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6:58: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4/03/13 05:00pm 第 1 次编辑]


2、卫气的出入循行——卫气“出于目”,“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灵枢·卫气行》云:“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曰“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之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其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注于阴,当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也。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于奇分十分身之二,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与《灵枢·营卫生会》重点讲述了卫气的升降不同,本文则详细介绍了卫气循行的另一侧面:就象开始点题所强调的,阐述了卫气的“出入”——也就是卫气的表里循行,大致是早晨人刚睡醒的时候卫气出于目内眦睛明穴,行于三阳,再从足心入行阴分,复合于目,昼行于阳二十五周许,夜则从足少阴肾经注于肾,按肾—心—肺—肝—脾—肾五行生克的顺序循环,行于阴二十五周有奇,如此周而复始。《灵枢·邪客》“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等经文可以与上文互参。
但是,关于文中卫气循行的次序及其和天体星宿的运动(其实质即是时间)关系的理论却一直受到后世医家的质疑和非议,这不仅仅是因为这种联系的基础不明确,更重要的是似乎经文中自己就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灵枢·卫气行》后一节经文云:“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也。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日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及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地同纪,纷纷啪啪,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对此,河北医学院主编《灵枢经校释》提出疑问:一日一夜合二十八舍,也就是水下百刻的时间,若以“人气行三阳及与阴分”四刻行一周,则每日夜只能行二十五周,这和前文的五十周的说法正好少了一半;况且,前一节经文言卫气行于阳和行于阴各二十五周,这节经文却是说卫气行阳时间占总时间的3/4,而行阴时间只占总时间的1/4。因此认为:“此段文字大有疑义,读者宜详之”,并引楼英注曰:“大与上节矛盾,盖衍文也。”,这代表了目前中医界主流的认识,以至于使《灵枢·卫气行》遭到了不公正的冷落,现在的中医知道它的已经很少了。
22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7:01: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其实,这个误解的产生主要是对经文的文字没有进行仔细的分析和鉴别的缘故。只要仔细的研读《灵枢·卫气行》经文,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的一些约定。如叙述卫气“昼行于阳”时经文作“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专门选择了“日”和“身”等字眼;叙述卫气“夜行于阴”时则经文作“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专门选择了“夜”和“藏”这些字眼,而不再用“日”和“身”,并且隐含了两者对比的意义。这一节经文最后一句曰:“阴阳一日一夜,合于奇分十分身之二,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更进一步提示了“身”与“藏”意义的显著区别。通过不断的重复,经文逐渐赋予“日”、“夜”和“身”、“藏”这些字眼特殊的意义,以后再言“身”时,即使不着重指明,就已经暗含指的是体表(阳)了,这就是解开经文矛盾的关键。
现在再看看后一节经文开始的点题句:“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明确指出此节论述的是“卫气之在于身也”,而不是在“藏”,也就是说,这一节讲的是卫气昼行于阳的情形,而并不包括夜行于阴的部分。针灸的穴位都分布于体表,卫气在体表的运行规律和针灸的关系最密切,这一部分就必然成了《黄帝内经》所重点阐发的内容。在其后的分别论述中,经文从“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始,至“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收束顿住,然后总括一笔“日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其中明显不涉及另五十刻——“夜行于阴”的内容。再看下文“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及与阴分”句,虽然没有点出,但是根据上一段经文的分析,也可以得出“日行一舍”中的“日”字已经隐含了单指白昼的意思的结论。对此清代医家周学海在其著作《内经评文》中明确指出:“阴分阳分统称昼行于阳,内行五脏乃为夜行于阴”,此诚见道之言也!可见,所谓“卫气行阳时间占总时间的3/4,而行阴时间只占总时间的1/4”只是说的卫气“昼行于阳”或者说“在于身”的情形,和卫气总的运行规律并不相悖。卫气夜行于阴时咋样,是不是“行阳时间占总时间的1/4,而行阴时间占总时间的3/4”呢,《内经》没有明说,也不好妄加揣测。但是卫气行于阳时依然有1/4行于阴分是明确的,因此,所谓“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并不是绝对的。卫气昼日时并不是仅仅运行于体表,而是主要运行于体表,但也兼行于阴分;夜晚则是主要流行于内脏,但也兼行于阳分,这才是《内经》之旨,奈何今人不察尔!奈何今人不识哉?!至于3/4、1/4的比率,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拘泥,《内经》特言其大略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内经》论述卫气的出入循行规律主要是用来解释睡眠的机理,和后世所谓的气机出入有所不同,但两者又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另外,升降和出入是卫气运行的相对统一的两个侧面,不可把它们截然对立,正如周学海《读医随笔》所说:“分言之,为出入,为升降;合言之,总不外乎一气而已矣”。

点评

这个误解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造成的。 卫气的三条循行主线路:1伴营气行于经络脏腑。2散行。3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这三条主线路的卫气循行是同时进行,同时同时同时进行的。 1 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3-10 21:03
23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7:02: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3、卫气的散行——“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若雾露之溉”
卫气的升降出入是卫气运行的主要方式,但真要让卫气到达身体的每一部分,行使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节”及卫护的功能,还需要卫气离经的散行。例如《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腹”;《灵枢·邪客》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脉度论》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等,都提示了卫气的散行。当然,卫气的散行是作为卫气循行的补充而存在的。
《素问·疟论》和《灵枢·岁露》还介绍了卫气的督脉循行:“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用以解释疟病的病理机制。
此外,李志道君在《中医杂志》1985年11期还提出了卫气的应激运行的说法,如《灵枢·经脉》篇指出:“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灵枢·营卫生会》云:“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卫气走之,因不得循其常道”,是受激而走,不循常道,这是很有道理的,反映了卫气循行的一些变化特点。
还有一些,这儿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内经》对正常情况下卫气循行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升降和出入,此外还有卫气的散行作为卫气循行的有效补充,如此形成了一个关于卫气循行的初步体系。虽然《内经》很多认识还很朴素,其中不乏牵强附会之处,但也蕴含着许多非常有用、非常深刻的道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24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7:06: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4/03/13 05:09pm 第 1 次编辑]

但是研究古文并不是回到过去,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现在的问题,为了未来中以更好的发展,必须先恢复中医的本来面目,就像李致重教授所说的:“正本清源是当代中医发展的第一步”,中医决不能再走西化的道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7:13: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中医现在既处在消亡的边缘,又是革命的前夜,(李教授语),中医若在我们这一代终结,我们将无颜以对天日,愿大家都为发展中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医必然会有复兴的那一天!!
26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7:24: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但我认为:中医于临床的点滴积累虽然于个人谋生有利,于中医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但无助于扭转中医整体的衰落,中医要有大的发展,必须要有基础理论的重大变革,这是必须的。
27
发表于 2004-3-13 17:55: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我劝大家别争了,大家齐心合力,肯定能办成大事情。我虽然人微言轻,但我愿在此作这个倡议,俗话说得好:团结才是力量!!”王不留行 先生说的这些话很动听,但你所说的“我劝大家别争了”是什么意思?是说让大家都毫无疑义的听从你的营卫学说,都一心一意地作你的信徒吗?
28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8:09: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4/03/13 05:55pm 发表的内容:
“我劝大家别争了,大家齐心合力,肯定能办成大事情。我虽然人微言轻,但我愿在此作这个倡议,俗话说得好:团结才是力量!!”王不留行 先生说的这些话很动听,但你所说的“我劝大家别争了”是什么意思?是说让 ...
没有这意思,我提倡百家争鸣,愿意者可以加盟,不愿意者听随自便!!但我希望能交到真心朋友!!
29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9:15: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黄帝内经》卫气循行浅析(续)
                            ——病理情况下的卫气循行
以前笔者曾撰文总结了《黄帝内经》对生理情况下卫气循行的认识,病理情况下卫气循行的变化尚未论及。作为《内经》“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病理状态下卫气循行的变化和临床关系更为密切,也具有更大的价值,然而以前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因此笔者勉力为之,以使古贤大旨不至于埋没云。
一、升降失常
1、卫气运行受阻
邪气入侵,客于经络,卫气正常的循经运行受阻,这是卫气升降失常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病理变化,几乎涉及到临床每一种疾病的病理机转。当然《内经》中并没有明确的“卫气阻滞”的说法,而是以卫气“不行”、“稽留”、“行涩”等字眼出现的,如《灵枢·口问》所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决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络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就采用了“卫气稽留”的说法。
30
 楼主| 发表于 2004-3-13 19:16: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依据致病邪气的种类的不同,卫气阻滞的具体情形及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内经》对此有很丰富和精彩的阐述。如《素问·风论篇》说:“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这是风邪客于“分肉之间”,阻滞卫气郁而化热,变生疮疡的过程,反映了“风为阳邪”的致病特点。至于寒邪,《素问·气穴论篇》曰:“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素问·调经论》云:“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用“不通”、“不居”、“不行”、“去”等字眼来阐述寒邪对卫气循行的阻滞,无疑要比风邪的“不利”阻滞的程度强的多,也提示了寒邪易伤卫阳、其性收引的致病特点。
饮食不当也可导致卫气运行受阻,由于饮食主要经过消化道,所以卫气的阻滞也就表现出相应的部位特点。如果饮食过于偏嗜,可以导致卫气阻滞而发病,如《灵枢·五味论》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这是“多食辛”使人“洞心”的例子,然而并不是“多食辛”直接使人发病,而是由于“多食辛”使卫气的循行受到阻滞——“久留心下”的缘故;饮食过于生冷,也可致卫气运行受阻而发病,例如《灵枢·水胀》云:“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 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这是卫气被“寒气”阻滞于肠外发为“肠覃”的例子。
同样,情志失调也是通过导致卫气运行紊乱而发病的,如《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其中的“悲”、“恐”、“思”都明显的提示了对卫气运行阻滞的影响,“怒”和“喜”对卫气运行的影响和以上三者却有所不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07:25 , Processed in 0.0545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