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杨振宁先生观点的联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7 10:2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几年前,杨振宁先生曾对周易的思维方式作出了某种批判,并认为如果中医学以后还按照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走下去,将不会有发展,没有前途。对于此说,中医界激起了强烈反响。笔者反倒认为:客观地分析,杨振宁的话并无大错,应该说是正确的。如中医药学不励志变革,从思维方式到研究方法上都有创新甚或是革命,中医药学的主体性早晚将不复存在,只会保留一些散在的医技方药等。
   有科学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理论体系其实就是学科范式问题,学科范式变革,并非是天塌下来了的大坏事。它常能触发科学革命。而从杨振宁对传统的相关论述而言,并未归咎于中医学只应走而未能走生物医学之一途(且这种常识性的低级错误,他是不会犯的)!如此走,本也无任何价值,这又有何不可呢?!
   再者,杨振宁的观点是在讨论《易经》的思维方式的语境下发表的,许多国学家每以中医学的成功作为《易经》思维方式成功的典范。笔者对此大不以为然。的确,中医学诞生于有浓烈《易经》思维印记的时代和氛围中,阴阳学说在《内经》建构中医理论时起着重要作用,后世也有“医易同源”之论。但这只能是就源头而言的。晋唐以后的中医学,临床观察、分析的色彩越来越浓,易理的推演越来越淡;到了明朝,易理再次受重视,渗入中医学,尽管也有一些正面的影响,如肾命学说的诞生与之不无瓜葛,但更多的是玄秘化的负面效应。这在针灸等的应用中都体现得很明显(详见拙著《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1994)。笔者10多年前即对此发过感叹!?我们不排除《易经》的某些思维方法对生物学研究有价值,然而,仅仅躺倒在此基础上,不思变革、不思进取,永远满足于粗糙的,可作出多元解释的推演,中医学将有何未来!?举个极端的例子,阴阳方法可以说是易理的精髓,证可分阴阳,所有病症均可分阴阳…多么深刻,多么有概括性啊!但笼统地说阴证,是指里证呢?还是寒证?抑或是虚证?而虚证中又是指阴虚、阳虚…?当然,一切皆可凭意会悟去吧!然而,一切皆能解释,一切皆凭意会,这种方法,这种理论于认识之发展,又有何大益呢?这不禁使笔者想起了文革期间几乎所有的医学论文,开篇先是毛泽东语录,其次是在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什么什么科研成果。当这种思辩的认识代替了具体科学知识时,科学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为中医药学的发展计,我们需要告别《易经》的传统思维,至少是与其保持必要的隔离。就像生物哲学家主张生物科学应与物理科学保持必要的隔离一样。
——摘自何裕民博客
2
发表于 2009-12-7 10:59:49 | 只看该作者

[推荐]杨振宁先生观点的联想

***** 版主模式 *****

<a href=topic.cgi?forum=33&topic=8173>该贴子已被管理员转移,请点击这里查看</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3 17:39 , Processed in 0.07585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