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7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征稿公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1 23:0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5/22 00:13am 第 6 次编辑]


                       [color=#FF0000]中国中医药报征稿消息
     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文化版长期以来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在此表示感谢。为了丰富本版内容,引发更多思考,本版拟开设“中医文化大家谈”栏目,对中医文化的内涵,中医文化的范畴,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关系,中医文化对中医药传播的影响,中医文化与中医药发展的关系,中医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等和中医文化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来稿可以是一家之言,也可以是统观全局的思考。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带来更多的启示。来稿请注明“中医文化大家谈”栏目。
2
发表于 2009-5-25 16:23:26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中国中医药学的宏扬应   
   
                         扶正祛邪,        正本清源
                     
                                                           作者:宋少英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文化领域也百花齐放、畅所欲言。在中医事业方面,近几年因为各种现实原因,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才刚引起重视,形势稍为可观。已有不少中医药界的同志们经过长期的抗争才迎得了今天国家与人民刚刚认可的势态。但就从实际上讲,各种讲座和理论往往是某些专家学者的官腔论调,或鹦鵡学舌,而没真正地运动起来,被长期压抑的中医界尚未扬眉吐气,收回本来属于自己的阵地!自古以来,很多有实践经验的老中医面临处理各种病人,工作繁忙,那有空夸夸其谈呢?清代名医陈修园常遭庸医发诘而喃喃无以对,但从治疗疑难病的实例辩证施治方面,确是有起死回生,手到病除的手段。
    中国人爱赶时髦,什么事物兴起了,有利可图,大家便峰涌而起,热闹非凡,像一阵狂风,一股洪浪,很快就把真的东西淹没了,使人们造成错觉,也分不清真伪,把本来很好的东西也弄得名声狼藉。古人早就说过:庸医是杀人的!不辩虚实寒热,不察阴阳五行,不懂子午流注,不通四时发令,不讲东西南北,不管男女老少,不究病因病历,不确药物本性,不懂辩证配伍,君臣佐使,更不晓参同契机,又没有与病魔真锋相对的实践感受。无怪佛教有予言: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医者、简喻如机器修理工,病人如一台坏机器,药物如另配件,医生将机器理性诊断再把配件装到机器上,机器便运行正常啦!如果修理工不懂机器的各种参数理性,病因病理;又不把所需另配件的参数特性掌握,乱捣故一通,不把机器彻底整坏才怪呢?
    所以,古人发明字有讲义;药者,约也,约合之意。约者,契约,契合。身体内缺乏什么需要约合,医生当把药物约合,象媒人介绍婚约男女。两边情况符合。故医生者,应当是病人与药物的媒人,介绍人,不是么?
    古经有云:有德司契、无德司徹。什么意思呢?有德的医生,查病理契机,药到病除?不拘泥定方定论;庸医无德,唯利是图,治病看身份,看钱势,他能透察天地造化奥妙,阴阳变幻莫测之机乎?只能奔照经验方刻舟求剑,死板教条,故大多不效。现代更有一批东郭先生们打着宏扬国粹振兴中医的幌子、也大谈《皇帝内经》,周易八卦等等如此云。干什么呢?沽名钓誉!听说外国人也在研究中国文化,中医的神奇疗效。洋人已知道西医西药的不合人类生理的规律。便觉有利可图,准备钻营,捞上一把。
    查一下历史,有很多古代大名医从小身体素质差,所以才努力从事医学事业,先救自己,实践经验,再救别人,深知病人之痛苦。故有久病成良医之说!唯实践能出真知;伟大导师毛泽东说: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亲口尝一尝,才能说出其味,那才是真的!神农氏尝百草而救世人,才著有神农本草经,述药性天然无诈;孙思邈尝百药而成真人,有药王之号;李时珍辛苦一生、亲自采挖整理,著作本草纲目,流传百世,若大功德!长沙太守张仲景做官之余,透察民之疾苦,通晓三皇精义,著出千古不朽《伤寒论》等,有仲祖张长沙之称。更有数不清古医大德们的治学精神,哪一位不是可歌可泣,哪一位不是才华横溢,哪一位不是发大愿救百姓于苦海的“活菩萨”!难道他们都是满脑子经济观念,商品意识吗?
当今世道、生态污染极为严重,西医科学又如此发达,但正应古训: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人们喜好西医药的直观快捷而放弃中医药的稳妥缓慢并有针对性的个性理疗。为了简单省事,把身体搞得很不符合生物本性,而远离了自然规道!
    中医,就是中医;河南话:中不中?中!不偏不倚-----按人天感应,生物节律。【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讲的明确;<生气通天论>讲的形象;<四时调神论>讲的具体;<移精变气论>讲的神奇……..等等,不一而论。现代学者无不夸夸其谈,如数家珍,吾便无须赘言了。
    说实际话,官方对中医的文化推行并不是很积极主动地!在很多领域里只是张扬形势而已。朱老夫子[治家格言]曾言“应未雨而稠缪,勿临渴而掘井”国家有关领导们也应引以为戒,防患于未然!最近几年因天灾疫情的缘故才有所重视;然而除那些空头专家学者权威有条件可以长篇大论讲坛外,中医药研究机构,老中医,民间老药农,只能用真知在默默地为人类服务,而谁能让他们登大雅之堂讲实践经验呢?
是谁提出了从源头抓起、从我做起这个口号呢?源头在哪?中国文化源头在哪?中医药文化源头在哪?
    中国文化----当然在中国,几千年啦!
    古代中国在哪?上古的中国不是中原吗?
    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源地不是在河洛发源地带吗?
    中国的华夏三宝不是周易、内经与本草吗?
   
    人类从诞生开始不是先吃百草、野生物吗?
    中医药不是包括:粮食,瓜果,菜蔬、野草、动物矿物质吗?中医难道不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吗?
    当文字未形成的远古时候,人类就有伏食疗疾的概念——即药疗文化啦!还用考证吗?还用争辩吗?而那些恶毒攻击中医药学说的“假洋鬼子”们不是吃五谷菜蔬而用化学试剂克隆长大呢?
    故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还有什么疑议吗?某些个别臭洋专家们!烂学者们!鸟博士们!吃饱闲着无事干,喋喋不休地搞什么学术考察、论文、争执,故弄玄虚,搞繁琐文化,瘴人眼目,误人子弟,误人时间生命,大量耗散自己和别人精力、甚至国家人民的财力!罪恶极大,应当二次进牛棚吃草,才知道中国文化源头在哪里!
             当归方寸地,                   独活人世间.
    中原河洛地,八百里伏牛山区!才真正是中华古典文化的诞生地;几千年中华文明摇篮;那里有咆哮的黄河;洛河神奇的传说;有八百里伏牛山原始生态的巍峨山脉;有一岭连通三江(长江、黄河、淮河)大中华流域文化的特殊地段;(在嵩县车村乡天桥沟,分水岭,南天门、葫芦峪);有美猴王诞生的花果山、水廉洞;有伏羲氏画八卦,文王写周易经书卦象的根据地九皋鹤鸣山;有大禹治水三涂誓师大会的旧址;有中国上古首届“国务院总理”伊尹的诞生地;有九朝古都的洛阳;有名扬海内外的洛阳牡丹;有唐三藏的故居;有二程的故里;有源头活水的古迹;有中华武魂的发源地嵩山少林寺;有黄帝战蚩尤用的河图,洛书文化诞生地;有太上老君的师父祖始的得道三清圣地;更有现代奇迹——嵩县天池山天造毛泽东仰卧石像,老子天生自然像,天书在大山上的“公心”二字!有启功题的“人间最美的地方白云山境”赞美辞!等等,予西伏牛山区,中原山脉,原始生态区,国家探宝队早在五十年代考察出的中原一千多味真正的中草药,有特异的疗效。晏子尚道:“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叶徒相似,其味不同,何也?水土异也!”站到中原角度看中国的中药产地,用后天八卦分八方定位,各有其特色和别称:东方所产地道药物:江浙如浙贝母;东南方如福建的泽泻(建夕);南方如广东广西的木香、沉香等;西南方如云南的云南白药,肉桂;四川的川芎,川乌等药;西方西藏的藏红花药,雪莲;西北新疆的天山雪莲;甘肃的甘草;宁夏的枸杞;北方山西的上党参;内蒙的肉苁蓉;东北有出名的辽五味,高丽参;东西南北各产当地名贵,因地理环境,亦都有些偏胜之嫌,唯我中原中央土,四季分明,囊括东西南北气候,生态环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且本性平和,有土德包藏之机,例如伏牛山区产的柴胡,金钗石斛,嵩贝,鸡头黄精,牛膝,山药,生地,何首乌等称地道中药真当之无愧!  
    下面专门就嵩县柴胡一味中草药我来侃一侃,嵩县柴胡,旧称嵩胡,名扬海内外!【神农本草经】论柴胡药性:气味苦、平,无毒。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按∶经文不言发汗,仲圣用至八两之多,可知性纯,不妨多服,功缓 必须重用也。)
    叶天士曰∶柴胡气平,禀天中正之气。味苦无毒,得地炎上之火味。专入胆经;胆者,中正之官,相火之府;所以独入足少阳胆经,气味轻升,阴中之阳,乃少阳也。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 ,心腹肠胃,五脏六腑也。脏腑共十二经,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散又借少阳胆为生发之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少阳经行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之邪气也。春气一至,万物俱新。柴胡得天地春升之性,入少阳以生气血,故主推陈致新也。久服清气上行,则阳气日强,所以轻身。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奉,所以明目。清气上行,则阴气下降,所以益精。精者,阴气之英华也。
   又,清大医卢敬之【脉学指南】指出:胆主十一藏升降;“肝和胆相表里,胆者中精之府也。决断出焉。诸阴阳二经皆以脉络相达互为本标中气,惟胆则附于肝之内尤为切近,乃木中之火,故胆汁最苦,曰中精之府者。中谓中焦,言中焦精气之所出也,经曰:火热在上,寒气在下,湿气在中央,大游行期间,即三焦之谓也。心为火居上,肾属水在下,脾为湿土居中央,胆与肝同居于中焦三焦属火,胆又为木中之火,肝属木,木火同宫,即空中有火丽木则明之义,肝秉风木之气化,故三焦之火乃游行之火也,且木来生火,肝木为胆火之源,火去生土,胆火为脾土之母,人口苦为胆病,火盛脾燥之明徵也。中焦功用多出于胆,故为中精之府、决断出焉者,胆,担也,胆汁足则中焦气盛,心肝皆盛,木火通明勇于担当而能决断也。”
    胆者,丹也!洛阳为中洲之府,九朝古都,九转丹成之像!伏牛山中土高隆崛起。牛者,子午流注十二时,丑时肝经通。故今年六十纳音己丑,己者,中央戊己土,己为静土伏牛山……中华医道文化的发源不在我大中原而在他西原南原乎?
   
  ( 近几年,嵩县已被国家列入柴胡重点生产基地。但本地政府只流于形式,没多大产量:倒是个别人雄心勃勃,搞了万亩生产实验,但不很成功。我想若有真心人看了这篇文章后,将有何感想呢?)     

         有对联为证:
                    柴胡液理肝胆激清荡浊功在当今,
                    逐瘀汤净血腑推陈出新益壮盛世。
                               勿庸致疑!!!
                那么真正的中医药文化、中华几千年文明文化是否当诞生于中原地   呢?                  
          金木水火土生克制化,
          东西南北中源头崛起。
      

   医道大矣哉,非学博天人,非理穷幽秘,非传得异人,则不可以谈医。甚矣!医道之大而难也!                    

                                                  09  5   21               

                                            公元二零零九年写于洛阳嵩县,
                                                         
                                                           东方心元
[sup] [/sup]

-=-=-=-=- 以下内容由 东方心元2009年05月29日 01:35pm 时添加 -=-=-=-=-
回九楼:中医的路在何方,......。?
可以喝点柴胡,再喝点,再喝点!再看新浪------东方心元博客,看缘吧!

              伏牛山  老柴胡言
3
发表于 2009-5-26 20:42:17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这篇文章,论坛初发,如果可以的话,通过帖子形式,向“中医文化大家谈”栏目投稿。
                          纯中医辨
                              
                          黄开泰
   
“纯中医”的提出,是想把搞中西医结合和中西医汇通的,和辨证论治的中医,区别开来。其实,这种区别,毫无意义。不管什么学科,经典的、新兴的,没有理论逻辑的一致性,不可能存在。“纯中医”的提法,表示我们已经迷茫,反映了中医业界和学界的逻辑混乱,。
  相对而言,学科理论体系,都具有单纯性,只有逻辑思维的单纯,才能够条理化,才具有学科实践效应。没有条理化的思维,是无效思维,实践缺乏目的性。我们的物理实验,我们的模具生产,只有遵循物理的逻辑方法,遵循机械标准规范,才能进行。
   虽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可以借鉴其它,可以仿效别人,但借鉴来的东西,需要进行学科逻辑的处理,仿效的东西,需要“本土化”。如果它山之石不是用来攻玉,而是混入玉中,结果怎样?不能保证自己,不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区别,以为张三穿西装,李四也穿西装,张三就等于李四,把技术上的综合运用,当成理论本体上的融合,不是本体理论的崩溃,就是思维效应的降低。中医走到今天,陷入深深的危局之中,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中西医结合和中西医汇通,是把西医当成攻玉之石呢,还是混入玉中之石?
   有了中西医结合、中西医汇通,中医为什么没有发展?为什么中医自己,相反有人怀疑辨证论治?为什么学院的中西医理论各占一半,淡化经典理论的教育,没有培养出能够传承中医的人才队伍?中西医结合、中西医汇通代表了中医的发展方向,中医就不应该出现今天这样的危局。
  把中西医的差异性,停留在可以感知的疾病现象层面,强调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以为这样的中医,就是现代中医。中西医的结合或者汇通,不是这样的简单,现代中医不是这样浅薄。辨证论治临床收集症状群,其中就包含了西医的所有实验室检查结果,包含了利用西医所有诊察手段,但这样得到的东西,属于“观其脉症”,是疾病现象,没有经过寒热虚实等病机的逻辑分析,不具备证明中医证候病机性质的证据意义。
  现在不少中医,把西医手段获得的东西,也象西医那样,当成证候的临床证据。患者血压超过140/90mmhg,就是高血压病,诊断就成立,超过140/90mmhg就是高血压病的临床证据,只要我们用降压药-化学的、中药提纯的,都符合西医规范。中医也需要收集血压,但是,当我们面对超过140/90mmhg时,不能直接地给出病机结论,必须“无失气宜”地,结合其它临床症状,进行一番“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的逻辑思辨,超过140/90mmhg的血压,才可能转化为证据,但这样的证据,是风邪困表,需要用葛根类,还是厥阴寒逆,需要吴茱萸汤,还是内伤气虚,应当用补益,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是个体化的,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个个相同的标准。我们不能因为按照西医药理逻辑研究,葛根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就把高血压的病机统一起来,治法规范起来,不“无失气宜”地辨症求机了。
  无论多么具有普适性的理论,中医从来就不把它作为制造产品的模具,个体化的证候病机意义,离开实事求是地“各司其属”、“知犯何逆”,可靠性就很成问题。黄芪降压,降元气亏虚之高血压;葛根降压,降邪困肌表之高血压;附子也降压,降阳虚内寒之高血压;天麻降压,降肝阳上亢之高血压,辨证论治,不落实到元气亏虚、邪困肌表、阳虚内寒、肝阳上亢等病机性质上,超过140/90mmhg的血压值,就没有任何的证明证候病机性质的临床证据作用。
  张锡纯有镇肝熄风汤,有建瓴汤,但如果没有辨证候病机的具体性质,肝阳上亢、肝阴亏损之轻重不明,气血逆乱、心神不宁的差异不别,该用镇肝熄风汤却用建瓴汤,该用建瓴汤却用镇肝熄风汤,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吗?张锡纯用阿司匹林,仅仅是一种借用,而且是纳入中医病机逻辑的借用。《医学衷中参西录》:阿司匹林“发汗力甚猛,外感可汗解者,用之发汗可愈”,可以代替“凉解汤”,“清解汤”,不能代替“寒解汤”。张锡纯没有因为阿司匹林解热镇静,就不辨寒热,不分温病伤寒,不是一见发热就用阿司匹林,而是突出了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病机逻辑对应,体现了中医理论对临床思维的制约。
  辨证论治特别反对用一般取代个别,用普遍取代特殊,基本原则是,运用一般的理论规律(谨守病机),走向个别的特殊实在(知犯何逆),落实到临床证候病机上去,强调一般和个别的临床统一。没有单值的中医理论逻辑联系,没有病机原则的逻辑规范,我们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学科的逻辑需要单值化,需要纯,不纯,我们根本无法获得临床证据,因为不纯,疾病本质的性质都不能确定,又如何明白证明本质的证据呢。无论什么样的证据,哪怕是同一个事物,在不同学科条件下,它不可能同时证明不同性质的学科本质。
   刀放在法庭上,是作为杀人证据使用的,放在厨房,是作为切菜工具使用的。证据的本质证明,和学科逻辑相一致,具有单一性特征,我们在法庭上,非要论证刀的切菜功用,在厨房里,非要论证刀的杀人方式,只能说大脑有问题,连刀的证据意义的时空背景、逻辑关系都搞不清楚。当然,把法庭改变为厨房,厨师的技术,可以展示刀的切菜功用;把厨房变成法庭,律师侦探的逻辑思维,可以论证刀为凶器,但你先要是律师侦探,先要是厨师。没有这样的逻辑制约,刀没有证据意义。
  西医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手段,在西医逻辑,可以直接作为证据,这具有合理性,然而,要作为中医的临床证据,就需要将医疗仪器收集的所有疾病现象,象张锡纯那样,纳入中医的理论空间,进行逻辑一致性的思维加工,“谨候气宜”、“三因制宜”,随机辨症,吻合中医思维的逻辑规范,才能成为证明中医疾病本质的临床证据。
   各种各样的西医检查,为中医提供了很好的收集疾病现象的手段,但这只是中医“观其脉症”的补充,不能和病机直接等同,更不能把这样形成的西医本质,和中医病机划等号,象西医那样,直接上升为临床证据。试想,不管寒热虚实,无论外感内伤,凡超过140/90mmhg的血压,我们都以理血为本,都用葛根,不犯虚虚实实的错误,不发生“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才怪。
  理论为体,临床为用,面对同一疾病,我们可以根据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病理对应药理的方法,综合治疗,对于某些疾病,确实可以提高疗效,但这是技术层面的综合应用,不是理论层面的相互结合。辨证论治必须保持辨证论治的逻辑联系,形成吻合病机原则的证据链,中医技术才是有效的,同理,西医也必须具备病理对应药理的逻辑联系。
   把技术层面的综合运用,混同于理论层面的逻辑方法,就会发生逻辑错位,导致临床问题的发生。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把中药中的药理成分分析出来,提纯出来,形成某种制剂,规范地用于西医的病,改善西医的病理,是遵循西医的逻辑,把自己当成了为西医临床提供新药的“制药公司”。“制药公司”按照这样的逻辑方式,制造出来的药物,已经演变为西药,不可避免地和其它西药一样,具有毒副作用,而且必须遵循病理对应药理的逻辑,按病用药。
   有其病,就用其药,高血压葛根,冠心病丹参,感冒清开灵,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临床问题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在逻辑方法上找找原因。遗憾的是,现在的我们,太过于实用主义了,思维止步于技术层面的综合,忽视了理论逻辑的学科区别,不讲疾病本质的中西医差异,把技术的综合运用,当成学科理论的逻辑联结,将西医的临床证据,直接等同于中医。把清营凉血-安宫牛黄丸的衍生剂当成外感邪在卫分、气分的治疗方法,不引邪深入,郁结体内,形成后患吗?现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通讯
邮编:621900   家庭住址   四川绵阳市游仙区绵山路64号科学城九区24幢1603号   
工作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医院中医科  电话:(0816)2485824(门诊部)               
姓名:黄开泰 E-mail:  huangkaitai@sina.com
4
发表于 2009-5-26 20:54:33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5/26 08:55pm 第 1 次编辑]


黄先生可以将征文以主帖的方式发在本版(医文书画)的“中医文化大家谈”专题里,以便于论坛会员阅览及报社编辑同志的挑选。
5
发表于 2009-5-26 21:25:40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谢谢陈总版主的指教!

-=-=-=-=- 以下内容由 壶中人2009年05月26日 09:41pm 时添加 -=-=-=-=-
不知道怎么回事,当成主贴,发了几次,发不出去,只有以后再说了。
6
发表于 2009-5-27 01:31:04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27 01:33am 第 1 次编辑]

告黄先生:
遵先生意愿,已办!
7
发表于 2009-5-27 11:05:28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你这网太窝囊,乱七八糟!

-=-=-=-=- 以下内容由 东方心元2009年05月28日 10:33am 时添加 -=-=-=-=-
编辑,我发的图片都到哪了?
8
发表于 2009-5-27 21:56:37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5/27 01:31am 发表的内容:
告黄先生:
遵先生意愿,已办!
谢谢先生,我很笨,网上玩不转,先生的帮助,真的衷心感谢!

-=-=-=-=- 以下内容由 壶中人2009年05月27日 10:02pm 时添加 -=-=-=-=-
这几年,我不务正业,对证概念研究的文化原因做了一些思考,如果可能,我将作进一步修改,但太长,至少五万字以上,能否有用,心里没底。改好以后,是否也可以用主贴方式投稿?
9
发表于 2009-5-28 18:19:29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胡编乱造,中国民间中医得不到保护、象水失去了源泉,大量比国宝更珍贵的秘方  验方都无奈烧掉了,很多民间中医被执业医师法整死完了,实在是中国之痛,中医之痛,民间中医得不到保护和重视从何说起中医的发展?我国的中医学再这样下去已将走向灭绝,现在不要说中医的发展先看看中医的路在何方,......。
10
发表于 2009-5-28 18:28:28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下面引用由东方心元2009/05/27 11:05am 发表的内容:
你这网太窝囊,乱七八糟!-=-=-=-=- 以下内容由 东方心元 在 2009年05月28日 10:33am 时添加 -=-=-=-=-
编辑,我发的图片都到哪了?

没见到先生发上来的图片,是不是操作没成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5 18:06 , Processed in 0.0581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