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腐熟水谷的部位虽然在胃,但却是由中焦承担和完成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0-13 17:4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再“贴”上一篇本人发表过了的“破除”中医理论现有“定论”的文章,请指正!!!
                腐熟考辨
“胃主腐熟水谷”,已成为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著作中的一个定论,并解释为:“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1]。此等解释是基于“中医学中的‘胃’,与西医学概念中的‘胃’,从形态结构到生理功能都极为吻合”的认识而来。诚然,中医的“胃”与西医的“胃”是同一个解剖实体,但中医学却认为“腐熟水谷”并非由“胃”所主。现不揣浅陋,略加辨析如次。
详“腐熟”一语,始见于《难经•三十一难》,其文曰:“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可见,中焦主腐熟水谷,其义甚明。但由于《难经•二十五难》首倡“三焦有名而无形”,后世医家遂对人体腐熟水谷的脏器有了不同的认识,大体有二说:(1)脾:如《诸病源候论》云:“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2];《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脾受胃禀,乃能熏蒸腐熟五谷者也”[3];《医林绳墨》云:“脾居中焦,主腐熟水谷”[4];《遵生八笺》亦曰:“脾为消谷之腑,如转磨然,化其生而入于熟也。脾不转则食不消也,则为食患”[5]。(2)胃:《医学纲目》云:“胃之中,腥膻五味,无所不纳,如市郭无所不有也。六经之中,血气俱多,腐熟饮食”[6];《医贯》曰:“咽下是膈膜,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饮食而腐熟之”[7]。详上述所引,主张“脾腐熟水谷”者,只是说脾具有此功能而已,并非是说腐熟水谷的部位在脾,并且很可能是从“脾居中焦”推论而来。总之,胃是腐熟水谷的主要部位。
关于“腐熟“的动力,到底源于何脏何腑,约略言之,有四种不同的认识:(1)源自少阴之火;《医贯》曰:“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阳明胃土,随少阴之火而生,……”[7],此乃首倡腐熟之动力源于“火”者,其立论依据则是基于五行相生关系,对此,《医碥•五脏生克说》云:“脾之所以能运行水谷者,气也。气寒则凝滞而不行,得心火以温之,乃健运而不息,是为心火生脾土”[8];《医学衷中参西录》亦曰:“君火发于心中,为阳中之火,其热下济,火能温暖脾胃,助其消化之力,此火一衰,脾胃消化之力顿减”[9]。(2)源自脾阳(气);《诸病源候论》云:“脾气主消水谷,水谷消,其精化为荣卫,中养藏副,充实肌肤”;“胃为水谷之海,而以脾气剋消水谷也”[2];《四圣心源》云:“阳生于下,脾以纯阴而含阳气,有阳则升,清阳上升,是以温暖而善消磨。水谷入胃,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气上奉而变气血”[10];《医述》引《医参》曰:“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如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行,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而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11]。(3)源于命门之火(相火、真火);《赤水玄珠》云:“夫人之胃如釜甑,然釜底火旺,则热气熏蒸,甑炊易熟,若徒有水而无火,则无气上升,物何由熟?……故治胀满者,先宜温补下元,使火气盛而湿气蒸发,胃中温暖,谷食易化”[12];《医贯》曰:“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脾胃无此,则不能蒸熟水谷,而五味不出矣……”[7];《笔花医镜》亦云:“肾者,……处腰左右,介其中者,有命门火,蒸化谷食,名曰真阳”[13]。(4)源自胆汁、胰液;《脏腑图说证治合壁》云:“饮食入胃,食留于胃,精汁水液,自津门流出。津门之左,有一疙瘩,形如枣大,名曰遮食,乃挡食与水之物,待精汁流尽,食方腐熟,渐入小肠,化为粪”;《难经正义》云:“食物由胃至小肠头,即与胆汁胰汁会合,渐落渐榨,榨出精液……”[14]。综观上述所引,除汇通学派外,历代医家皆认为腐熟水谷的动力是“火”,所争论的只不过是火源自何处而已。
《内经》虽无“腐熟”之语,但已有类似之文义。如《灵枢•营卫生会》有云:“中焦如沤”,对此历代医家大都释为营气随血液运行于脉中的状态,而《外台秘要•卷六•中焦热及寒泄痢方》引《删繁论》云:“沤者,在胃中如沤也”[15];杨上善在《太素•营卫气》中注云:‘呕,屋豆反,久渍也”[16]。由“在胃中如沤”、“久渍”来看,《灵枢》此文已寓有“腐熟”之义。清•周自闲认为:“考沤、渎二字之义:沤,渍也,渐也,渐渍之使柔烂也,则沤者状腐熟水谷之义,谓渐渍以化也。”[17];再从该篇“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这段关于中焦功能的具体论述中的“蒸”字来看,亦可反证《内经》已经认为中焦是具有“腐熟”之功能的,只不过是叙述的语言不同而已。《难经》在此基础上,始明确提出中焦主腐熟水谷。其后,历代医家多称引此文,并有所发挥。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主腐熟水谷”[18];《医彻•三焦论》曰:“中焦者,主腐熟水谷者也,病则不能主腐熟矣,于是为满”;《本草纲目•胡桃仁》云:“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19];《杂病源流犀烛》曰:“三焦者,实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胃之地。三焦之所生,即胃之所施。其气为腐熟水谷之用。与胃与太阴脾之前,为相火所居所游之地。故焦也者,固以熟物为义也。”[20]。
综上所述,腐熟水谷的部位虽然在胃,但这一功能却是由中焦来承担和完成的,这可以说是西学东渐之前中医学关于“腐熟”之内涵的主流认识。若从西方医学的观点来衡量,这种认识是荒谬无比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医学却只能认识到此等水平。当今学界之所以将“腐熟水谷”的功能赋予胃,乃是将西医学有关人体脏器的功能论述与中医学相比附的结果。如有人在解释胃何以能腐熟水谷时便说:“根据西医学研究结果,饮食物进入胃之后,胃一边不停地蠕动,一边分泌大量胃液,胃液之中含有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酶,可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分解,使其转化为食糜,以便于小肠吸收,这实际上便是中医学中胃的‘腐熟’过程。”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显微镜未发明、生物化学未倡立之前,人类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发现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酶的,更谈不上将食物“腐熟”成食糜的功能赋予胃了。因此,“胃主腐熟水谷”这一说法,不仅与中医理论之原旨相悖,而且更是违背历史与逻辑的做法。
探讨并还原“腐熟”之本义,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微不足道”命题的解析,可以为我们今天明确三焦是否有形?有形,到底是指现代解剖学上的哪一器官实体提供可资佐证的证据和思路。由腐熟水谷的部位在胃,承担和行使此功能的器官则是中焦,再联系历代医家皆认为水谷腐熟的动力是“火”,而三焦乃“水火之道路”,特别是将人体水谷消化的过程形象地比喻为“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那么位于胃这一“釜”外(底)的组织即为中焦,当无疑义。行文至此,读者诸君或许能够明晓中焦的具体所指了。对此,我们还将另文再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5 17:23 , Processed in 0.0458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