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鸿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集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5-6-23 14:48:13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论坛反应与交流》
《佛山市一健康论坛》
雪来:当我们刚刚跨进现代化的大门,确发现后现代化的大门就在眼前,看来要想不落伍,只有赶紧推开这扇门,少走弯路。
杨鸿智:所以,我们不可能走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老路,而且我们可以在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就开始走后现代的道路
雪来:太对了,我想这种思想应广泛地传播,杨先生的学识与勤劳很值得敬重,为我们广大信息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以杨先生目前的地位能这样持续地给予我们帮助,版主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还要认真地学习,争取把杨先生的巨论吃透并提练,传播给更多的人去领略、去分享。
杨鸿智:感谢支持!我为后现代理论医学影响的不断扩大而高兴.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并参加后现代理论医学的学习和研究.
《博客中国 -> 博客论坛 -> 爱科学吧》
3565111:杨老师介绍知识颇有价值。但是都与医学无关。
《急救快车论坛 → 医师讨论区 → 急救医学讨论》
山人版主:“杨鸿智:感谢支持!我为后现代理论医学影响的不断扩大而高兴.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并参加后现代理论医学的学习和研究. ”现代科学走过头?要进入,后现代科学时代吗?
杨鸿智:感谢斑竹的关注!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有阶段的划分.现代科学只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现在已经知道,"现代科学"的后面是"后现代科学".当然,现在的问题是两个:
    1 是否知道科学是发展的?不能把现代科学看成是永恒的.
    2 是否知道有"后现代科学"这个概念?
    所有这些都是知识问题,是知道或者不知道的问题.如果不知道,那么,在我这样说过以后就知道了。希望继续关注<后现代理论医学>问题。
山人:如果人类会出现后现代科学。我想首先也不会出现在医学领域。任何巫师,气功大师都想在医学领域里捞一把。医学是从巫师起源,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是如此。经过漫长的演变。直到怀疑哈维的轮《心脏运动论》1626年,才进入真正的医学发展阶段。到现在,还不到400年。就过时了?!我们是急救医学栏目。想讨论些与急救有关的问题。你的后现代医学观点很新颖。但是,希望到别的栏目里讨论。谢谢。
杨鸿智:(1)后现代科学出现要从爱因斯坦算起,到现在已经100年了。我并没有说后现代科学是从我这里开始。我只是在100年后,想把后现代科学引入医学领域。100年的时间差,还算早吗?已经很晚了。(2)一项科学技术是否过时,与时间没有关系。现在一个科学常识告诉我们,科学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越是先进的知识,更新的越快。机械论的现代医学已经400年了还不能够更新吗?(3)我现在所讲的这些知识与急救医学是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我说的是没有“直接关系”,而且是“现在所讲的知识”。作为《后现代理论医学》这门知识整体来讲,与急救医学是有非常重要的直接的关系的。医学分科过细正是机械论的表现,急救医学是否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困难问题,是否需要开放自己,到其他学科学习新知识?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就没有最基本的科学意识。
《凯迪社区 → 健康社会》
杨雪:楼主厉害!一直在观注中。。。
《经纬论坛 → 生物交叉学科》
Darknova(副站长管理员):谢谢杨先生的文章。思维的融合,知识的集成,是创造的捷径。
42
 楼主| 发表于 2005-6-23 14:48:57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35篇  后现代科学的发现(2)—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理论根源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完全独创性的思潮。它实际上是一些背景不同,来源各异,经常互相冲突的因素的混合。它挪用、篡改和超越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传统,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结构主义、浪漫主义、现象学、精神分析学,接受美学、虚无主义、通俗主义(大众主义),存在主义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和无政府主义的某些因素。大致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地同以下流派或思潮具有渊源关系。首先,后现代主义尽管是一股人文主义的社会思潮,但是,它的产生同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中的反形而上学的倾向,即“治疗性”倾向,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自从黑格尔以后,西方哲学中一直有一个强烈的反形而上学倾向,这个倾向在20世纪又具体化为三种反形而上学潮流。第一种潮流来自逻辑实证主义者。第二种潮流来自日常分析学派。第三股潮流来自海德格尔哲学的一项努力:怀疑与摧毁西方文化的整个“被歪曲的基础”,即形而上学。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尤其以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反思和批判的影响为最大。
一  后现代主义者造成西方马克思者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等人的如下见解:现代科学是神州启蒙遗产是极权和统治。
二  他们从社会批判理论克尔纳等人那里汲取了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技术、对现代社会中媒体作用的怀疑。霍克海默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既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增长,也产生了许多灾难性的负面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解释或解决现代西方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现代西方社会弊病的根源已经不再是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意味着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统治力量的日益增大。对人性的压制和异化的日益增长。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压制人性,束缚人的自由的罪魁祸首。马尔库塞认为,当前的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使个体全面遭受压制的社会,社会文明对个人本性实行了全面的管理和统治。这主要表现在,国家资本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对社会命脉的操纵。对科学技术,文化和政治的总体性集中、管理和协调,它借助庞大的传 媒体对个人欲望的“制造”和控制。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机关报型的社会统治力量,它的发展也是对社会统治和个人控制的扩张。结果是,人在物质和技术的压制下已变成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顾现在,不讲将来;只讲技术合理性,而没有批判性和创造精神的“单面人”。社会也变成了没有反对思想,没有反对派的单面社会。
三  他们还从法国结构主义者如列维一斯特劳斯对于人道主义,主体和作者的怀疑中得到启示。结构主义者强调结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作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四  后现代主义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尼采和海德格尔那里继承了对于“真理”和“理性”的怀疑。尼采反对现代科学和理性,认为西方社会的弊病来自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他断言,科学和理性扼杀了生命意志,扼杀了精神生活,导致了病态的生命,现代科学活动产生了野蛮化。
五  后现代主义者从法国存在主义者加缪和萨特等人那里汲取了虚无主义者的观点。
六  后现代主义者从萨特,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等人那里继承了反人道主义的传统。他们更多地从消极意义上来理解人的当代处境。
《中心与边缘》P17-24
西方世界在从中世纪封建社会转变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是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一个是思想上用唯物主义突破神学唯心主义的束缚,另一个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械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民。这无疑是进步的。但是,早期自然科学只能接触到简单物质的简单运动,只能接触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因而,这时期的自然科学必然是带有形而上学,机械论的性质。科学研究与生产发展所依据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与社会思想领域中产生的唯物主义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唯物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得以建立的主导思想,也就是工业化、现代化的思想基础。机械唯物论与唯心主义神学相比,当然是进步的。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与农业的封建社会相比,当然是进步的。但是这种进步也不是绝对的。其中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而这种缺点和不足却是和一种人们理想中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相比较而言的。
因为机械唯物论和工业现代化有缺点,在它刚一出现就遭到一些人的批判,这就是来自黑格尔,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的批判。而且这种批判一直保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当然这些批判的出发点和角度各有不同。而就某一作者来讲,他对形而上学和工业现代化的缺点的批判可能正确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个作者的其他理论也是正确的。这里所说的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根源就是说,后现代主义是从黑格尔开始的从未间断过的对形而上学和工业现代化批判的思潮的一部分,因此,后现代主义之前的这些批判就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根源。当然,这些先人自己却并不知道自己的理论最后会演变成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点是,它从各门学派中吸取批判形而上学和工业现代化的内容,但并不同意和接受这些学者其他的观点。因而,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一个批判资本主义形而上学和工业文明的统一战线。一切学派和作者不论自己持何种理论,都可以在这一观点上组合起来,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战线样的状况表明,后现代主义还处在形成和发展中,还没有形成自己更集中,更严密的理论体系,当然也就不会有一个比较明确、固定的队伍。

43
 楼主| 发表于 2005-6-23 14:49:35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36篇  后现代科学的发现(3)— 后现代主义在法国的兴起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1968年,当中国那场浩劫式的“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之际,巴黎的大街上出现了身穿中国绿军装,头戴绿军帽,胸前佩带毛泽东像章的法国青年。法国报刊当时惊呼:“巴黎街头出现红卫兵”。这些罢课,造反的法国大学生当时并不知道,他们反叛的行为,形式和规模都创造了战后西方社会冲突的新篇章,留下了很多对历史发展意味深长的东西。“五月风暴”狂飚一曲,预示了时代的转折。
1968年3月22日南特莱学院的学生举行集会,抗议当局逮捕因反对越来战争向美国在巴黎的企业扔炸弹的学生并由此引发巴黎各大学的广泛响应,5月2日,南特莱大学校长决定不定期关闭该大学,市政当局派500名防暴警察包围了学校。5月3日警察进校逮捕学生,发生武力冲突,600名学生被抓,数百名学生受伤。这样引发全巴黎各大学生走上街头,5月6日,巴黎6万名师生上街游行,受到军警干涉,700名学生受伤入院。全巴黎大学停课上街,坚起路障,5月10日,学生占领拉丁区,至此,巴黎30个高校有20个罢课,全国350所高校被学生占领。5月13日,巴黎工人介入。80万工人罢2支援学生,至5月22日,参加罢工的工人达上千万,几乎是全法国劳动力的总数,整个法国日常生活的全部秩序都陷入空前的混乱,为收拾残局,法国总统戴高乐释放了在押的右翼政党领导人,5月30日,右翼举行百万人游行示威,并向左翼群众开火,政府利用右翼势力,将这次风暴镇压下去,参加闹事的工人领袖被开除学生被开除。但是最终结果戴高乐于次年下台。
当我们在30年后拉开了历史的距离重新审视1968年事件和当时人们对它的种种评价时,我们对“五月风暴”的历史意义有了更客观、更冷静,也更有历史根据的判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今天的眼光看,1968年事件从性质上说,是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包括异化的官僚等级制,工具化的教育制度和管理制度,异化的消费社会,以及压抑人性的工业文明等)的一场大规模的,自发的文化抗议运动。这一文化抗衡性质的运动在资本主义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是新的社会力量,新的斗争主题和形式出现的预兆。引起这场风暴的原因是非经济因素。1968年运动学生领袖和他们的支持者基本上是出身于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家庭,属于在战后长期繁荣和富裕中长大的一代。比如,挑头闹学潮的南特莱学院,是法国大学中最“贵族”的学院,学生家庭背景富裕,社会地位高,不必以上大学作为取得社会地位的跳板,出身已保证了他们毕业后的出路和前途。又如,左翼学生领袖邦迪,出生于法国的德裔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另一个学生领袖克里万,则出生于一个法国的俄裔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富裕的牙科医生。即使是卷入这场运动的工人,也不是为了实现传统的工会斗争中向资方争取物质利益的具体目标。而是具有与学生相同的感觉:学生们认为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学校失去了批判性的、创造性的功能已经异化成了资本主义制度再生产劳动力的物化的非人的机器;工人们也认为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压抑工人的创造性,把人变成了异化制度的牺牲品。因而,他们支持学生运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为了争取工人管理企业的权力。“五月风暴”代表了一代人的文化意识和觉醒,是一代人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抗议。1968年运动的非经济,非物质的倾向,集中地表现在学生和工人当时涂写在学院和大街上的标语口号中:
“消费社会不得好死,异化社会不得好死,我们要一个新的独创的世界,我们拒绝一个用无聊致死的危险去换取免于饥饿的世界。”
“直到用最后一个资本家的肠子勒死最后一个官僚之前,人都是不自由的。”
“革命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而且也是对工业文明的起点的挑战。”
“我们在领导一种奇异的生活。我们睡,我们吃,我们不触及钱,没有人想它,这已是我们创造的社会。”
即便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10年,最初接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这一代校园人,由于缺乏对西方物质富裕和人性压抑的切身体验,面对西方青年的愤怒宣泄也难以真正理解和认同。  引自周穗明《文明的震荡》P2-12
《论坛反应与交流》
军民软件(论坛版主):所谓“后现代”是西人对“现代”的反思,但它仍与“现代”构成因果。在中国,没有西人的那种“现代”,更没有什么“后现代”;不过成为西化者新的西化手段而已。
张诚敬:医学远未到达巅峰!现代医学理论是与现代生物学、生理学脱节的?由于过细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很难用来阐释人类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后现代医学也算是正在反思!应该值得欢迎!
杨鸿智:“现代”与“后现代”是因果关系。因为我们没有“现代”,所以我们也谈不上“后现代”——这个说法对吗?如果有这样的绝对的因果关系存在,那么,“没有”就始终是“没有”。“有”是如何产生的呢?版主总是打着民族的旗号反对西化,是否还知道中国的一句老话:“无中生有”?而且按版主的思想,我们还能够进行“现代化”建设吗?这是否已经与中国的现实矛盾了?难道版主希望我们永远停留在封建社会吗?按系统论思想,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是旧事物内部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新生事物不是旧事物,但是,又离不开旧事物。这是一个道理。还有一个道理是说,不仅第一个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中产生的,而且,以后任何一个这样的“新生事物”都需要经过这个过程。如:人是这样进化来的: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我们现在的人,不是父母用什么人工方法突然制造出来的,一个胎儿在母体中还是要经过上面说的生物进化的全过程。即,不同时期的胎儿外型会象鱼,有尾巴,有时候会生出有尾巴的孩子。把这个道理应用在社会科学中,就得出一个原则是: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不能够跳过应该有的发展阶段。比如我们中国,不可能从封建社会跳过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反过来说是:我们中国一定会有一个资本主义阶段的。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曾经有过“民国”时期的资本主义阶段。但是,现在看来这个阶段走得还不充分,现在还必须重新再走一回,当然,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中国特色的。这就是说我们一定会有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的。至于说到“后现代”问题,大多数人认为,我们“现代”还没有实现,还不到说“后现代”的时候。这里。又要说一个新道理:新生事物虽然在产生的时候必须重复旧事物发生过的过程,但是,不可能“完全重复”这个过程。在重复的时候会发生质变,最后的产物是新生事物,而不是旧事物。比如人的胎儿,虽然要经过“鱼”或者“猴子”的阶段,但是,我们不会生鱼或者猴子。把这个道理应用在社会问题上就得出一个原则:一个国家,在一个社会阶段不发达时,在下一个阶段就会发达起来。这样国家的发展虽然不能跳过一个阶段,但是,会出现“发达”与“不发达”交替出现的情况。如:西方奴隶社会发达,封建社会不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又发达,社会主义又不能出现。而我们中国,奴隶社会不发达,封建社会发达,资本主义不发达,社会主义又发达。按这个规律,虽然我们现在在“现代社会”的建设方面落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后面,但是,我们应该在建设“后现代社会”问题上走在资本主义的前面。我们现在学习西方,学习现代化,但是,我们并不把目标停止在现代化上,而是要建设后现代化。这是我们的理想,而且是有科学理论指导能够实现的理想。

44
 楼主| 发表于 2005-6-23 14:50:17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37篇  后现代科学的发现(4)— 后现代主义在美国的演变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与欧洲大陆不同,后现代主义在北美呈现为另一种景象。并且,这股思潮最初不是发生在哲学领域里,而是发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战后的美国社会世风日下,传统的权威中心已经腐烂,传统习俗已经不再受到重视,到处弥漫着消极厌世的情绪。年轻的一代缺乏社会目标,缺乏事业心,缺乏坚强的信念。在当时,恰好有一些小说描述了美国社会这样一幅阴暗的陌生化的虚无主义的景象。于是一种所谓的“后现代小说”应运而生。后现代小说家们已经不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亲密的和可知的。他们摈弃了传统的文学创作规范,摈弃了英雄和英雄人物的冲突。他们向世人展示的是一个极度畸形极度病态的世界。因此,他们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衰落的标志。在当时许多美国学者看来,后现代主义被当作是一股改头换面的“反智性思潮”。被看作是现代主义的一个终点。而且是一个毫无希望的终点。因此,后现代主义在美国最初是一个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尤其是一种文学现象。而它作为一种学术现象则比欧洲大陆要晚得多。
进入60年代以后,美国文学评论家对后现代主义的评价开始发生变化。有人开始从积极的肯定的角度来看待后现代主义。这样,后现代主义在北美得到了不同的表现。在后现代主义的旗帜下,一些当代艺术家崇尚实验,拒斥理论,抵制解释,也逃避解释。他们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原有观念,也大大地拓展了艺术活动的空间。他们注重体验甚于注重理解,注重境界甚于注重形象。他们以游戏的态度对待艺术,也以游戏的态度对待一切。借助文学和艺术,尤其是小说,诗歌和绘画等形式,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始在北美获得全面的泛滥。《中心与边缘》P30-32
《论坛反应与交流》
《天一论坛>放眼宁波>甬城医院》
lixt9229:中国需要象你一样有思想的医生。你可看看:《微漪之塘--宇宙中的第五种场》这本书。作者:欧文.拉兹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45
 楼主| 发表于 2005-6-23 14:51:27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38篇  后现代科学的发现(5)— 科技人员介入后现代主义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罗马俱乐部1968年4月成立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并由此得名。名马俱乐部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性的,非意识形态的,结构松散的学术研究团体和社会团体。它首创对当代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的研究,在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方面,有着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罗马俱乐部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工业革命的生态负效应及其严重后果作出了激烈反应。它也是为解救人类的生态困境而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团体。它认为,新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全球时代,人类的失控制引起的严重后果相互纠缠,在规模上具有全球性,在性质上涉及全人类的利益。所以被称作“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口问题,工业化的资金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罗马俱乐部提出,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行动。罗马俱乐部追求的目标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有较为可靠和有深度的理解,在一切可用知识的基础上,鼓励那些能纠正现在状况的新态度、政策和制度。也就是在认识和实践上改变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和行动方向。罗马俱乐部聚集了一批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天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未来学家等。他们围绕罗马俱乐部的宗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交了一系列专题报告:
1969年,贝切伊发表《深渊在前》
1974年,贝切伊发表《前途如何》
1977年,贝切伊发表《人的素质》
1981年,贝切伊发表《未来的一百页》
1972年,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
1974年,梅萨罗维奇《人类处在转折点上》
1976年,廷伯根等,《重建国际秩序》
1982年,弗里德里希与沙夫《微电子学与社会》
等等。
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这份最著名的报告中,清醒地提出了“全球性问题”,即前面所列的5个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米都斯等人在报告中的主要结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正处在经济矿山速增长的繁荣期,这是“一个充满巨大幻想的时期”。如果当前的这种增长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在今后几代,我们这个实际上很小的星球将要达到人类扩展的极限,从而使这个体系陷入无法控制的崩溃和瓦解的境地。如果能限制和控制增长,改变增长目标,还来得及避免最终的灾难。但是,如果时间过得越长,这种改变就越痛苦,成功的机会就越少。该报告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而使罗马俱乐部一举成名。对于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面临空前困境的天才预言,在当时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的西方世界,人们根本听不进去。同年,荷兰出版了《反罗马俱乐部》一书;1973年,塞塞克斯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出版了《毁灭的模型——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1973年,柯尔主编了《崩溃的模型》一书。反罗马俱乐部的势力迅速形成,人们思想一片混乱。但是,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同时,许多国家俗物欠收,导致物价上涨,饥荒发生,经济陷入严重混乱。“黄金时代”的经济奇迹结束了。西方流行的高速增长论的乐观调子难以为继,世界发展态势被罗马俱乐部不幸言中。罗马俱乐部的危机警报终于得到了广泛认同。报纸、传媒、会议室、研讨班、乃至跨国公司、全世界的人都在讨论增长的极限问题。《增长的极限》一书,在发表后的短短几年内,被译成30多种文字,再版十几次,发行几百万册。
罗马俱乐部另一个影响很大的报告是美国学者梅萨罗维奇和德国学者佩斯特尔等人合作完成的《人类处于转折点》一书。该书指出,人类目前突然面临的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等等是一场全球性危机。与过去的自然灾害不同的地方在于,现在的危机是人为的。人类首先要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念,不要认为自然的供给系统在所有方面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应当避免过去那种在全球发展方面追求所谓的进步而越来越快地走上了不加区别的发展过程。报告还指出了危机的全球性、并存性和迅捷性这三种性质。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人类必须从全球的观点和长远的观点从事世界范围的合作,否则,不能根本矫正世界现状和人类前景。由于拖延不及早作出决策所带来的后果,不仅对经济、政治方面,而且对人类本身的伤害方面都将极其可怕。该书指出人类要走有机增长之路,避免细胞分裂式的无差异增长,指数增长、走上全球性世界发展的新道路。为此要进行社会变革和个人价值观变革。发展一种新的全球伦理学,包括:发展一种世界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发展一种使用物质资源的伦理学,使人们不以浪费和丢弃为荣。发展对待自然的新态度,其基础是与自然协调而不是征服自然。人类为生存下去,养成一种与后代休戚与共的习惯,并准备以牺牲自己的当前利益去换取后代的利益。这一“有机增长”的观点比米都斯等人提出的“零增长论”更容易被人接受,从而为罗马俱乐部争取了更大的支持。
与此同时,罗马俱乐部还通过与各国政府首脑和高级政治家会晤、举行各种类型的会议等方式,广泛宣传他们的观点。推行他们的主张,其中有影响的有:
1976年4月,在美国费城召开的“人类新的地平线”会议。
1980年5月,与联合国培训和研究中心等机构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探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国际会议。
1982年10月,在东京召开的“通向21世纪——全球问题及人类的选择”会。
1983年9月,在布达佩斯召开的世界粮食问题讨论会。
等等。
罗马俱乐部的这些活动,很快使生态意识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勿庸讳言,罗马俱乐部早期对未来预测有悲观主义倾向。然而,罗马俱东部的活动,在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唤醒当代人类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新的责任感,敦促人类共同行动等方面,影响深远,功不可没。不仅如此,它还直接触发了西方世界7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的社会运动——生态保护运动(环境保护)
周穗明《文明的震荡》P20-27
我们在这里引用罗马俱乐部的事例在于说明人类走向后现代科学的途径。罗马俱乐部的出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反思这个社会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个反思首先发生在法国,在法国是以哲学思考和政治冲突的形式表现的。这一反思在美国则表现为各个领域中出现的“反社会”的“西皮士”的表现。表面看来,这些行为没有任何意义,但这正是人们用“无意义”来抗议资本主义现代性对人性的压迫。罗马俱乐部的出现,表明这一反思已经从哲学家、普通市民,转向自然科学研究者。他们使反思又深入了一步。他们的工作指出,资本主义的危机原因,不仅在政治制度层面,更重要的是在科学技术层面,是由这些科学技术所制约的生产方式决定的。从罗马俱乐部之后,人们除了继续认识大工业生产方式造成的环境破坏之外,将进一步研究为什么现代科学会产生这个结果。研究发现,原来现代科学本身就是形而上学机械论的只看局部,不顾全体,因而才造成了人类局部经济的发展而整体前途却受到威胁的结果。由此,人们呼唤一种新的系统论的科学,并将这种新科学命名为“后现代科学”。当人们有了对系统科学的需要时,当人们为此而对现代机械论科学进行批判整理时,才发现原来系统论科学早已经产生,只不过象所有新生事物的早期发展形式一样,被“现代科学”这个大帽子压制着,还没有独立出来,而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努力,使人们认识,发现了后现代科学的存在,并使后现代科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46
 楼主| 发表于 2005-6-23 14:52:28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论坛反应与交流》
《凯迪社区 → 健康社会》
杨雪:杨鸿智老师真的太精彩了!!!
低调行者:放屁贴唬人不浅。强忍着恶心,看完全贴,文章中间充斥着主观的臆测,这样的文章出自所谓的专业委员,呵呵!我到网上一查,嘿,吓我一跳,不过是民间学术团体而已。再一看,又下一跳,早就有不同的声音了。不知到这个杨××,为何不一并转过来。这么高的干细胞理论,颠覆了我数年的研究呀,呵呵!真的有临床价值吗,老美投资了这么多钱,不如来请你。哈哈哈!笑破肚子。
杨雪:看来这次是高手遇见高手啦!
杨鸿智:首先,纠正《低调行者》网友的一个错误:《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不是民间学术团体。在信息社会中连民间与政府都分不清,我不知道怎么与你讨论复杂系统问题。第二,我在每一篇文章的后面,附有《论坛反应与交流》栏目,把网友的回帖附在里面。特别是有激烈反对意见的帖子,不论长短,我都附上。目的是怕有些论坛比较沉闷,没有讨论,有些网友进入的论坛比较少,不知道其他论坛的讨论。这是有目共睹的,怎么会“为何不一并转过来”?第三,你的反对意见没有新意,没有实质内容,没有超过前面反对者的水平,所以,我也就不用再回答了。如果你能够看懂我的文章和对反面意见的回帖,你应该在那里面得到答案。但是,不论如何,我感谢你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JXJIANjian:中医及与其相关的所谓中医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其对国人科学与理性素养的损害正日益为包括国人在内的广大世人所认识,应该大力揭穿中医的虚假面纱,如所谓脉诊的欺骗性,然而却总是不断有人打着科学的旗帜宣扬反科学的中医,用各种稀奇古怪的方法来证明中医是科学,甚至套用现代科学前缘的一些学说来证明中医甚至比现代医学还先进,荒谬至极!肺炎.结核,内外妇儿,中医对在那些疾病确实有效甚至现代医学目前的水平而使中医在当今社会还有存在的必要?各种讨论,总是吹毛求疵.惟独难见实际效果的科学分析,或者又说不能用西方科学标准衡量评价中医.或许他们又要搞一套不同于现代科学的中国科学了.可不要忘记,如不是现代科学从西方传入,中国还没有高血压病的概念呢!科学不是万能的,但离开科学却万万不能.作为现代科学一部分的现代医学,确实还面临许多难解之谜,这只能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才能不断解决,而不是非科学存在的理由,试问中医在起几千年的历史中解决过什么难题,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取得过什么实质性进步?科学工作者应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正确引导公众,而不能为私利误导社会安!
没有必要把中医无暇拔高。用现代科学前缘的一些还无定论的一些假说或学说硬套在中医上,以为几千年前的国人就已达到极高的认识境界,其实是对古人的一种亵渎。人类社会认识客观世界是由低级到高级低级的的过程,产生于几千年前的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怎么能达现代水平?中医只是古人对人体及疾病一种低级的很模糊的认识,但由于中国现代科技起步很晚,加上长期封闭,国人理性与科学素养较低,特别是长期不恰当的渲染,使得中医及其相关的中医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给国人认识客观世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对国人科学与理性素养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牙痛了,几乎每个国人都会说是火气,可很少有人探讨火气是什么?就认识而言,建立在阴阳五行基础之上的中医已无多大实用价值。当然,中医内容繁杂,其中或有少量有价值的东西,可通过科学方法加以识别整理并进一不提高到现代社会需要的程度。但这并不妨碍对中医的全面否定。医学首先就是治病救人,传说中医治疗麻疹有特效,但是否得到确认?现代医学认为多数麻疹能自愈,相反的事实却是,关于传染病的危害,历史上中国并未因中医的存在而比世界其它国家要轻。尽管如同不知道能治好何病一样,中医也不知不能治好何病,从诞生到现在,整个中医学内就没有什么治不好的病!可是SARS时期却有人来赶热闹了,对于众多学者用现代科学技术都未完全破解的疾病,倒好象由几千年前的古人准备好了什么方子似的!据说还有证据,不知道能否的到普遍认可?但另一事实是,尽管已经证明,中医药对癌症几乎没啥作用,可总是不断有人宣称经过多少年来研究某人挖掘祖国遗产在攻克某某癌症上取得重大进展!
至于一些人提出不应该完全用所谓西方科学标准来评价中医的问题.首先应确认,科学无国界,事实也反复证明,科学真理放之四海皆准确,也没听说美国的电灯在中国点不亮,什么东方西方科学?!如果谁真搞出了一套东方科学并得到普遍公认的话,那西方也得来学了,不还是普遍的科学吗?
现在各地各级都建有至少一所中医院,但有几个是纯粹以中医看病呢?大概只有几个江湖郎中吧?社会上不少人相信中医治慢性病好,能得到科学确认吗?一些人认为西医对感冒,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疗效不好,中医是否会更好呢?假如确实疗效更好的话,那欧美医学科技人员全都偏见,而且为了维持这种偏见,宁愿疗效低也不大力引进中医药,他们就不怕公众的谴责吗?
杨鸿智:现在我根据 JXJIANjian网友的帖子,说一下关于中医是否科
学的问题。当然,首先感谢他这样认真地参加讨论。
关于经验医学第一个重要讨论的问题是:它是否科学?就我们中国来讲就是:中医是否科学?首先应该知道,这个问题是在现代西医产生并传入我国之后才产生的。在我国几千年、数万年历史中,有什么人会怀疑自己的中医学的科学性吗?经验医学是认识论中第一个阶段感性认识的成果。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认识过程的某一部分给予否定。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表明提问者不明白一个正确的理性认识产生的正确过程。我们前面曾提到,因为医学不是原创科学,医学是由当时的自然科学直接派生出来的,不可能由经验医学直接上升为现代实验医学。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经验医学在认识史上的感性认识的地位及与现代实验医学的内在联系。只不过,它是古代自然哲学的部分的身份,与自然哲学一起向近代实验科学转化,并成为近代实验医学的基础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基因与个体生命的关系作比喻:父母生育了我们,我们以为是父母的身体变成了我们的身体,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父母的身体是由上一代基因增殖分化而来,这个机体一旦形成,只能走向死亡,只不过在父母的身体死亡之前,基因离开他们的身体,又发育成了我们。我们与父母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和父母都是基因的产物,是基因的依据,是基因的房子。这个观点,出自道•金斯所著《自私的基因》。与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相联系,产生了一种为许多人接受的流行的说法,即: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这种说法企图以中医与西医无关系来避免对中医的否定。既然无关,既然无可比性,可就无所谓谁科学,谁不科学。然而,研究科学的人都知道,任何结构的物质只能有一种与该结构相对应的运动规律。不可能有两个。这在哲学上也形成一个规律,就叫做结构与运动的相关性。如果我们现在承认中医学与西医学是说明同一个生命结构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理论体系,那就等于实际上承认,这两种医学中一定有一种是不科学的。而这种说法实际上增加了否定中医的可能性。为此,我认为,还是将中医学视为认识史上的一个阶段,以此来保证它的科学地位更好些。
低调行者:杨主任,你的后现代医学和自然科学结合得如何呀??你得所谓得干细胞理论渗透了什么自然科学理论呀??呵呵,你重来就是把自己弄得太高,好得,我到你们网上把你们的身份摘下来,看你在这里说我搞不清民间,在zf
http://www.cmia.info/AboutUs.asp
CMIA-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简介
中国电子学会医药信息学分会(CMIA--China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是从事研究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民间学术团体,是国际医药信息学会(IMIA--International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的成员,是中国在该国际组织中的唯一代表。学会也称中国电子学会医药信息学分会,于1981年成立。其学术活动一直得到电子部、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等领导部门以及中国电子学会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目前,学会有会员5750多人,83名理事,专业委员会31个,地方学会23个。
医药信息学是近年来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医药信息学探索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医药信息学的发展正在迅速改变着医学和药学的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医学和药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
中国电子学会医药信息学分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曾先后于长沙(81)、西安(83)、昆明(84)、厦门(87)、大连(91)、武汉(94)、承德(97)、苏州(99),召开了八次《全国医药信息学大会》,进行全国性地学术交流。出版论文集十册,汇集论文1680余篇。1983年被"国际医药信息学会"接纳为国家会员,并于1989年主办了《第六届世界医药信息学大会》。1990年在北京主办了第一届中日医药信息学会议。1997年在日本神户举办了第二届中日医药信息学会议,1999年在苏州举办了第一届中日韩医药信息学会议,国际间交流论文500多篇。
我的反对意见没有新意??哈哈,你只要把那些问题自己弄清楚了,就知道你的所谓理论没有依据,很多是唯心的凭空想象而已——譬如你的所谓干细胞理论。披着好看外衣的垃圾理论而已!!!
杨鸿智:在我们中国,一切学会组织都是民间的群众组织,像《中华医学会》也是民间的群众组织.但是,这样的学会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立的,甚至学会的领导人也都是政府安排的.所以,我们中国人称这样的组织是半官方组织.如果谁真的按字面去理解,认为这些组织是民间的群众组织,实在是天真.我作为一个已经退休的医生,一个在省卫生厅科教处工作十年(医学会的政府主管部门)的人,我想,我的理解不会错吧.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你尽可以随便贬低,但是,我想,大家心里是明白的.其实,我所宣传的是后现代理论医学这个知识,这是主要的事情.我只是担心,你为了"斗气"放弃了学习后现代理论医学这个新知识,就不值得了。
低调行者:你能否再说一遍“在我们中国,一切学会组织都是民间的群众组织”我真想两个巴掌扇上来。像你这种学会的的确确是垃圾学会。——别跟我说是半官方。医学会的??我又不是不知道医学会的水平。退休医生,你明说嘛,一个上海地段医院的退休医生。我到不想贬低你,关键是看着你抗着个大牌匾,在信口雌黄。你告诉我你的干细胞理论有实验依据吗??纯粹的胡编乱造。这种垃圾理论都编的出来,我说你几句也是应该。整个儿一个老骗子,糊弄出这种理论,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而已。中国真的太缺少方舟子了。不好意思,老骗子,能否就你的干细胞理论进行一番辩论呀。你的干细胞理论是否有实验依据???我很烦这种胡言乱语似的发贴

47
 楼主| 发表于 2005-6-23 14:54:03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39篇  后现代科学的发现(6)—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后现代主义传布到科学界之后,自然科学研究者发现,现代社会是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的诸多弊端,均来源于现代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机械论的思想。这样,反对现代性的社会运动就转变成在自然科学中如何反对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问题,要反对机械论,必须要有一个武器,当人们回顾科学发展史,希望在科学界找到一个能批判机械论的工具时,发现这个工具早已存在了,这就是系统论科学,而当后现代主义拿起系统论作为工具批判现代科学的机械论时,也就同时使系统理论与现代科学分离开来,使系统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被人所知,并走了脱离现代科学独立发展的道路,后现代主义将系统科学命名为“后现代科学”。当后现代主义与系统理论结合之后,后现代主义就完全摆脱了对现代社会消极抵抗的破坏者形象,而走上用系统理论建设更美好社会的道路,因此,现在社会公认,这样的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目前,美国后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大卫•雷•格里芬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下面我们就依据由他主编的《后现代科学》一书,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进行初步介绍,从中也就了解到后现代科学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后现代科学在后现代主义发展前景中的重要地位。
下面就是他主编的《后现代科学》一书中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进行介绍的有关内容:
正是现代性及其在西方世界所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现实问题构成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存在依据。也正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奠定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存在价值。首先,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哲学的二元论和还原论。它认为,坚持二元论和还原论的现代哲学家是一种“祛魅的哲学”。正是这种哲学最终导致了世界和“自然的祛魁”,所谓“自然的祛魅”是指否认自然具有任何主体性经验和感觉。由于这种否认,自然被剥夺了其丰富的属性,被抽象为“空洞的实在”。在这个过程中,由伽利略所创始,继而被笛卡儿所完善的分析的方法起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分析方法是一种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方法,在科学发展史上功不可设。但它毕竟是一种有限的方法。一旦将这样一种有限的科学方法非法地升格为哲学方法,夸大为无限的方法,就导致了形而上学的还原论。还原论要求将事物从复杂还原到简单。从多元还原到一元。根据这种方法,要了解事物的真象,就必须尽可能地了解构成事物的最简单的基本粒子或“终极粒子”。它是事物的最小单位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它代表着存在本身,是存在的存在。它的特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性。在终极粒子中是没有精神的位置的。它排除了色彩、声音、结构或质量这样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
这样一种理论和方法实际上是“机械的”。由此产生的世界观便是机械论的世界观。机械论的第一要旨就是尽可能地将世界还原成一组基本要素。第二,这些要素彼此之间基本上是外在的,它们不仅在空间上是分离的,而且每一要素的基本性质彼此之间也是独立的。第三,由于要素之间仅仅是通过彼此推动而产生机械的相互作用,因而其作用力难以影响到其内在性质。在过去的年代里,机械论一直是行之有效的,而且,现在在某些领域中也仍是行之有效的。然而,并不能因此将它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事实上,尽管机械论的拥护者们也承认这一原理是有局限的,它在许多方面有待改进,但仍不恰当地将之夸大为唯一普遍适用的方法。他们声称:所有事物最终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处理。并认为“如果我们运用了这种方法,我们便可应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则向这种机械论哲学进行了挑战。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机械论世界观的挑战武器是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后现代有机论坚持认为,所有原初的个体都是有机体,都具有哪怕是些许的目的因。一切事物都是主体,它们都有内在的联系。从目的论意义上看,所有的生物都是生命的核心,都有其自身的利益,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整体主义则认为,我们之所以对保持一个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健全的生命圈关怀备至,是因为这样一个世界远比一块溶化的岩石更有价值。但是,除非我们能够说出,从哪种观念上它更有价值,否则,这种信念很难于理解。这种使整体主义者认为生命的价值高于岩石的价值的观念,便是“整体的观念”。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以生物学的最新成果为依据,进一步对机械论的还原论进行了质疑。生物学中的机械论认为,有机体从单个的受精卵发展为一个复杂的生物有机体,这一过程与汽车从零件组装成整车没有什么两样。然而,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你在发育着的青蛙胚胎早期切下其肢体的雏形,摇散其细胞,然后随意把它放回原处,一条正常的青蛙腿还会发育出来。位于某一位置的细胞并不是注定要成为某一部分,任何细胞都可以依其整体环境而成为腿(但不是眼)的一部分。机器的零部件可以拆散和重新组装,而胚胎与此不同,它的各组成部分的形成似乎是由它们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刻的空间关系所决定的。据此,菜沃丁质问道:“如果发展真是事物间关系的产物,那么我们如何能将关系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性还原成为一组可操作的规则呢?我们又如何使用那种属于笛卡儿式分析的实验方法来达到这一点呢?”
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对“有机”、“整体”、“内在联系”的强调昭示人们的是:我们与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不仅包含在他人中,而且包含在自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世界观的人类中心主义。根据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人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并有权力为了自身的利益去掌握和控制自然,甚至随心所欲地塑造自然。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对自然的理解基本是为了如何征服自然、超越自然,而不是如何与自然融为一体。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告诉我们:从思维方法上看,“我们首要的错误是假设我们能够把某些要素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可在分离的状态下认识它们的真相。”事实上,我们对于作为整体的宇宙的任何认识都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抽象出的结果,这种方式有时极为便利,也很有功效。但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它的局限性,陶醉于一时之得,便会导致盲人摸象的境地,其结果是可悲的。有鉴于此,奥德姆教授强调指出,任何一个层面上的发现,都有助于另一个层面上的研究,但绝不能完全解释那一层面上发生的现象。当某个人目光短浅时,我们可能会说他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许,阐明这种方法的更好的方法是:“要理解一棵树,就必须研究树所构成的树林,和构成树的细胞和组织。”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来源于它所研究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一个有机体和无机体密切相互作用的无止境复杂的网络。”  《后现代科学》序言P4-10
关于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科学产生经过和内容的介绍,此处就无需叙述了,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在《后现代科学》一节中有专门的介绍。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科学的结合,对后现代科学起了一个宣传作用,使人们认识到后现代科学与机械论的现代科学有什么不同,并促使后现代科学脱离现代科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现在,后现代科学还不为大多数人所认识,但后现代主义却已经为大家所熟悉(当然对中国来讲仍是陌生的),通过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科学的宣传,能帮助后现代科学的更快普及。
《论坛反应与交流》
《博客中国 -> 博客论坛 -> 哲学与心理》
江湖破:要将科学纳入一种主义?不敢想象会出现什么严重后果!可怕。 具偶所知,科学史对科学不是以古典,现代来论述的,何来后现代?还主义? 你发明的吧? 一个概念当它超出其源定义时往往会产生谬误,特别是就科学而言!
杨鸿智:后现代科学,或后现代主义的科学,这个概念不是我发明的。正如本篇文章所介绍的那样,这个概念是美国后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大卫•雷•格里芬发明的。现在,大卫•雷•格里芬这个名字和他的书《后现代科学》,是在世界科学界很著名的。在这里,我只是向我国的医生们进行一个介绍,希望大家也能够有这方面的知识。我怎么敢说是自己发明了后现代科学这个概念呢?如果你看过本文章还这样说,这就不能用简单的玩笑来理解了。至于科学与主义的关系,我认为科学当然是有主义的。现在,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有两种主义的科学,一个是机械论的科学,另一个是辩证法或系统论的科学。你所说的凌驾与一切思想之上的科学,实际上不过就是机械论的科学。机械论科学的信仰者认为除了机械论科学以外再没有科学存在。而且人的正确思想也只能是这个科学的产物。但是,在机械论科学产生以前,人类不知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而机械论科学也正是这个历史的产物。现在简单表这个态度,在后面的文章中会有详细的说明,请大家注意收看。
《三思论坛 > 地宫 > 城隍庙 》
snorri三叶虫:大师啊!!!在下五体投地!!佩服啊,专业得不能再专业了!!
《精品文化论坛>四海搜奇》
Guojun(论坛管理员):您的理论专集非常棒,由于本版块和您的主题不对应,因此把您的<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移动到“我的博客”版块了,本版的专集继续保留,新对应的专集板块请进:
http://www.009bbs.com/thread.php?fid=4
或者直接进入您的文集:
http://www.009bbs.com/read.php?fid=4&tid=17
(请以后直接在新的文集的位置续接您的论文,谢谢!)
48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03:17:39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40篇  后现代科学(1)— 自然科学从机械论向非机械论的转变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现代实验医学向后现代理论医学的飞跃,必须吸收现代自然科学的系统理论,以系统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可是由于行业分工的限制,医学研究人员大多数人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理论的产生知之甚少。为此本小节就该问题做一专门的简明的回顾,以帮助读者对这方面内容有所了解。
一  文艺复兴与现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欧洲文化最早的发源地是希腊和罗马。其中尤以希腊为主。公元五世纪左右,欧洲北部野蛮民族南侵,公元410年西罗马灭亡。134年后,东罗马灭亡,欧洲进入野蛮的中世纪。欧洲古代优秀的科学文化知识保存在巴尔干半岛的拜占廷帝国。公元五世纪时,西亚的阿拉伯人还属于落后的游牧民族。公元六世纪诞生伊斯兰教,并统一阿拉伯建立了一个地处西亚、北非,直至欧洲西班牙的阿拉伯大帝国。拜占廷的希腊文化遗产被阿拉伯人继承保留下来。再加上中国古代文明的西传,阿拉伯成为当时世界的一个文化中心。从公元11世纪开始,欧洲发动“十字军东征”。名义上是以基督教的旗号进行圣战,夺回被伊斯兰教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其实是一场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战争进行了二百年。在这漫长的战争中,欧洲不但掠回来阿拉伯人的财富,同时也把保存在阿拉伯的古希腊文化遗产带回欧洲。同时还有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此基础上,欧洲开始了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自然科学也随之诞生。欧洲也因此从封建社会进行资本主义社会。
二  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自然科学可以说是从伽利略开始,到牛顿完成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统一的基础。因此常用牛顿力学,或经典力学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代表。现代自然科学的特点是机械唯物论的思维方法。即:世界是物质的,每种物质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特殊的规律,这些规律都是可以认识的。人类认识物质的方法是分析的方法,即任何一个复杂的大的物体都可以分解成简单的小的物体。认识了简单的小的物体的运动规律,再将这些规律综合起来就可以解释复杂的大物体的运动。这样就得出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两条基本的原理,或称为思想方法,第一个称为“决定论”,即任何事物肯定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如果你还没有得到,你只要再继续寻找。第二个是“还原论”。即大的事物可以分解成小的事物,并可以用小的事物来说明大的事物。
三  非机械论物理学的开端 — 相对论
20世纪刚开始,爱因斯坦就以其相对论打破了牛顿机械论的一统天下。开创了非机械论自然科学的新时代。牛顿力学有一个不变的参照物,就是地球,或地球上观察物体运动的人。而任何没有地球或人直接参与的其他物质之间的运动,必须转换成标准参照物的运动,这样才能被我们人类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取消了牛顿力学中这个永恒不变的参照物。不论任何物质之间的相对运动,都可彼此之间互为参照,直接进行计算。同时爱因斯坦还提出了光速不变和光的波粒两重性原理。粒子运动是间断的,波,物质运动是连续的,在牛顿经典力学中这两种运动属于完全对立的两种形式,是不可能有同一个物质中存在的。而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的波粒两重性,即光子运动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不能确定光子只有哪一种运动特性。在这之后,是量子力学的发展。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高速运动的。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牛顿经典力学完全不适用于微观粒子的高速运动。他们发明了统计理论和概率论。因为在微观领域中的高速运动,无法确定物质粒子的确定位置。只能有一个统计的概率。并将这个发现总结成一个叫做“测不准原理”的理论。即对于微观高速运动的基本粒子,当你准确测量其速度时,空间位置即不能确定。而当你准确测量其空间位置时,其速度又不能确定。(电子云)以上两项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彻底否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决定论。动摇了人们对经典力学的迷信和崇拜,为自然科学在20世纪的发展和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因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从实证科学的出发点开始研究的,所以,应该称它们为实证科学。可是,因为它们又否定了实证科学,开创了非确定性的系统科学,所以,又可以称它们是系统科学。其实,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既不是实证科学,也不是系统科学。它们是介于实证科学和系统科学之间的过渡性科学。正因为如此,后现代科学把爱因斯坦称为“经典力学的最后一人,也是后现代科学的第一人”。爱因斯坦打开了物质世界一扇新的大门,发现物质世界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可是,作为机械论教育出来的研究者,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因此,他用自己的后半生研究如何将二者统一的“统一场论”。当然,这是不能成功的,因为这两种物质是根本不同的。现在,我们中国的实证论者仍然希望用机械论来处理包括复杂系统在内的所有物质。可想而知,他们也不会成功的。但是,爱因斯坦的失败具有神秘和悲壮的色彩,而我们的机械论者却不会得到爱因斯坦那样的光环了。虽然是同样的事情,但是其间相距了整整100年。100年的时间都不能让我们觉醒吗?这样的麻木是应该受到惩罚的。特别是这其间已经有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问世。

《论坛反应与交流》
《丁香园》
yunxiang云想 丁香园准中级站友:贴错板了吧
biodna丁香园超级版主:也不算走错地方,【科技与人文】子版干的就这事:与科技相关的人文、事件、思维、方法论。谢谢杨鸿智老师的一直支持!
杨鸿智:我不知道这位网友在医科大学里是否学过数学,物理,化学.如果也学过,是否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贴错板了吧>这可以作为一个生动的事例,说明我们现在的许多医生已经把医学与自然科学隔绝到什么程度.而实际上自然科学是医学的源泉和母亲.我们的老师之所以在我们一进入大学的时候,首先教我们数学,物理,化学,就是为了使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源泉和母亲.现在的事实表明,我们到底还是忘记了.我现在的工作就是希望大家重新记起我们的源泉和母亲,并且,从她那里得到启发和力量,解决我们现在医学所遇到的困难.谢谢大家的关注!

49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03:19:03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第41篇  后现代科学(2)— 爱因斯坦生平简介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说明:
爱因斯坦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知名人物。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并不多。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再一次为我们的医生做一个介绍。特别是我们把爱因斯坦作为后现代科学的第一人来介绍,这是其他介绍文章所没有的新观点。我们介绍的顺序是:生平,相对论。后现代科学。
这一节是生平,这里选用《上海•小智点科普网》上的一篇文章,其特点是全面,通俗,有趣。下面请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
     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父亲和叔父在那里合办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
     在任工程师的叔父等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1894年,他的家迁到意大利米兰,继续在慕尼黑上中学的爱因斯坦因厌恶德国学校窒息自由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主动放弃学籍和德国国籍,只身去米兰。
     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1896年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0年毕业。
     由于他的落拓不羁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教授们所不满,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两年后才找到固定职业。
     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
     1902年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
    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从此他才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
    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1911年任布拉格德语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
    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直至1933年。
    1920年应H.A.洛伦兹和P.埃伦菲斯特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
    回德国不到四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投入公开的和地下的反战活动。他经过8年艰苦探索,于1915年最后建成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A.S.爱丁顿等人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全世界为之轰动,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
    1933年1月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普林斯顿,任新建的高等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
    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
    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55年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二、科学成就
    1.早期工作
     爱因斯坦早期的工作主要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方面,在1900-1904年间,他每年都发表一篇论文发表在德国《物理学杂志》。这些早期的工作为他在1905年辐射理论和分子动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础。
    2.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无先例的奇迹。这一年他写了6篇论文,在3月到9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8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在三个领域作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分别是:
    (1)光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
    (2) 分子运动理论,1905年4月、5月、12月他发表了三篇有关布朗运动的论文,为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3) 创立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写了一篇开创物理学纪元的长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理论。这是他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
    (4)质能相当性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揭示了质量(m)和能量(E)的相当性:E=mc2,并由此解释了放射性元素(如镭)所以能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原因。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40年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3.量子论的进一步开拓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的提出,遭到几乎所有老一辈物理学家反对。尽管如此,他依然孤军奋战,坚持不懈地发展量子理论。他把量子概念扩展到物质内部振动、光化学现象及统计物理学的研究中,在许多领域中做出了开拓性成就。
    4.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即惯性质量同引力质量相等)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此后经过曲折的探索终于1915年完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
     在1915年到1917年的3年中是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时期,类似于1905年,他也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分别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除了1915年最后建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以外,1916年在辐射量子论方面又作出了重大突破,1917年又开创了现代科学的宇宙学。
    5.对统一场论的漫长而艰难的探索
     建成广义相对论后,爱因斯坦依然没有满足,致力于寻求一种能将引力场与电磁场,将相对论与量子论统一起来的统一场论,这耗费了他后半生的精力,始终没有完成。
三、趣闻轶事
   
1.惊奇
     阿尔伯特到了四五岁,还不大会说话。父母亲心里着急:“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不,不可能。他那双棕色的大眼睛多么明亮。他那可爱的小脑袋这样一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有多少聪明的怪主意呢!可是他的小嘴为什么不说话呢?”他们请来了医生。孩子当然没有病。不善于说话,不喜欢说话,那不是病。 可是有一天,阿尔伯特似乎真的有些不正常了,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玩。孩子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不听他的话,照样指着北边。他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着北边。不管他怎样转,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一直指着北边。阿尔伯特惊讶了,他张大眼睛,盯着玻璃下面那根红色的小针。“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的呢?”他想问父亲,可是话到了嘴边,说不出来。他被这神奇的现象惊得目瞪口呆。小小的罗盘,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的科学家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这种神怪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发现的幼苗。
    2.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韦伯先生是讲对了,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有“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青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著名的电影演员查理•卓别林在他的影片《城市之光》于好莱坞首映之日,邀请爱因斯坦夫妇去看。爱因斯坦和卓别林走出汽车时,许多人发现爱因斯坦来看戏,大家围拢欢呼,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不是卓别林。爱因斯坦不喜欢这样的场面,问卓别林:“这是什么意思?”卓别林马上安慰他:“这没有什么。”
    3.“相对论”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爱因斯坦太太曾对查理•卓别林讲述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时工作的情形。后来卓别林把这事记在他的自传里。这故事倒是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在这历史性发现的时刻是怎么样工作的:
  博士像往常那样穿着睡袍下楼吃早餐,可是那一天却什么也没动。我想一定有什么问题发生,我问他什么事使他魂不守舍?
  他回答:“亲爱的!我得到一个巧妙的想法。”
  喝完咖啡后,他就走到钢琴前开始弹奏起来。几次停下来在纸上记录一些东西,然后重复地说:“我得到一个巧妙的想法,非常美妙的想法。”
  他说:“这是很困难的,我仍需要进行工作。”
  他继续玩钢琴,并且写下一些东西,这样半小时之久,然后走上楼去他的研究室,并且告诉我不要打扰他,他就一直留在房子里两星期。每天我上楼把食物送给他,傍晚时他就散一会儿步当作运动,然后回来继续他的工作。
  最后他走下楼来,脸色显得苍白。“这里就是我的发现!”他把两张纸放在桌上,这就是他的“相对论”。
  4.成功的秘诀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决。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是一样有用。”

50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03:19:45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集

5.上帝与自然
爱因斯坦还在家里接受宗教方面的教育,这是德国法律规定的。爱因斯坦一家是犹太人,但并非极其严格地遵守他们的信仰。有一段时期,爱因斯坦深深地专注于宗教——他甚至在来回学校的路上谱写一些乐曲赞美上帝。这种宗教上的兴趣仅仅持续了一年,当他12岁时,爱因斯坦就不再相信他的老师们所描绘的那种上帝了。然而他从未对大自然的崇高伟大失去敬仰之心,也不希望放弃研究那些比他所谓的“仅仅个人的”东西更加伟大的事物。
6.音乐与数学
爱因斯坦一家为他们的孩子创造了一种快乐、温暖和可爱的家庭气氛,爱因斯坦在整个一生中与他们以及他的妹妹玛亚始终保持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从这种家庭温暖中继承了某些东西,而这就成为他的性格中最具吸引力的特征之一。虽然他天生就是一个孤独者,但成年后他结交了许多亲密的朋友,写了许许多多书信,与全世界的朋友们分享他的思想和信念。在大多数现在尚存的爱因斯坦照片中,他总是开朗地微笑着。
    爱因斯坦是一位出色而又不同寻常的老师。通常,他会地黑板上写出一个方程式之后停顿下来,在学生们面前长时间地保持沉默,似乎他已陷入了沉思。
    爱因斯坦的父母是一对颇有才智的夫妇。爱因斯坦的母亲是一位聪明、活泼、勤奋和充满活力的妇女,而且是一个出色的钢琴家。她非常重视学习,并鼓励爱因斯坦和他的妹妹在学校勤奋学习。
    回首往事,爱因斯坦记得他是通过聆听母亲弹奏钢琴才开始喜爱音乐的。爱因斯坦的父亲的一位工程师。还在学校读书时,他就已经显示出数学方面的极大前途,但他家太穷,无法送他去读大学。他与其兄弟雅各布合伙经营,1885年时兄弟俩和他们一家迁往德国巴伐利亚的首府慕尼黑,并在那里开办了一家工厂。 爱因斯坦的父亲和叔父对爱因斯坦在科学和数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感到非常高兴。爱因斯坦5岁时,有一次他生病躺在床上,他的父亲送给了一个指南针。这件普通的礼物成为阿尔伯特一生的转折点。指南针内的那根指针从表面看完全封闭、孤立和无法接近,它似乎是由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掌握着,使它指向北方。他非常激动,以至“浑身颤抖并患了感冒”。虽然他只有5岁,他已经意识到“这些物体的背后深深隐藏着一些东西”。从那时起,他就想要找出这种神秘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几年以后,爱因斯坦意识到一种类似的神秘事物,这次是与数字有关。他的叔父雅各布一直让他去解许多数学上的难题。每当他找到正确的答案时,他并没有感到高兴、自豪或者满足,事情更像是他已经瞥见了隐藏在事物表象下面的一个美丽而有序的结构。这种认识引出了“一种强烈的快乐感”,并激励他找出有关数学方面所能发现的所有内容。同样,他对科学也相当着迷。他还缠住父亲和叔父问这样的问题:黑暗是如何发生的?“太阳光的组成成份是什么?”“沿一条光束传播会是什么样子?”
7.小城里的伟人
普林斯顿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大学城。它只有几千人口。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退休的时候,就在这里向他的军队发表了演说。一百多年过去了。无数摩天大楼在城市里升起,夺走了城市的阳光。可是,普林斯顿这个小城,依旧是古风纯朴,阳光灿烂。林荫道上的行人稀稀疏疏,道路两旁星星点点散布着一些一两层楼的小房子。红色的屋顶、白色的墙,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丛中。每一座房子都象绿色海洋中的一个孤岛。这里似乎闻不到金圆帝国的铜臭,听不见工业巨人的叫嚣。这里就象莱顿小城和苏黎世湖畔那样娴雅幽静,具有古老欧洲的情趣。
    1933年,一个秋天的下午,街道两旁的树叶已经是金色斑烂。大学生特别爱光顾的那家冷饮店里,只有一个学神学的大学生在吃蛋卷冰淇淋。女服务员坐在柜台后面,没精打采,等着下班。
    突然,玻璃门“伊呀”一声开了,进来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女服务员一下子怔住了。这位老先生好面熟呀!她正在发愣,老先生却看了一眼大学生桌上的蛋卷冰淇淋,又点点自己的鼻子。女服务员忽然明白过来了:这是爱因斯坦,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教授呀!大学生也跳起来,跑到柜台边上,抢着要给爱因斯坦付钱。爱因斯坦向他微笑一下,从自己的口袋里取出一枚硬币。女服务员双手接过钱,捧在胸前,嘴里喃喃自语: “这枚硬币,我要藏起来留做终身的纪念!” 爱因斯坦坐到大学生对面吃冰淇淋。这位大科学家还是象小孩子一样爱吃甜食。他用支离破碎的德国腔英语和大学生攀谈起来。大学生巴不得这客冰淇淋永远吃不完。爱因斯坦也在尽情享受着做一个普通人的自由。
    来到新大陆,摆脱了警卫的影子、记者的跟踪和好奇者惊讶的目光,有多么自在! 正当爱因斯坦在小店里津津有味吃着蛋卷冰淇淋的时候,纽约码头上却有成百上千欢迎的人群在等候他。这些年来,爱因斯坦学会了一些脱身妙计。今天,“西部号”还没有进港,一艘小汽船就把他接走了。岸上等着几辆汽车,悄悄地把爱因斯坦送到普林斯顿的一座房子面前。半个小时之后爱因斯坦就溜出来逛马路,开始了在普林斯顿的新生活。
    从此以后,普林斯顿这个僻静的小城和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成了科学的圣地。人们到这里来拜访爱因斯坦,旁听他的课,瞻仰他的丰采。爱因斯坦给普林斯顿带来光荣,普林斯顿人以爱因斯坦为自己的骄傲。他们感到骄傲,是因为这位伟人象个普通人那样,生活在他们中间。你可以看到他嘴里含着冰棍,脚上穿着拖鞋在马路上走过,要是他在田野里散步,你想替他拍一张照,他会耐心地摆好姿势让你拍,等你拍完,再继续他的散步……普林斯顿人尊敬他,热爱他。大学生编了一支歌,在马路上唱:
    谁数学最棒?
    谁爱上微积?
    谁不喝酒,只喝水?
    ——我们的爱因斯坦老师!
    我们的老师饭后不散步, 我们的老师时间最珍贵。
    我们要请天上的造物主,
    把爱因斯坦老师的头发剪短些!
    关于爱因斯坦,流传着数不清的趣闻轶事。每一则趣闻都代表一分敬意,每一件轶事都带来一分爱意。
    譬如,爱因斯坦的心不在焉,就有许多故事。他在比利时王后“御笔”题赠给他的诗的背后做计算。他在鞋店的发票背面写好答词,跑到庄严的授奖仪式上去掏出来宣读。
    有一则故事发生在柏林:一次他在朋友家里,边吃边和主人讨论问题。忽然间来了灵感,他抄起钢笔,在口袋里找纸,一时找不着,就在主人家的新桌布上写开了公式。
    还有一则故事发生在他刚到普林斯顿后不久。 一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院长办公室里的电话响了。秘书拿起听筒,听到德国口音很重的英语。
    “我能不能和院长讲话呀?”
    “很抱歉,院长出去了”,秘书回答说。
    “那么,也许,嗯……你能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什么地方吧!” 当时有规定,绝对不准干扰爱因斯坦的研究工作,连罗斯福总统邀请爱因斯坦到白宫去作客,都要事先征得院长同意。因此,秘书很客气地拒绝回答爱因斯坦住在什么地方。这时,电话听筒里的声音变低了,低得几乎听不见。
    “请你别对人讲,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要回家去,可是忘了家在哪里了。”
    又譬如,爱因斯坦不爱钱财。对于他来说,每一份财产都是一块绊脚石,它破坏人的恬淡心境。在美国这个拜金成风的国家,有这样的品格,也是使人感兴趣的。有一则轶事说,爱因斯坦把一张一千五百美元的支票夹在书里当书签用,结果把书弄丢了。还有一个故事说,人家请他在无线电上讲话,他拒绝了,说他不爱出风头。人家出了一千美元,请他只讲一分钟话,他也拒绝了,说他不需要钱。
    关于他的谦虚、纯朴、善良和幽默,也有许多故事。一个中学生听老师说,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就写信问他一道几何题怎样解法。他果真用颤巍巍的手写了回信,给那个孩子解几何题。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普林斯顿有个十二岁的女孩子,在放学回家的时候,总是跑到爱因斯坦家里去玩。妈妈发现之后,把孩子骂了一顿,同时赶紧来向爱因斯坦道歉,说女孩子不懂事,浪费了教授许多宝贵时间。爱因斯坦笑着说:“噢,不用道歉。她带甜饼给我吃,我帮她做算术题。不过,我从她那里学到的东西,恐怕比她从我这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
    还有这样的故事:有一次,美国一家医院要聘请一位X光专家。一个犹太难民来求爱因斯坦帮忙,爱因斯坦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过了几天,又来了一个从希特勒铁蹄下逃出来的犹太人,要求帮忙。爱因斯坦给他也写了一封推荐信。这样,一共给四个逃难来的犹太人,写了四封推荐信,去争夺同一个职位。后来,爱因斯坦的亲笔介绍信实在写得太多,那些犹太难民跑到英国、美国的大学里,沾沾自喜地拿出介绍信,还没来得及开口,校长秘书就会给他当头泼一盆冷水说:“行了,行了,收起你的介绍信吧。每人都有这样一封介绍信!”
    还有一个故事说:一群大学生说说笑笑,跑来问爱因斯坦,什么叫相对论。他回答说:“你坐在一个漂亮姑娘旁边,坐了两小时,觉得只过了一分钟;如果你紧挨着一个火炉,只坐了一分钟,却觉得过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这样的轶事写不尽,说不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07:59 , Processed in 0.05763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