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2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7版《基础》的再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1/04 00:44pm 第 1 次编辑]

r在西方开始认识到综合法的重要性,产生了“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时代,中医学却要抛弃自己的优势,倾向西方早期的科学思维方法,必然是自取灭亡。br且看书中的叙述形式,以脏象为例,(一)解剖形态(二)生理功能(三)生理特性。形式取决于内容,这种形式是从西医思路模仿而来,根本不适合于叙述中医学的内容,因而添加西医内容就是必然的了,而中医内容在某些章节却成了附属成分。br在这种形式下,阴阳五行学说只能在口头上强调,在实质内容中完全被剔除、架空。br在这种形式下,中医理论支离破碎。例如:“肺”主气、朝百脉、主宣肃、主行水、主治节,它们为什么都由“肺”来主?作者就无法说明白了,在逐条解释中虽力图将它们联系起来,但十分牵强。似乎中医理论本来就是这样无序的。br作者不是按中医的固有思路去叙述的,而是把一些衍生概念与基本概念并列,如“脾主统血”,本来在书中已经讲得很明白,“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并且在有关“气”的内容中多次提到,那么,“脾统血”就应该是“气”的作用,而不应该放在“脾”的一节中,这里只应讲“脾”与“气”的关系。关于“气”、“血”的概念,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应该表达清楚,但依照作者思路产生的叙述形式,是不可能容纳并加以阐述的。br由于作者中西医的概念混淆,使得曾一度被中止的第3版《基础》教材中的错误“髓能生血”,在7版中再次出现。如果中医的“髓”真能生“血”(西医的“血”),那么,作为中医“髓之海”的“脑”又该怎样?br有资格编写《基础》的学者们啊,应该彻底反思了,这一级的著作是要写入医学史的,不要辛辛苦苦地忙活了一场,反而成了历史的笑柄。p_对7版《基础》的再学习(一)_nbsp_brhttpcglthongbagenetautodata11802detailphpthisid2017br_对7版《基础》的再学习(二)br_httpcglthongbagenetautodata11802detailphpthisid2097_br
2
发表于 2005-1-30 19:43:52 | 只看该作者

对7版《基础》的再学习

唉,拜读此文,无话可说!感叹作者的勇气和反思,支持一下,希望交个朋友!!
3
发表于 2005-1-30 21:07:05 | 只看该作者

对7版《基础》的再学习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5/01/31 12:29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荆山卞和2005/01/30 03:49pm 发表的内容:
21世纪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以后的内容,客观地讲是认真的、是负责任的。其内容是在5版之上有所增加,其思路是继6版之后更向西医学靠拢,力图打造一个西医化的中医理论体系。虽无故弄玄虚之意,却难免矫揉造作之嫌。
这几版《基础》教材的思路都是错的,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中医学生对基础理论不感兴趣甚至反感,进行现代化研究的人员把《基础》所述的理论当成研究对象进行无效工作,人们对中医学的前途普遍抱悲观态度,这一切都是这个起领航作用的《基础》所造成的。7版,为什么不进行反思,却走得更远?
该书把大量的西医解剖和生理常识杂糅进来,用意是想补充中医理论的“不足”并纠正其“错误”,岂不知中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可以相互借鉴但不能相互混淆。混淆两种认知体系(综合与分析、即黑箱与解剖)是数十届中医大学毕业生的通病,是造成中医学异化、退化的根本原因。
在西方开始认识到综合法的重要性,产生了“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时代,中医学却要抛弃自己的优势,倾向西方早期的科学思维方法,必然是自取灭亡。
且看书中的叙述形式,以脏象为例,(一)解剖形态(二)生理功能(三)生理特性。形式取决于内容,这种形式是从西医思路模仿而来,根本不适合于叙述中医学的内容,因而添加西医内容就是必然的了,而中医内容在某些章节却成了附属成分
中医之脏腑,非解剖实在之脏腑,乃功能实在之脏腑,故重在功能。如何去把握其功能实在呢?可以通过比较去把握它。如何去比较呢?可以在脏腑与脏腑之间比较,脏腑正常状态与异常状态之间比较,不同人之间的脏腑比较,同一人脏腑在一日中不同时辰,或一年中不同季节,或一生中不同阶段其状态的比较。通过比较,可获得其自身的特质,而与其它脏腑区分开来。
脏腑之病变,亦应从脏腑之功能改变入手,而不要一味去找它的形态结构异常。固然每一证候,即每一内在客观病理改变是有其物质基础的,但证的物质基础不是脏腑大体的,肉眼可见的形态结构异常,而是脏腑细微、超细微形态结构的异常,是分子、基因水平上的形态结构的异常,从常见的病理解剖学上去找是没有用,找不到的。
4
发表于 2005-1-31 06:53:41 | 只看该作者

对7版《基础》的再学习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01/30 09:07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之脏腑,非解剖实在之脏腑,乃功能实在之脏腑,故重在功能。如何去把握其功能实在呢?可以通过比较去把握它。如何去比较呢?可以在脏腑与脏腑之间比较,脏腑正常状态与异常状态之间比较,不同人之间的脏腑比 ...
我们似乎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中医的证和西医的病(内在病理改变——病理解剖学层次)应是互补的关系。一个是脏腑的功能异常,一个是脏腑的形态结构异常;一个是脏腑细微、超细微的形态结构异常,一个是脏腑大体的、肉眼可见的形态结构异常;一个是脏腑病变的早期阶段。一个是脏腑病变的中晚期阶段。它们都是客观病理改变,只是领域不同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4 22:09 , Processed in 0.0491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