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艾滋病预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1 11:0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病例,1982年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为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 AR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所引起的致命性传染病。20年来,艾滋病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肆虐,被称为"世纪疾病"。
  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HIV属逆转录RNA病毒,存在于HIV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及各种液体中,如精液、乳汁、宫颈分泌物、脑脊液以及脑组织和淋巴结中。HIV对热敏感,在室温下较稳定,经4-7天后病毒部分灭活但仍可能复制,常用消毒剂均可杀灭HIV,但对紫外线及0.1%的甲醛有较强的抵抗力。HIV具有嗜淋巴细胞性和嗜神经性,可感染CD4+淋巴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巨嗜细胞、骨髓干细胞及小神经胶质细胞。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人传染性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在流行病上意义更大,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1)性传播:是本病主要传播途径。欧、美发达国家往往是同性恋传播为主,约占艾滋病的70%,但近年来则以异性恋传播为主。非洲以异性恋为主。男女发病比例上,在欧、美发达国家以男性多见,非洲地区男女发病率相似。
  2)血液传播:是亚洲一些国家主要的传染方式,药瘾者共用针头,血友病患者应用第Ⅷ因子和输注含HIV的血和血制品,均可传染。在我国HIV感染者中,吸毒者静脉注射毒品为主要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孕妇可在妊娠期间、产程中及产后传染给婴儿。我国部分艾滋病病毒高流行区的HIV-1母婴传播率为35%左右,与亚非发展中国家情况类似,而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15%-25%的水平。
  4)其他途径:包括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进行移植、人工授精等。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较长,一般认为2-10年左右可以发展为艾滋病。HIV-2所需时间更长。HIV侵入人体后可分为四期。
  1.I期 急性感染,原发HIV感染后小部分病人可以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厌食、恶心、肌痛、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可伴有红斑样皮疹、腹泻。一般症状持续3~14天后自然消失,因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略。约5周左右抗-HIV可呈阳性。
  2.Ⅱ期 无症状感染,本期可由原发HIV感染或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延伸而来。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但血清中能检出HIV及HIV核心抗体,具有传染性。此阶段可持续2-10年或更长。
  3.Ⅲ期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PGL),主要表现为除腹股沟淋巴结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其特点是淋巴结肿大直径1cm以上,质地柔韧,无压痛,无粘连,能自由活动。活检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一般淋巴结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数月或一年多后可逐渐消散,亦可重新肿大,个别淋巴结可进行性肿大。
  4.Ⅳ期 艾滋病,本期可以出现5种表现:①体质性疾病,即发热、乏力、不适、盗汗、厌食,体重下降>10%,慢性腹泻和易感冒等症状。除全身淋巴结肿大外,可有肝脾肿大。曾称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②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等。③严重的临床免疫缺陷,出现各种机会性病原体感染。包括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弓形虫、隐孢子虫、隐球菌、念珠菌、结核杆菌、鸟分支杆菌,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等。④因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如卡氏肉瘤、非霍奇金病等。⑤免疫缺陷并发的其他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等。
  (四)艾滋病病人常见的各系统临床表现
  1.呼吸系统: 主要是因机会性感染而引起的肺炎、KS和结核。由于多次反复感染,各种病原体的重叠感染,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出现白色泡沫痰、脓痰、血痰、黏液样痰等,病程中各种性质的痰交替出现,反复咳嗽、发热、呼吸急促和紫绀。尽管多种病原体可引起艾滋病病人的肺部感染,但必须强调的是70%~80%的患者可经历一次或多次肺孢子虫肺炎。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慢性咳嗽及短期发热,呼吸急促和紫绀。此外巨细胞病毒(EBV)、结核杆菌、鸟分支杆菌、念珠菌和隐球菌等均常引起肺部感染。在艾滋病因机会性感染而死亡的病例中,约一半死于肺孢子虫肺炎,是AIDS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少量白色泡沫痰、呼吸困难,通气功能障碍,症状进行加重。
  2.消化系统 吞咽疼痛、腹泻、消瘦是主要临床症状。以口腔和食管的念珠菌感染及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较为常见,表现为口腔炎、食管炎或溃疡,主要症状为吞咽疼痛和胸骨后烧灼感。病人胃肠黏膜常受疱疹病毒、肺孢子虫、鸟分支杆菌和卡氏肉瘤的侵犯,临床表现为水样泻和脂肪泻。巨细胞感染引起的溃疡性结肠炎,可引起黏液便或脓血便,水样便可达数月,长期腹泻使体重明显减轻、消瘦。同性恋患者肛周疱疹病毒感染和疱疹性直肠炎较为常见。病原体还可侵犯肝脏、胆囊、胰腺引起肉芽肿性肝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出现肝肿大和ALT升高,诊断较难。
  3.神经系统 开始仅有轻度的头痛,头晕,但病情进展快,出现进行性痴呆、幻觉、癫痫、肢体瘫痪、痉挛性共济失调,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和颅神经炎。HIV可引起进行性亚急性脑炎、AIDS痴呆综合征等。本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者可达30%一70%。
  4.皮肤黏膜 卡氏肉瘤常侵犯下肢皮肤和口腔黏膜,表现为紫红色或深蓝色浸润斑或结节,可融合成大片状,表面出现溃疡并向四周扩散。其他常见的有念珠菌口腔感染,口腔毛状白斑(oral hairy leucoplakia )表现为舌的两侧边缘有粗厚的白色突起,已证实是乳头瘤病毒、疱疹病毒等感染所致,对抗真菌治疗无效。有时舌腹面形成白色纤维状毛苔,称为毛舌。此外,外阴疱疹病毒感染、尖锐湿疣等均较常见。
  5.眼部:艾滋病患者眼部受累较为广泛,但常被忽略。常见的有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眼部卡氏肉瘤常侵犯眼睑、睑板腺、泪腺和结膜、虹膜等。
  6.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是肾损害,机会性感染是引起肾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EBV、CMV可引起免疫复合物肾炎。HIV本身可引起肾损害,导致HIV相关性肾病,可在2-4个月内迅速发展至尿毒症。
  7.血液系统:主要表现是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贫血以及非何杰金淋巴瘤。
  8.心血管系统的表现:AIDS伴有各种各样的心血管病变,以心肌炎最多见。

   预防:
   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治艾滋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预防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1.加强监测:建立艾滋病监测网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及检疫,及时发现病人及无症状带毒者。
  2.做好消毒隔离:对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性传播途径:
  1)加强性道德教育,严禁卖淫、嫖娼等杂乱性交活动。
  2)普及艾滋病知识,采取保护性性行为。
   2.血液传播:
  1)严格筛选献血源及移植器官供给者,提倡无偿献血,严禁进口血制品。
  2)加强医疗器械特别是口腔科医疗器械的消毒,推广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3)控制静脉注射吸毒品,不共用注射器。
  4)做好理发、浴池等行业的卫生监督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
  1)广泛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使群众了解其传播途径,以及采取自我防护措施进行预防的方法。
  2)对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应加强自身防护,避免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发生, 并建立意外伤害报告系统,当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采取措施,降低感染的危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19:01 , Processed in 0.0486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