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5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答桂枝汤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0-14 21:5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1/06 07:35am 第 1 次编辑]

三答桂枝汤先生问
桂枝汤先生:
先生过谦,由衷敬仰。谬奖在下,实不敢当。三承垂询,勉作三答。
   
慢性血容量不足问题,比较复杂。故先说贫血。
   
《内经》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者,人之神”“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总之,人体一切组织、器官必须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哪里断绝了血液供应,就不单单是功能丧失,而且要坏死。
可见血之重要。贫血虽然不是断绝了血液,也要重视。
不过西医所说的贫血,是有特定含义的――指血色素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程度不同就不说了。只要低于正常就算贫血。
我们上次讨论的是失血性贫血。还有多种贫血,如缺铁性、叶酸、B12缺乏、再障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原发性贫血。教科书上有别的分类,因为学究气较浓,从略。
还有的可以叫做症状性贫血,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多半有贫血。但是治不好肾,贫血就不会好。而慢性肾衰很难治。(顺便说明,部分肾衰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失血性、缺铁性和B12 缺乏。
再障是中医没有的概念,虽然有中西医结合辩证论治文章,但西医理论甚复杂,从略。还有溶血性(过敏引起)贫血,更少见(南方偶见蚕豆引起)。当年在京时,一个同学因为某种西药患此病,几乎死掉。概因少见,医生经验不足。
失血性贫血若不重(血色素不低于6克),一般不输血,而给铁剂。病人能进食,蛋白(阿胶补血,从治贫血角度看是提供蛋白)就从饮食中来。所以治疗上和缺铁性贫血没有大区别。
B12缺乏是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大发现。最初用肝制剂治疗,而后才提炼出B12。此病在二十多年前还很常见,特别常见于小儿。不使用B12几乎治不好,用B12则好得很快(可以在三天内症状缓解,一周内病若失,而且非常经济、简便)。此病曾经叫地中海贫血或巨幼红、巨细胞贫血,曾经认为中国人中很少见。其中有些学术争论,我们不必管。
中医也早就知道用铁剂治贫血,如《金匮》中就有“(矾石)礜石散”(不知记准否,字库也有限)。俗称此种贫血为“黄胖病”。不过,古人的认识不够深刻。
提到贫血,似乎应该说一下中医的“血虚”。应该说,贫血无不属于血虚,一般还同时有气虚。所以,血虚的概念远比贫血宽泛。不能单就字面看二者几乎同义。
那么,怎样自西医理解血虚呢?就字义看血虚,似乎指血液中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成分都不足。其实不是这样,最常见的血虚证,一般不伴有贫血,因而应该是其中的无形成分不足。什么成分不足呢?我敢肯定不是血糖,因为低血糖表现为一派阳虚。所以除了津液之外,不足的最可能是蛋白(不包括血红蛋白)等营养物质,这样我们更能理解为什么阿胶(伤寒论中还有猪肤汤、温病学家有大小定风珠用鸡子黄)是治血虚的要药。当然,这还远远不足以解释有关方剂。
浅见以为血虚很近于泛称的阴虚,二者几乎等价。所以常说阴虚血热。这是因为供继续细分的概念太少。好,至此可能会引起争论,有人能说得更清楚最好。血虚的极端是血枯、血竭。就不再说了。
或问:单用中医补血方剂――如组方最简的当归补血汤,能否治好西医所说的缺铁性贫血呢?我看大都可以。但是,既然祖先已经用过铁剂,还是结合铁剂治疗更好。不少补血药是含铁的,但总不如简便一些。况且疗效可以更好呢!
有不少关于血虚的研究,在此不便综述。以上只是个人的粗浅见解。
现在说说是否有慢性血容量不足。
提到血容量,难免说一下体液。西医把体液分为三部分。先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再分为血液和组织间液。人体的代谢就是在体液这个大溶液中进行的。
显然,血液是最重要、最活跃的体液。
中医说血行脉中,气行脉外。那么血液就只在脉中运行,和脉外没有交换吗?显然古人知道必然有交换。若不交换,吃进去的食物怎能变为血肉之躯呢?不过,要求古人用当代水平说清这些交换过程,是脱离历史看问题。经典和古书当中有许多带有思辨色彩的说法或理论。这正是古人的可贵之处。因为它们想弄清有关过程。现在大概是比较清楚了。
再说血容量。
   
体液占人体体重的50-60%,其中细胞内液占三分之二。血液只有体重的7-8%,剩下的是组织间液。
所以,可以粗略地说,成年人的血液只有十来斤,约五升。(每次心跳,搏出血液约五十毫升,可以粗略算出一昼夜,血液循环多少次。血液之活跃,交换之迅速,可想而知。)
于是,血管的容量也应该大约五升。可是血管是有舒缩性(不仅指热胀冷缩)的。其中舒缩潜力最大的是微血管――尽管影响血压最明显的是小动脉阻力。生理情况下,微血管也舒缩。如冲个冷水澡,体表微血管就收缩。但这还只是一小部分,不足以明显影响血管容量和血压。
作为维持正常血压的因素之一,血容量也有生理波动。如,一天不吃不喝或热天出汗很多,体表静脉就会塌陷――因为血容量减少了,要保证重要地方的血液供应。但是仍然不会导致血压下降。
然而,西医有血管功能不全的概念。一般教科书上,只提急性血管功能不全(微血管和毛细血管舒张太过)――最多见于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这是由于相对血容量不足。
我不是病理学家,但年轻时读过一本书(苏联人写的),似乎提到过慢性血管功能不全。因而可以有慢性血容量不足(相对的)。总之不是血容量绝对减少。
这种慢性的相对血容量不足,主要表现为虚弱、面色苍白、精神不佳、血压偏低、脉博微弱等。在中医看大约属于气虚或心脾两虚,治疗上应该使用补种益气法或人参归脾法。
这大概是我了解慢性相对血容量不足,或慢性血管功能不全。
这种相对不足,显然不会形成高血压。
倘问:高血压患者的血容量是否可以比常人少?我想是可能的,因为周围血管阻力增加是因为小血管(以小动脉为主)。测量血容量,比较容易,因而不难通过实验证实。假设如此,也是因为血压高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而不是先有了血容量不足而导致高血压。
拉沓至此,很可能有答非所问之处。粗疏如此,难免错误。敢祈教正。
即颂  道安
                        
肖红   即日
顺及:乡间停电是常事,若未见立即作复,请谅。
2
发表于 2003-10-15 07:37:03 | 只看该作者

三答桂枝汤先生

感谢先生能如此诲人不倦。
上面所求教的问题,是我的迷惑之处。
这里,再谈谈你所提到的“胆固醇”的问题。
我想到这几个问题:食物中的胆固醇是如何进入体内的?是原状进入体内,还是象蛋白质一样,水解成氨基酸再进入体内?
胆固醇是人类必需的一种营养,还是可有可无的物质?
据说,胆固醇只有动物中有,植物中不会含有。那么,一些食草动物身上的胆固醇是从何而来?
有科学家做过实验:把人分成两组,一组每天最少要食十个蛋。(据说蛋中的胆固醇高)一组以素食为食。以过长时间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相等。这是如何解释?
请先生不要认为我太固执了。这些问题,一直找不到真才实学的人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先生如此学贯中西,饱学之士,不会因我的无礼,而拒绝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15:09 , Processed in 0.0491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