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脉动数就是温病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27 12:4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奇门遁术在 2005/02/27 12:45pm 第 1 次编辑]

    温病条辨中说太阴温病的显著症状就是“脉不缓不紧而动数”,还说“不缓则非太阳中风,不紧则非太阳伤寒”。由于温病的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与伤寒无异,所以脉象就成了辨别伤寒和温病的最主要的手段了。
    但是我接触下来,在所有得我们平常所说的“发寒热”的病的病人当中,脉搏都是跳动得很快的,难道他们得的全是温病而非伤寒吗?都应该用寒凉药治疗吗?虽然温病条辩中也引用前人的话说“外感病中,得温病的概率是十之七、八,而得伤寒的概率只有十之二、三”,但我总感觉“发寒热”的病人还是伤于风寒的多而伤于暑热的少。
    再说“发寒热”的病人一般在发病二三天后脉象就会转为常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难道真能作为辨别伤寒和伤热的依据吗?要知治疗上一个用温热法,一个用寒凉法,是截然相反的,一朝用错药就会导致后患无穷啊!
2
发表于 2005-2-27 13:06:04 | 只看该作者

脉动数就是温病吗?

“外感病中,得温病的概率是十之七、八,而得伤寒的概率只有十之二、三”,这句话正好说反了,所以贻害无穷!
3
发表于 2005-2-27 14:03:59 | 只看该作者

脉动数就是温病吗?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鹤在 2005/02/27 02:19pm 第 1 次编辑]

温病伤寒本是一家,岂能截然二分。桑菊饮/银翘散只是温病学幼儿园阶段的教程,温病学通后,决不会只用寒凉药。如您上面讲的卫分证,若见其舌苔白而不干,或黄而白苔坐底,或黄而腻等,都不可滥用寒凉。麻黄桂枝苍术附子亦是温病常用药,该出手时就出手。

外感风寒,其畏寒必重,战栗头痛,重衣厚被而不减。其脉紧浮。
外感风热,其必不畏寒而恶热,咽痛口干口渴。其脉浮数。
营卫不和,汗出恶风,干呕鼻鸣,其脉缓。以卫气虚为主,少有外邪。
“但是我接触下来,在所有得我们平常所说的“发寒热”的病的病人当中,脉搏都是跳动得很快的,难道他们得的全是温病而非伤寒吗?”
---温病卫分寒湿=伤寒太阳表寒证。温病与伤寒是互通互融的。
---跳动快的脉不一定就兼“紧”脉。
---常见感冒辛凉辛温并用效果很好,根据地域季节具体症状调整比例。
   
4
发表于 2005-2-27 14:13:56 | 只看该作者

脉动数就是温病吗?


    个人认为,温病与伤寒在学术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刚”与“柔”的区别。温病对体质(营血)的观察更加细致。但两者学通后其实是一体。
5
发表于 2005-2-27 15:15:33 | 只看该作者

脉动数就是温病吗?

巧言令色,文过饰非,怙恶不悛,死不改悔。
6
发表于 2005-2-27 15:17:34 | 只看该作者

脉动数就是温病吗?


   温病卫分热证=伤寒太阳表热证
7
发表于 2005-2-27 15:32:27 | 只看该作者

脉动数就是温病吗?

==以下文章为转贴,仅供参考,不代表本人观点==
[转贴]吴鞠通温病学思想对治疗“非典”的作用
靖丛林
  去年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多以发热为主,伴或不伴寒战,并有头痛、全身关节肌肉酸痛、干咳、疲乏、咽痛,甚则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综合症,其潜伏期多为—天到两周左右。究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发现此病之症状与我国明清医家所论之瘟疫有相似之处。本文在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非典型肺炎的治疗,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流行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及不同的病理特征。
  1.上焦证候:吴氏在《温病条辨》中讲:“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或渴而咳,多为温病。”这一症状,多出现在在温病初期。非典型肺炎发热症状与之相似,其热属中医之“一脚热”,其发热并非徐徐而发,而热势—开始就很高(38℃以上),久不下降。吴氏《温病条辨》第七条之太阳温病,脉浮舌黄,渴甚,面赤及大热炎上,银翘、桑菊之轻剂不可为,治疗非用辛凉重剂白虎不可。
  2.中焦证候:吴氏曰:“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小便闭,乃为中焦温病之典型症状,多属太阴脾经之瘟症。温病引起头身痛之原因主要为邪入肌表,阳气被郁,壮热、关节烦痛、口渴、燥狂等为热毒充斥表里循经上扰所致。而在非典型肺炎之症状中,有出现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口渴、咽痛、燥狂之症者,亦为邪侵中焦,实为半表半里之候。
  3.下焦证候:吴氏曰:“凡汗下后,或热久不退,脉尚燥甚,神昏或阴液将涸之形成厥哕、痞”等此为温病后期之候,与非典型肺炎病之后期出现休克、呼吸困难等多脏器功能障碍实有相似之处,吴氏认为多与肝肾阴虚有关,为下焦足少阴肾经与足厥阴肝经之病变有关系。
  由此可此,吴氏 “三焦”理论所属脏腑证候的传变,为温病发展变化中的三个不同阶段,与去年春天非典型肺炎病发展变化中不同阶段有相似之处。上焦肺经病变,多为温热病之初期阶段;中焦脾胃病变,多为温热病之极期阶段;下焦肝肾病变,多为温热病之末期阶段。其传变过程,一般都由上而下,由肺传人中焦脾胃为顺,中焦不愈,则传入下焦,这是一般的演变规律。
  所以吴氏三焦辨证传变理论对去年流行非典型肺炎病邪传变方法有着许多可借鉴之处。
  第一、在病情性质上,非典型肺炎病所提示的病邪性质与中医理论之“冬伤于寒,春必病瘟“相以。多数病毒在冬季之寒冷气候时潜伏于体内,随着气候变暖而从寒化热,温燥之邪盛于内而潜伏之病毒邪气外蒸于肌肤而见壮热、干咳,此与温病不汗、热邪传于气分是相似的。
  第二、在感邪深浅方面,非典型肺炎病开始表现为发热、咽痛、干咳,乃为邪在上焦之气,病变较为轻浅;若发展到了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则为热邪燔灼营血而传入下焦。
  第三、在发病传变过程中,非典型肺炎病有—定的潜伏则,然后出现发热等,病情传变迅速,符合吴氏三焦辨证从上至中及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第四、在病变部位方面,非典型肺炎之病变症状主要集中表现在上焦心肺症状明显,这与温病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认识是一致的。
  肺是清虚之脏,邪犯于肺,便可发生一系列肺卫症状,发热、咳嗽、微恶风寒、口渴、咽痛等,由于病邪在表,内伤于肺,病属轻浅,所以治疗上提出“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原则,设立了桑菊饮、银翘散等辛凉平剂。邪传入中焦,则导致中焦脾胃失衡,则燥之与湿不达平衡,表现为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或脘闷便溏、身体关节肌肉疼痛,治疗在藿香正气散的基础上设立了五个加减正气散、三仁汤等,以使脾胃之升降、运纳、燥湿等功能相对平衡,正所谓“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而“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是病邪由中焦传入下焦,一般较重,这在非典型肺炎病之后期较为多见,此时往往阴精内耗,虚多实少,所以此时必须重用滋阴养血、重镇安神之药物,在非典型肺炎病后期使用一些温肾救逆的药物,或用一些针剂如“参脉注射液”等,均体现了吴氏之“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思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5 17:00 , Processed in 0.0510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