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6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足之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8-30 06:3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兄弟姐妹们,你那没被遗弃的“老六”来了new!

——发生在湖北荆州一个平凡家庭的亲情故事
(2003年《知音》8月下半月  作者:陈宁  姚伟)
新婚不久的弟弟“老六”得知四哥生命垂危,毅然决定捐出自己鲜活的肾脏。因为曾经“落难”的他没有忘记:在他被判刑入狱的5年时间里,是亲人们不嫌不弃的关爱陪伴他走过了那一段灰色岁月。

恩恩相报,真情反哺。这种勇于牺牲,富有亲情人性的生存状态,让一场即将开始的家庭灾难变得阳光满天了——

兄弟姐妹倾巢出动,为刑满释放的弟弟娶回美丽新娘

今年29岁的胡美林,是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人,他在6个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小。1995年,二十出头的胡美林婚后不久,独自到武汉打工,不慎走上了犯罪道路。1996年,胡美林因盗窃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被送到沙洋农场服刑。

胡美林犯罪、判刑的消息传回家中后,他的哥哥、姐姐通过写信等方式,鼓励正在服刑的弟弟重新做人。他入狱不久,妻子就提出离婚。为此胡美林情绪低落,后悔自己不该干出傻事。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流露出自暴自弃的念头。为了挽救弟弟,胡家的兄弟姐妹先后去探监。亲人相见,胡美林羞愧万分,一时无言以对。姐姐说:“六弟,你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只管说,我们下次带来。”哥哥们则宽慰他说:“你好好改造,出来后就跟咱哥几个干点正事。”

亲人探监给胡美林极大的鼓舞,觉得亲人到底没有抛弃他。他当着管教干部的面说:“哥,姐,你们以后不用往这里跑了,我一定好好活出个人样来!”在回程的路上,众兄弟商量以后轮流来探监,给老六最大的亲情关怀。

胡培述比胡美林大6岁,在家里排行老四。他的妻子叫朱矩珍,有一个11岁的男孩。胡培述颇有经营头脑,在荆州市做印刷业务。不管生意有多么忙,轮到他探监的时候都是雷打不动,一次也没有耽误过。

1998年8月,胡培述又去探监。那天,他像往常一样买了许多点心,准备带给弟弟。在沙洋镇下车后,他突然意识到光有吃吃喝喝的东西还不行,应该给弟弟带点精神食粮,买些书给弟弟看。胡培述就来到街上的书摊前,买了一本当年第9期《知音》杂志。

胡美林见到哥哥说:“四哥,你那么忙还来看我,为我付出的太多了……”胡培述拿出刚买的《知音》,指着其中一篇题为《兄弟们,浩浩荡荡换肾去》的文章说:“你看看这篇文章,人家做兄弟的连‘腰子’(肾)都舍得给,我们做这点小事难道还值得一提?”

2001年底,胡美林刑满释放。因为妻子早已离婚,他已经无“家”可回了。胡美林就在沙市城区租了房子,利用他在服刑期间学会的汽车修理技术替人打工。

2002年春节,胡家兄弟认为必须尽快帮弟弟成个家,如果再让他一个人在外面混,万一遇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就有可能发生“二进宫”的危险。于是,春节过后,胡家兄弟开始托人为胡美林说媒。可是,人家一听说胡美林离过婚,坐过牢,而且没有正当职业,就不愿意见面了。

2002年8月,胡美林经人介绍认识了在沙市雪菲理冰棍厂打工的彭爱桃。21岁的彭爱桃是湖北监利人,她被胡家兄弟的亲情故事感动了,觉得这样的家庭有人情味,就同意与胡美林进一步交往。在随后几个月的接触中,她觉得胡美林虽然有一段不光彩的经历,但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如今的胡美林不仅掌握了可以谋生的技术,而且待人热心快肠,就对他慢慢产生了好感,不久,彭爱桃与胡美林正式确定了恋人关系。

听说老六找了个心地善良的女朋友,兄弟们送钱的送钱,送物的送物,齐心协力为胡美林置办新家,计划着为他们举办一场婚礼。

在兄弟生命垂危的关口,充满了亲情血肉的奉献

就在胡美林筹办着婚礼时,四哥那边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胡培述常感头晕、乏力、视线模糊,而且血压居高不下,医院诊断为肾盂肾炎。胡培述一直在荆州治疗,以为打针、吃药就会好的。

2002年12月10日,胡美林和彭爱桃正式结为夫妻。为弟弟办完婚事后,胡培述就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武警武汉总医院求医,此时他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医生说,治这种病只有做血液透析和换肾。

2003年4月,胡培述到武汉治病。胡美林知道四哥的病情加重后,立即给四哥打电话,让四哥放心治病,说即使是天塌了下来,也有兄弟们替他顶着。胡美林还特别强调说:“四哥,你还记得买给我看的那本《知音》杂志吗?人家兄弟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够做到。如果光靠吃药、打针治不好病的话,就考虑换一个肾吧!”六弟刚打完电话,三哥已经赶到武汉来了,说他们打听到河南有家医院治疗肾病有特效,让胡培述赶紧去河南治。面对兄弟们的关心,胡培述特别感动。

4月25日,胡培述一家来到河南求医,医生对他进行全面检查后发现,胡培述的肾脏功能出现衰竭的征兆,医生说:“靠药物已经治不好了,要想保命的话,就考虑做肾脏移植手术吧。”

当天晚上,朱矩珍给远在荆州的三哥家打电话。接电话的是三嫂,她听见朱矩珍在电话里哭哭啼啼,半天说不出话来,就感到事情不妙。当她听说胡培述需要换肾才能保命时,便不假思索地说:“你们放心吧,只要弟弟的病能好,用谁的肾脏都可以。咱们兄弟姐妹这么多,难道还捐不出一个肾脏?”

听了三嫂的这番话,朱矩珍不知说什么话才好,激动得泪水涟涟……

胡培述从河南回到荆州老家的当天,当过村支书、在兄弟姐妹中德高望重的大姐夫就主持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说:“四弟已经走到了生死的关口,拉一把就能活。我们先在直系亲属中找肾,不捐肾的就捐钱,大家尽一切力量抢救胡培述。”那天,参加家庭会议的有几十个人,都赞成大姐夫的建议,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当时,胡美林和妻子住在沙市城区,大家考虑到他结婚不久,连孩子都没有,认为他既捐不了钱也不能捐肾,所以没有通知他们回家开会。

当讨论到由谁去捐肾时,大姐抢先发言说:“我一个家庭妇女,有一个肾就够用了,这个肾就由我来捐。”大姐夫也帮腔说,这个建议好。

二姐接过话茬说:“大姐吃了那么多苦,再怎么说也不能把难处让她一个人顶着。我身体比大姐好,捐肾一点危险都没有,你们只管筹钱去吧。”

三哥刚刚四十出头,膝下有未成年的孩子,小家庭里里外外的事全靠他了。他站起来说:“你们那个身体哪里经得起折腾!在兄弟几个中,我是‘老大’,有我们兄弟在,捐肾的事就轮不到你们。”接着,他拿起了老大的“架子”说:“俗话说‘家有长子’,在这个家里还是我说了算,有什么事理所当然要由我做主。捐肾的事大家不用争了,用我的肾好了,我的身体棒得很呢。”

已过而立之年的五弟仗着自己身强力壮,立即反驳了三哥的话说:“论身体,我最好;论家中负担,我最轻;要捐肾,由我去捐再合适不过了……”

就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着抢着要去捐肾,他们各讲各的理由,彼此互不相让。

70多岁的老母亲听了儿女们的争议,擦了一把老泪说:“你们都是我生的骨肉,让谁去捐肾我都心疼,反正我是将死之人了,你们就让我去吧!”老母的话音刚落,在座的人个个泪如泉涌。

最后,还是大姐夫一锤定音:“到底用谁的肾,让医生来敲定好了,看谁的条件最适合就由谁去捐!”

与此同时,胡培述的旁系亲属也忙碌开了。有的忙着打听哪家医院收费低、技术好,有的忙着筹钱……经过反复比较,他们选定了位于武汉的解放军161医院泌尿外科。朱矩珍的娘家兄妹立即东挪西借,凑了1万多元。其中,朱矩珍的三妹就拿出了8000元。

2003年5月8日,胡培述被家人送到解放军161医院治疗。有一天,胡美林专门给五哥打电话,问四哥的病情怎么样了。五哥对他说:“四哥病得很重,已经去武汉了……”当时,老五没有说出兄弟们准备捐肾的事情。

胡美林打电话安慰四哥说:“你在医院好好治吧,不要七想八想,用得着小弟的时候尽管吱声……”

贤妻泪洒“洞房花烛夜”,“老六”捐肾救兄

2003年5月19日,为胡培述捐肾的第一拨直系亲属乘车去武汉验血。胡美林听说换肾的事二话没说拉着妻子就直奔武汉。他在车上给三哥打电话说:“你们在医院等着我,我也要验血捐肾……”

听说丈夫要捐肾,彭爱桃以不可思议的口气说:“你冲动个啥?我们现在连孩子都没有,你就要把肾捐了,你还想不想当父亲啊?”说着,她要拉丈夫下车。

胡美林拉着妻子说:“我以前看过关于兄弟换肾的故事,据说对身体没什么影响。世间最难得者是兄弟。今生今世,兄弟只能做一次。如今四哥有难,我做弟弟的理当尽一份力。”

彭爱桃反驳说:“你们兄弟只能做一回,难道我们夫妻还能做几回?你要救兄弟,可也不要害了我,你就好好珍惜我们这一回夫妻吧!”

胡美林见一时做不通妻子的工作,就来了个缓兵之计:“即使我想捐,他们也不会同意的。如果连血都不去验,还不知旁人怎么议论我们呢。”

小两口各怀心思,从荆州一路“争议”到武汉。当他们来到161医院泌尿外科,被发生在眼前的场面震惊了:在医生办公室里,姐姐、姐夫、哥哥、嫂子都拍着胸脯要捐肾!这种情景发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使见惯了人间悲欢的医护人员也感动了。

“我也要捐肾!”众人回头一看,是老六来了。三哥连忙说:“这里没有你的事。”但是,在胡美林的坚持下,他还是做了配型化验。

躺在病床上的胡培述听说新婚弟弟也来了,不禁泪流满面。他说,六弟在兄弟几个人中的命最苦,经历了那么多人生波折,如今好不容易成了个家,舒心的日子还没有过几天,我就是去死也不要六弟捐肾!

然而,当医院的配型检查结果出来后,兄弟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胡美林与四哥的配型点位最相吻合,从医学的角度看,他最适合捐肾!

众兄弟都不忍心让弟弟捐肾,但想到医学不能意气用事,所以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当天晚上,大家在招待所给胡美林小两口开了间客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在接受手术前,让弟弟和弟媳在一起多呆一会儿……

在招待所的这间“临时洞房”里,小两口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彭爱桃的思想压力最大,她担心三个方面的问题: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丈夫捐出一个今后影响到生育怎么办?丈夫毕竟是体力劳动者,如果捐肾影响到身体,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如果捐肾留下后遗症,不可预计的治疗费用从何而来?

胡美林看着妻子用一双哀怨眼睛看着自己,马上明白了妻子的心思,他说:“我现在是惟一能救四哥一命的人,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去死。人都是讲感情的,何况我们还是亲兄弟呢?关于手术的事,我已经反复问过医生了,医生说完全能够保证捐肾者的生命安全,捐肾对生育对身体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创口愈合后,生活就会恢复正常。即使有什么意外,我还有那么多好兄弟,他们能管四哥,就不会不管我们……”

次日,大家看到彭爱桃的眼睛有些浮肿,弟弟眼里充满了血丝,就知道他们“思想斗争”了一个晚上,大家心里都不好受。胡培述眼泪汪汪地说:“换肾的事不在乎这一天两天的,过一段时间再说吧。”胡美林明白四哥的意思,立即表态说:“我和爱桃已经商量好了,换肾的事宜早不宜迟,早一天换了,你就少一天痛苦。”

这时,医生却说,胡培述的身体还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不适宜马上手术。

这样,胡美林和妻子就回到荆州家中。但是,胡美林此时的心已经全部放在了四哥身上,他天天往武汉打电话,随时准备为四哥捐肾!

胡美林等待捐肾的那段时间,妻子彭爱桃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一想到丈夫将要面对的安危,她的精神就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一天,她向一位平时关系不错的女同事说起心中的苦闷,女伴神秘地说:“你别死心眼了,做那种手术哪有不影响身体的。你想想,少个手指什么的都不方便,何况是肾脏呢?我是过来人,男女方面的事比你懂得多,有的男人有两个肾都不够用,平时还吃这喝那的作为进补,何况少一个肾?”

同伴的话刺激了彭爱桃,她决定先怀上孩子。回到家里后,彭爱桃对丈夫说:“人家小两口结婚一两年,还好得跟过蜜月似的,我们却摊上了这档子事……”

面对妻子的哀怨,胡美林百感交集。其实,最难过的就是他了:一边是爱妻,她对自己不嫌不弃,这样的媳妇打着灯笼都无处找。另一边是亲兄弟,如果没有浓厚的手足情,自己那5年的“落难”生活还不知道怎么过?那天晚上,小两口相拥而泣,胡美林也希望多给妻子一些补偿,让她早一天怀上孩子。

随后几天,胡美林发现彭爱桃对他特别温存,觉得不对劲了。他对妻子说:“现在最要紧的事是让我好好养养身体,我要给四哥捐一个健康的肾。”

彭爱桃不再说什么了,她觉得丈夫既然能对亲兄弟那么好,将来兄弟们对他也差不到哪里去。

2003年6月1日,胡美林就要去武汉捐肾了。临行的前夜,彭爱桃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哭成了泪人儿。胡美林安慰妻子说:“我们是去救四哥的,又不是去送死,你还担心什么呢?世上做捐肾手术的又不是我一人,如果这种手术对身体有影响,就没有人愿意做了,医院也不会把它当做一项治疗手段进行推广。”他还信誓旦旦地对妻子说:“我剩下的那个肾,一生一世都给你留着,天王老子都别想要!”

丈夫这番表白,使彭爱桃破涕为笑……

6月5日晚,胡美林来到病房,四哥对他说:“六弟,我真不忍心让你跟着受罪啊,你现在改变主意还来得及。”

胡美林拉着四哥的手,毫不犹豫地说:“虽然明天就要做手术了,但我一点都不紧张。你放心吧,即使我有点什么事,也不会怪你的,大不了一死嘛!”

6月6日上午,胡培述、胡美林兄弟俩先后被推进手术室。161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姬西宁和主任医师刘锋联手主刀,他们先取出胡美林的左肾,经过处理后植入胡培述体内。两个小时后,手术宣告成功,弟弟的肾脏开始帮哥哥排尿了!这意味着胡培述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从此步入健康人的行列了!

手术后,兄弟俩分别躺在两个病房里。哥哥苏醒过来的第一句话是:“医生,我弟弟还好吧?”胡美林问的第一句话也是:“医生,我哥哥怎么样了?”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6月9日,记者到医院采访这对患难兄弟时,得知他们的康复情况良好。胡培述独自躺在重症监护室,接受医护人员的特别护理。目前,胡美林已经出院回到荆州疗养。这对新婚不久的小夫妻捐肾救兄的故事被传为美谈。

编辑/罗志松 Luozhisong@zhiyin.com.cn

2
发表于 2003-8-30 07:44:09 | 只看该作者

《手足之情》

“相濡以沫”!
可用的基因库,就这么多。你我,都是一个基因库;每一个生物物种,都是老天爷创造出来的一种基因湖。当然,海,就更大了,在这里,你我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医学的狭隘的目的,是保护一个个的基因库;医学的更广远的目的,……
一个好的宰相,可以治理天下,造福一方人;一个好的医生,可以治理一身,造福any single person。“不为良相,乃为良医”?不过,这种说法好像过时了。
“上医医国”,网络,更提供了契机。
3
 楼主| 发表于 2003-9-3 14:49:03 | 只看该作者

《手足之情》

哦,灿烂开花的爱情树new!

(2003年《知音》九月上半月   口述:程晓   撰文:暮雪)
2000年7月,我从四川农大园林专业毕业后在成都一家花卉市场做园艺师。这年10月的一天,一个瘦高的男青年找到我,说他们学校要举行一次“美丽寝室”的评比活动,求我帮他的寝室做一些插花设计,看在雅安老乡的分上,我答应了。

这个瘦高的男青年叫唐浩,是川大历史系的研究生,斯文的外表,还很腼腆,我很快对他产生了好感。

在我的帮助下,唐浩的寝室夺得全校的第二名。评比揭晓后,他请我到顺兴茶楼看川剧表演。看到“变脸”时,我告诉他,我的祖父母解放前是川剧艺人。唐浩笑着问我能否教他演戏,我说好,就教你演《霸王别姬》!

唐浩柔声说:“我不愿意做狠心的霸王,也不要你做肝肠寸断的虞姬,我希望和你演绎一个善始善终的爱情故事。”他的话一语双关,我的脸红了,心里却甜蜜蜜的……

恋爱中的我总有一种幸福之至的感觉,我以为爱情会温馨地演绎下去,但厄运却在2001年降临了。春暖的一天,我的眼睛有些涨痛,我以为是花粉刺激的缘故,就买了一瓶眼药水,但没用,晚上我看电灯有一圈绿色的光晕,视力急剧下降。

3月26日早晨,我起床时,惊恐地发现自己什么都看不见了,我害怕得大哭了起来。唐浩把我送到华西医科大学检查时,一位教授责备他道:“怎么现在才来?她得了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必须马上动手术!”

手术结束后,医生告诉我父母,这种抢救性的手术也只能保留我眼睛残存的光感,并不能恢复视力,也就是说,我失明了!

我哭得一塌糊涂,唐浩一直陪伴在我身边。他扶我到附近公园的玉兰树下,为我朗诵席慕蓉的诗歌《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他就像一株开花的树灿烂在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带给我光明和温暖。

2001年5月,我不得不回雅安老家休养,唐浩每个周末都回雅安看我,他还为我求医问药,成都和重庆的大小医院他都跑遍了,甚至还去找江湖医生。

失明的痛苦让我的脾气变得很坏,经常无故发火。青光眼患者是不能喝浓茶的,而我习惯喝浓茶提精神。有一次,我叫唐浩给我倒一杯茶,结果他端来的是一杯白开水,我生气将杯子砸了出去。事后,母亲告诉我,他的胳膊被开水烫了好几个大泡,但他忍着一声不吭,去打扫玻璃杯碎片……

看到我这样情绪不稳,唐浩劝我写写日记,把这段失去光明的日子记录下来,他相信我的眼睛一定会治好,等视力恢复后,绝对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他还说把烦恼写出来就等于释放了烦恼,也锻炼了文笔,说不定日后还能当女作家呢。

我在大学里学过盲打,于是我开始坐在电脑前,把每天的喜怒哀乐记录下来,然后等待周五唐浩的归来,等他给我整理日记,与我分享完这一周的苦与乐,最后再把有可能发表的文章投递各报刊。

日记写了很多,文章也投寄出一大摞,却石沉大海杳无回音。我的写作热情一下降到冰点,我颓废地想自己现在是个废人,一事无成。

2001年8月16日上午,唐浩突然兴冲冲地从成都跑回来,一进门就对我说:“小小,你的文章发表了!我早就知道你行的!”我的心一下子狂跳起来,唐浩将我抱到他的膝盖上坐下,然后抑扬顿挫地念起我发表在《成都晚报》上一篇题为《石榴情怀》的散文……

我久久地沉醉在发表处女作的喜悦中,一遍遍地嗅着刊载有我文章的报纸,然后摸索着将它珍藏在箱子里。有了初次成功的鼓励,我没有了往日那种消沉沮丧的情绪,每天信心十足地写作到深夜,文章越写越好,命中率也越来越高。

唐浩每次回来,都会拿着几份报纸或一本杂志对我说:“小小,恭喜你,又多了几个!”我心中就一片狂喜,我的确不是废人!

然而,聚少离多的日子是寂寞的。唐浩不在的日子,我只能靠拼命地写作来打发时间,我明显地消瘦了,唐浩很心疼,劝我注意保养身体。我故意刺激他道:“那你天天陪着我呀!”其实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唐浩还有一年的学业,课余还要做家教赚钱给我治病,我们见面的时间也减少到一月两次。

冬天的时候,我竟然接到几个看了我文章的读者电话,他们想和我交流写作的心得体会。我惊喜交加,想不到自己写的那些平常事也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从此,我经常和这些热心读者通电话,我又多了一项消磨时间的方式。

慢慢地,一个叫林祥的读者成了我聊天的“知己”,他是成都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经理,文学素养非常好,谈吐幽默,妙语连珠。林祥说写文章和做策划差不多,给我提出不少写作的技巧和建议。与朴实内向的唐浩比较,林祥更有一种热烈如火的浪漫情怀。

起初,我和林祥几天通一次电话,后来就一天一次,聊天的话题也由文学转移到日常生活中。我惶恐地发现,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盼望唐浩和他的电话了,而是更多地期待着林祥的声音。

2002年4月,林祥有半个多月没给我打电话了,我打过去,也总是无人接听。我天天失魂落魄地傻坐着发呆,文章也懒得写了,唐浩看到我憔悴不堪的样子,问我怎么了,我红着脸不说,内心却充满愧疚。后来,我终于接通了林祥的电话,我哭着问他为什么不接我的电话,他说去北京出差了,尽管他的解释是那样牵强,但我还是相信了。

和林祥的“精神恋爱”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和唐浩的感情,我不由得冷落了唐浩,而随后发生的一件事使我们的关系恶化了。

2002年8月,一个家长去唐浩学校反映了他在为她女儿单独补课时有性骚扰行为,导致该女生离家出走一周,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也传入了我的耳里。唐浩向我解释,要我相信他是清白的。然而有鼻子有眼的传闻让我无法接受,我们大吵一架,我不听他的电话,甚至他来看我,我也拒不开门见他。

2002年10月,西安的表舅帮我联系好一个老中医,据说他能用中药治愈青光眼,连外国人都找他看病。我在父亲的陪同下去了西安,老中医说我的病是脏腑功能失调,痰火上攻于目窍而形成,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我的视力竟奇迹般恢复到0.1!

治病的日子里,我狠心地断绝了和唐浩的一切联系,我每天的惟一乐趣就是和林祥通电话,不知怎的,林祥对我有些冷淡,但我无权要求他向我承诺什么,因为我有男朋友,我承认自己仍然爱着唐浩,即使他犯了错,我最终还是会原谅他的,我无法忘记他对我的好,我只是想让他在得到我原谅之前接受一些惩罚。

2003年2月初,重见光明的我回到了雅安。一进家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我发表的30多篇作品,但我却只找到6张报纸。我又特意找出那份压在箱底的发表有我处女作的《成都晚报》,然而翻遍了整个报纸,我竟然没有看到那篇《石榴情怀》!

这时,母亲告诉我,其实我真正的处女作是2002年3月才发表的,为了给我信心,唐浩在2001年8月16日故意拿一张《成都晚报》说我的作品发表了,后来那些稿费和读者来电什么的,也都是他“导演”的好戏,这一招果然奏效,对写作心灰意冷的我又重新振作起来,文章越写越好,终于有作品见报了。

妈妈的话让我心情十分复杂,我还隐隐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妥,我想到了林祥,难道他也是唐浩“导演”下的一名“演员”?我接通了林祥的电话,他沉默了片刻,然后告诉了我真相:

他是唐浩的大学室友,中文系毕业生。为了能让我坚定写作的信心并缓解寂寞,唐浩特意委托他当我的“读者”打来电话,谁知我竟迷恋上他的声音,这让他和唐浩都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林祥失踪了一个多月,就是想推掉这个难以把握的角色,而面对因林祥“消失”后日益憔悴的我,唐浩又大度地恳求林祥为我的健康再次扮演“读者”。

我对林祥的依恋,唐浩很理解。他知道这是我在失明的极端痛苦中产生的情绪反应,是因为我害怕孤单,才渴望寻求更多人的关怀和抚慰,所以林祥和唐浩都不认为我的“依恋”是在背叛爱情。

林祥还说唐浩的“性丑闻”事件后来被证实是无中生有。那个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女生暗恋唐浩已久,向唐浩表白遭拒后就负气离家出走,校方后来是从那个女生的日记里知道这一切的。然而,我的不信任却使唐浩非常伤心,他在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候支持我、鼓励我,而我却在他最需要理解和安慰的时候如此绝情,他由此开始怀疑这段感情继续存在的价值。

我立即打电话到唐浩的学校,校方说他已离校去广州实习,林祥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他之所以选择默默地离开成都,也许是他想让时间来考验一切吧……

挂断电话,我泪如雨下。我想起了唐浩深情朗诵的《一棵开花的树》,想起了他对我的种种温柔体贴……我不知道唐浩是否还会回到我的身边,他曾经像一棵开花的树灿烂了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我却忽略了他的真诚和热情。如果一切还来得及,我愿意用所有的努力去拾取他那凋零的心,让它在爱的召唤下重新焕发美丽的光芒!
编辑/刘进义 ljy@zhiyin.com.cn

4
 楼主| 发表于 2003-9-22 18:07:26 | 只看该作者

《手足之情》

状元跪:我的父老乡亲我最亲的人new!

——四川宜宾县一群纯朴的乡亲帮一个寒门学子圆梦的故事
(2003年9月下半月版《打工》    作者:仝志  罗瑜权)
在四川宜宾,最近流传着一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四年前,一位慈父为了供养一对儿女读书,不远千里去北京打工,谁知三个月后却突然失踪了!失去父亲的家庭立刻陷入崩溃的危境,作为儿子的宋波数次濒临辍学。为了帮助寒门学子宋波实现去北京寻父的愿望,宜宾展开了一场特殊的爱心救助行动……

在学校师生和众乡亲们的鼎力帮助下,寒门学子宋波刻苦攻读,最终以633分的高分一举夺得宜宾市的高考状元,并如愿考进了清华大学,实现了到北京“安营扎寨”寻找失踪父亲的梦想。更令人惊喜的是,就在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那失踪的父亲打来了电话……

上《背影》一课时,他想起失踪的慈父嚎啕大哭

1984年,宋波出生在金沙江畔的宜宾市宜宾县古柏乡,他们家祖祖辈辈受穷,全家就靠身材单薄瘦小的父亲宋云康顶着。

1989年,宋波的母亲江群芳患上了甲亢病,由于没钱到正规医院治疗,被游医误诊,后来转为甲低亢,虽不危及生命,但却常年离不开药罐了。从此,家庭重担全部落在了父亲宋云康的肩上。为了儿女今后不再受穷,宋云康没日没夜地忙在田间地头,挣的钱除去妻子的医药费外,几乎全用在了儿女身上。但是随着宋波和妹妹的成长,家里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困难。因此从1998年起,宋云康就开始外出到彭州一个煤窑打工,每月都要给家里寄回200多元钱。

第二年春节前,父亲回到家时,人更显憔悴和消瘦了,回家吃了一小口饭就胃痛如绞。兄妹俩急忙连夜将父亲送往医院救治。后来他们从与父亲一同出去打工的邻居那儿得知,父亲在煤窑打工每月只能挣300元钱左右,为了给家里多寄点钱,他就使劲“克扣”自己的伙食,每天只用盐巴和辣椒下饭,以至于患上了胃炎。

1999年春节刚过,身体尚未恢复的父亲就决定到北京打工。刚去的3个月里,他都能准时托人写一封信并寄四五百元钱回来。可3个月后,他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随着寄往北京的一封封信被退回,正读初三的宋波惊恐不已。7月下旬,宋波拿到了重点高中——宜宾县二中的录取通知书,可他的心情没有半点喜悦之情,特别是看到母亲捧着父亲曾写回的信整天以泪洗面的样子,一种责任感开始在这个小男子汉的心中油然而生——我要撑起这个家,找回失踪的父亲!

于是,在暑假期间,宋波背着干粮,骑着父亲用拣来的零件组装的一辆破自行车,在四邻八乡挨家挨户地询问,看谁家有人在京城打工。如有,就求这些人的亲戚写封信或打电话帮忙打听他父亲的下落。10多天时间里,他走遍了全乡10多个村的4000多户人家。随后,他又跑遍了附近的两个乡镇,但这一切都是徒劳。

转眼到了8月下旬,开学的日子就要到了。想到父亲生死未卜、音信全无,宋波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辍学到北京打工去!不但要挣钱供妹妹读书,给母亲治病,还要找回父亲。

这天晚上,宋波悄悄点燃了录取通知书。母亲和妹妹看见了,不顾一切地将火扑灭,但通知书只剩下一角了,他们母子仨不由抱头痛哭了一场。然后,母亲捧出一大堆从亲友处借来的皱巴巴的钞票放在兄妹俩面前说:“孩子,你们的爸爸去打工,就是为了你俩好好读书啊,你俩千万别动辍学的念头……”

8月31日,宋波带着母亲的嘱托到宜宾县二中上学了。然而,牵挂父亲的宋波在上课时总是走神。为了寻父,他在课余时间将节约下来的作业本写成“寻人启事”,赶往宜宾机场,将启事交给进京的乘客,请他们帮忙在北京张贴。星期天,他又骑自行车,赶100多公里的路到相邻的内江火车站,将寻人启事塞进北上的列车……

2000年秋的一天,老师在课堂上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宋波一下子想起了自己曾经想辍学打工时,父亲死死拽住自己的那双青筋暴突的大手;想起了当年他想要一辆自行车,父亲没钱买,就从废品收购站买来零件为他组装自行车,结果在试刹车时父亲摔坏了腿的情景;想起了父亲背着母亲治病的背影……想着想着,宋波的泪水潸然而下。他情不自禁地在作业本上画了一幅《背影》:一位瘦骨嶙峋的父亲将儿子送进学校后,推着那辆比他个头矮不了多少的自行车气喘吁吁地走出校门,校内,儿子正流泪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

画完后,宋波突然捧着书本大哭起来,老师和同学们都愣住了,老师惊讶地走到宋波身边,拿起那幅已经沾满泪水的画。于是,大家才知道了宋波父亲失踪的消息。

开辟“寻父绿色通道”,几多好人在帮这个读书郎

宋波父亲失踪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强烈关注。为此,校长吕发登立即组织全校老师开会讨论如何帮助宋波。在会上,大家一致同意尽最大努力帮宋波寻找父亲,在未找到宋波的父亲前,还要为他树立考入北京的大学、在京城“安营扎寨”的寻父信念,这样就可以让他变痛苦为动力,为他开辟一条寻父蹊径。

决定形成后,小组成员又兵分三路,各行其职。第一路以政教处、校团委为主,奔赴70多公里外的宋波老家,召集宋波的亲朋和邻居,让他们帮忙照顾好宋波的母亲,并资助已考入另一所高中就读的妹妹宋彦。

以后勤处为主的第二路人马连夜印刷了大量的寻人启事,分发给老师和同学,让大家将这些寻人启事寄给在京打工或工作的亲朋好友。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带着这些寻人启事找到“五粮液”酒厂等知名企业以及宜宾二中所有的生源学校,请他们协助寻找。一时间,整个酒城几乎全城动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封封寻人启事和一个个寻人电话、传真,纷纷飞往京城里的亲朋好友手中以及一些办事处和营业网点处。

帮扶小组的第三路人员是宋波所有的科任老师,他们针对宋波的实际情况,为他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补课计划,轮流为他补习文化课。小组成员除了履行自己的职责外,还对宋波的饮食起居给予了特别的关照。每月的定时碰头会上,所有成员都主动拿出一两百元钱资助宋波。除小组成员外,其他未教宋波的老师也一样,平时吃饭时总要争着把宋波往自己家里拉。学校并未组织募捐,但同学们都纷纷拿出零花钱捐给宋波。

望着老师和同学们热情而忙碌的身影,宋波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为此,他激动地向老师们表示:他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和关爱,一定要考入北京的大学。

从这以后,宋波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高二期末,宋波在众人的帮助下,学习成绩已从全年级倒数第20名跃升至前10名。宋波的表现不但让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感到欣慰,老家的乡亲们也十分激动。每当家乡有人进城来,都要带上一只鸡或几个鸡蛋来学校,让厨房的师傅给宋波补补身子。

2002年4月,宋波正在备战高考,他的一位堂叔骑自行车来县城看望他,同时给他送来了乡亲们为他筹集的几十个鸡蛋来看望他,可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鸡蛋全部摔破了不说,自己的腿还摔了一条口子。堂叔十分难过,又不愿意空手去看宋波,于是他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全部都掏了出来,到药店给宋波买了两盒"脑白金",悄悄送到学校门卫处,让他们转交给宋波……

2002年高考,宋波不负众望,取得了582分的高分,远远超出了当年的重点大学录取线。喜讯传来,整个学校和古柏乡一片沸腾,尤其是古柏乡,这可是这个贫穷山村里这么多年惟一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啊!宋波从学校回家这天,早知道这一消息的村民们已经捧着花生、熟鸡蛋和油炸咸鱼等好吃的东西等在了村头。宋波刚一出现,就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几个壮年男子用椅子扎成轿子,一路上锣鼓喧天,将宋波直接抬进了村里。

接下来的时间里,乡邻们就开始为宋波筹集学费而忙碌,这家卖猪,那家卖粮,几天时间里就将4000多元钱送到了宋波的家中。村里有位近80岁的陈玉珍老太太,在家人的搀扶下,还将自己做棺材的200多元钱送到宋波家中。

望着那一大堆多数是角票、元票、沾满了乡亲们血汗的钱,宋波和母亲激动得热泪长流,母子俩虔诚地向乡邻们一一磕头致谢。宋波的妹妹也含泪拿出纸和笔写道:“这笔钱就算我和哥哥借的,今后一定还上……”

然而,让宋波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到了8月底,他的同学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而他的却迟迟未到。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因为自己一心只想考到北京,因此,他的高考志愿只填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谁知,他的成绩离这所学校的录取线还差5分。当宋波知道这一消息时,几乎要急昏过去。他觉得这一结果实在是有负学校老师同学和乡邻们的期望。

更令宋波焦心的是,他从已经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同学那里打听到:读大学每年要交的费用近万元。四年大学,无论乡邻们有多大能耐,在这穷山村,他们也无法资助他完成学业啊!这样一想,他又释然了,觉得不能上大学也是件好事,还不如直接去北京,一边打工一边寻找父亲。

含泪的双喜临门:考上清华时慈父也找到啦

2002年8月27日,宋波说服了母亲后,便准备进京边寻父边打工。临行前,他噙着泪水,将高考成绩单用塑料布包了一层又一层,放在贴身的衣袋里,然后便踏上了征途。

直到宋波离家的第二天,宋波的母亲去给乡邻们一一退还学费时,乡邻们才知道宋波已离开了家。乡亲们急了,这孩子成绩这么好,就这么放弃了实在可惜啊!今年不行,明年还可以再考嘛!经过一番紧急磋商,大家一致决定必须将宋波找回来,让他复读,明年进京!

宋云建、李长林等几位村民立即停下手中的活,骑着自行车就往乡政府赶,请求乡政府帮忙拦截宋波。乡政府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一边用电话通知宜宾县二中,请宋波的老师帮忙,一边立即派车同宋云建到县城共同拦截。当宋云建等人赶到县城时,宜宾县二中的教导主任周西林和班主任彭波已和100公里外的内江火车站取得联系,得知该车站当时没有去北京的列车经过,于是大家估计宋波很可能坐车到了成都。

“追!立即追到成都去拦截!”彭波老师决定打的去成都,留下周西林和其他几位老师继续在宜宾城寻找。同时,他们通过电话与成都、德阳、绵阳、江油及广元等进京铁路沿线的车站取得联系,请求帮忙拦截宋波。走的匆忙的彭波老师拦下出租车到了自贡后,才发觉身上忘了带钱。当出租车司机得知彭老师是为找一个学生回校读书的,万分感动,连忙说:“老师你别急,这趟车就算我给宋波献的一点爱心吧。如果宋波已离开了成都,我愿开着车去追火车……”彭波老师眼眶红了,激动得连连说:“谢谢,我回宜宾后一定给你补上。”

8月29日下午6点,彭波老师赶到了成都。当他进入车站时,接到求援电话的车站正在反复播着寻人启事:“宜宾来的宋波,请暂时不要离开成都……”与此同时,彭波和那位出租车师傅分头在广场和候车厅找,因出租车师傅不认识宋波,他就用白纸写着宋波的名字在人群里穿梭。晚上9点,他们终于在候车厅的一角发现了宋波。

原来,宋波在宜宾会了两位同学,也是下午5点左右才赶到成都火车站的,他还没上车就听到了广播里的启事。当他看到了彭老师和那位不认识的司机叔叔气喘吁吁的样子,一下子扑到了老师的怀里哭泣起来。

“宋波,没考上航空航天工业大学,明年你就考清华大学,到时老师为你化缘也要让你念大学!再说现在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只要你考上清华、北大,毕业后留京工作的机会就很大,如果四年大学生活找不到父亲,你还可以继续找……”彭波老师边抹眼泪边说。

看着这一幕,那位出租车司机更是感动不已,立即买来一大堆吃的。回到宜宾后,他不但不要近一千元的车费和路上的开支,走时还将身上剩下的100多元钱全部留给了宋波。

就这样,宋波在大家的帮助下,又回到了宜宾县二中。这次返校,学校对宋波更是关怀有加。校领导除继续为他寻父外,还专门安排老师对他进行全方位关注,如发现他思想有波动,老师们立即轮流开导他。宋波的乡邻也不但不收其母江群芳退回的钱,还将这些钱存入专用账户,准备给宋波作来年上大学的学费。

2003年高考前夕,为了让宋波能静下心来学习,学校和宋波家所在的村委会还自发地形成一种默契:每周末村里就会派专人将宋波的母亲送进县城,让母子俩在学校聚一聚。在老师和乡亲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下,宋波学习更刻苦了。2003年高考,宋波竟考了出了633分的高分,成为了宜宾市的高考状元!这次,古柏乡的乡邻们再次为他燃放起了鞭炮,并举行了乡里规模最大的庆贺宴。面对这群可亲可敬的乡亲和老师,无以为谢的宋波只能手捧酒杯,含泪一膝跪下……

7月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题为《宜宾市高考状元为寻失踪父亲,立志考上清华》的消息,随后,四川一些媒体又转发了这条消息。顿时,整个酒都为之感动了。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来到学校,给宋波发了奖金,并对宋波的老师说:“不要你们去化缘,你们要相信,我们县再穷,但供养一个大学生还是没有问题的。”

7月19日,宋波从网上得知自己被清华大学录取了,他不禁喜极而泣,他喃喃地面对着北京的方向说:“爸爸,我们北京见!”

就在记者即将发稿时得到一个消息,宋波苦寻四年的父亲宋云康终于找到了!原来,宋云康在京城这些年过得十分艰难。刚到京城时,他在一个老乡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只干了几个月就失业了。此后,身单力薄的宋云康一直没有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由于经常饿肚子,胃病也经常发作,他不但没有挣下钱,还欠下了工友近千元的医药费。宋云康几次想回家,可都因没有路费而作罢。他怕家人得知他在京城的情况后为他担心,于是便中断了跟家里的联系。2003年7月初,他好不容易才在京郊一个工地找到一份苦力活,计划月底领到工资后就与家人联系。谁知7月20日这天,宋云康在工地上无意中发现地上一张废报纸上竟有他儿子的消息。他这才得知自己的儿子成了家乡宜宾市的高考状元,正在日夜盼望他回家!宋云康顿时泪如泉涌,立刻拨通了老家邻居家的电话……一家人在电话两头哭成一片……

日前,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已寄到宋波家中,在众乡邻和相关部门及宜宾县二中老师的努力下,他已筹集够了第一学年的学费。目前,资助状元郎上清华的活动还在酒都如火如荼地进行。宋波的父亲告诉儿子,为了省钱,他暂时就不回来了。等到宋波开学时,他将在北京火车站接儿子,他要亲自将儿子送进清华校园,然后再回川照顾妻女,并报答家乡父老乡亲对他一家的关爱之恩。

编辑/赵镁萍 王默然 陈小芳(电子邮件:zhaomeiping@zhiyin.con.cn)

5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4 12:35:17 | 只看该作者

《手足之情》

姐姐泪:大侠弟弟“刀山火海”里为我挣学费new!

(2003年11月上半月《打工》     作者:彭颜红)
您一定听过“上刀山下火海”的盟誓,但您能想像得到一个人赤脚踩在刀刃上,或者赤脚行走在800度高温木炭上的滋味吗?您相信有这样一位打工仔,日复一日从事的工作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吗?每次表演,他都得一步步地踩住雪亮的刀刃,一层层地向刀山上攀登,在观众的惊呼中,又颤巍巍地走下刀山,赤脚踏在刚刚燃起的木炭上……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天天上刀山下火海?近日,在接受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中,他含泪说起了自己与姐姐的感人故事……

泪别课堂:好弟弟为姐姐打工去

今年28岁的石邦武是贵州省铜仁地区松桃县长兴镇人,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虽然石邦武的身高只有1.65米,但他从小就身强力壮。

长大后的石邦武非常好学,成绩在班里总是数一数二。在他的四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姐姐的成绩比他还好,姐弟俩常常比赛学习,发誓要考上最好的大学。但是,石邦武15岁那年,因为家里太穷,实在供不起四个孩子读书,父母只得无奈地让姐姐辍了学。

懂事的姐姐含泪离开了学校。但好学的她不忍丢下手中的书本,即使在灶台上做饭的间隙,她都手捧一本英语书,如饥似渴地读。母亲看到这种情景,为了弥补对女儿的愧疚,决定把姐姐嫁个“好人家”。一天,母亲拿出准备多年的嫁妆,软语相劝:“孩子,怨只怨咱家太穷了。妈知道你成绩好,可你弟弟的成绩也不差啊,咱家吃糠咽菜,也只能供你弟弟一个人……”姐姐凄然地点点头,默默地转身走了。

石邦武看到这一幕后,难过地哭了,他勇敢地向父母提出:自己出去打工,赚钱供姐姐读书!他的意见遭到了全家人的坚决反对,就连一心想读书的姐姐也哭着对他说:“是姐姐自己不想读书!其实,姐姐更希望你能读书……”

但已经打定主意的石邦武还是在一个深夜,砸碎了自己的存钱罐,把自己16年来所有的积蓄——19元硬币揣在怀里,然后踏上了漫漫打工路。为了防止父母追上来,石邦武趁着夜色一路小跑,第二天下午才跑上一条通往贵阳市的公路,冒险跳上一辆疾驰而过的大货车,躲在车厢里,一路免费来到了贵阳市。

之后,石邦武投奔了住在贵阳市郊的亲戚家,开始四处找工作。他敲了无数家公司的门,小心翼翼地问人家需不需要打工的?可是,人家一看他瘦小枯干的样子,不是摇头就是摆手。

过了一段时间,父母终于打听到了他的行踪,托人捎来口信,劝他赶紧回家上学。姐姐也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小弟,你不要再耽搁学习了,你再不回家,我就要赶到贵阳把你押回来……可是,没挣到姐姐的学费,他实在不甘心就这样回去啊。为了防止姐姐真的押他回去,他离开亲戚家,与流浪汉为友,蜗居在一个桥洞里。

有一天,忧心忡忡的石邦武无意间转悠到一个建筑工地时,看到一群人正在搬运水泥,一个工头模样的中年人神气地站在一块石头上发号施令。石邦武不由心中一动,这不是现成的工作吗?为了图表现,他一咬牙,把两袋水泥狠劲甩到肩膀上,大步流星地往前冲,引来一群搬运工惊讶的目光。包工头用欣赏的目光看着石邦武把两袋水泥平稳地扛到目的地,拍拍他的肩膀高兴地说:“小子,愿不愿到我这里干活?管吃管住,一月200元!”石邦武高兴得连连点头。

苦干一月之后,石邦武拿到了200元工资。可是,除掉自己七七八八的花销,他只剩下120多元了。攥着单薄的几张钞票,他心里像猫抓一样难受。到了1992年初,石邦武所在的建筑工地效益越来越差,经常发不出工资。于是,石邦武下了跳槽的决心。

1993年6月,石邦武跟随工头在贵阳市一家游乐园修葺一处亭榭,无意间得知这里有“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门票100元。石邦武好奇地看了上刀山下火海的海报:相传几百年前,苗族的龙九郎带着几个兄弟外出打猎时,一股妖风吹来,当地苗族百姓的双眼全部失明了。龙九郎发誓要治好大家的病,就独自一人跋山涉水,翻越32座高山、跨过32个火海,采回了灵丹妙药……得救的苗家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上刀山下火海练成了一门绝技,流传下来。

出于好奇,石邦武溜进去看了刀山火海的火爆现场:演员赤着双脚,踩在一座尖刀搭就的“山”上缓缓攀爬,周围的观众个个屏住呼吸,瞪大眼睛观望,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呼。为了表示对演员的尊重,一场表演下来,观众纷纷自觉掏钱,犒劳他们。石邦武算了一下,观众掏的钱,再加上门票,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他暗暗地动了心思:自己没啥文化,个子又矮,如果学习刀山火海的表演,不是能赚很多钱吗?

等到观众散去,石邦武红着脸找到这支表演团的团长龙虎,恳求拜他为师,学习刀山火海的表演。龙虎摇头说,刀山火海是代代相传的苗族神功,从未传过外人!说完,人家就不理他了。为了学习上刀山下火海的本领,石邦武决定舍弃建筑工地一月200元的工资,一连几天都跟在龙团长后面,给他打洗脸水、洗脚水,“赖”在演出团不走了……

龙团长不解地问石邦武,学习上刀山下火海这么苦,甚至还有性命危险的事,你为什么非学不可呢?石邦武跪倒在地,含泪诉说了自己想供姐姐读书的心愿。龙团长被他感动了,答应收留他在团里打杂,每月发他300元工钱,等他能够表演时,再给他长工资。

为赚钱,他勇敢地踏上刀山火海

为了学到本领,石邦武成了团里最谦虚的人,一到表演结束,他就往舞台上跑,给师傅端茶倒水。日子一长,师傅开始慢慢地教他个一招半式。

练习上刀山下火海,首先要锻炼身体。平时,起得最早和睡得最晚的都是石邦武。为了磨砺脚板,以免上刀山时不被划伤,石邦武每天都要赤脚快速跑上山,接着跑下山,这样来回“跑山”一个小时后,再爬上山顶,练习100分钟的武术基本功。

如此练了半年,石邦武又开始练习在15米高的练功柱上爬上爬下,摆各种造型。为了拥有一副强壮的体魄,每天,他都给自己多加两个小时的练功时间。

到了1994年,石邦武终于可以练习上刀山下火海了!他在院子里选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去掉枝干,在树干上插32把尖刀,然后一步步地攀登到顶。虽然刚开始,刀是被布缠着的,但这毕竟是晃晃悠悠的刀山啊!人在上面攀登,还是忍不住会心惊肉跳。上刀山练到一定程度,他就开始把布扯掉,赤脚踩在刀刃上练习。

虽然石邦武在跑山的时候,脚板早已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可上刀山的时候,他还是有些胆怯。有好几次,他刚爬到半山腰,腿肚子就开始打颤,这时,他就不停地给自己打气:不能退缩,千万不能退缩……为了挺住,他就想像自己上一层刀山,就是给姐姐挣100元的学费,上两层,就是200元……

接下来石邦武又练习下火海,就是将4块铁板烧得通红,与此同时,在一块木板上燃起4堆火。之后,再将4块铁板分别放在4堆火上,顿时,火焰灼灼,热浪逼人。石邦武要手提两桶水,赤脚走过滚烫的铁板。刚开始下火海,石邦武咬着牙走过铁板,痛得站立不稳,一直往前狂奔几百米,跳入一个水潭中,才感觉好了一点。

上岸后,他的脚上起了几个水泡,用针挑破挤出泡里的液体。为了磨砺他的脚板,师傅令他紧接着练习一个月的跑山,经过山石泥砂的打磨,很快,他脚上长泡的地方变得粗砺无比,用缝衣针扎进去1厘米,都没有知觉了。用这双经过特殊训练的脚下火海,他自然就没有那么痛苦了。

好在石邦武悟性很高,很快就出师了。1995年,他在大连市一家游乐园第一次正式表演。当时,看到台下的观众黑压压一片,他吓得腿脚直发抖。后来,他终于鼓足勇气登上了刀山,当他听到观众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时,才松了一口气。可是走下刀山时,他一不留神,手掌划破了,顿时,鲜血直流。为了不让观众看到之后扫兴,他把受伤的手掌捂在胸口上,向观众鞠躬致意。走到台下,他手掌流出的鲜血已经把胸前的衣服染透了……师傅并没有安慰他,反而板起脸训斥:刀尖上的活,哪容你心猿意马?

师傅的话让石邦武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风险。这之后的每一场表演,他都如履薄冰,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任何一点疏忽,其结果都可能是致命的!有一次,石邦武在表演上刀山时,有一只马蜂总是在他面前飞来飞去,他一分神,右脚一滑,居然直挺挺地跌下了刀山!这时,台下观众一阵惊呼,胆小的捂住了眼睛,胆大的也背过脸去不忍目睹。可是此时,他却用尽人生所有的意志,腾出一只手,飞快地攀住了一把尖刀,做了个“猴子捞月”的优美造型!台下的观众以为这是设计好的表演,这才喜笑颜开,拍起了巴掌……

可是,当他用受伤的手再次攀爬刀山,锋利的刀刃触碰到伤口时,阵阵钻心的疼痛几乎让他晕死过去。在高高的刀山上,他的汗水和着泪水“啪嗒”、“啪嗒”,砸在雪亮的刀刃上。

好在从这个月起,师傅每月付给他1000元的工资,相当于他以前干3个月的收入!每月拿到这笔“巨款”,他都激动得睡不着觉。这些钱,他一分都不敢“乱花”,全部攒了起来。

后来,石邦武在厦门表演时,当地一位美丽多情的导游姑娘,深深地爱上了他。姑娘给他写了12封长信,诉说自己的爱慕之情。情窦初开的石邦武也很喜欢这位姑娘,但是,还没有挣够姐姐学费的他,深深地知道,自己这个月在厦门表演,下个月,就不知道在哪个城市上刀山下火海了。另外,姑娘的母亲特别反对这门亲事。老人哭着劝阻女儿:“不是妈干涉你的婚姻,妈是怕你嫁给他之后,生个小孩没有父亲啊!”

两个月之后,石邦武就随表演团离开了厦门。出发前,他把姑娘写给他的12封信精心过塑,用红丝带捆扎好,还给了她。姑娘哭得肝肠寸断,但他硬是没有回头……

六载惊魂,他用血汗钱供姐姐毕了业

爱情失败后,为了转移注意力,他把所有的痛苦都发泄在练功上。有时候,他不吃不喝,一练就是一天……要想灵活地上下刀山,必须有柔软的韧带,这就要求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得反复练。他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练压腿,把腿架在树上,用手使劲按压膝关节,按得两腿钻心地疼。每次练功结束放下双腿时,他都累得像烂泥一样瘫倒在地。

此后,石邦武浪迹天涯,四处表演,全国每个大中城市都留下过他上刀山下火海的身影:他曾在西安的少数民族风情欢乐节、四川成都的消夏艺术节和河南的首届国盾杯武术擂台赛上表演。另外,他还在贵州、西安、大连和北京等地定点定期演出,大大提高了当地旅游景点的人气。

踏遍千山万水,无数次地上刀山下火海后,1996年,石邦武已经绰绰有余地攒够了姐姐的学费。离开校园三年之久的姐姐,终于圆了自己的读书梦,自费走进了本地一所卫校……

姐姐特别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因为这是瘦小的弟弟背井离乡,打工为她挣来的。有一次,姐姐有事来到贵阳市,顺便给弟弟送御寒的棉衣。由于事先没打招呼,石邦武并不知道姐姐已经来到。下午3点多,石邦武按部就班地表演上刀山下火海时,姐姐出于好奇,也兴冲冲地进去观看。

在此之前,姐姐和家人只知道弟弟随一家表演团打杂跑腿,可是,一来到表演现场,她差点晕了过去!天哪,瘦小的弟弟正在攀爬一座尖刀扎成的高山,并颤巍巍地做着“金鸡独立,猴子捞月”等惊险动作!尽管观众掌声如潮,惊呼阵阵,可专注表演的弟弟仍浑然不觉。

刀山上,把把雪白的刀刃在阳光下亮得刺眼,赤着双脚和上身的弟弟每向上爬一步,她的心就颤抖一下,当弟弟快爬到山尖时,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要知道,万一有个闪失,那可是性命攸关哪!看着眼前晃晃悠悠的刀山,她多么希望弟弟不要再爬了啊!可是,山下的观众看得兴致正浓,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爬啊!快爬啊……”她的心刀扎似地疼。

眼巴巴地瞅着弟弟下了刀山,还没有站稳,她就再也控制不住,猛扑上去,抱住弟弟责问:“小弟,你不是说你在表演团打杂吗?怎么干这么危险的活儿?”还未等弟弟回答,她就抑制不住地大哭起来。石邦武这才发现怀抱棉衣的姐姐这时正站在眼前,这是他外出打工多年来,第一次见到姐姐。但他已经不是当年拖着鼻涕的小男孩了,他强忍泪水,用一个男子汉的坚强对姐姐说,哭啥呢?只要是凭真本事吃饭,啥工作不是人干的?

这一幕,看得刚才还喝彩叫好的观众,也不禁唏嘘感伤,嗟叹不已。回去之后,姐弟俩发生了从未有过的激烈争吵。姐姐坚持要求弟弟辞去这个工作。说到动情处,姐姐甚至给弟弟下跪了。石邦武则坚决不从,后来,他也给姐姐跪下了,求姐姐“放”过他。他说,现在上大学都要自费,更何况是读卫校呢。等你毕业之后,我就坚决不干了……

姐姐拗不过弟弟,最终含泪而去。如今,石邦武更加没有理由放弃上刀山下火海了,因为现在的他已经成为团里挑大梁的角色了。他打工的初衷是为了供姐姐读书,没想到,自己也因此获得了人生的腾飞:在征得师傅的同意后,他向有关部门申请成立了由12人组成的贵州省松桃县民族绝技艺术团,招聘了几名苗家青年男女,帮忙做打鼓、搬道具等杂活。

艺术团成立后,来自各地的演出邀请日益增多。他们曾受邀参加广州的羊城博览会,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1999年,他们还作为重点节目应邀到广州市参加“迎千年庆回归”庆典活动。

1999年底,姐姐卫校毕业后,在当地一家乡镇医院找到一份护理工作。为了让弟弟为她自豪,也为了继续自己的读书梦,姐姐又在业余时间捧起了书本,参加成人自学考试,终于在2002年,拿到了大专文凭!目前,她正准备攻读本科,以不辜负弟弟给予她的手足深情……

编辑/郭敏(电子邮箱:gm@zhiyin.com.cn)

6
发表于 2004-8-15 14:16:41 | 只看该作者

《手足之情》

生命告急,最后一个兄弟在那高墙里new!

——一个关于生命与亲情的动人故事
(2004年8上半月版《知音》    作者:王建锋)
这是一首气壮河山的大爱之歌:一个有着八兄妹的贫困之家,因父母无力抚养,老八在出生不久就送给了别人收养;转眼过了30年,老七患上了可怕的急性白血病,而他身边的六个兄妹中无一骨髓可以与之配型;为了拯救七弟,一家人千方百计打听老八的下落,可他们却发现八弟因犯下重罪正在狱中服刑。经检验,八弟与七哥的骨髓竟配型成功了!

是捐献还是拒绝?高墙之内的他又该如何为哥哥献髓呢?于是,一条拯救生命的通道被打通,高墙内外演绎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老七突患绝症,全家倾力寻找八弟

刘克志于1964年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环城乡,他兄妹七人,他排行老七,上面有四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由于父亲早年过世,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孩子们带大并让他们各自成了家。不过,在这个家庭里刘克志最有能耐,他有一个温柔贤淑的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孩子,还很早就当上了蔡庄村的村主任。

2003年5月的一天,刘克志起床后,忽然感到一阵头晕,险些跌倒。起初,他认为是没休息好,并没在意。可随后几天里,他反复出现低烧咳嗽、牙齿流血等症状。在妻子的催促下,刘克志来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他患的是急性白血病!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全家顿时炸开了锅,而刘克志80多岁的母亲更是天天泪流不止,很快就卧床不起。

尽管刘克志生性豪爽,但听说是这种病后整个人都呆了,怀疑自己在做梦。经过认真的咨询,刘克志知道白血病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找到与自己配型的骨髓就可以做移植手术,但这种配型的几率很低。兄妹之间有25%的可能性,而外人则只有十万分之四。

为了挽救老七的生命,一家人当即把刘克志送进了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然而,要治愈这种可怕的病,别说骨髓配型成功率低,仅拿医疗费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样,在大哥刘克勤的主持下,都已成家立业的六兄妹聚到一起,大家各自带上家中的全部积蓄,凑齐12万元,为刘克志治病备用。

2003年7月19日,为了能找到一个拥有较好条件和先进手术设备的医院,刘克志兄妹七人一起来到了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科。

此时,兄妹六人争相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以救治七弟。然而,检查结果使人失望,他们六人无一人能与七弟配上型。大家一下子陷入了绝望之中,而刘克志更是满脸愁云。想想在家卧床的老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刘克志十分绝望。

此时,大哥刘克勤突然想起,他们还有一个刚生下来不久就送给别人收养的八弟,不知他是否能与刘克志配上型。原来,当年刘母无法养活他们8个孩子,为了不让孩子受苦,经别人介绍,最小的一个孩子刚出生几个月就送给了一个干部家庭收养。

听说这个消息后,主治医生立即鼓励刘克勤兄妹想方设法去找到八弟。随后,兄妹几人匆匆地赶回南阳询间母亲。母亲回忆说当年的介绍人是南阳机械厂的张三力,当时为了打消收养人的顾虑,她没有和收养人直接见面,也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情况。

根据母亲的讲述,刘克勤带着两个弟弟买了礼物来到南阳机械厂,可张大爷早已退休离开了工厂,也不知道他住哪里。情急之下,刘克勤就带着两个弟弟分头在派出所和居委会里打听。几番周折,他们终于找到了张三力,70多岁的张大爷还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说刘克勤的八弟被送到了南阳市宛运公司一个叫勇玉兰的干部家里,他们住在宛运公司北大楼。

然而,当刘克勤兄妹找到勇家时,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

原来,当年勇玉兰夫妇无法生育,八弟被送到勇玉兰家后取名为李奇。养父早年去世,李奇与养母相依为命。由于自幼娇生惯养,加上经常听人说自己是抱养的,李奇竟对养母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他学业没完成,便步入社会,整天打架闹事无所事事。1992年,李奇因打架使人右腿致残,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李奇出狱后,得知自己入狱后,养母已退休,为了将来有个依靠又结了婚,他很是生气,更是玩世不恭起来。

1995年8月,李奇和另外两个无业青年一起在火车上抢劫作案,抢得两个大铁箱。等几人打开箱子一看,他们发现竟是枪械等军用物资!后来,心存侥幸的几个人偷偷地将部分枪械寄给公安机关,想逃避责任,而公安机关根据此线索很快破获了这起惊天大案。李奇等人被抓捕归案后,法院并不认定他们有自首的情节,而以抢劫军用物资罪判处三人无期徒刑,李奇随后被关押在位于新乡的河南省第二监狱劳动改造。

李奇入狱后,养母勇玉兰几次带着满腹伤感来看望自幼就过于溺爱的养子。然而,玩世不恭的李奇心中的症结无法解开,故意冷冷地回绝说:“我不愿意见到你!”养母很是伤心,以后再也没去探监了。

血浓于水,大狱内外血脉真情流淌

2003年7月24日,得知八弟的情况后,四哥刘克义连夜赶到省城。他来到河南省司法厅,找到主要领导,叙说了刘家的遭遇,并表达了需要正在监狱服刑的胞弟李奇捐献骨髓救兄的愿望。经省厅领导研究,他们一致同意为生命开道,允许犯人弟弟为狱外哥哥配型,并指示河南省第二监狱主要领导配合医院的工作。

2003年8月15日,拿着红头文件的刘克义异常兴奋,他带着许多吃的和生活用品赶到新乡监狱,早已接到通知的监狱领导和管教就直接把刘克义带到了第十二监区,找到了正在这里服刑的李奇。

见到李奇第一眼,刘克义怎么也不敢相信,站在面前的就是自己的骨肉兄弟,只见他身高1.80米左右,偏胖,国字形脸上带着一种傲气。看到狱长和管教带着一个人来见自己,李奇预感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了。果真,当管教说“李奇,你哥哥找你来了”时,他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还有哥哥!也许是血缘的关系,当两人四目相视时,李奇突然间有着一种异常的亲切感!而刘克义不顾劳累,兴奋地抓住李奇的手激动地说:“小弟,终于找到你了!”

随后,刘克义把他们父母兄妹情况,以及李奇怎样被人收养说了出来。见李奇还是半信半疑的,管教和狱长也说:“你四哥说的都是实话,并且你七哥现在得了白血病,住在省院,现在他必须做骨髓移植手术,可兄妹六人都试过,都不配型,现在唯一的希望只有你了。”

听管教和狱长这么一说,李奇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然而,他想起自己多年来与母亲的隔阂以及小时候经常听人说自己是抱养的,他感到30年来的谜自此揭开。当刘克义把大包小包吃的用的给李奇时,他突然被一种久违的亲情包围了,不由得心头一热,眼泪掉了下来。临走时,刘克义对李奇说:“八弟,我这次是有求你而来的,你七哥正等着你去救命啊,给你三天时间考虑吧,我先回郑州把消息告诉大家。”

刘克义走后,李奇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身世这么复杂,想想当年兄妹那么多为啥父母偏偏把自己送人呢?又为什么哥哥、姐姐都不能和七哥配型?难道他们是有人不愿意配型吗?其实,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李奇的灵魂开始复苏了,他不仅积极配合改造,并有立功表现。以前,李奇对养母有着叛逆的心理,他当初再次入狱时故意把养母气走后,心里一直懊悔不已。现在,当自己真正的亲人出现时,他竟没有兴奋和激动。相反,他想到养母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自己不争气没尽一点孝心,他不禁泪水长流。然而,面对自己亲生兄弟的生命呼救,李奇很是犹豫,万一手术有危险,养母该怎么办呢?他还没有报答养母的养育之恩啊!

当监狱的领导了解到李奇的顾虑后,积极给他做思想工作,说捐献骨髓的危险系数很小,再说如果他有什么意外,还有刘克志等兄弟在呢。很快,李奇的顾虑打消了,他决定抓住这次获得新生的机会。

而刘克义刚回到郑州,大家便急切地探听着消息。当大家在对八弟“误入歧途”而感到遗憾的同时,仍很高兴,因为这不仅仅是多给刘克志带来一份生命的希望,而且让他们失散了多年的亲人有了团聚的机会。

三天过后,刘克义和主任医师等人来到新乡监狱。当听说八弟在一直为养母担心,刘克义当即提议和八弟签下协议——如果李奇有什么不测,他们兄弟就对他的养母尽孝,给她养老送终。解除这一后顾之忧,李奇很是感动,豪爽地说:“为救我哥,别说献造血干细胞,就是献上一条胳膊,我也心甘情愿。”接着,采血,配型,事情偏偏就这么巧,很快传出令人兴奋的消息——配型成功!这时,李奇彻底相信自己的身世了,他热切地渴望为救自己的哥哥作出努力。

消息很快传到了医院,刘克志的妻子流着泪,抱住丈夫说:“有救了,我们有救了。”

然而,一般骨髓移植手术从注射刺激因子到提取造血干细胞需要6-8天,而按照监狱制度,服刑者狱外停留时间最长只有3天,并要保证犯人的人身安全。监狱方面出于人性关怀,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经主管部门批准,监狱最终和医院签订了绝对保证犯人人身安全的合同。医院决定借助于就近的新乡市中心血站进行采髓,并提前给狱中的李奇注射刺激因子。

2003年9月4日上午9时,郑州市三院血液科的医生护士早早地赶到新乡市中心血站,在几名狱警的陪同下,身着刑服、戴着手铐的李奇从监狱里出来了,他被特批5个小时的狱外时间。一个小时后,李奇的两只胳膊被扎上针,连接到了白细胞分离机。通过分离机,用于移植的造血干细胞慢慢地被提取了出来。4个小时过后,医务人员终于成功地从李奇身上抽取50毫升造血干细胞。经过严格的检验、密封和贮存后,医护人员紧紧地抱住这救命的“宝贝”,乘着救护车风驰电掣驶向郑州……

与此同时,刘克志已进了无菌室,他全身的白细胞已减为零,正翘首以待着造血干细胞的到来。下午4时50分,医护人员开始给刘克志输入造血干细胞了。大狱内弟弟的造血干细胞终于顺利地流入哥哥的体内!初战告捷,负责这次移植手术的血液科主任赵晓武这才松了一口气。

移植手术后,赵晓武不分昼夜地守在病房里,密切观察着刘克志病情的变化。第15天后,刘克志的造血细胞开始生长;第28天后,刘克志健康地走出无菌移植室。当刘克志刚走出无菌室时,等候在外面的亲人和朋友们立即和他拥在一起,分享着生命的幸福。这时,获得新生的刘克志最希望看到的人是八弟,可哪里有他的身影呢?

真情永远,兄弟拥抱新生别有洞天

李奇做完抽髓手术后,便在狱警的押送下回到监狱。当天,他感觉有些困倦乏力,但几天后,便恢复了正常。一想到自己顺利地救了七哥的生命,李奇有着一种价值认同感,他深深地认识到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也要为了别人。李奇想到以前自己几乎没有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进一步认真地反省自己,并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改造,争取减刑早日与亲人团聚。

2003年10月4日,康复出院的刘克志在妻子的陪同下,特地来到新乡河南省第二监狱探监。在监狱方面的安排下,刘克志终于见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八弟,两人当即激动得拥抱在一起。这时,刘克志忍不住掉下激动的泪水,说:“八弟,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会异常珍惜的。无论时间多长,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会等你出来,咱们兄弟会好好团圆的。”李奇被这种特殊的亲情感动了,他的泪水奔涌而出……

临走,刘克志还紧紧抓住李奇的手,郑重地说:“八弟,你要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来,我会常来看你的。养母那边,我也会常去孝敬她老人家的,你放心吧!”

随后,刘克志回到家里,卧床已久的母亲很是高兴,病也很快好了起来。

一个月后,刘克志买着许多礼品赶到李奇养母家里。一见到这位慈善的母亲,刘克志扑通一下就跪在她面前,深情地喊了一声“妈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亲情,勇玉兰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她赶紧扶起刘克志。经过刘克志的介绍,勇玉兰这才知道发生在他们亲兄弟之间感人的故事。这时,刘克志仍感激地说:“你以后就是我的亲娘了,我会代替八弟孝敬你老人家的,有什么事你就尽管吩咐吧,我会常来看你的。”以后,刘克志每到周末或遇到节假日都要带着孩子去看望勇玉兰,并让孩子们喊她奶奶。勇玉兰常常被感动得热泪长流,她心底的母爱被再次唤起,想见养子的愿望日益强烈了。

2004年元旦,在刘克志的陪伴下,勇玉兰7年来再次到新乡河南省第二监狱探监。这时,经历了灵魂洗礼的李奇一见到养母就哭道:“妈妈,我对不起你呀……”一声久违的“妈妈”让勇玉兰的泪水奔涌而出,母子俩抱头痛哭起来。谁也没想到刘克志的病竟消除了母子俩多年来存在的隔阂,勇玉兰这才感到自己30年的心血没有白费,现在终于等到浪子回头了……

不久,村委再次举行竞选,刘克志成功地再次当选为蔡庄村的村主任。大难不死的刘克志备感生命的可贵,他利用村子在市区的有利条件,带领大家投资建立了一座新兴的食品商贸城,这座占地100亩,有2000个摊位的商贸城,为乡亲们找了一条致富的门路。

刘克志干脆自己出资,成立了一个“中原病友联谊协会”,河南省许多白血病患者都成了他的朋友,大家通过网络经常交流着战胜疾病的经验。

刘克志的第二次生命是八弟给的,他无论再忙也不忘记关心八弟和他的养母勇玉兰。一次,刘克志得知弟弟准备自学参加成人考试,他一回家就四处寻找有关资料给弟弟寄过去。2004年3月,李奇无意中阻止了一个服刑人员越狱的预谋,鉴于他的表现,河南司法厅特批给李奇减刑。这样,李奇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由最初的无期徒刑减至为有期徒刑20年。当狱管宣布这个决定时,李奇立即给养母和七哥写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们。他反复表示,一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狱,回报社会和亲人。

得知消息后,刘克志特地将哥哥、姐姐和勇玉兰请来,大家欢聚一堂,以庆祝李奇进一步获得新生。当着大家的面,刘克志宣布,他已为八弟安排了出狱后的生活,特地花钱为他准备了一间门面房,等八弟出狱后就让他做生意,引导他重新开始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5 05:46 , Processed in 0.0593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