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鸿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5-17 13:34:56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Lwpang:有些不同意杨大夫的意见,难道从事生产性的就不能算知识分子,只有研究人员才是?医生大多数是从事生产性工作的,即使三级甲等的附属医院也是如此,即使医疗水平最发达的美国医院也是如此,但是这种生产的前提就是生产者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不仅有面的要求,还有深度的要求,例如专科医师。当病情不明朗的时候,更不可能一推了事,而是要通过鉴别诊断,为下一个专科的工作做好准备。在治疗中,对知识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内科医生对生理、药理的理解需要多少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啊,外科医生对手术指证的衡量,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的处理难道真象照搬照套似的那么简单?要真是这样,那还会有纠纷啊。这些医事的“产品”即疾病的康复是凝集着每个参与者的知识和研究,而不独是诊疗常规之功,甚至与之无甚关系。有时候诊疗常规简直给实习生看还太简单(举例:上海市卫生局的外科诊疗常规,客气一点就不称它为狗屎了),照这里边的做的确不太需要动脑筋,也省事,可临床医生在实践过程中有多少人是以此为参考的呢,恐怕实习生是不太看的吧。而搞研究的呢,可以说在中国的医院里,如果要谈创造性的话,有几个真正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的突破是原创的呢(当然还是有的)。失败的实验室人员难道就列于知识分子队外了?这样算来,中国医学界知识分子就屈指可数了。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医生的生产到底在知识档次上有什么不同要求呢?其实研究和临床是知识在实践中的两个不同侧面,互相出题,互相促进,研究为临床所用之后,知识就为人类服务了。知识分子的是与否,不看工种,不看学历,只看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拥有知识并以此为主要的劳动方式,就是知识分子。
Hanyun:看了杨先生的高论,才知道自己不是知识分子。为自己悲哀下!也才知道为什么自己不清高。哈哈。
piao_100000:我常常跟开玩笑说:我们是知识 分母。实际上不在于你是知识分子或知识分母,而在于你做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
Wwpwzh:我也是医生,知道为什么自己不清高。不是知识分子
Wwpwzh:祝大家过年好,不要贬低自己。不知大家看了有何感想
lzs1995:知识分子的定义是什么?老杨应该先把这点明确!!!!!!否则美国的医生基本学历是博士,按照老杨的观点,博士大部分也不是知识分子啦.哈哈哈哈哈,我忍不住笑了.笑他啥好呢?!
Whitewolf:其实,是或不是知识分子真的不重要。关键是把医生这个职业定位在社会的哪一档次的问题!杨先生的理论大有将大部分(基层医院)医生“安抚“之嫌。是不是让这些医生懂得 “自己是蓝领”,就不要为自己的待遇和地位叫不平了!鄙人观点有不同。对一个社会来说,某个的职业经济收入应与取得这个职业资格所需的成本、劳动过程中的付出以及这种职业的风险决定。这极象经济规律里面的:在一定时间内,卖苹果的多了,利润不高,苹果商自然会转向卖梨子,否则,商人会挨饿的。中国的现状是政府和社会联合来 “打击”医生,这使本来就缺人的行业更是雪上加霜。有好多医生去买药、买器械了!!!医生是多么崇高的职业呀!难道这不是一种悲哀?
wang200473:杨鸿智是一个医学界的大骗子
杨鸿智 男 1945年生 ***员 北京人  大学本科 副主任医
1970—— 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
1970——1974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内科
1974——1980 陕西省米脂县石沟公社医院
1980—— 调到石家庄河北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内科
1980——1982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科进修
1982——1983 河北医学院附属四院儿科
1983——1984 河北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1984——1990 河北省卫生厅科教处,分管医学教育,主任科员
1990——1992 受省委组织部指派,下乡挂职锻炼
任承德地区兴隆县卫生局副局长
1992——1995 河北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5——1999 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地段医院内科主任
1999—— 退休
2002——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杨鸿智从初中二年级开始自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到1964年进入北医时已经具有成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1965年杨鸿智就提出:知识创造价值,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管理创造价值,对资本家不能全盘否定。这样,杨鸿智在***前就被打成“为资本家翻案、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翻案”的反动学生,***开始后,他一直是北医重点批斗对象,1970年毕业时不能按时分配,直到1979年两个凡是结束后,他才得到平反。这段历史表明他很早就具有商品经济意识,特别是具有知识经济的意识。这是现代管理的思想基础。因为***原因,杨鸿智不能顺利走上业务专家的道路,(恢复研究生招生时,他还没有平反)但是,他在***中与极左思潮斗争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和高超的辩证法水平至今仍得到北医人的好评和尊重。
纯粹是一个不学无数的北大败类,是一个官迷和走狗.别听他胡勒。
杨鸿智:非常感谢这位朋友对我个人的宣传。我并不以自己的经历为耻辱,所以我把我的简历放在网上,准备提供给关心我的朋友。但是,我也不想宣传自己,所以在有些朋友想在个人出身方面打击我时,我并未主动说明自己的身份。这位朋友说我是北大的败类,我想,他肯定不是北大的人(北医的人)。也许他有机会补上这个学历时,才有资格说这个话。真希望这位朋友能够在具体的科学知识方面提出问题,表现自己的才能,不要在骂人中浪费自己的宝贵生命。
wang200473:小杨同志,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华佗是几年制,李时珍是几年制,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可以了,你把知识分子的定义反毛主席尔定,是不是,你在***时被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够呢,还是你认为你比毛主席nb呢.
杨鸿智:在这样严肃的科学论坛中能够见到这样混乱的思想和这样粗鲁的语言,实在无法评论.应了北京人的那句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无言以对,到此为止吧!
(几个小时以后,wang200473在我的《后现代理论医学》文章后面写道:)
wang200473:我逐渐接受了后现代的理论,太精辟了,太深奥了,那里可以买到你的专著呢?我要好好学学。
杨鸿智:几个小时的时间就从漫骂变成拥护,是否太快了?是混乱思想的又一个表现形式?还是在对我进行讽刺?总之是无言以对。再见吧!
叮当猫:我们需要讨论研究,不需要人生攻击.反对粗鲁的言语!对杨老的高论还是有点疑惑,知识的多少难道就是说一定要以什么为起点吗?我想说的是:某个人可能没有经历学历教育,可是他在某一个领域确实有很了不起的成就,不一定电子,介入等高科技的算是知识吧.难道他就不能算做一个知识分子了?现在做医生真的合了一句话是:做到老学到老,我想很多临床的医生一辈子都是在不断进取和学习的,难道你就否认一大群人吗?很多人在他的一生中都有别人不能企及的一部分,所以就有让别人学习的动机,值得人家学习的知识,难道只有象杨振宁这样的人物才可以叫知识分子吗?我只是对你区别知识分子的界限的感觉比较模糊!
杨鸿智:实际上没有人非要给一个人鉴定是否是知识分子。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这里说的主要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要求,用什么标准要求自己,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是没有权力干涉的。另一方面,客观地说,市场经济也确实在不断地改变对知识分子的要求。从就业角度讲。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从国产博士到海归博士。最近《健康报》有一篇文章已经提出再从国外引进人才时,要双博士了。不考虑知识的更新,不考虑市场的变化需要,只想保留一个知识分子的名称有什么用呢?知识分子的标准是一个动态标准,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我的意思是要大家能够有不断进步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变成孔乙己式的知识分子。
wang200473:知识分子的名称是很重要的,邓小平主席说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杨院长极力说我们不是知识分子,就等于说可以明证言顺的对医生群体不尊重,对广大的战斗在医疗战线的辛辛苦苦的医生不尊重,你的理论从跟本上违背了毛主席的医疗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原则,你在本版的大论,我已经拜读,其中有一篇机械论的竟然开头提出西医都不配称做人,这就是你对医生的尊重吗,依据你的理论我也可以论证你也不是知识分子,教师不也是把国家发的教材讲授给学生吗,依照你的理论他们也没有创造发明,是不是也不是知识分子?你也是老师教出来的,依据鸡生蛋,蛋生鸡的理论,你的老师都不是知识分子,你也不可能是知识分之,你都不是知识分之还和我们讨论我们是不是知识分之,不是太可笑了吗?我把你的简历转发,没有对你的个人攻击的意思,是想大家不要相信你的理论,提出一个理论是要有很深的理论基础的,不是想一出是一出的。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灭一国,现在正是医疗改革的重要时期,你的后现代理论如果被国家采纳,我们的医疗基础就会动摇,没有广大的战斗在一线的医疗工作者,我们国家就不可能以现在的有限的经济基础来达到有些发达国家也达不到的医疗服务水平,我一再引数毛主席的话,我认为他的话有哲学家的逻辑,你怎么能说毛主席的话思想混乱和粗鲁呢?毛主席是中国乃至世界都少有的先哲,他的话不但现在,就是再过一千年,也有他合乎哲理的一面,请你不要再对他的理论提出质疑。
杨鸿智:<西医都不配称做人,小杨你咋能骂呢?<西医都不配称做人>这句话是《博客中国 -> 博客论坛 -> 哲学与心理》上的<菠萝菠萝蜜>网友说的话,不是我说的.wang200473 朋友连是谁说了什么话都没有搞清楚.这是犯了一个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的错误.连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都搞不清楚的人,怎么进行非线性长程关联的复杂科学问题的讨论呢?思想这样混乱如何让人相信你的话是有科学性的呢?你在我的《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后面发帖说:“我逐渐接受了后现代的理论,太精辟了,太深奥了,那里可以买到你的专著呢,我要好好学学”.我当时就回答说:“几个小时的时间就从漫骂变成拥护,是否太快了?是混乱思想的又一个表现形式?还是在对我进行讽刺?总之是无言以对.再见吧!”现在,我已经不想与你说什么理论的东西,只想说一点文字方面的事情:你的帖字错子比较多,标点符号用的也太单调。如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改进,大家读你的文章会有更大的兴趣。
wang200473:我们要好好学习你的理论,该理论初听是胡说八道,仔细想想挺有道理.我把我的发言改了,不要见怪.
杨鸿智: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非常欢迎。我当然不会见怪。
Zhengwl:杨先生似乎是搞纯理论研究的,对医学行业需要多多观察研究。
theparty:杨老师,谢谢你。给了我一个警世,我将尽量去做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负责,对病人负责。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5-17 13:37:09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15篇  学习态度(3)— 学习的目的是创新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学习,按其原有的字面的意思,当然是学习前人已经创造的知识,就是把已有的知识装进自己的头脑中去,这个过程如同向计算机中输入资料的过程。资料输入的量的多少,是评价一个人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标准,然而,这种学习方法,其最高结果是什么呢?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达到前人已经达到的水平。能做到这一水平,已经是很好的,但是,正如前面第一个问题中所讲的,这其中没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作到这一点,只能算个“白领工人”水平,还不够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真正的研究人员,专家的水平,而这个创造性脑力劳动的标准就是突破旧知识的束缚,进行“创新”性质的脑力劳动,继承旧知识,和创新新知识两者的关系是什么?许多人认为创新很神秘,好象天上掉馅饼,不知从何下手。我们这里所要指出的是:①新知识以旧知识为基础的,不可能脱离旧知识,所以,要想实现创新,首先要学习、继承、掌握好旧知识,掌握旧知识的过程,就是通常大家所知道的被动学习的过程。但是,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完全、彻底的被动学习,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达到旧知识领域中的最高水平,而不会出现创新。这就引出我们要说的第②个问题。我们对旧知识抱着什么态度的问题。和我们学习旧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对旧知识的态度是,以为旧知识已经非常高级,非常现代,对旧知识非常崇拜,对旧知识领域的专家非常崇拜,以那样的权威梦寐以求——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学习的最后结果,当然是旧知识的继承人,你当权威的理想会实现,一但头脑中灌满了旧知识,你当然就是旧知识领域的权威。这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我们首先在学习之前,就不知道,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差别,不知道知识会老化,知识会变旧,旧知识会被新知识代替,而这个知识老化、新知识必将取代旧知识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事实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思想产生,即:旧知识,不论现在看起来多么高级,多么现代,它肯定有缺点、有漏洞,还能再发展,否则,它怎么会被新知识代替呢?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在学习旧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不会完全平静,不会真正专心一意,我们就会时刻注意发现旧知识的缺点和不足在什么地方——既然旧知识,客观上是有缺点的,那么这些缺点一定会被有心人发现,那么当你发现了这些缺点,同时,你也就有了一个比旧知识进步的新的想法,要不然,你怎么会发现旧知识的缺点呢?到了这个阶段,学习即告结束,这时,你已经掌握了旧知识,而且还发现了它的缺点与不足,下一步你会专门研究这个缺点,完善你自己的新想法,一旦这个工作完成,你的一套比较成熟的新知识就出现了。总之,很简单,同样是学习,有两种态度,两种目的,两种方法。抱着创新目的的人他的方法就是一边学习旧知识,一边给旧知识挑毛病。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所要提倡的学习方法。
《论坛反应与交流》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论坛>脊柱论坛》
孤帆远影 :我同意,顶一下~~
《天一健康论坛 → 天一健康论坛 → 求医问药》
清茶:喂,你在这里上课吗?让你不回帖!!让你禽流感!!!
杨鸿智:为了不禽流感,我还是回帖吧!什么形式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为了交流知识
《潜科学论坛》
lu :不错
《天涯虚拟社区>科学论坛》
papatu:我们寝室就有个同学搞组织工程的,她主要研究用干细胞诱导分化形成血管。医学对干细胞的了解虽然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仍然不很充分。诱导干细胞分化成正常组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一是诱导因子,一些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二是有效的支架,例如受到破坏的肝脏,在修复时不能形成正常的肝小叶,即使再生也是个肝硬化的肝。组织工程是非常热门的前沿医学,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和财力物力人力支持研究,只要是医学界的人就会知道一些组织工程的原理,原理并不复杂,但难的是实现,不是说几句话,吹几句玄的就能实现的。
杨鸿智:组织工程方法是典型的机械论方法。它把干细胞从体内自己原来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再给它制造一个人为的生长环境。系统论思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事物都是它自己环境的产物。离开这个环境,就不可能有这个事物。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科学家想人为制造一个干细胞所需要的环境,并且认为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实在是太高地估计了我们自己。这实际上就是要首先人工制造一个“人”,然后再让这个“人”去制造干细胞。说到这里应该明白这个思想方法的错误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制造干细胞还是制造人。如果我们已经有了制造人的技术,我们还制造什么干细胞?这是“脱了裤子放屁”的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现在没有制造活人的技术。现在,许多科学家对于事物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认识不足,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系统论知识。我现在所宣传的后现代理论医学,就是要利用人体这个现成的自动机器自己在自己的体内制造干细胞。对于那些虽然有病,但是自己制造干细胞的功能还存在的人,这个方法是有效果的。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5-17 13:38:13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16篇  学习态度(4)— 学习内容的选择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前面已经提到,要想做一名真正的知识分子,不能以学历教育为满足,因为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必须要不断在工作中自学,学习的目的,不单是要掌握现有的知识,而且还要抱着一个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继续创新的目的。现在我们讲,如何评价现有知识,如何正确选择学习的内容,即选择学习的“课本”、“教材”。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东西,这样,现存的知识就成为一个按时间,按技术水平不同而组成的系列,但是,任何知识自身却是说自己如何先进,如何正确,这个“新旧”,正确与错误,是由我们主观排列而成的,这样,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对某一项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的评价,实际上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不是由科学技术自身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自身的认识水平决定的,所以,这就又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学习之前,还有个“教材”的选择问题,这个选择又与自己的学习水平有关,因此,在学习开始之前,应对学员进行教育,使他们知道对现存的知识而言,哪个知识是最先进的,是应该学习的。学习内容是有时间性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先进知识,所以,不同时间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现在我们说的,就是在世纪之交,对于医学来讲,什么知识是最先进的,我们按以下思路分析这个问题:
①知识的出现、发展、成熟,即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感性认识,经过分析研究,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医学宏观上说,也是一个认识,因此,它也应该有这三个阶段,现在看来,中医学属感性认识阶段,西医学属分析研究阶段,那么,还缺少一个理性认识阶段。
③现在,大部分人都把西医学看作是医学的最高理论,甚至于向基因技术介入技术,被看作整个科学技术中最先进的,可以作为高技术的代名词,难道这样的科学技术还不算作“理性认识阶段”吗。目前,人们把现代西医称为医学的最高“理论”这“理论”二字混淆了“高技术”与认识论中所讲的“理性认识”的界限,如果我们把现代西医看作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那么,这些技术再高,再说它是什么理论,它也是属于第二阶段,就不是认识史上的“理性认识”阶段。
④再有需要强调的是:医学是应用技术,不是原创科学,医学不能自发地产生更不能“自发”地发展,医学是自然科学、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的产物,具体讲是人们首先要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这些学科内研究出一定的成果,然后应用到医学中来,才产生了医学,一切的医学“理论”,不过都是当时自然科学相应理论在医学中的反映、表现而已。这就是说,中医学,是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物,现代西医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物,这样,思维敏感的人会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西医不是中医的产物。这个说法从来没有人提过,也没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正是在这个不存在的命题的背后,揭示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前面讲,医学,作为一个认识,可分三个阶段,感性——分析——理性。按此逻辑,西医就应是在中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西医分析之后,就会产生一个医学的理性阶段,可事实上,西医不是在中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这样一来,医学的认识发展过程就没有联系了,这个问题的造成就在于医学是“应用科学”,它只是自然科学的表现而已,完成认识转化的地方不在医学,而在自然科学中,即:
自然哲学——现代科学——后现代理论科学
这才是认识发展的主线,将医学与自然科学发展主线联系起来,就是:
   
   自然哲学 —— 现代科学 —— 后现代理论科学
  (中医)       (现代西医)  (后现代理论医学)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是非常普通而常见的,因此,也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如我们家里用的电视机,一开始是9寸黑白,后来发展成12寸黑白、14寸黑白、14寸彩电、20寸彩电、29寸彩电、34寸彩电、背投影、数码系列、液晶、等离子等等。在我们的客厅里,电视机不断的更新换代,然而,电视机的这种更新,并不是在我们家的客厅里完成的,它是在电视机厂完成的,甚至于也不能说是在电视机厂,而应该是在电子科学研究所完成的,电视机厂是技术的用户,我们是生活中的用户,电视机厂用技术,家庭用功能。
⑤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范围局限于医学内部的研究,无法推动医学的发展,这就如同我们家庭用户无法使电视机从黑白变成彩电一样,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现代西医的阶段,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所能作的事有两件,一个是看一看现代科学中还有些什么技术能够应用到医学中,而暂时尚未应用,那么,我们将这个转化工作完成,就会对医学有重要发展。第二个,看一看现代科学是否已经向后现代理论科学阶段发展,如果发展了,后现代理论科学已经出现了,那么就看一看后现代理论科学的基本理论如何向医学引进,这个工作,现在尚属空白,空间无限,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也正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⑥总之,现在有两件事可做,一个是继续将现代科学技术向现代医学中引进,如基因技术,介入技术,但是,这个空间已经不大了。第二是研究现代自然科学向后现代理论科学发展的问题,并将后现代理论科学向医学引进,创立“后现代理论医学”,这是全新的新工作,前途无限。
《论坛反应与交流》
《红网论坛》
孤独的时针:楼主挺有才华的
greenbird163 :楼主,你应该写本书!
《中国健康网健康社区 → 医生频道 → 自由讨论》
妇科圣手:杨鸿智和李鸿智是什么关系
《华西医院名医坐堂  -> 医师交流 》
东木申羽:有点深奥哦,好读书不求甚解
杨鸿智:我们都是机械论思想教育出来的医生,对于,系统论是很生疏的.因此会感觉深奥.希望继续看我后面的文章,随着对系统论的介绍,思想会逐渐清晰.感谢关注这个主题!
《精品文化论坛 -> 四海搜奇》
南郭先生(总版主):好帖!需要科学的理论。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5-22 10:55:32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17篇  学习态度(5)— 现代自然科学还会继续发展吗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指出,我们今后学习,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看一看现代自然科学是否已经向认识的第三个阶段,理论自然科学发展了,如果已经是这样,那么,我们再进一步看看如何将这些理论自然科学的成果引进到医学中来,使医学也进入到认识的理性阶段。这样,我们就需要宏观地回顾一下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一个重要问题,即现在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到了尽头,今后没什么可发展的了。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如果科学已经走到尽头,我们前面所讲的一切都已无意义,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解决这个“科学终结”问题:了解科学终结论是怎么回事,分析它的错误之所在,以坚定继续前进的信心,明确继续奋斗的目标。
    最近,美国的《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发表了一本书《科学的终结》。这本书是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写作的,作者采访了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数十位科学家。这几十位科学家包括了科学研究的各个学科。这些科学家在讲述本学科研究的成果的同时,都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悲观情绪,而约翰•霍根将其总结为一个结论,即:科学的发展已经终结。在书中,霍根雄辩地论证说:那些最优秀、最激动人心的科学发展已经成为历史。他认为,今天的众多科学家,特别是他在这书中所采访的那些人物,正被一种深重的忧虑所困扰。这种败落感,部分地源自我们久已耳熟的社会——政治刺激;财源的缩减,恶意的抵制,来自动物保护主义分子,宗教原教旨主义者和技术恐惧症患者刺耳的反对声音,等等。但霍根却坚持认为,更令人丧气的是,连科学家们自己,也开始意识到,“科学发现的伟大时代已经过去了”,关于“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的终极的,根本的,纯粹的真理,已经被描画出来。在描述宇宙的基本特性方面,从夸克到总星系的超级结极,科学一直都是极为成功的,“将来的探索已不可能再产生什么重大的新发现或革命了。”科学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已经被解决了。剩下的只是那些不可解的问题。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安身立命之所何在?他们可能继续追求那些琐屑、浅显而又枯燥的科学,如修订人类DNA图谱的工作,可能就落入到了这一类别。在《科学的终结》一书中,霍根以才华横溢的笔触,描写了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之平凡的一面。科学家“在面对认识的限度时,更象常人一样,易受到自己的恐惧和欲望的左右。”这种隐秘的恐惧,正是霍根在本书中所着力探讨的:是否所有重大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所有值得追求的知识都已被掌握了吗?是否存在着某种标志着科学之终的“万物至理”?重大发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今天的科学是否已衰落到只能解答细枝末节的问题,只能修补现有理论的地步。科学一向被评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使人们得以乐观地面对现实和未来。但如今,42岁的霍根跳了出来,高呼:进步终结了!哲学终结了!科学终结了!如果这几声呐喊传自疯人院高墙之内,闻者大可一笑置之,疯子的流言而已,何必较真?但这位呐喊者却是著名的《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作家,而这几句口号,是他在与数十位科技界(也包括哲学界)名人广泛探讨了科学的现状和前景之后,方才咕出的。这就使得人们无法不严肃待之。在美国,此书上架后不久,它所引起的争论便波及到社会各界,连向以严谨著称的《科学》杂志上,也刊发了书评,作者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戴维•古德斯坦。其评论之言当然也是严谨而又平实的;在肯定了科学是否已终结的确是一个“大问题”之后,又提醒读者注意此书的主题是多么冷酷!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一场关于科学是否已经“终结”的争论。从我们现有的思想水平来看,当然不会同意科学终结的结论。可是,这个问题能够引起争论,说明还是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科学已经终结,特别是,这个争论不是发生在普通人中间,而是发生在顶尖级的科学家中间,这个问题就更为严重,影响也就更大。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年轻一代对科学的热情以及选择科学专业的方向。这个问题在我国不会引起争论,因为我们还没有到那个水平,我们把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还没有达到,能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最大的快乐,至于这个目标达到之后还会有什么烦恼,那不是我们现在所关心的事。然而,事情总不是绝对的,这件事毕竟传到了中国,并引起少数人的关注,我希望我们就是这少数人之一。我们关注它,是因为要为我们学习的目标定一个方向,而定方向就必须解决对科学是否终结的认识。实际上,这个问题对于受过多年辩证法教育的中国人来说,是个并不复杂的问题。问科学是否终结?答案有两个,一个是“终结了”,另一个是“没有终结”。为什么会有两个答案呢?因为这件事可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从宏观的、抽象的、整体的“科学”概念而言,科学是不会终结的,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总有人会研究这些问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科学,作为一个认识,它有一个从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阶段性。一个问题,研究完了,它就结束了,又有第二个问题出现,又需要研究,从科学研究的节段性而言,一个阶段总有开始有结束,所以,说一个阶段结束了,这是应该的、正确的。但人们为什么会发生争论呢?原因不在于科学自身,而在于研究科学的人们,他们对科学发展的认识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从宏观认识和从微观局部认识的人发生了矛盾,局部认识的人认为科学终结了,宏观认识的人认为科学还会继续。这正如坐公共汽车一样,当汽车到了一个站时,该站下车的人会说:“汽车到站了!”(内含是他要下车了,他不会再继续前进了)而下一站才下车的人会说:“汽车还会开”。这样就联系到,现在科学研究在局部上是否已经到了一个阶段的“结束”?我们讲,现在,正是“现代自然科学”已经到了结束的时候,而下一个阶段,即认识的理性阶段,“理性自然科学”已经开始。因为理论自然科学阶段是在现代自然科学阶段的后边,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后现代科学”。所以,现在关于科学是否终结的争论,其实质是如何认识科学发展的阶段性与科学发展的无限性的关系,实质是对现阶段科学发展的认识,是否看到现阶段的“现代科学”已经结束,而下一个阶段的“后现代科学”已经开始。
我们现在要告诉大家的就是,现代科学,作为科学认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分析研究、积累资料的阶段,已经结束,科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理性认识的后现代科学阶段已经开始。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可以说,提出科学终结论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意见是对的,但有不足,应该给这个结论加一个前提,应该明确指出,是现阶段,是现代科学阶段已经结束,而不能含糊地说整体科学研究都结束了,没有这些限制,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同样,基于这个基础,我们认为那种认为科学没有终结的意见也是对的,但也要加一些限制说明,即要指出,不是现代科学不会终结,不能把现代科学看成永恒真理、永垂不朽,而是应该看到,正是因为有了后现代科学的出现才使“科学”没有终结,应该在科学没有终结的范围内加强科学阶段性的概念,不使这种观点成为维护旧科学,阻碍新科学产生、发展的阻力。实际上,关于科学已经终结的想法,并不是现在的新东西,早在整整1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19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在历经二百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时的物理学大厦以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经典统计力学为支柱,形成了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物理学家们都深信,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剩下的工作不过是解微分方程和具体的应用了。比如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经典力学和经典物理学已“结合成一座具有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庙堂”,而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更是踌躇满志地说:“绝大多数重要的基本原理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了,下一步的发展看来主要在于把这些原理认真地应用到我们所注意的各种现象中去。”在当时,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以后的物理学家只要到小数点的后面做做修订之类的工作就可以了。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开尔文勋爵于1900年4月27日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的《新年献辞》中,一方面宣告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以后只需对这座大厦作点小小的修补工作就行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存在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开尔文所说的两朵乌云,一是指迈克逊——莫雷试验没有测出的太风,二是指黑体辐射的理论与实验的冲突。对第一朵乌云,他忧心忡忡地说:“恐怕我们还必须把第一朵乌云看作是很浓密的。”而对第二朵乌云,他则放心,认为“人们在20世纪初,就可以使其消失。”应该说,开尔文还是具有相当的科学洞察力的,在别人还陶醉于成就之中时,他已看到了这两个严重威胁经典物理学的危机。但他总是希望能在经典的物理学框架中解决危机。然而后来的事实却是,这两朵乌云不仅没有在经典物理学的领域消失,反倒引起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引发了相对论和量子论,这两种全新的物理学理论,使得人类的物理学大厦在经典物理学上又出现新的景观。
20世纪的一百年,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接着又出现了量子论,最后是系统论,这一系列理论,最终表明,人类在认识物质运动方面又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原来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研究的只是简单物质的简单运动,而现在人类发现,除这些运动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复杂物质的复杂运动,对于这些复杂运动,牛顿物理学已无能为力,必须采用新的系统论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认识。因为研究的对象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新的科学已与旧的牛顿物理学完全不同了,已发生了新的质的变化,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从相对论开始,自然科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牛顿物理学已经叫做“现代科学”,那么,这个发生在牛顿物理学之后的新阶段就叫做“后现代科学”。这就是说,自然科学并没有到现代科学而止步,而是在现代科学已经充分发展的时候,开始了新的后现代科学阶段。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虽然看到了这些科学的新发展,但把这些算在旧的现代科学的范畴内,没有认识到这些东西已经是新阶段自然科学的表现。造成这些人没有及时看到新阶段开始的错觉的原因还有,就是旧的现代科学并未到19世纪末结束,而是在20世纪中继续存在和发展,当然,基本理论已经没有大的成果出现,而只是原有科学理论向实用技术的转化,如无线电、电子技术、原子核技术、基因技术等。20世纪是这样的世纪,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向其最后顶峰冲刺,另一方面,后现代科学已经产生并正在完善自己的基本理论,准备着在21世纪转化成技术,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这样,科学是否会终结的问题已经明白,我们应该在全面掌握继承现代科学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后现代科学的理论,后现代科学已经有100年的积累,它已有相当可观数量的知识可以学习,最后,还要将其引进到医学中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5-22 10:56:10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18篇  学习态度(6)— 科学终结论在医学界的反映:关于医学模式的转化的讨论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前面对科学终结问题进行了讨论。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理论与医学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不然,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具体来说,医学界近年来提出的医学模式的转化问题,实质上就是科学终结论在医学中的表现。医学模式转变说认为,过去医学的传统模式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即主要是将人视为“自然人”、“生物人”,用自然科学的办法,用生物学的办法治疗人类的疾病。新理论提出者认为,现在,由于社会的进步,形成疾病的原因已不是单纯生物性的,还有很多是“社会性的”,因此,诊断、治疗疾病不能单纯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理论,还要用社会学的方法和理论。这是一方面意思。另一方面意思是说,以生物学原因为主的疾病已经基本解决,而社会原因造成的疾病越来越多,因此,医生诊治疾病的重点应从生物学原因,向社会原因转移,这样,就总结成一个总的方针,叫做生物医学模式要向生物——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我们现在要指出的是,这个理论的背后,潜意识中即认为生物医学已经发展到了顶端,医学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单纯的自然科学已无所作为,必须要向社会学转化,将社会学引入医学。我们不反对将社会学引入医学,但要坚决反对那种认为生物医学已经发展到顶峰 ,已经解决了能解决的一切问题,已经大功告成的思想。首先,这种认识不符合事实,最突出的事实是,我们原以为用抗生素可以控制的细菌性疾病,现在越来越难以控制,花在抗生素的药费,几乎占全部医疗费的1/3,目前,全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感到医疗费无法承担,并把医疗改革作为各届政府的重要任务,其中,细菌性疾病不能解决就是一个重要内容。这其中还包括已经控制的结核病又快速曼延开。关于病毒性疾病,生物医学还从来没有找到特效治疗方法,这一点比细菌性疾病还不如,早期一些流行较广的病毒性传染病曾用疫苗的方法控制了,但是,新一代的病毒性传染病更加疯狂地袭来,埃博拉病毒O157,艾滋病疯牛病等等,现在疫苗的办法也不能见效,人类完全被动地暴露在这些新病毒的进攻之中,这些难道能说是生物医学已经大功告成了吗?这些难道能依靠社会心理的方法可以战胜的吗?另外,像癌症、心血管病、神经紧张、饮食不当、生活方式不科学等等。然而,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我们就不能设想,那是因为我们对生命运动的内在规律还没有发现的结果吗?正如美国的著名医生刘易斯•托马斯所讲的,他认为这些将疾病的推给社会的说法,实质上是“现代巫术”。
我们这里不进一步讨论科学向医学引进的方法和尺度,我们只是强调指出,事实表明,生物医学还没有大功告成,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靠现代医学的思想指导,是无法解决,出路只有一个,学习后现代科学,将后现代科学的新的理论引入医学,为医学的诊断治疗开创新的可能性,这样,目前生命所面临的许多疾病威胁将被解决,那时,人们将会发现,生物医学在解决疾病过程中,仍是占主导地位的。生物,如人类,它的生命确实会受社会这个层次的影响,但是,生命,就是生命,它有自己的物质层次,它的问题,主要是靠在生物学这个层次内解决,所以在治病方面,生物医学还会起主导作用,在后现代医学建成之后,生物医学的作用就会再一次大放光彩,那时,人们就会体会到,所谓生物医学模式必须向生物——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议论,实际上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已无能为力的基础上的一种推托而已,正如当初人将治疗肺结核的希望寄托在温泉和阳光上一样,链霉素的出现,立刻使温泉和阳光退出了医生的处方。
《应该注意胡大一教授的猛醒》
   
2003年5月2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教授在《健康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全文如下:
《隔离的经历与思考》
胡大一  (2003.05.21)
4月初,我在芝加哥开美国心脏病学院每年一届的学术大会,所读当地华人报纸的头版仍是有硝烟的战争———聚焦伊拉克,第二版才是有关SARS的报道。4月初我坐在回北京的航班上,发现每人可以有整整一排的座位睡觉。
  回医院上班不久,急诊室不通风的天井中收治了一位隐瞒了病史的非典患者,使这个天井成了疫源。仅仅两周的时间,医院紧急开设的两个收治非典的病房已收满病人,在发烧门诊和急诊就诊的患者日趋增多,有一天医院内竟有112例非典或可疑非典的发烧病人留观。显然,这时的人民医院已成为非典传播源头之一。
  4月23日2点左右,接到医院正式通知,西城区政府公告对人民医院实行隔离。这是北京惟一一所不是专门收治非典的三级甲等医院被隔离,大家心情非常沉重。
  无论平时还是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我习惯尽快明确自己的阵地和角色。听到医院隔离的通知,我立即确定我应进入隔离区,因为我是主任,院内有心内科的病人和在岗工作的医护人员。4月24日7点20分我走入医院的东门,开始了一段十分难忘的隔离经历。
  我们心内科先后收治过4位非典确诊病人和1位疑似病人,他们均患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或外周血管疾病。其中3人死亡,均死于基础的心血管疾病。
  作为心血管领域的专业医师,我多年来坚信传染病威胁人类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我们今天与未来主要应对的是生活方式疾病的挑战。这次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我幡然猛醒,意识到人类与重大传染病的生死搏斗远未结束。而多年来,无论从医学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医院的科室设置、对传染病的防护措施都忽略了这部分不应忽略的内容。突发的疫情,对我们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法律体系、道德标准甚至生活方式,都是严格的检验与挑战。
  “隔离”会给单位和个人带来暂时的不便,但它是切断疫情传播的关键。人民医院的隔离,要比人民医院家属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的隔离复杂得多。院内存在与非典接触的密切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人群,在开始隔离约2~3天,虽然医院与社会隔开了,但院内各类人群之间的交叉依然存在。诊室与部分病房临时转成工作人员的住宿地点,有些人住宿比较拥挤,电梯等公共通道也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通道。
  院内的领导与群众很快认清了隔离医院的特点与现状,明确了严格院内小环境的划分是成功完成隔离任务的关键,决定将科室和人员分别隔成三个区,“白区”———小儿科、泌尿科等医护病患均无非典感染,无人发烧的区域。“黑区”———与非典密切接触的人员和科室,包括直接参加急诊、发烧门诊和非典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灰区”———介于白区与黑区之间的地带。对新出现的发烧者,在专门区域隔离观察。更多的诊室与病房被开放,将住宿拥挤的人疏散开
来。院内的会议减少了,大家通过电视与网络互通信息,实现了“无纸张”办公。
  说到纸张,真不可忽视。为了切实切断传染途径,隔离期间任何纸片都不许递出医院。这段时间正值研究生答辩高峰,我无法收到众多请我审评的快件专递的论文。邮局只能通知我,我请外面的同志代收,再递送进医院。只有认真隔离,才能尽快走出隔离,这成为大家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隔离的21个日日夜夜,我告别了平时的忙乱,除了积极思考,给指挥组提建议,身体力行做好隔离,安排好病人的日常治疗外,有了较多时间坐下来读书。读了《闪烁北大思想》、《清华精神》的讲座系列,读了近期的美国循环杂志与美国医学会杂志,对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和科研思路有了更多的想法。隔离期间也增加了我与这个我工作不久的医院还有同事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生是一个连续的时间过程,以积极的态度走过和积累一段一段的人生经历,方能不虚度每寸光阴。在这短短21天的隔离经历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觉得十分充实。这段经历将在我的人生历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
我在这里引用胡大一的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引用他所说的“猛醒”二字。他原以为传染病威胁人类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我们今天与未来主要应对的是生活方式疾病的挑战。但是这次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我幡然猛醒,意识到人类与重大传染病的生死搏斗远未结束。胡大一教授以他自己亲身经历认识到生物医学还有好多事情要做,现在就说生物医学已经到头,将来的疾病必须用社会医学来解决,为时尚早。许多人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在危难时的高尚思想品质,但是,我认为比这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一名医学专家对“医学模式转变”的幡然猛醒。我想,如果专门让胡大一教授写一篇关于医学模式转变的文章,他肯定会写社会医学如何重要之类。他一定没有想到,在这一篇文章中他竟然表达了对生物医学的重视和敬畏。我想,正因为是在不经意间表达的,所以这篇文章就更加真实,更加可贵。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5-22 10:56:45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对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最新质疑》
2003年11月25日,《健康报》发表了第四军医大学郭照江医生的文章《需要再次更新医学模式》,对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最新质疑。这是我们思考医学模式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首先,不要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看成绝对真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有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才能使自己参加关于医学模式的研究和讨论。下面是该文的全文:
《需要再次更新医学模式》
郭照江  (2003.11.25)
前些年,我们曾经围绕揭示“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积极促进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无疑是功不可没的。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来,上述工作美中不足的是:对人类疾病谱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传染病不再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主要威胁的宣传有点绝对化。通过抗击非典,人们不仅深切感受到新的传染病对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危害,而且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与制约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逐步暴露其局限性。特别是它无法体现环境与生态研究的新认识和新成果。今后,我们需要的很可能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科医生恩格尔教授于1977年正式提出来的。其思想根基起码可以追溯到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的健康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虚弱现象,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完好状态的综合表现。换句话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反映的是半个多世纪之前人们对健康、疾病和医学的认识。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的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关于环境、生态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度先进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如今也显露出滞后的端倪:首先,最近半个世纪正是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该医学模式却无法体现环境与生态科学的最新成果,致使其审视健康、疾病和医学问题时缺乏时代的高度。其次,通过非典的警示,人们感到该医学模式不能最充分地反映更深层、更广泛的疾病病因。第三,它无法体现“人类基因组研究”以来,对生物医学再认识的大趋势。第四,该医学模式与包括生命伦理学和生态
伦理学在内的现代伦理学发展缺乏内在的联系。第五,因高度、视野方面的原因,它限制了医学职能和医学目的的拓展,等等。这一切都在提示我们,再次更新医学模式的条件正在成熟,讨论新医学模式的时机已经到来。
  在酝酿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考虑了再次更新医学模式的困难和阻力。比如,上世纪80年代,宣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基于对国外先进学术思想的引进和介绍,属于“拿来主义”。这次,没有现成的东西好拿,对于使自己的新认识走出国门,更是缺乏自信。再如,上一次医学模式的变革至今远未完成,担心在相当一部分人还固守生物医学模式的情况下,倡导更新的医学模式难以奏效。还有,如果将“社会”概念加以泛化,无限扩大其外延,硬是让它包容生态科学的新成果和新认识,那将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变得更加完美,似乎永远没有更新的必要。更为有害的是那种仅仅把非典视为个别的偶然事件的看法,抱着“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心理,当然也就无需更新医学模式。
  客观地说,将生态纳入现代医学模式的问题早就有人提出过,可以说在宣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过程中,会不时听到关注生态因素的声音,只不过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认识而已。比如,山西中医学院陶功定教授在13年前就提出了“大生态医学模式论”。他还为之加上一个醒目的副标题:医学未来发展战略之哲学和伦理论证。文中指出:“如果我们接受大生态医学模式的思想,并把它视为超越既往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的医学模式,那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前者与后者对立或割裂开来。事实上,大生态医学模式是对既往两种模式的包容和升华。”由此可以看出,将生态要素纳入新世纪的医学模式是有一定思想认识基础的。我们认为,按照学术思想的发展规律,对新医学模式的研究应该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通过“百家争鸣”深化认识,而不必等到时机完全成熟、认识趋于一致才去提出和解决问题。我们认为,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树立生态理念,关注生态文明,并适时将其纳入医学模式显得更为迫切。这对改变陋习,走向文明,增进健康和促进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还应看到当前研究和讨论现代医学模式问题的时机是很好的。在知识界提倡“科学与人文”结合,理论上强调与时俱进,在卫生发展建设上注意对非典肆虐进行深层反思,直至实行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切都为重新审视医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当然,我们还应看到,变革医学模式是一个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大课题,需要严格的科学精神和巨大的学术勇气,来不得半点轻率和浮躁。正因为如此,我们由衷地希望相关学科的专家牵头,组织力量攻关,围绕新世纪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医学模式问题,来一次勇敢的学术创新。                     
第四军医大学  郭照江
《论坛反应与交流》
《医学联盟论坛》
路久:医学模式本身有待于完善
Qingqinghe:变革医学模式是一个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大课题,需要严格的科学精神和巨大的学术勇气,来不得半点轻率和浮躁
杨鸿智:把社会心理因素引入医学当然是正确的.但是,认为多了几个相互作用的线条就是系统论,这个认识是不对的,这还没有改变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机械论思想,现在的问题不是用社会心理因素来弥补机械论生物学的不足,而是应该在生物学中用系统论取代机械论.所以恩格尔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还是有问题的.我们必须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决已经发生的疾病,这是我们临床医生的任务,我们希望用社会的方法使我们不得病,但是,这只是希望而已.我们不可能不得病.因此,在自然科学范围内,用系统论取代机械论就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博客论坛 首页 -> 哲学与心理》
我说你不信:请在一个主题下发帖,谢谢。请服从党的安排。
杨鸿智:谢谢关照.知道了。我的本意是想看一看哲学界的朋友对这些问题的反应.看来,这个反应已经有了,这就是:医学问题不属于哲学问题,请不要在这里发帖。为此,我感觉遗憾.哲学不是:"所有问题的概括和总结"吗?什么时候哲学从自然科学里撤退了呢?如果哲学家不再关心各种具体的科学问题,那么哲学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退出这个论坛很容易,但是,这个事情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很重要的.我在这里提出,这也应该是哲学讨论的问题了吧?
我说你不信: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欢迎你在这里发帖,我是说你在一个题目下发就可以了,比如你可以把你发的这些篇合在一起。医学当然包括哲学精神,希望你多出成果!
《东华医院论坛 →  医患沙龙》
浩子版主:谢谢你对本网站的支持,给众多网民提供这么多关于后现代医学的看法。不过我们觉得还应该通俗一点的好些,首先要能一入眼就能吸引住读者。内容不要太多。希望我们提出的建议你不要见怪。
《天涯虚拟社区>天涯医院》
长长发小小女:纯粹灌水。楼主觉得灌的有意思吗?连个看的人都没有,我也没看。
杨鸿智:“没有人看“这个结论大概有点不太准确吧?我在每篇文章的后面尽量附一些网友的反应帖子,这些帖子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虽然观点不同,但是,有一个是相同的,就是说明这些人都看过我的文章。希望你也能够看这些文章.问题往往有点矛盾:我的文章正应该是给反对的人看的,可是,往往有一些反对的人连看也不看.但是,你连看也没有看,凭什么就可以反对呢?你这样的态度,已经表明你失去了起码的科学精神,这样,你的观点就已经不可信了。
《台州市立医院 > 学术交流》
盒子:谢谢!

17
 楼主| 发表于 2005-5-22 10:57:20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19篇  学习态度(7)— 美国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关于生物医学的论述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生物医学还远没有达到能普遍用于解释疾病机理的程度。在某些方面,我们象20世纪初的物理学一样,蓬勃发展进入新的领域,但在工程方面并没有出现相应科学了,但不得不说,毕竟迄今还没有产生。不管多么令人不快,我们还是要面对这种现实的可能性:对于今天尚未解决的一些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癌症或中风等,我们了解的程度比之于1875年那时候对传染病的了解水平,类似的关键性知识还没有获得。我们离解决问题就是那么遥远:如果不是需要过那么多年,就是需要做那么多工作。如果前景果真如此,或差不多如此,那么,对任何要用更好的办法加速事情进展的意见,都必须加以虚心而严谨的细察。生物医学方面有待进行的重要研究,绝大部分属基础科学一类。大量有趣的事实与我们的主要疾病谱。还有更多的信息从生物学的各个方面不断传来。新到的一大堆知识还不成形,不完全,缺乏互相关联的关键线索,象一条弯曲的小巷,每个拐角处都有使人误入歧途的标志,而且还尽是些死胡同。整个领域充满了迷人观念,无数具有不可抗拒诱惑力的试验,各种各样的新路子,条条通往问题的迷宫,但每一步都是不可预测的,其结果都不可预料。这是一个迷人的季节,也是出成果的黄金季节。  《细胞生命的礼赞》P100-103
在生物科学和医学中我们实在还太无知了,还不能开始作出判断,什么东西是我们该学的,而什么东西是我们不该学的。相反,我们对于能够抓住的一点一点都应该满心感激,我们探讨的范围应该比今天的大得多。关于自然,我们是极其无知的。真的,我把这一条视为一百年来生物学的主要发现。它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一条发人深省的消息。假如听说我们所知的是多少,前头的路是多么令人迷惘,连18世纪启蒙运动中那些最辉煌的头脑也会大吃一惊的。正是这种突然面对无知的深度和广度的情形,才代表着20世纪科学对人类心智的最重要的贡献。我们终于要大胆面对这一事实了。早些时候,我们要么假装已经懂得了事情是怎样运作的,要么就无视那一问题,或者干脆编造一些故事来填补空白。现在,我们终于得以窥见那些问题有多大,离得到答案有多远。  《水母与蜗牛》P55-57
我们仍有心脏病、癌症、中风、精神分裂、关节炎、肾衰竭以及随老年而来的衰退性疾病。一总而论,在这个国家可以列举出大约25种主要的人类疾病,而在世界上的不发达国家里,还可以列出更长,更可怕的单子,包括寄生虫病,滤毒性疾病和营养性疾病。它们构成了当代生物医学的未结束的议事日程。我们把今天这些慢性的、致残的疾病委之于环境或生活方式不当,便是一种简单化的作法。明摆着的事实是,我们关于事情的真相知道得不够,关于自己的无知,我们该更加坦率地承认才是。过去半个世纪的记录确立了两条关于人类疾病的普遍原则。第一,必须多多了解疾病的潜在机理,才能真正采取有效的行动。必须知道是肺炎双球菌引起了大叶肺炎,才能想到用抗生素。用不着知道所有细节,甚至用不着知道肺炎双球菌是怎样对肺造成损害的。但你得知道它在那儿,并且起着决定的作用。第二,每一种疾病都有一个单一关键的机制,支配其他所有机制。如果能找到它然后想到法子来对付它,就能够控制那种疾患。这一概括较难证明,并且容有争议。与其说这是一条科学论断,倒不如说它是一个强烈的预感。可我相信,迄今为止的记录倾向于支持这一预感。我所知道的最为复杂的、牵涉到多细胞、多组织,而且多器官的疾病,是三期梅毒、慢性结核病,还有顽固性贫血。在每一种情况中,至少有5个主要器官和组织卷了进去。而且每一器官,每一组织似乎都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对这进行科学评估之前,每一种都被认为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多因素”疾病。它们过于复杂,不允许人们考虑任何一单个发病机制。然而,当所有必要的事实都到手时,很清楚,只要关掉一件事情,螺旋杆菌、结核杆菌,或者哪一种维生素缺乏,那么,整套紊乱的,似乎互不相干的发病机理都能够一下子全关掉了。关于怎样作得更好,我要说,我们必须继续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其规模和广度要象过去20年一样,并且要让这整个事业的扩张和发展取决于新的前沿课题。研究工作的主流,这自古以来向未来作的最大投资,应在基础生物科学的广大领域。自然,随处会有机会进行立竿见影的应用科学研究,比如,可比之于制作小儿麻痹症疫苗,或比之于为小儿白血病设计药物配伍疗法这样的研究。但这些机会不会常有,也不能在未成熟的时候强行让其出现。为将来的医学所急需的是关于生命过程最基本水平上的更多的信息。我们还没准备好在应用医学方面从事大规模的项目。因为我们知道的还不够多。论理,现在应该是人类心智的黄金时代。可事情不是这样,各种各样的事情似乎都证明是错了的。一个世纪似乎都从我们指头上滑过去了,差不多什么诺言都没有兑现。我不想就此猜测我们文化悲哀的所有原因,甚至不想猜测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原因。但我可以想见我们的一个错处,这错处不住吞食着我们,我们关于自己知之甚少。关于我们如何运作,占什么位置,最要紧的是关于我们扎根于其中作为工作部件的这个巨大的,不可思议的生命系统,我们是无知的。我们并不了解自然,一点都不了解。我们是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刚好足以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完全的无知并不是怎么坏的事,最难堪的,是走在通往真知的半道儿。远到足够知道自己的无知。这叫人难堪,叫人丧气,它是我今天的麻烦之一。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新体验。仅在两个世纪前,我们还能够解释一切的一切,纯粹出于推理,而今,大多数费心结撰的和谐结构,都在我们眼前散了架。我们哑口无言了。在某种意义上,这毕竟还是个健康问题。因为,只要我们还被自身的神秘所困扰,由于自己跟生命其他部分的联系而不安,而奇怪,而困惑,并且由于自己头脑的莫测高深而哑口无言,那么,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就不能被称为健康的动物。我们需要知道更多。意识到这一点,似乎是这个看上去毫无结论的世纪的唯一意义。我们已经发现如何提出重要的问题。为了我们文明的缘故,现在真正急需的是获取某些答案。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再不能靠搜寻大脑而致知了。因为那里没有多少好搜寻的。我们也不能够靠猜测而致知,或自己编造关于自己的故事。我们不能呆在原地,胶固于今天水平的了解。也不能开倒车。我看不出在这上头我们有什么真正的选择。因为我只看到前头的路。我们需要科学,更好的科学,不是为它的技术,不是为玩乐,甚至也不是为健康和长寿,而是为了有望获得智慧。我们这种文化必须靠获取智慧才能生存。  《水母与蜗牛》P129-136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5-22 10:58:06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20篇  学习方法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由于《后现代理论医学》牵涉到的知识面比较广,也许一些医务人员读起来会有困难,故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些学习的方法,或许会有所帮助。
①从头开始
从学校里出来的人都知道一个名词,叫做“重点”,即学习要学重点,这可以少费力,并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这种学习方法之所以出现,有一个原因就是应付考试。试题的内容是有限的,而考试成绩又决定一切,所以把学习内容集中在试题范围内,当然是应试的最好办法,如果单纯从应试来讲,这不能不说是个正确的好办法,但是,将这种办法贯彻到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就不对了。因为这不符合物质运动的根本规律,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连续的,不间断的,这不间断的运动,就表现为时间和历史。在这个连续运动中,前面的运动所造成的条件,总是后面运动的基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实际上分不出重点和非重点。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从头开始”顺序研究下去。不论遇到什么问题,就从目前,这个问题的现状开始,向前,向历史上推过去,直到挖出这个问题的最早的历史源头,这样,你就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纵向的连续的、历史的了解。具体讲,遇到问题,你“不会”时,你就向前推,向历史推,是因为什么基础知识没掌握才使你不会解这个问题的,找到了就学会它,如果这个问题你也不了解,那么再看是因为哪个问题不会,如此一直把所有的漏洞都补上,你就都会了。
②横向积累资料
学习问题除上面说的纵向的历史的连续性外,还有横向的联系问题。任何复杂问题,除了有层次的上下继承外(第①个问题),还有在本层次内部的横向联系问题。要想真正认识某一事物,该事物在本层次内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一定要弄清楚的。具体方法,就是对每一个重要问题,都尽量收集相关的资料,从中取得对该事物更丰富的认识,然后再进入上下层次的问题。比如现在是研究“儿子”的问题,那么就尽量收集有关“儿子”的各方面资料,收集越多,你对这位“儿子”就越了解,而在这个时候,先不要注意“父亲”和“孙子”的资料。这在历史研究中,相当于“断代史”,如研究明朝的历史,就集中收集有关明朝的各方面资料,而不管宋朝或清朝的事。而你把每一个时代的断代史都搞清楚了,连起来,中国的历史自然清楚。这是一种规定,一个纪律,否则,你只知道几个朝代的情况,其他朝代知识很单薄,你就不能称为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具体讲,研究某一个问题时,要尽量选择多一点的书,同时看这些书中关于你所研究问题的议论,而不看书中其他的内容。这样,就是针对一个问题,同时看许多书,许多书同时看。因为另一个具体问题是我们没有时间将许多书的内容全部看完再落实在所研究的局部问题上。消磨时间的人都是拿一本书!从头看到尾,看到哪时算哪里,而研究学问的人,一般不会从头到尾看完一本书,他是同时看许多书,所以,学者照片的桌子,总是有很多书不会只有一本,只有一本书的人,肯定没有在工作。
③跳跃式读书法
读书肯定会遇到困难,有一些问题我们不懂或有一个名词概念不懂。怎么办,因为我们知识是有限的,这种事是肯定要出现的,如果没有这种情况,我们也就不用学习了。解决的办法,就是跳过去,继续向下边读。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没有时间,先把这个概念搞清了,再向下去读,要是那样,我们一天能读几行书?另外,跳跃不是不想弄清这个概念,而是说,在下边继续读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找到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有人会觉得奇怪,实际不怪,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你现在对这个概念不明白,那好,你继续读下去,在下边不知讲到什么问题时,这个问题正好与你前面不懂的概念有关系,作者在解释现在这个问题时,顺便也就解释了前面你不懂的概念,这个方法,也就是利用了物质相互作用原理,在相互作用中认识事物。
④印象派
前面讲了“跳跃式”读书法,可有人会担心,在这个概念不明白的情况下,如何理解下面的内容呢?从客观上来讲,从绝对的意义上讲,如果这个概念不明白是一定不会理解下面的内容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绝对中,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一定已经有了许多知识,而根据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道理,我们的这些知识也一定会有某些间接的渠道与这个不懂的概念有关系,这样,这些已有知识的间接联系,就会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模糊的间接的印象。所以,当我们说我们不懂某个概念时,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不了解,相反,一定会有某种直觉和印象,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有时我们会遇到不了解的难题要回答,我们虽然不了解,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说“它可能是……吧!”这就是说你有一个印象,那么,我们就暂时以这个印象作基础试着读下边的内容,一直读到有关这个概念的解释为止。如果真正的答案与印象一致,我们就在这印象与答案一致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如果印象与答案不一致,那么,我们也因为这个矛盾的刺激,同样加深了对这个概念的认识。总之,在遇到难题时,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印象,这个印象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坏处,相反,它能使我们顺利地读下去“好像”我已经懂得了,而最后,我真的懂得了。
⑤灌输式
灌输式学习方法好象已经千真万确地被现代教育理论否定了。其实,这是唯一正确的基础的学习方法,最好的例子可以看一看电脑的工作程序,如果你不给它灌输大量的资料,它怎么为你提供这些资料呢?电脑的一切神奇作用都是从枯燥的输入资料开始的。人也一样,特别是与前面所讲的“从头开始”、“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相匹配,没有大量的资料的输入是不可能的。启发式教学法,快乐教学法,对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可能是有益的,可是对于真正作学问时,是不适用的,除非你为了快乐而去选择体力劳动,否则,如果要选择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第一件事就是无条件地向自己的头脑中灌输尽量多的资料,资料数量的多少与你的创造力成正比,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灌输法的好坏,不在灌输本身,而在于是谁给谁灌输,如果自己不情愿地被别人灌输,那永远是最痛苦,最惨痛的事,而如果是自愿的,自己给自己灌输,那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除了自己所付出的辛苦)。
⑥潜意识的发挥
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之一,在于发现意识与物质关系,即意识是外界物质与人类大脑这个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就解除了意识的神秘性、超物质性。把意识与其他的物质运动统一起来,变成可研究,可操作的对象。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不可能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意识在大脑中形成的过程。这个问题是由奥地利的一位精神医生弗洛伊德发现的。他发现,外界客观物质作用于人体感官,这些感官将信号传递给大脑,并贮存在脑中。人体之外的客观物质与人的感官都是客观的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客观存在,因此,这些相互作用在大脑中的产物,即某种意识也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比如,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只要他的眼睛睁开着,他会看到成百上千的人,这些人的形象通过视神经的传入,贮存在大脑中,这个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想看不想看,你总是看见了那么多的人。但是,当你回到家里,让你回想街上的人时,你却想不起几个人,可能会想起几个样子突出的人,但大多数人,成百上千个看见过,擦肩而过的人,都回忆不出了,这个现象表明,那个通过眼睛初次存入大脑的意识并没有表现出来,弗洛伊德发现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并给这种初次存入大脑,暂时不能表现出来的意识起个名字叫做“潜意识”。与潜意识相比,我们常说实际上是指已经可以表现的意识,那么潜意识与意识是什么关系呢?潜意识如何会上升为意识呢?这一般需要二种过程,一个是强化,即量变到质变,反复同样的次数多了,就会上升为意识,如我们背书,看一遍两遍背不出,十遍二十遍后就能背出了,另一种过程是联想,当意识中的事物与潜意识中的事物有关系时,容易将这个潜意识提前上程式到意识领域。
所谓学习,就是如何将潜意识上升为意识的过程,我们一般人常用的方法就是用反复强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有两个缺点,第一,费时费力,这不用解释,每个经过学历教育的人都有这个切身的体会,第二个缺点是,缺少创造性,只能作简单的重现,不能对潜意识进行加工,因此,我们说这种方法叫做“死记硬背”。
第二种方法,即联想的方法,通过意识的多方位诱导,可将原来刺激程度较弱的潜意识,提前上升为意识,比如现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快乐学习法等,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以上所讲的都是“现代科学”范畴内发现的规律,现在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使我们对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些研究表明:潜意识作为大脑意识系统的低级子系统,它并不是静止不动地存在大脑中,这些潜意识也有相互作用,并不断组成各种复杂的关系,这就象万花筒,在不同的时间,会组成不同的图案。这个过程不断地快速进行,进行的速度比我们现在最快的电脑还不知要快多少倍,比如现在美国最好的电脑每秒运算几十亿次,那么人脑相互作用可能是每秒数百亿次,数千亿次,所以,在这些相互作用中,存在着多样的巨大的可能性。而这些意识之所以不能随时表现出来成为意识,是因为受到大脑意识的压制和阻碍。神经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受大脑意识统一调控的,因此,凡不符大脑意识的潜意识多被压制和否定,因此,很难表现成意识。研究表明在这时取消意识的控制,潜意识即可容易表现出来。
现实中这个现象已被人们注意到,人们将这种潜意识的突然上升称为灵感。而且已经知道灵感往往出现在休息或睡眠中。潜意识的相互作用能量很大,很有创造力,所以灵感产生的结果是非常突出的,但人们以往只能被动地等待灵感的产生,现在,通过后现代科学技术,取消中枢意识的控制,即可促发潜意识的上升,那么,我们只要主动使自己处于中枢抑制状态,如休息或睡眼,或者通过药物或催眠等方法,主动进入中枢抑制状态,这都可以使潜意识的上升成为主动的可操纵的事,这样,我们的学习过程就会大大提高效率,当然,潜意识上升的前提首先是潜意识的存在,这就要求你在意识清醒时,主动地向大脑中输入足够的资料,形成足够的潜意识。
19
 楼主| 发表于 2005-5-27 22:35:53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论坛反应与交流》
《中国医科大学论坛》
独狼:为感谢您对本版的支持,加1分,以鼓励。希望今后继续支持基础医学版。
jn519:真的很感谢您的这篇文章!!!
《华西医疗信息网 》
shenfj88:太好了
东木申羽:很好,不过没有举例
《爱爱医-中国医学生论坛》
高兴就好爱医网情深斑竹:我觉的学什么东西,方法是最重要的。好东西,我顶。请楼主多发哦。俺给你加了分。
联想的风中医学斑竹:我也感觉学多少知识无所谓,但学习的方法最重要。
《医天地论坛》
儒释道:比我还执着,佩服
《北京中医医院论坛》
草莓刨冰 :这个好
《研学论坛 》
Pzhangyh:很好的内容,大家好好学习一下!
Ync:非常不错,谢谢
Lanhuamiao:很有收获,谢谢指点。我总结一句话,博览群书,学识增长,多次学习,知识自然就变成自己的了,如果用心一点,有创新,那么就进入更高的境界啦。再次感谢。
《博客中国 -> 博客论坛 -> 哲学与心理》
augustin:看了杨兄的文章,佩服杨兄的执着和见地! 谢谢
《中国改革论坛 → 人文关怀 → 文化视点》
一杯茶:受益,的确如此!
同心:建议楼主。把它做成一个贴子,这样好么。
《中国脑病网 → 服 务 专 栏 → 临床学术》
     sixfeel管理员:精辟,顶
《全球中医药论坛> 漫步西医》
雾里看花:不容易,可能太超前了,现代的人看不懂!!
然 :杨先生,恭喜你。很高兴看到你的这篇文章。你的文章是超前,但超前并不是超越了时间,超越了人们的认识思维什么的。而是你的研究注意了常人忽略,没有用脑子去想,去归纳去总结的东西。说出了其他的作家不曾说的东西。我很赞成你的学习方法。我自己的潜意识里的东西和您的方法是这样的契合,只是我也是个懒汉,这些知识在大脑里零零散散,一读您的文章,思维马上被梳理的条理清晰。所以,读您的文章,我的感觉是很轻松,很清爽。我谈谈我的认识。第一条。我在高中的时候喜欢看课外书,喜欢看历史方面的探险方面的地理方面的。然而同是历史书,我宁愿看自己借的买的,也不愿看教科书。我想或许是因为我喜欢自由,喜欢随心所欲,喜欢让自己满怀好奇的去寻找去学习我喜欢的东西的缘故。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就象您说的那个样子。我读一本历史书,我能看十本书。我真希望我的旁边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因为我看到在历史书上有个少数民族,我就要看56个民族,就要看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习俗。我看到战争,我就要看那个岛的战略位置,用途,作战方法,地理位置。。。于是又要用到地图。。。就这样,一个小知识引出另外的知识,另外知识里的又引到另外的知识。这样我能从历史书上跑到数学书上。等跑累了,又回到历史书上。就这样,我从一本书里就跑进整个的知识大厦里。我简直不是再看一本书,我都纳闷,我怎么觉得到处都是我不知道的。所以同学看一本书很快就看完了,我是老驴拉磨早呢。不过,一阵子忙活完了,咂吧咂吧觜,过瘾。我看的历史书不比同学少,可我的历史就是不如同学好,因为我就是不喜欢教科书。不过,如果把我喜欢的课外书换成教科书,我想只有一种结果,不看,不喜欢。呵呵,怪。
《华西医院名医坐堂  -> 医师交流  》
shenfj88:太好了
东木申羽:很好,不过没有举例
Boyowen:很有所得!谢谢!~~~
Liyoukong:真的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但要是有事例说明就会更好的
《科学技术论坛 &raquo; 基础科学》
xfriend1314新手上路:科学真理的正确性最终在于他的实验验证!!物理学界出了个“WDK”,凭着他的逻辑推理,大肆宣扬他的“三旋理论”,没有任何的实验依据,而如今物理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他的“理论与实验”相脱节,搞的正确的东西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东西不能得到“证伪”!让一些人的“伪科学”有机可乘!想不到在医学研究上也出了这么多的“同样”的东西!对于医学我是个外行,还不理解究竟如何设计“各类疾病治疗”的真正方案----神经干细胞研究是最近几年医学上的热门,他的治疗疾病的原理是“相当于药物”在病人体内发挥作用,代替患者体内因各类因素导致的细胞病变凋亡产生的“功能”性缺陷!!不过他的关键在于如何“有目的性”的培养我们所需要的各类功能性细胞!!因为不同的培养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一个过程可能需要不同的因子“参与”,而呀同一种因子在不同的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这是医学界在这干细胞研究上面临的最大“困难”!!------最后看看这句“《干细胞能治疗一切疾病》”。。。。呵呵,这似乎有点过于绝对了,(不过现金来看,可能从医学理论上来说还说的过去)!!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患了神经系统变性疾病30多年,要不早就给治好了!------难道能说现在的国外的医学水平(我是说在干细胞的研究工作上)不高吗?
20
 楼主| 发表于 2005-5-27 22:36:37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21篇 现代医学的自然科学基础(1)— 机械论自然观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现代自然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以机械运动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并以这些技术为依托发展出机械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创造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机械论的自然科学,也留给我们一个机械论的自然观、一种机械论的思维方式,当我们将要结束机械论的科学阶段进入下一个新的系统理论的科学阶段时,机械论的自然观就成为我们思想中的袍袂,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阻力,为了克服这个阻力,首先应该认识,知道它有什么特点,为此,下面将机构论自然观的有关问题作一介绍:
一  机械论自然观的兴起
从中世纪末期始,在逐渐加快发展的手工业和农业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各种机械技术,为早期的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文艺复兴以来日益发展的工场手工业,尤其是钟表业,更促进了机械技术的发展。并激发学者们借鉴机械技术的成功,用机械论的思想去理解大自然的运行。许多学者在认识自然规律时都认为自然界的运行与钟表等机械相类似。应该说,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机械论自然观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在他看来,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服从机械因果律的。
二  对机械论的早期哲学概括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儿是早期机械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是一种理性主义的二元论。他把世界分为两部分——形体世界与精神世界,对灵魂与肉体,内心感应与外部世界进行了严格的区分。笛卡儿认为,物质是形体世界里唯一的客观实体,一切形体都是做机械运动的物质。他对物质运动、大体运动以及人体的运行机构都作了机械论的解释。笛卡儿以量的特征定义物质,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广延。在这样一个实体中,只有物物相触才能产生运动。他提出了著名的“动量守恒定律”,认为物质的唯一运动形式是空间位移。在笛卡儿物理学中,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机械系统,在上帝提供给它“最初起因”之后,就按照严格的机械运动规律运行下去。笛卡儿将机械论引入生物界,他将动物看作具有各种生理功能的自然机器。他甚至提出人体本身也是一种“尘世间的机器”。在他看来,人的活动也严格遵循着物理定律,人作为机器与动物机器的区别,就是人要受到存在于他自身的“理性灵魂”的控制。他认为,人除了思想之外,机体的所有功能都象钟表一样是纯机械性的。他赞赏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认为哈维的理论正好说明了生命就在于血液的机械运动。
三  牛顿力学的影响与机械论哲学的成熟
牛顿经典力学建立并获得巨大成功后,牛顿力学的思想和方法迅速向其他学科和领域扩展,带来了科学的全面发展和兴盛。如,道尔顿将有机械力作用的原子带进物理和化学,用原子论说明了气体的性质,把质点和力的概论应用于化学。库伦把平方反比关系引入静电学,揭示出静电力的内在联系。安培依照万有引力定律,写下了平行导线间的作用公式。科学家们竞相模仿,力图把牛顿力学的定律推广到整个自然界,并使牛顿力学的思想方法成为近代科学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整个18世纪乃至19世纪,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家都按这种模式去研究自然。甚至在20世纪初,卢瑟福还把原子看成与太阳类似的系统,用牛顿的思维方式构造模型。
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巨大成功又启发哲学将其概念范围和思想方法运用到哲学中,使机械论哲学很快发展成熟。与牛顿几乎同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把机械论从自然科学扩展到哲学领域,使机械观发展成为成熟的经典形态。霍布斯曾被恩格斯誉为“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18世纪意义上的)。”他建立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机械唯物论哲学体系,将力学范畴引入哲学,确立了物体、偶性、运动因果性等基本范畴。他把物体定义为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袤。在西方哲学史上,他的定义是第一个比较完善的机械唯物论物质定义。霍布斯将机械运动引入哲学,认为机械位移是物体的唯一的运动形式。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受机械运动原理的支配,都可以用机械运动原理解释。他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物质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提出人和自然没有本质区别,“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一些齿轮。”甚至人类的推理活动也不过是机械的计算。洛克吸收并发展了牛顿,波义耳用微粒说概括物质性质的观点,认为微粒说“最能明了地解释物体的各种性质。”他把组成物质的观点,认为微粒说“最能明了地解释物体的各种性质。”他把组成物体的物质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组合看成物体的“实在本质”,当做决定一切物体特征的内在根据。他认为,自然事物的一切特殊性都由物质微粒的量的机械组合而决定。用物质微粒的这些机构的量的特征可以说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霍布斯和洛克使科学中的机械论自然观上升为机械唯物论哲学,使机械观的要领范畴得到进一步的概括和提炼,发展为经典形态的机械观,即成熟的机械观。其基本思想是:整个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组合。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它们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空框架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运动定律,保持严格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的原因在物质的外部。
牛顿经典力学和英国机械论哲学传到法国后,对18世纪法国思想界的启蒙运动起了决定性影响。启蒙运动中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吸收了牛顿力学的成果和英国机械论哲学的主要内容,将公开的战斗的无神论思想引入机械论,使经典的机械论进一步发展为极端化的机械唯物论。百科全书派拉美特利和霍尔巴赫的哲学鲜明地体现了法国机械唯物论的特点。拉美特利的哲学体系表现出彻底的无神论精神。他指出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在整个宇宙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各有变化。在《人是机器》一书中,他不仅批判了宗教唯心主义的不死灵魂说,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莱布尼兹客观唯心主义的“单子论”,也否定了笛卡儿的二元论,直言不讳地宣称,自然界和物质无所依赖地在宇宙中独占首要地位,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丝毫空隙。拉美特利对机体和心灵活动的形式作了机械论的解释,认为人与动物并无太大的差别,人只不过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多几个发条”它们之间只是位置的不同和力量程度的不同,而决没有性质上的不同。他说:“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体温推动它,食物支持它。”拉美特利关于“人是机器”的思想打破了自然哲学中唯心主义的最后壁垒,但是其错误也是显见的。他的哲学是极端形态的机械论哲学的代表。
《论坛反应与交流》
《杏林论坛》
路久:一个统治整个时代的理论
杨鸿智:我们的医生都知道现代医学是机械论,也在理论上知道机械论是不对的,但是,没有人对他们讲机械论在医学上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和怎样改变这个影响,所以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只好继续机械论的治疗.我们后现代理论医学就是要进行这个宣传教育工作,使大家知道机械论的错误是什么,和怎样改变机械论的错误.
《中国生命科学论坛》
8999:你真厉害啊!
《博客中国 -> 博客论坛 -> 哲学与心理》
菠萝菠萝蜜:孟子人必具仁义礼智的看法,西医都不配称做人。自认为过于理性是体现自己思想进步的表现,使现在的年轻医生连对“人”的尊重都不会了,患者对于他们就和那些实习用的尸体没什么两样,他不知道这些患者和自己是一样有思想的活人!并不因为你了解了人体构造而他不了解你就主宰了他的身体。没有仁爱之心的医生当兽医都不配!反省吧,理性的人渣。
《大医精诚中医在线 →医理探源》
军民软件论坛版主:看来物理学也不是什么无国界的科学,它也是在某种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机械论的背后是还原论。去掉“论”字,用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表述,即为:本质生实体,实体生原子、生还原,还原生机械。机械论并非起于黑暗的中世纪,至少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产生了,不过没有“机械论”这个名词而已。机械论并非机械时代的必然,它只是西方机械时代的必然。
    《真名论坛 → → 历史科学》
云栈洞主人: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呵呵 挺有意思的机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6 13:37 , Processed in 0.10062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