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lzhh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5-2-22 11:43: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中医药“现代化”带来了什么?
贾   谦  傅俊英 仲海亮 杜艳艳 杨巨平 刘鸿泰 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走“中药研究西药化”和“中药应用西药化”的道路明显是错误的。中、西医药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医疗保健体系,难以采用同一标准,“牧师管和尚”的局面只会导致中医药丧失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学几千年来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同时也促使其不断地创新、完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近百年来,特别是解放后,虽然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药界也进行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探索,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中医理论踯躅不前,中医临床日趋萎缩,中医事业后继乏人。现实问题不容回避:十几年来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努力,给中医药和国家带来了什么?如此“化”法能否为解决13亿中国人口的医疗卫生保健提供帮助?在现代社会,中医学价值与意义何在?阻碍中医药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中医是理论医学 代表了未来医学的方向
  中医是理论医学,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新疾病”,无论是SARS还是艾滋病,都可以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进行救治,并且解决的过程足以发展中医理论。张仲景治伤寒,叶天士治瘟病,蒲辅周治乙脑,都是成功之例。因中医理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自然是理论医学。西医是实验医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经验医学。它先要在实验动物身上取得药物毒性、毒理、药效等等经验,再在人身上进行I、II、III期临床以取得安全性、有效性之经验,然后医生才会根据以上过程取得的结果进行疾病的防治;对于新型的尚未取得实验数据的疾病,则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故西医当然也有自己的理论,但其理论难以指导治疗从未遇见过的疾病。例如,SARS、艾滋病,西医仍在设法取得“经验”,其理论也无法指导有效治疗。
  因此,我们课题组得出结论:中医是理论医学,代表了未来医学的方向。不论是中医“现代化”或“国际化”,都必须坚持中医理论的精髓和特色,否则,只会引起中医的蜕变和异化。
  当前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误区
  许多人以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就是以现代语言解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或用现代技术研究、分析和证实中医药的正确性,特别是中药现代化就是要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搞植物提取物,就是与国际接轨,就是得到美国FDA的认可,就是进入世界主流医药市场。
  这些观点明显是错误的,任其在社会上流传,会造成思想混乱;用以指导中医药科研与生产,会导致中医药消亡,会使中医药如同世界另外三大传统医学一样不复存在。因为这些错误认识没有区分开中药、植物药和天然药物的概念差异,过分强调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过分强调分离提取,几乎完全忽略了中医药与西医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这些不够准确的提法误导了社会,也误导了有些部门的计划制定。
  片面理解中医药现代化导致“废医存药”趋势
  近来,很多报道指出:中药已经成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之后的第三大药物毒副作用源,从而提出必须进行中药毒理实验,加强中药毒性研究。其实,早在汉代《神农本草经》等药典中就已明确指出一些药物的毒性,而且现代中药已经大多经过严格筛选,大毒之药几乎全部舍弃不用。问题是为什么连现代药理都证明无毒的小柴胡汤会引起间质性肺炎,甚至产生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呢?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是否得当?临床使用中医药的方法是否正确?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中药都是有寒热温凉、升降沉浮、或补或泻等偏性的。医生就是利用这种偏性,来纠正、平衡人体寒热、虚实等方面与正常状态的偏离。所以历来中药药性的强调和重视要重于中药药理,只有理解、掌握药物的偏性,治疗疾病时才会得心应手。而现在中药的研究,只注重其降血压或控制血糖等药理作用,寻找中医治疗的所谓靶点,寻求中药的有效成分,而完全不顾其性味特征。临床上主要针对西医诊断,给予具有相应药理治疗作用的中药,完全按照西药对抗治疗的思维模式,走着“中药研究西药化”和“中药应用西药化”的道路。这样的研究思路和治疗思路是导致中药毒副作用日益突出的症结所在。
  我们认为,中药的研究一定要以中医理论指导为基础,不能一味走分离、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植物化学研究道路。中医中药不分家,要认真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否则不仅不能发展中医药,反而会降低中医药的临床疗效,甚至产生“废医存药”的严重后果。(未完待续)[信息来源: 科技中国]
82
 楼主| 发表于 2005-2-22 11:45: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把握中医客观化研究实质“三大注意”
皋永利
  中医的“客观化”研究,是中医现代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内容之一,因为它的研究是中医现代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医现代研究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它的研究成果直接关系到中医现代研究能否获得实质性进展与理论突破。由于它的重要性,近年的研究呈现出了空前的热潮。然而,从目前一些研究思路看,在对“客观化”问题的认识上似乎不够全面,离准确把握还有一定距离。特别以下三个问题,有必要引起注意。
  一、客观化研究的对象是多方位的
  客观化研究,简单地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把笼统的东西具体化,使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起来。对中医来说,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研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系统论基础之上,认为人的机体是由元气分化而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性,是与还原论思想根本不同的。由于它的有机性和不可分割性,也就使得中医脏腑组织间的联系性格外突出,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中医客观化研究上,就不像现代医学那样简单,许多西医认为的局部的、单一的问题,在中医这里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识中、西医理论和思维模式的区别,就不能很好地驾驭中医的客观化研究,弄不好就有可能走上“以西解中”的路子。例如,对中医脏腑的研究,因为中医脏腑不仅具有西医脏腑的解剖结构,更包括许多解剖以外的其它组织系统的功能部分。要想准确地把中医的脏腑客观地刻画出来,每一脏腑都不可能像西医的脏腑那样简单地从一个方位、一个局部就能说清楚。需要从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系统地加以分析研究。凡是中医脏腑涉及的方面都要收进研究的视野之内,这样才有可能把中医的脏腑完整而客观地呈现出来。例如脾脏的研究,认为主要与消化系统功能有关,但又涉及自主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代谢、肌肉等多方面功能,可以说它与解剖学上的脾脏关系较小,研究它的客观性,着眼点就不能在一个方位上。又如经络的客观化研究,虽然都确认它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大量的研究终未能获得令中医界公认的成果。其实,原因或许并不复杂,很有可能就是经络涉及到的一些关键点被漏在了我们研究的视野之外。中医朴素的系统论思维告诉我们,人是一个大系统,而经络是这一系统某一层次上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由众多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同样既有解剖层次上的,也有功能层次上的,漏掉任何一个层次上的要素,经络的结构都是不完整的。过去的研究结果发现,经络与神经、血管、淋巴、内分泌、肌肉、皮肤等解剖系统密切相关,并提出了20多种假说,但没有一种学说能完整、准确地揭示经络的独特结构。这说明我们对经络研究的视野仍很局限,仅着眼于解剖层次是不够的,需要我们的思路有所突破,把视角伸向包括功能层次在内的其它不同层次,进行多方位探索。经络呈现给我们的虽然是一条线,然而机体内维持这条线功能的一定是无数条线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系统不论大小,都是有多要素构成的;研究系统结构,也一定要从多方位着眼。
  中医客观化研究对象的多方位性,既包括多个不同的层次,也包括同一层次上的多个不同的位点,而且自成系统。所以我们在研究思路上一定要遵循系统论思维,不要被还原论思想所影响。但是,在一些具体研究上还是可以借用还原研究方法的,如解剖方法、实验方法等,只要系统性的研究思路不变。
  二、客观化研究的对象并非都是实体的
  在中医客观化研究中,有一种认识始终未能得到彻底纠正,那就是:客观化研究就是要寻找研究对象的物质基础,既然是物质的,就一定是实体的。认为中医的证候表现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那么它就一定有具体的解剖结构或实体成分作为支撑。这种仅把“实体物质”作为世界物质性的认识,仍然属于还原论的思维范畴。认为“证候表现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正确的,而认为“只要是物质的就一定是实体的”则是不对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是物质的惟一特性,除此之外不能再作别的规定;物质的“实在性”不是“实体性”,“实体”只是物质形态的一类,此外还有非物质形态(如场等)。从哲学上纠正对“物质”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客观化研究的思路,特别是在研究中医脏腑、经络、证、方剂功效等的客观化时,不会把着眼点仅局限在“解剖结构”、“实体成分”、“有效物质”上,而同时能够自觉地把视角瞄向“非解剖结构”、“非实体物质”。系统论的创始人、著名的美藉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他的《一般系统论》中指出:“从更一般的观点看,我们开始懂得,除了像用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及普通显微镜观察到可见的形态学组织之外,还有不可见的其他组织。”实际上,这些“不可见的其它组织”就是指“非解剖结构”、“非物质形态”的东西。关于结构,现代科学和哲学已经阐明,“结构”是系统的诸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要素是多样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所以系统的结构是多样的。如由实体性要素形成的结构是实体性结构,而由非实体要素形成的结构则是非实体性结构(如空间型结构、时间型结构、功能型结构、以功能为基础的功能-时间-空间结构等)。如现代医学中的“下丘脑-垂体-靶腺”功能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即属于不可见的“非解剖结构”。中医学中的经络、脏腑、六经、三焦等,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的脏腑组织基础之上,但是,它们结构的本质是非解剖的,是不可见的,因为它们的结构也主要是通过功能联系和作用而形成的。又如阴阳的变化包含着cAMP与cGMP、核酸、阴阳离子、内分泌物质、免疫功能等多种物质内容,但不能把这类或其中的某一种物质内容归纳结为阴阳的本质,阴阳的本质应当是建立在这些物质基础之上的相互作用及功能联系。还有中医复方研究的困难,也是因为复方的整体作用是一种功能结构,是通过药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发生的,所以一味想通过寻找有效成分来破解复方功效的思路,屡屡碰壁是难免的。
  中医客观化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研究对象“细节不清”的问题,但是这些细节一定是既有实体的也有非实体的。所以,在客观化研究中一定要正确把握物质“客观实在”的内涵,不要轻易将“客观性”与“实体性”画等号,不然就会把研究引进死胡同。
  三、中医客观化研究并非就是微观研究
  在中医客观化研究中,有人常把客观化研究与微观研究等同看待,认为客观化研究就是微观研究,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的,而“微观”则是与“宏观”相对的。客观化研究,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微观研究一般指深入到分子、原子、电子等领域的研究。中医客观化研究需要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支持,需要微观研究,但微观研究只是中医客观化研究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中医客观化,更多的是要把那些与中医客观发展规律不相符合的主观东西进行剔除,使中医的内容在客观上能得到定性、定位。可以认为,客观化研究是中医规范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规范化研究的基础研究。客观地说,中医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主观性、随意性问题是较为突出的,这是规范化研究所要解决的,而它的解决需要客观化研究的支持。
  中医客观化研究的对象大多是系统结构,研究需要从不同层次展开,微观层次只是一个方面。如果把中医客观化研究认为就是微观研究,就会把中医客观化研究引向偏面。例如中医对头晕证的客观化研究,不同的证型会有不同的指标,但是在指标的层次上至少包括临床症状指标、血压检测指标、生化检测指标。这些不是用微观研究一种方法所能解决的。
  以上是中医客观化研究中容易出现的三个认识问题。正确把握中医客观化研究的内涵,可以避免在研究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和误入死角。
83
 楼主| 发表于 2005-2-23 20:51: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3039&show=0
84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2:38: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中医复兴的关键——来自汉字兴衰的启示
    进入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整个中国的社会、文化都遭到了来自西方的巨大压力,中医是这样,汉字也是这样。
    二十世纪盛行"汉字落后论",这一时期的主流观点是汉字的缺点太多,不废除不足以发展中国,他们认为简化字改革、拼音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废除汉字代以拼音。最有力的客观证据是西文可以用打字机输入输出、实现了机械化,大大方便了使用。尽管热爱汉字者也做了很多努力来保卫汉字,但终究未能改变汉字处境越来越差的情况。(这与同期中医的经历何其相似!)
    计算机出现以后,随着多种汉字输入法的发明,汉字与西文比较有了速度上的优势;而且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汉字优于西文的证据。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长足发展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文,汉字大有复兴之势。
    中医何尝不期待复兴,深入分析汉字的兴衰史,将有助于我们找到中医复兴的关键。
    人类社会总共分三个时代:农业、工业、信息时代.汉字与之相应的经历了兴、衰、兴三个阶段。农业、工业、信息这三个时代都是以新工具的诞生来划分的.汉字与新工具的关系决定了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兴衰。没有很好的利用工业时代机械化工具——打字机的办法,所以汉字在那时衰落;有很好的利用信息时代信息化工具——计算机的办法,所以汉字在现在和未来兴盛。关键看你和工具的相互适应性如何,找到能让工具适应你的方法。
    中医也是这样,没有很好的利用工业时代机械化工具——显微镜(?)的办法,所以中医在那时衰落;有很好的利用信息时代信息化工具——计算机和指纹图谱(?)的办法,所以中医将在未来兴盛。关键看你和工具的相互适应性如何,现在中医复兴的关键是找到能让工具适应中医的方法。
    我认为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实施中医学的取象比类,是信息时代让工具适应中医的方法。详见《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5 23:14 , Processed in 0.05026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