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江南鼻祖 梅里遗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9-10 06:4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锡,位于风景优美的太湖之滨,是一座既古老而又新兴的“江南名城”。早在三千二百多年前,吴泰伯从陕西吴山来到江南这块丰腴的土地定居开发,建树了卓越功绩。
  相传,商末陕西歧山周太王古公 父(约公元前十二世纪),生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贤能,周太王欲立三子季历为主,以传其子姬昌,泰伯为成全父意,遂托为父采药治病,携弟促雍,来到陕西吴山,建立“勾吴”氏族小国。不久太王病逝,泰伯与仲雍归赴治丧,丧毕仍回吴山。后为摆脱季札的纠缠,便与仲雍举族南迁,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锡东梅村镇一带)。
周国由季历执政,整饬国政,征伐戎狄,扩大领地,遭忌于商朝,被商暗害而死。王位便由其子姬昌(即周文王)继任。后文王薨,武王继位,遂有天下,史称泰伯“三以天下让”。
  泰伯来到梅里,“断发纹身,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即截短了头发,身上画了龙纹)(《吴越春秋》),团结土著居民,开辟荆蛮之地,广为传播黄河流域先进的科学文化和耕作技术,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开凿了横贯无锡东乡的第一条人造运河——伯渎港,和数条支流、河浜,至今无锡人民仍享其舟楫之利、排灌之便。泰伯还教民种桑养蚕,饲养鸡鸭猪羊,使江南一带的生产更加发达,“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吴越春秋·吴泰伯传》)泰伯还和江南人民,改“搭棚作窝”为建村立巷。至今梅村还留有“荆村”、“蛮巷”的遗名。
吴泰伯把中原文化同当地原有的文化相融合,创造灿烂的勾吴文化(亦称东南文化),“东南礼乐,实始基焉”。无锡梅里,也就是添文化的发祥地。泰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史记》卷卅一《吴太伯世家第一》)。于是,江南第一个国家雏形开始形成,世称“勾吴”国,开创了吴国六百多年的历史。
  其时,“当殷之末,中国侯王数用兵”,一度威胁到长江以南。泰伯恐祸及荆蛮,乃效古公所筑歧周故城之制便率领当地群众,在梅里筑起了一座土城,名为吴城,又名泰伯城,“周三里二百步,外廓三十余里,在吴西北隅,曰故吴墟”《舆地记》。城内还建造宫室住宅,开凿水井,“人民皆耕田其中”,安居乐业。
泰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周灭商后,封仲雍后代周章为吴君,建吴国。自此:“自泰伯至王辽二十三君,皆都无锡梅里”,至吴王光(阖闾)才迁去姑苏。(一说公元前560年诸樊迁都吴城)。约公元前116年,司马迁20岁时见过泰伯城。
  泰伯三让天下,开发江南的功德,一直为后人所崇敬,尊他为“让王”。《论语·泰伯》篇云:“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史记》列泰伯为“世家第一”。东汉永兴二年(154),桓帝敕令即宅为祠,始建泰伯庙。相传,泰伯生于农历正月初九,卒于三月初五。无锡百姓每逢这两个日子,分别在梅村泰伯庙和鸿山泰伯墓举行盛大的集会,隆重纪念这位“至德无上”的“让王”。数千年来,“岁时致祭奉祀,历代不废”。
  每逢春秋佳节,一些帝王将相均到泰伯庙、墓凭吊、拜遏。为历代朝野文人学士,留下的诗文,有记载的不下三百首之多。
建国以后,尤其从1975年起,前来无锡梅村、鸿声等乡镇朝谒吴泰伯,考察吴文化的,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联合国有关国际组织的官员、专家近6000名,以及众多的海外吴氏后裔。
  现在,这两处古迹,均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梅里泰伯的故事和种种传说,有名有因有地可寻的不下数十。如位于梅村镇西南陶更上村前的一条河浜,因泰伯出外打猎,骑马渡过此河,故谓“皇渡河”。在陈更上村背后,有一条东西横向的小河浜,因泰伯的坐骑曾渡过此处,就名“马渡浜”。
  在梅村镇西南三华里许的一条河浜,因葬了泰伯坐骑之马口铁,故名“龙金衔”,“衔”和“沿”同音。在镇南三华里处,有一丘土墩,形似官帽,谓泰伯路过这里纱帽被风吹落之处,又说是泰伯纱帽埋葬之地,故称“纱帽丘”。
  离梅村西南二华里一个小村子,据说是泰伯坐骑死后葬身之地,称“尸骨坝”。后因施姓人居住该村,改名这“施家坝”。在梅村西二华里的一条河浜,因泰伯的马夫在这里洗过澡,而命名“马夫浜”,又说是马夫淹死在这条河浜里故名。
在梅村镇西南四华里许,有一占地两市亩、高约十多米的土墩,谓泰伯与民筑之“文台”。每年春播第一天,泰伯就登台庆典,检臣民,预祝年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阖闾迁都姑苏,亦筑一台仍名“文台”,,这里的文台逐渐荒芜,遂称“故文台”。
  位梅村区北五华里许的皇山西坡泰伯墓东侧的山顶上,有四角亭子一座。谓泰伯在此遥望常熟虞山二弟仲雍之处,故名“望虞亭”。
  其它又如《无锡县志》、《梅里志》等史志所记载可佐证的如:位于无锡清名桥东南,泰伯率众开凿伯渎港与运河汇流处的一座砖砌拱桥“伯渎桥”。位梅村泰伯庙左后方,横垮伯渎河的“至德桥”。离梅村东三华里许,在鸿声乡境内石砌的“三让桥”。以及泰伯死后,百姓披麻戴孝,把灵柩运往皇山路过的“皇渎浜”、“祭王墩”、“路径沿”、“王宅弄”等等,无不是后人对泰伯“让王”美德的纪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5 22:17 , Processed in 0.1042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