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16|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之秘在于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5-6-12 15:44:37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药不传之秘,在用量上。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在确定用量时,应注意以下10种不同情况:
  体质不同:体质虚弱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差,用量过大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故宜酌情减量;体质壮实者,用量可稍大。
  病情不同:轻病下药过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重病下药过轻,则药力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
  性别不同:男性用药量可稍大一点;女性有月经、怀孕和哺乳等生理特点。故用药量宜小。
  年龄不同:一般情况下,10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量的2/3;5—10岁,可用成人量的1/2;2—5岁,可用成人量的1/3;1岁以内的婴儿,可用成人量的1/4或更少;60岁以上的老人药量应低于中青年的1/2---1/4。
  药性不同:凡使用毒峻烈药,须从小量开始,再根据服药后患者的情况而增减;如病势已退,即停服,不愈则酌量增加。
  配伍不同:在方剂组成中,有主药和辅药之分。一般来说,主药用量重,辅药用量轻。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都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前方重用大黄主攻下,后方重用厚朴主利气。单味药用于急救,如用大黄治疗中毒性菌痢,用独参汤救治血崩虚脱,用量均可加大。
  药质不同:如花、叶之类质地轻及有效成分易煎出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质量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如矿石、贝壳之类,用量宜重。过于苦寒的药易伤脾胃,用量宜少;甘平之药用量可稍大。
  剂型不同:同样的药物,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重;复方应用比单味用量要少;鲜药用量比干药用量应多一倍以上。

  地区不同:如用麻黄发汗,南方气候较热,人易出汗,用量宜小,一般用5克左右;而北方天气较冷,不易出汗,北方人体质又较结实,故一般可用至10克以上。
  炮制不同:中药的生品、炮制品及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有变化,用量亦应有所区别。如鲜槟榔切片,槟榔碱含量高,用量可稍小,而干品水浸近一个月(每日换水)再切片,其槟榔碱含量降低,故用量宜稍大。
2
发表于 2005-6-14 16:48:11 | 只看该作者

中药之秘在于量

学习中
3
匿名  发表于 2005-6-28 14:21:38

中药之秘在于量

的确,中医有"秘量不秘方"之说.药量对于疗效尤为重要.
4
发表于 2005-6-28 16:14:12 | 只看该作者

中药之秘在于量

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少
5
匿名  发表于 2005-7-5 12:25:32

中药之秘在于量

因為涉及數術,有意者可參見九宮數之類的.
6
发表于 2005-7-6 12:37:50 | 只看该作者

中药之秘在于量

下面引用由逍遥正义2005/06/12 03:44pm 发表的内容:
中药不传之秘,在用量上。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牛老师认为,比例很重要,很多人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我觉得有些道理,量是不是还要通过比例显出作用?
7
匿名  发表于 2005-7-6 13:04:22

中药之秘在于量

此乃同等.在單味時是數,在組方時是比例.
用藥如用兵,戰略戰術的關鍵即在此.
傷寒論的方即是此中典範,精闢無比!
日本人曾用電腦模擬傷寒論中的一個瀉方,藥不改變,只改變量和比例,幾年後他們投降,因為只有按傷寒論的比例組合的療效最好!
8
匿名  发表于 2005-7-6 13:06:54

中药之秘在于量

想必閣下也聽說過數術學,為醫者不可不知,這西醫是不會教我們的:)
9
发表于 2005-7-6 16:24:52 | 只看该作者

中药之秘在于量

下面引用由甘甘之草2005/07/06 01:06pm 发表的内容:
想必閣下也聽說過數術學,為醫者不可不知,這西醫是不會教我們的:)
愿闻其详。
10
匿名  发表于 2005-7-7 01:13:08

中药之秘在于量

還是由牛前輩說為佳,在下實是江郎的丁點水平,早已盡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6 21:13 , Processed in 0.0508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