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对联规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23 19:4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楹联的写法,就一般情况而言,
   一是要注意楹联的思想性,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
   二是要有针对性,即撰写、张贴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
特点等等,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三是要有文学性,即要注意炼字度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楹联无文采,则索
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
   四是要和“横批”有机地结合起来,横批是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画龙点睛地突出
楹联的中心思想,对楹联的内容起着补充和烘托作用。
  格律诗对楹联的影响颇大,某些楹联,实际上就是从格律诗中派生出来的,因此,传统
的或说是正统的楹联写作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与格律诗极为类似的格局和程式。这种传统的
格局和程式,有比较严格的格律要求,主要表现在声韵、平仄和对仗三个方面。对此,中华
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中,作了系统的归纳。现摘录如下: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
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
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
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
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
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
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
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
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
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
““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
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
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
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
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5 17:05 , Processed in 0.0480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