杂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金朝,河间刘元素,才针对滥用温热药治病时弊,深入研究《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病机十九条等,结合临床实践,参合己见著《河间六书》,创“六气皆从火化”理论,以“寒凉”药物为主治疗疾病,开寒凉派之先河,并对后世温病学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受仲景学说的深刻影响,金元时期仍盛行用温热方药治病。“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丹溪翁传)。朱丹溪昼夜研习,后来悟出:“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尽合。”于是出游,后拜罗知悌为师,受刘元素、张子和、李东垣学说影响,在医疗实践中,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相火易动”。治病多用滋阴泻火法,成为养阴学派创始人。金元四大家的产生,即是在继承中创新的典范。他们研习《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著作,理论联系实际,不囿于经典,革故鼎新,创立新说,提高了中医疗效,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而不是将仲景之书奉为教条,认为医圣张仲景“完美无缺”,除《伤寒论》之外,就没有可读之书。
我县有位老中医,自奉为“经方派”临床治病,习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认为温病都是《伤寒论》发展起来的 ,没有学习的价值,对银翘散、桑菊饮一概不用,固执如此。疗效不好就认为是当今药材多为栽种,质量差,于是就加大剂量。他是老前辈,我们晚辈不便品评。只是个人认为:中医治病大多数情况不在药量的大、小,关键是看辩证是否准确,常言道:四两可以拨千斤。更何况人体自身具有较强调节功能,大多数情况下,用药只是为了调节病人失调的功能,帮助恢复而已,只要辨证准确,小剂量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疗效。我在健康报《中医专刊》2007年1月8日“学习中医没有捷径”一文中,针对中医界部分医生提倡用大剂量治病取效作法,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中医老前辈固守“经方”治病无可非议,对中医大师李可、刘力红教授就不同了,他们在中医界较有名气,他们的话语(观点)有较大影响和导向作用。笔者曾拜读刘教授的《思考中医》,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是现代崇古尊《经》的中医博士。现代学中医究竟需不需要崇古《尊》经?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徘徊。读了由李可大师作序出版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更进一步坚定了我撰写此文的信心和决心。希望广大中医从业人员通过对崇古尊《经》是与非讨论,通过对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贡献和时代局限的反思,以及中医发展史的简要回顾,或许可以提高鉴别能力,不囿一家之言和不至于被误导。在研习中医过程中做到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
   我向来崇尚中医经典,并且身体力行,认为研习中医经典是学好中医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却从来不视中医经典为 “金科玉律”。可以说略有中医发展史常识的人都明白 ,至晋朝王叔和而下,至金元近千年间,仲景著作及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医界占主导地位,古人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程度远非今人可比 ,他们研究仲景不可谓不执着,可是除了注释仲景方书外并无重大突破,及至“金元四大家”才打破《伤寒论》一统天下局面,使中医治病效果得以提高,将中医学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笔者认为:仲景作为一代医圣,他的功绩和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千载之后也可能无人企及。但圣人也是人,也要受时代的局限,也有越不过的坎。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和求是的精神,客观评价仲景的学术贡献,正确认识崇古尊《经》得失。
46
发表于 2009-6-11 14:48:2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左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大有人在;能用中医的方法药物安全高效治病救人,不学西医犯了何法?能用西医的方法药物安全高效治病救人,不学中医又犯了何法?用中医方法药物或用西医方法药物治病救人以安全高效展现己能,又犯了何法?人各有所能,关键是展其所能,用其所能,尊能崇能;人不会万能,关键是各尽所能,互助增能,发挥所能;天地万物,不外乎和谐发展,人之能不外乎应天合地和人遣物;天之广,不可度量,地之大,分东西南北中,人之多分男人女人或好人坏人,物之博分动物植物水土金石;世间万事万物,能逃出真假好坏四字?维真打假,奖好惩坏,不外乎以事实为依据,以天地人物的规律为准绳,杜绝人为扼杀规律,创新发展遵循规律!
47
发表于 2009-6-11 16:12:0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现代学中医究竟需不需要崇古《尊》经?
===========================================================================
   多元化吧。
   反对中医的科学主义者,我支持!
   纯中医,我支持!
   中西医结合,我支持!
   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我支持!
   以现代科学研究中医,我支持!
   无论我们反对与赞成什么,只要我们认真作了,都是贡献,都是探索。最终实现中西医融合,科学实验方法与取象比类方法相融合,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相融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融合。
   未来,一定会产生一大批既懂中医,也懂西医的医学临床实践家与理论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由非主流转变为主流,完成中西医融合。
    H1N1流感,中医没有这个病,按照其临床表现,就是太阳表证或者卫分证,这不是融合了吗!至于是中风还是伤寒?是风温卫分证还是湿温卫分证?是不是发展为邪热壅肺证或者营血分证?再辨证论治就可以了。如果病人不愿意吃中药,可以开达菲呀!可以输液呀!都可以治愈。
48
发表于 2009-6-11 17:39: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纯的中医心才是最重要的。
----------
----------先生说的好!!!!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 在 2009年05月24日 07:50pm 时添加 -=-=-=-=-
我一直认为,现代纯中医并不排斥现代科技设备,而且可以借助现代科技设备提高望诊深度和范围。现代纯中医与古代中医相比较最大的优势是借助现代科技安装了一双“透视眼”。只是现代纯中医不杂以西医理论来思考病因病机,不以检验数据来做为下药直接依据,治病救人一切仍然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
下面我引用我发表在百家争鸣的文章《有必要重述对发展祖国医药学的观点》的一部分内容。
中医理论西医理论是俩种不同的医学理论,很难真正的结合。我认为正确的西医理论必然符合中医理论。据史料记载,我国在几千前已能进行有效的外科手术,外科手术不是西方人发明的。我国中成药品种多,生产量很大,现在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广泛应用中成药治病,而许多患者不懂医学知识,误以为中成药也是西药,他们往往以为吃熬制的汤药才是在接受中医治疗。我认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设备相结合,还是比较可行的,用现代设备来作治疗前后的症状比对,使中医更精确的对疾病定位,使人们更加直观了解中医的治疗效果。当然,治病下药一定要按照中医理论进行,不能依据检验数据。我们在谈论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的不同点时,有些人总以为西医设备很先进,中医很落后。其实这种观点是很错误的。我们谈中医或西医理论都是指: 中医或西医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的不同,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的认识的不同,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的不同。与医学检查设备无关。医学检查设备(B超,CT,X光,磁共振等)不是根据西医理论发明的,是科技工作者根据物理学,声波学,电磁学等的原理而创造发明的,如果世界上不存在西医得话照样要发明出来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因此,现代科技设备既不归属于西医也不归属于中医。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可以平等使用,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和来验证治疗效果。君不见,海关,机场,查走私,考古--等等,也都运用上了这些现代科技成果。
中医药的治病对象在古代是人,在现代还是人,人的生理结构生命运动规律几千年来并没有改变,再加上中医药理论经过几千年来实践后的补充和发展,至今已经相当完备。因此中医药理论永远不会过时,中医药的振兴首要任务是继承和发扬广大。
中医,西医对现代医学检查设备的依赖程度是完全不同的,西医如果不借助检查设备,对大多数疾病就很难明确诊断,而中医可以不借助任何仪器,通过准确运用“四诊”方法,就可以正确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但在中医师运用“四诊”方法还达不到名医精通的程度时,也可以借助检查设备来作为中医“四诊”之外的辅助手段。也可以用来检验治疗效果。
可以这么说,只有当你以一心一意研读中医药经典与实践中医药几十年后,你就会领悟到一句真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正确的现代生命医学理论永远跳不出祖国的中医药学范畴.也就是说,正确的西医理论必然符合祖国中医学理论,否则,就是错误的。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2009年06月11日 06:03pm 时添加 -=-=-=-=-
单用西药治病,即使症状已消失,却特别容易反复,特别是体虚阳虚之人,出现反复的时间大概在几个月或半年以上左右,而且单用西药治病,即使症状消失,人也有一段时间感到很不舒适(如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等),单用西药治病,即使一种病症消失,过不了多久,其它病症往往有随之而来,此起彼伏。等等,因此,我认为,单用西药治病,只能治标不治本,如果不结合中医药(包括各种中成药)治疗,可以说,单用西药根本治不好多少疾病的(只对实热证有效),单用西药引起的其它并发症是有潜伏期的和复杂多样性的,只是患者和医生不知或没有长期调查得知而已。
大多数西药就是毒药,西方人治病宜毒药,毒药从西方来,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已经讲的明明白白。
西医化疗放疗就是一种摧残患者已经羸弱不堪的躯体(正气)的荒谬的治疗手段。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2009年06月11日 06:10pm 时添加 -=-=-=-=-
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用西药治疗的”非典“患者,——————。
49
发表于 2009-6-11 17:56:2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谢谢自然奥妙、中西医融合观、中医药最伟大参与。为了中医药发展,各尽所能,百家争鸣,正是中医药论坛的初衷和宗旨。各位在中医药战线均有建树,佩服。
50
发表于 2009-6-11 18:06:2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我在临床上擅用疏肝理气活血,健脾益气法治病,《经》云:夫百病皆生于气也。
                   调理气机治则精义
    1.问题的提出  祖国医学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天元之气,人体生命形成于天地之气。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重点而系统地阐述了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病理、病证及治则等内容。张景岳说:“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也。”其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又贯穿全书,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基于对宇宙万物形成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内经》认为天地万物,日月星辰肇始于天元之气。《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 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星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明确指出气是万物形成最原始的物质基础。“天地万物既然是由气构成的,那么,人处于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所以能生,亦当权赖此气,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1)故《素问•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气一元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中医学离开了气及气的运动变化就无法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临床立法治疗。
    就人体而言,人有阴阳气血。所谓阴阳气血,即阴为人体五脏六腑之阴精;阳是指人体具有温煦作用的脏腑功能;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及脏腑功能活动;血是运行于脉中具有濡养作用的红色液体。(气属阳,气虚不是阳虚,气逆也不是阳亢,犹血属阴,血不等于阴一样。)阴阳的偏胜偏衰固然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气的虚损或阻滞,脏腑生理之气(功能)的升降失调,亦是产生疾病的重要环节。
    2.生理与病理 人体与天地相参,天地之气相召,升降不息。《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人身是一小天地,故这种升降运动同样存在于人体。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以五脏为中心,腑相配合,通过经络沟通内外,贯通上下。脏腑之间,在功能上升降相因,维系制约,运行不息,保持有机整体的平衡协调。正是这种升降运动推动着人的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一旦升降出入活动终止,生命也就宣告结束。“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体脏腑间的升降运动具体表现为:脾胃同居中土,脾气能升清阳上达;胃气能降浊阴下行,二者共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气主升,肺主宣发、肃降,肝气的升发,有助于肺气宣散,使其不至壅闭不宣;肺气的肃降能够抑制肝气,防其升发太过。心属阳属火,位居上焦,肾属阴属水,位于下焦。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也全靠气机的升降出入。此外,“肺与肾一上一下,上则主气,下司纳气,上为水之源,下为水之主,水气相贯,全赖肺肾的升降功能。”(2)脏腑功能活动的平衡协调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而营养之气(水谷精微之气和大自然清气)又是脏腑功能活动赖以存在和壮旺的物质基础。营养之气同功能之气相互消长,平衡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运动。
疾病的病理变化是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表现。由于气具有以上生理功能,因而在病理上,任何气病的产生都离不开营养之气、脏腑之气的虚损;气机阻滞或脏腑功能升降失调。“由于气机的广泛存在,所以邪气侵入人体,多首先作用于气机,影响其协调功能,呈现升降出入无序、相因关系破坏的气机紊乱状态。”(《中医精华浅说》)故无论饮食劳倦耗伤脏气,外来邪气的干扰,或情志因素,体内病理产物的蓄积,都能直接造成脏气虚衰,气机阻滞或脏腑功能升降失调而产生疾病。凡素禀不足或饮食劳倦,造成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以致气的虚衰,某些功能减退,抗病力下降者称为气虚;情志因素或痰、湿、食、瘀,使气的运行受阻,称为气滞;气的虚损导致气上升不及时,称作气陷;气的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气不能内守而外逸者,称气脱;气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称作气结,甚则气闭。非但如此,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还“能影响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方面功能的协调平衡。若气机失调,可涉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各方面的多种病变。”(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诚如张景岳所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耗。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根据气病产生的机理,可知“调气”乃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3.治则及内涵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是每一个中医临床工作者处理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准则。不管你有意识无意识,不管你的指导思想(治疗原则)正确还是错误,你在处理疾病时客观上都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立法用药。中医治疗原则主要来源和形成于《内经》,后世虽然有所发挥,终不离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治病求本,调理脏腑气血,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方面。长期以来,中医在临床上正是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拟定相应的治法,以应付错综复杂的病变。这些原则的制定,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从整体观出发,根据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致病因素,邪正双方力量情况,提出的处理原则。由于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脏腑生理功能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贯穿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因而气的虚损、阻滞,或脏腑生理功能的升降失调是产生疾病的重要环节,故调气治则亦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调气,即气虚者使之强,气滞者使之行,下陷者举之。上逆者降之、平之,外脱者固之,内闭者开之。具体地说,调气治则包括:益气补气,理气破气,益气举陷,补肾纳气,补气固脱,降气平逆,宣肃调和,行气开闭等治法。由于气病无处不在,故调理气机治则在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对临床实践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应将其纳入中医治则范畴,深入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2 00:52 , Processed in 0.08359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