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壮医对痧病的认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11 20:3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病因病机
    壮医理论认为,人体“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二路”(龙路、火路)畅通,调节有度。则“三气”(天气、地气、人气)协调平衡,同步运行,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生生不息。“三道”、“二路”壅阻不通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痧病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六淫疠气、霉气、痧雾暑气等外感邪毒乘虚浸入或饮食不洁,内伤肠胃,导致体内“三道”、“二路”与壅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调而产生。
    病名及证候分类
    壮医对痧病的命名比较独特,且多形象易记。笔者据文献及调查统计,壮医的痧病有上百种之多,临床表现各异,证候分类较为复杂。兹根据笔者总结壮族民间经验和临床观察所获,将痧病的证候分类,主要归纳如下:
    壮医认为痧病具备特有的症状。痧毒侵犯机体,则使“三道”、“二路”阻塞不通,或通而不畅,而出现青筋显露、胀累感等主要症状。在病人胸背部可刮出一定的痧斑、痧点,胀累感等主要特征成为痧病诊断的依据。对此壮医根据痧病患者对某些有刺激性的药物或食物作用不敏感,无刺激出现特异反应,作为鉴别诊断痧病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法
    壮医治疗痧病的方法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挑痧法、刮痧法、捏痧法、绞痧法、草药薰蒸外洗、内服药物等等。分述如下:
    常用的外治法挑痧法:古代壮医又称“挑草子”、“挑痧毒”、“斑麻救法”,这种疗法是目前壮族民间仍广泛流传的治疗痧病的有效方法。宋代古籍《岭外代答》、《岭南卫生方》等书中均有记述。这种疗法即是针刺病人体表一定部位,针的部位较广,如在额、颈、前胸、腹部、背部及上下肢,脸部一般不挑。于皮下挤出点滴瘀血或将重病症出现的皮下疹点的干枯纤维挑出,挑至不再有随针出来以治疗痧病,常用此法治疗闷痧、暗痧、宿痧、郁痧等病症。就针具而言,有三棱针、缝衣针;就方法而论,有挑针放血、挑针后拔罐、挑针后涂药、挑针后刮痧、挑针后洗浴、挑针后加服中草药等多种。挑针操作依据各型痧病轻重缓急的不同可分为浅刺、深刺、疾挑、慢挑、轻挑、重挑、掐挑等多种手法和方式。如蚂蝗痧,症见口腔内舌底青筋凸起,用轻挑浅刺手法桃刺金津、玉液穴位,放出黑色瘀血;红毛痧,在胸腹腰背部皮下有如疹子或蚊咬痕迹的小红点或灰褐色斑点用深刺慢挑手法由红点之旁刺入皮下组织深层,将针尖向上方挑起,挑出细丝样的纤维,用刀片将纤维切断,至挑净红点内之纤维。挑针点间距根据病情与经验而定,一般每穴间相隔食指中节两节宽。有些壮
医挑针后还用生姜水外擦以加重刺激,头部穴位则不擦姜,作为“通气”。壮医根据挑针后是否出血、血液颜色、粘稠度、体态变化等作出预后诊断。壮乡最负盛名的挑痧壮医是德保县已故壮医罗家安。罗氏的挑痧操作和取穴方法完全不同于中医的传统手法和取穴方法,具有明显的个性风格,其操作和取穴原则是以疾病所在部位为依据,施术者先以右手中指用劲划病者患部皮肤,然后在隆起线两端或中间取穴,先针(隆起线)两端,后针中间。壮医对不同类型的痧病,采用不同穴位、不同手法的针挑,一般不用配合药物治疗。
    刮痧法:疗效卓著的方法。适用于痧病初起,发热头痛,全身骨节、肌肉胀痛,具有退热镇痛作用。具体而言,医者选用骨弓、瓷碗、苎麻、棉线或野芋头、卜芥  (假海芋)等工具或药物在患者体表上的一定部位连续刮动,使皮下显出一道道的痧痕,用以诊断和治疗痧病。根据不同的痧病选在患者背部、肩棱、guo 窝等部位从上而下进行刮治,不能上下连续刮,用力要均匀,不能过重或过轻,过重易伤皮肤,过轻达不到目的,刮治部位要涂上润滑剂。不同地区所用工具不同,可分为骨弓刮、药刮、瓷碗刮、线刮。骨弓刮是用马、鹿等家畜或野兽肋骨制成骨刮弓。药刮多用野芋头或卜芥,方法是将野芋头或卜芥煨热,切去一小片趁热在患者全身从上而下进行刮治,直到皮肤出现暗红色血斑为止。药物刮疗既是诊断方法,又是治疗方法。瓷碗刮痧因取材简易在壮医地区也普遍使用。柳州一带的壮医还用苎麻和棉线来刮痧。
    捏痧法:适用于痧病初起、发热、头痛、全身酸累麻胀不适等,具有清热解毒、祛痧镇痛的作用。民间又称  “扯痧”、“拧痧”、“挟痧”、“抓痧”、“甘痧”等。方法是施术者屈曲右手中、食二指的第二节,以关节曲突蘸清水或石灰水在病者头、颈、胸、背、腹等部位用力捏扯,从上而下,依次反复捏扯,以皮下出现紫色瘀斑为度。根据操作分单徒手捏痧、双徒手捏痧、捏痧器捏痧 (壮乡市面有售)3种。
    绞痧法:是以布条与绳索连结成一条“绞带”,术者用徒手方法,将患者躯干的胸背由轻而重刮捋,驱除痧气向四肢末端转移,再用绞带的一头缠绷施治肢体的近端,边驱痧边用绞带作旋转式的缠肢,由近而远,旋缠至指趾根部,再用绞带的绳索缠至甲角位置,然后用缝衣针点刺指趾端,挤出血液,拭去血迹,再行另一指趾的治疗,20个指趾针毕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高热烦渴的痧病的治疗,多用于治红毛痧、标蛇痧等痧病。壮医认为此法的作用有二:一是通过驱赶痧气至肢端,可以阻止痧毒循火路、龙路内犯更深部位;二是将痧毒运至指尖,通过针刺放血使痧毒排出体外。  
    在壮族地区使用的其它外治法还有:放血法、割痧法、拔罐法、拍痧法、药线点灸法、洗浴法、包扎法、划痧法、拔毛法等等。
    常用方药:壮医认为痧毒犯人,为疫气邪毒入中,属有余之证,即使是虚人犯之,亦当以解痧毒为要务,治杀痧不能用补法,用药更应慎重。一般痧病病情轻者通过或刮或挑即可缓解,不必用中草药内服,重型痧病刮挑之后当配合中草药煎服。据调查,常用的治愈药有几十种,其中山芝麻、铁冬青、马连鞍、南蛇勤、野芋头、卜芥、酸杨桃叶、黄皮果树、大青叶、荆芥、防风、两面针、金银花、三姐妹、七叶一枝花等利用率很高,这些药物在解毒、行气止痛等方面均有较高疗效。有的既作内服又作外用,有的单方使用,有的复方使用。

2
发表于 2005-12-12 06:43:29 | 只看该作者

壮医对痧病的认识

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7 23:21 , Processed in 0.0501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