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87|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原创]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7-5-22 02: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原创]

    溪流版主所说的“焦点命题”非常确切,文中用“对于神的濡养”,这“濡养”二字也是慎思而用的。
    对于中医学所给我们的知识确实应该谨慎地发掘其真意,其中可能就是“合理内核”。就此,我想尝试另一种解读,这不一定正确,但至少可以作为多角度地解读的一种。
    我们就以南北朝的范缜论述的“最为精辟”的那段,来看“一举解决了有关神依附于形的质询”的未尽之解。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所表现的是神这个实质,对形的用意在神上。
    “神之于质,尤利之于刃,形之于用,尤刃之于利”。此句意义在于用刃之意在其利,利即拟神,刃即拟形。假如用软泥做成刃之形,它还利吗?可见利并不依附于刃形,而刃之为用,必须依附于利的意上。
    “然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由上述的不了意,可见此句仅对附于利意的刃而言,对软泥之刃不能论。
    “岂容形亡而神在?”。未尽之解在此,神不在,可否解为离形而去?我并不是说一定就是如此,但毕竟还是可解为“神不依附于形”而去,神去、形亡、人死。
    我之所以尝试这样的解读,是因为传统文化确实有这样的文化现象,而如今将这类文化现象归于糟粕,也正是科学和唯物的断论。科学可能证明被发现的存在是存在的,不能证明未被发现的存在是不存在的。所以那些断论严格说是不可靠的。
    例如,假如有人看见了一起犯罪案件,且掌握了证据,又假如他们不去法庭作证,法庭取不到证据,将会如何判决呢,法庭将作无罪判决。而事实上无罪判决是错的,但却又是合法的,因为法律并不管事实如何,只管能否证明。科学也是这样,凡未被科学证明的事实,均被科学界划为没有科学依据,必须要等到科学圆出一个“依据”来,才在此“依据”上解说“事实”。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的重要区别就在于“神秘”二字上,不论这“神秘”二字是不是具有“合理内核”,但这是事实上的重要区别。中医的式微是不是因为在这个重要区别的此消彼长中形成的呢?作为当今的学者,根据什么不敢涉足对此的探索呢?难道不是根据那本就不可靠的断论吗?曾几何时,我们证明了这断论呢?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解读传统文化,至少不是客观地解读经典,是否会失去经旨呢?
    仅供参考,意在全面解读,也是对钱学森教授曾说过的:“中医的合理内核一旦被揭破,整个现代科学都要改写”的一种解读。
2
发表于 2007-5-22 13: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原创]

    “人的理解的确有不同”,我想您的意思是说:对同一问题,各人的理解确有不同。但还应看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存在各种不同的理解,这样,至少可以让我们不偏执。您的“利依附于形之质坚”是可以的,是一种解读;但我的“刃之形、坚质等等,必须依附于符合利的意上”,这好像也无不可。我们的区别在于:您执于一端,我两者皆容。
    “你不会用宗教的“魂灵”来和我理论吧?”。这个问题非常之好,假如问题探讨归结于此,我将不再深入下去,这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对此不理解将是不可理喻的。然而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问:为什么不能?我之所以提出另外角度的解读,正是结合了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力求在原本的土壤条件下解读中医,您认为跑题的那段,也正是对您这个问题的事先守候,且看“根据什么不敢涉足对此的探索呢?难道不是根据那本就不可靠的断论吗?曾几何时,我们证明了这断论呢?”
    至于“扩大了的“神””一段,还是“执于一端与两者皆容”的问题,并不是“解读”本身的问题。
3
发表于 2007-5-22 22: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原创]

下面引用由溪流2007/05/22 07:51pm 发表的内容:
有谁认为神不依附于形,形亡神还在,那我要问他,伟大领袖毛主席最近又作了什么“最新指示”?我们大家都想再次聆听聆听。
    溪流版主,我并不是宗教信徒,您应当不会怀疑我在此探讨问题是严肃的吧。我认为,研究传统文化到一定阶段,总要过“神秘”这一关,此关不过,总在门外。
    我们所处的环境,无法对那“神秘”现象作全面确切的验证,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寻求到一些蛛丝马迹,这些蛛丝马迹,至少可以提醒我们应当重新审视“神秘”现象。另外,古圣是具有高尚道德的,是不会妄言的,而唯物论和科学教育我们,古人的认识是落后的,但我们从典籍和实践中所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足以使我们对此断论产生怀疑。基于此,我们就在断论之处重新审视。
    要回答您上述的问题,其实很容易,但又很难,其难在于:您是站在断论之上,我是打破断论的束缚,纠缠起来将会绕在“断论”正确与否之上。
    借用现代的某位学者的研究来说,人有“深层潜意识”,她的性质之一:聚散性。修炼者的念力、定力越高,其凝聚力越大,一般人则魂飞魄散。假如您暂时认可转世灵童之说,则不难暂时解答形神问题。
4
发表于 2007-5-24 01: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原创]

    您所说的,大多数我都赞成。然而,如何保证被“否定和排斥”的,的确是子虚乌有的呢?
    “扬弃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这也非常正确,没有人会抱着已经被证实是不正确的观点。然而,这扬弃之前的判断,如何保证是正确的呢?
    人类现在唯一可用的检验方法就是实践,而人类的实践却又是有限的,这个“有限”,有人类总体的有限,也有群体的有限,也有个体条件的有限。
    人类无不由感知得出假设,再对假设通过实践验证其适用范围,再由个人或某群体认为实践范围足够,而加以提升为理论,或者形成一种文化。例如牛顿力学;例如宗教。
    科学的初始,是对世界的机械系统的感知,至今,科学的感知没有离开物质观,其实践也仅于此。
    中国古人是利用了所有能够利用的感知,其实践包括了物质的和意识的。
    人们可以用自己的实践决定“扬弃”,但不应以自己的不实践决定“扬弃”。对不实践的,人还可以采用“不扬不弃”,“此处扬,彼处弃”,“假设扬,再假设弃”等等,尤其是对人类社会长期存在过的文化。
    上述即是我的思维脉络,所以,不必是宗教信徒,也可借用宗教实践。应该不矛盾吧。
    至于形神依附的问题,至此已成为认识论的方法论问题,我不再深入。
    ----------------------------------------------------------------------
    下面就摆脱依附的问题,仅探讨形神合一的问题。
    既然有形神合一,就应有形神不合一的情况,这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健康的状况是形神合一的,而生病时形神也应是合一的呀,否则就无法诊断其病了,只有在显意识有意掩盖时,才有部分形神不合一的状况,但那也是有限的,在那显意识不到之处,还是能显现其神“形”的。
    在眼光散乱时,可以看出其“神不守舍”,这也是形神合一的,刀刃钝了则不利、蜡烛不纯则火光有异,这些都是形神合一的,难道形神不合一,仅仅是指显意识有意掩盖时的有限的表现吗?或者不单单是显意识会掩盖,还有所谓下意识等等。它将如何应用呢?
    中医诊断是不是意在此处呢?好像也可以这样认识。
    假如出于这样的认识,那么望闻问切一致,则无所掩盖,辩证明确;若不一致,则谁在掩盖,为何掩盖,那一个“神态”是无法掩盖的,辩证也可逐步明确。是不是这样呢?
5
发表于 2007-5-26 22: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原创]

    不再深入探讨形神依附的问题,也就是说“至此已成为认识论的方法论问题”,您坚持您的“唯物观、科学观”,我可以用我的“唯物观、科学观、非唯物观、非科学观”的任何一种,例如我也可以站在“唯物观、科学观”的立场上,怎么这您也无法想象吗?
    我在6楼曾说:对同一问题,各人的理解确有不同。但还应看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存在各种不同的理解,这样,至少可以让我们不偏执。
    站在高处俯瞰两者,也可以降低到某一立场上,按其逻辑去探讨问题。佛教中的持执与破执各有其用,持执以修次第,破执以进次第,这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常用到,例如科学对经络的认识,从持解剖学管道的执开始,进行检验,不持此执,则检验无以进行,只有持此执进行检验,才能认识到经络原来不是解剖意义上的管道;然而要有进一步的认识,则必须要破除此执,从其他角度去思考。
    这持执与破执,难道您也认为是不可能的吗?我可以就A的立场探讨问题,我也可以就B的立场探讨问题,然后根据两种结论的优缺点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您何以只能往“矛盾”上想呢?看来这确实是“认识论的方法论”问题了。
    “在下鲁钝,希望你仔细说明显意识有意掩盖是指哪种情况,最好举例说明”。
    我们过去看过间谍片,里面讲道对间谍用测谎仪,我们知道测谎仪可以根据人体的“形”(如心律、血压、……。),判断其“神态”(内心的反应),并用一定的逻辑分析比较,来得出其说谎还是没有说谎。而那位间谍在当时的测谎仪方面,有着专门的训练,他以借故发怒等,来掩盖其“形”,使测谎仪得不到正确的分析数据,最后判断他没有说谎。不管今后测谎仪如何发展,毕竟显意识可以做到“部分掩盖”,使分析数据变为复杂。
    “显意识有意掩盖时,才有部分形神不合一的状况”,您为什么就不能找到例子呢?例如:笑里藏刀、强做镇静、无病呻吟等等,您难道也“否定和排斥”吗?这难道不是“部分形神不合一的状况”?
6
发表于 2007-6-1 01: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原创]

    慧能“风吹幡动”的例子及对此的评论很有意义。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动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您见此的思维是:明明是风吹的幡动,慧能硬说是心动,并据此评论:一是客观唯物的“风动”,一是主观唯心的“心动”。进一步得出慧能真能“忽悠”,并调侃慧能,用心止幡动试试。
    您也注意到,是不是视角不同,审视了以后,确定了风吹幡动是正确的,从哪个视角都无法得出心动之说,慧能说心动毫无客观依据,只有用主观唯心来解释。
    让我再延续您的思维,继续评论一番。您是站在了言风动者的一边,因为风动无所见,眼见者是幡动,幡动的原因是风吹,如果风不吹则幡不会动,这就是客观唯物的,而那个言幡动者虽然不太科学,但他也不失客观唯物,所以您选择了比较科学的一端,淡出了言幡动者,把矛头直指慧能的“心动”。我看也是,明明是风吹的幡动,慧能却硬说是心动,你来证明看看,你来个心不动,让我看看那幡动不动,如果不能证明,你慧能就是妄语,而佛门不打妄语,作为禅宗六祖的慧能,看来也仅此而已。这一路推理,还可以得出很多,都基于用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果后,则一切是非就明了了。
    对上述的评论您大概同意吧。现在, 我想先举个例子,有个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万念归一较易,一念归无太难,小和尚试着静心净虑,过了好一会儿,小和尚平静地说:师傅,我现在无念了。老和尚愕然,摇头一笑。
    我再退出您的思维,看看您是否果真全面地看问题了。您见“风吹幡动”一例,一头扎进一端辩是辩非,想摆脱不全面而挣扎不出来,而慧能则不然,他站在高一层次,看两仁者所争之由,言幡动者是见幡动不意风动,言风动者是意风动不认幡动,相持不下,其原由是心念妄动。慧能心动之则,本与风幡动静无关,所言仁者修炼,切忌妄念,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应以无所住。以慧能自接衣钵之后,经八年修行再现丛林,何会落于妄念之争去评判是非?后世之人遇此禅宗著名典故,多执着于其是非之争而不顾及禅意,禅宗设此典故,后人不依其意境领会,却以私智揣度,迷于逻辑迷宫的是非之中而不自知。
    为今之时,此种私智揣度之风更盛,使得传统文化没落于今。庸人之识令禅意隔越,执于一端穿凿,异说讹谬百出,去此理之昭昭,即彼论之昏昏。一会儿这里发现个谬误,一会儿那里来个颠倒阴阳,这里被分析为糟粕,那里被认识为落后,种种表现均反应了不站在古人的立场上去虚心领会真意。
    就拿您的此例来说,您也曾意及多角度看问题,结果却是将自己的心镜连同擦去的尘埃,一起塞到了慧能的身上,对着您自己的心镜上所擦去的尘埃言是言非,落于一端的执着而不自知,不正像那小和尚的无念,持无念之念而不自知吗?假如您能意及慧能“心动”之意,不落于是非之争,那唯心唯物之论是否多余?那“忽悠”的断论还会有吗?您还会调侃让慧能可不可一试吗?
    您的其他各段之论,均为立场、视角、层次问题。人的思维层层嵌套,千变万化,现在不是也有“理解万岁”,“换位思考”之说吗?为什么要换位思考呢?不就是站在A的立场,可以观A之所观,意A之所意,对B也复如是,如此去理解吗?若站在A的立场去理解B,就不叫换位思考了吧。假如不落于其中的是非那更好,连心镜亦不存,是非之尘埃无处着落,这大概就是“明”的起点,“慧”的出处吧,尤其是对传统文化与科学的评判上,不站在古人的立场上,那千变万化、层层嵌套的迷障,实在难以自觉,“风吹幡动”的评说就是很好的例证,您不是由“唯一的正解”得出对慧能的“唯一的误解”了吗?正解好说而难做到,这大概就是修行的目的吧。
    至于形式逻辑,若离开了A仅是A,B仅是B的条件,则无所用,用则谬。假如设一C,C=A并B,我说C即含A又含B,兼容也,您就舒服了吧。
    至于“存在即被感知论”之非,此为唯物、科学之说,这也是该立场的“唯一的正解”。然而,这也是层层嵌套最为复杂的问题,我无以验证其是,也无足以验证其非者,故暂以不落尘埃的尝试,来接近传统文化之意境。
    至于“把一把利刃尖刀尖戳在肚子上……”,这与老子“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之论,连同唯心唯物等,均属最为尖锐复杂的对立之处,虽然唯物、科学说得振振有词,然而,我们也曾看到电视所播的有人能吃下瓷碗而无事的例证,当然还有听说而未见证的事例就只供存疑了。
    上述无以验证其是的各案,也就是不再深入认识论的方法论方面的探讨的原因。兼而容之,并不影响持一执以探索,矛盾者,争是非以求“唯一的正解”之心动者也。
    “女人戴上面纱,就不是这个女人了吗”?何以有此一问?那不是脸的部分被有意掩盖了吗?为何有“剥掉其伪装”之念?不是显意识不到之处引起您的怀疑所生之念吗?“故意不配合”也是掩盖呀,那也不一定是“不愿意愈病”呀,层层嵌套、由显入潜,有时也是无意的不自知,不然,难道您是有意不论慧能之意而自陷误解吗?
7
发表于 2007-6-1 22: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原创]

    哈哈,原来如此。
    有意义,无意义,全在我之一心所意上。
    是掩盖,是实际,全在我之唯一正解内。
    “人世凡尘尽管满是粪土名利与富贵浮云,可也比马上去当“灵童”好”。不去当,不去当,还是返回人间背起名利来。
    既然所背还有事,何必在此论神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0 16:47 , Processed in 0.0509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