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淺談從痰濕熱瘀論治消渴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20 15:1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淺談從痰濕熱瘀論治消渴病
易京紅
(北京中醫醫院 北京 100010)

  消渴病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傳統看法認為:燥熱偏盛,陰津虧耗,正氣受損是其主要病因病機,並把本病與肺、胃、腎等臟腑功能失調聯繫在一起,分為上、中、下三消。但筆者通過臨床觀察發現,痰、濕、熱、瘀在消渴病的發生發展及臨床治療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現討論如下。
1‧痰濕熱瘀與消渴病的關係
  中醫認為"肥人多痰濕",《內經》已明確認識到肥胖是消渴病發病的重要因素。《素問‧通評虛實論》云:"消瘴,…肥貴人膏粱之疾也。"《素問‧奇病論》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此五氣之溢也,客為脾瘴。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蘭即佩蘭,入肝脾胃經,可化濕醒脾。
  《素問‧陰陽別論》:"二陽結謂之消"和《素問‧氣厥論》:"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人,謂之食亦。"均明確提出邪氣鬱結於陽明胃腸經,使胃腸結熱,耗氣傷津是導致消渴病產生的重要機理。又如《丹溪心法‧消渴》篇中云:"酒面無節,酷嗜炙,…‥於是炎火上熏,臟腑生熱,燥熱熾盛,津液乾焦,渴飲水漿而不能自禁。"這些都說明了飲食不節,嗜食肥甘醇酒,以致滋膩損傷脾胃,造成運化無權,升降失職,陽氣堆積,生熱化燥可導致消渴病。另外,情志失調,五志過極,氣鬱化熱,消爍肺胃陰津,也可發為消渴病。此即《靈樞‧五變》篇所說:"…‥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
  上述所引《靈樞‧五變》篇經文已提示肝鬱氣滯,氣血逆流可致消渴病的發生。《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云:"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而渴……是瘀血也。""病人胸滿、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為有瘀血"。而唐容川《血證論‧發渴》更明確指出:"瘀血發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於腎水……有瘀血,則氣為血阻不得上行,水津因不能隨氣上布,是以發渴。"由此可見,氣滯血瘀、氣血運行不暢和內有瘀血、水津不布均可導致消渴病。
  總之,痰、濕、熱、瘀既是消渴病的重要病因,又是消渴病日後發展變化的病理基礎,可加重病情並導致變證叢生;而且四者既能單獨作亂,又可互相影響,共同為患。蓋痰濕既成,則可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濕邪重濁粘滯,易閉氣機,痰濕困阻脾運,令津液敷布無權,且鬱久化熱,也可使津傷液耗不能載血暢行導致體內血行瘀滯;痰血既成則津液更難敷布,燥熱愈加熾盛,氣機更難以疏通。特別是消渴病後期,臟腑功能衰退,痰濕熱瘀裹挾一處,可導致全身各種合併症產生。
2‧臨證淺見
2‧1治理痰濕須注意兩點
2‧1‧1勿忘健脾消導
  脾為滋生痰濕之源,因此,對於消渴病兼有痰濕之人,用藥應多從脾胃著手,以健脾理氣、祛痰化濕為大法。消渴病兼有痰濕多有胸悶脘痞、納呆嘔惡、形體肥胖、全身困倦、頭脹肢沉、口中粘膩或嘔吐痰涎等症狀,脈象多弦滑或濡緩。偏寒者,口多不渴,舌質胖淡,苔多白膩,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合藿香正氣散加減;偏熱者,口渴明顯,苔多黃膩,可選用甘露消毒丹合平胃散加減。另外,痰濕內留還可使飲食不化,滯於中州,導致脘痞嘔惡,納穀不香,故應注意酌加焦三仙、炒穀麥芽、雞內金等消導之品。
2.1‧2勿忘潤燥生津
  化痰祛濕之品性多偏於溫燥,而消渴病傷本重在氣陰津液,故芳香、辛燥、淡滲、宣散諸品要輕於溫病的用量,且不宜久用,還應同時加入生地黃、沙參、玄參、葛根、天花粉、玉竹等養陰生津之品。費伯雄《醫醇賸義》明言:"上消者肺病也,…‥當於大隊清潤中,佐以滲濕化痰之品。蓋火盛則痰燥,其消爍之力,皆痰為之助虐也。"中消者胃病也,…痰入胃中,與火相乘,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於消爍。…‥宜清陽明之熱,潤燥化痰。"施今墨先生擅用蒼朮配玄參降血糖,他解釋為:"用蒼朮治糖尿病,以其有'斂脾精'的作用,蒼朮雖燥,但伍元參之潤,可制其短而用其長。"此言甚妙。
2‧2清熱勿過用寒涼瀉下
  消渴病有熱象者甚多,但需分清虛實。陰虛內熱多見口微渴、怕熱、汗多或盜汗、手足心熱或五心煩熱、舌瘦紅裂、脈象細數;燥熱內盛或胃腸結熱則常見口渴多飲、消穀善飢、怕熱喜冷、舌紅苔燥、脈數或脈弦滑數。陰虛內熱當以養陰清熱為主,燥熱內盛或胃腸結熱則以清熱瀉火、潤燥生津為法。常用的藥物有:生地黃、天花粉、麥冬、知母、生石膏、黃連、石斛、沙參、玄參、大黃、黃芩等。以上諸藥大多為甘寒或苦寒之品,久用會傷害脾胃,令中土失運,其納腐轉輸、升降健運之職無不受損。故喻昌在《醫門法律‧消渴論》中指出:"凡治消渴病,用寒涼太過,乃至水勝火湮,猶不知反,漸成腫滿不救,醫之罪也。"對二陽結滯,大便燥結之消渴病人,臨床常用增液承氣湯等清熱攻下的方法來破其積熱,但要適可而止,過用則變證叢生。《醫學衷中參西錄‧治消渴方》曰:"若誤用承氣下,則危不旋踵。"
2‧3化疼宜詳察證候
  活血化瘀為治療消渴病一常規大法,但需視輕重緩急辨證使用。凡出現定位刺痛、肌膚甲錯、口唇舌暗、或紫暗、瘀斑、舌下脈怒張等症狀者均可加入活血之品,可使血行津布,燥熱易除,痰化氣暢,津液漸生。仲景曾以小柴胡湯治熱入血室,唐容川則以小柴胡加牡丹皮、桃仁治療因瘀血內阻致"水津因不能隨氣上布"。故臨床應當根據消渴病患者津傷燥熱的程度,氣血陰陽的偏盛偏衰,分別採用滋陰養血化瘀、清熱活血化瘀、益氣活血化痰、益氣養陰化瘀、溫陽活血化瘀和理氣活血化瘀等法。化瘀之品多選用丹參、桃仁、紅花、赤芍、牡丹皮、當歸、雞血藤等養血活血之品,以防燥熱傷陰。
  總之,消渴病是多臟腑、多器官受累,症狀錯綜複雜的全身性病變,而痰、濕、熱、瘀的形成則是本病發生發展的病機關鍵。因此,臨證時尚需開闊視野,拓展思路,不囿於三消分治、滋陰清熱一端,根據脈證,靈活辨治。(收稿日期:2001-04-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09:11 , Processed in 0.0600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