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散脉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6 17:1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散脉探讨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散脉;房颤脉;涩脉;解索脉
散脉乃28病脉之一,历代医家对散脉脉象的认识或趋于一致,即散乱不整、至数不齐;或散涩短止并存,非单一脉象。而现代中医学者或承袭旧说;或参以西说,但莫衷一是,或认为系房颤脉等,至今仍未尽统一。通过参阅古今学者有关脉象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心电图检查及心脏听诊和自己的临证经验认为,散脉即是快速房颤脉象。本文既不谈所主病证,亦不论治验体会,只探讨脉象特征。文中予以详细阐述和探讨。
1.历代医家对散脉的认识
散脉之名称虽首见于《内经》,但并无明确的指诊形象即脉象论述,而对散脉脉象的描述则首见于晋•王叔和《脉经》,后世医家多遵之并又有补充和发展。从历代医家之脉学著作中可以归纳为散脉之脉象为: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匀的特点;散涩短止并存,非单一脉象;并寄居于怪脉之解索脉中。
1.1  散乱不整,至数不齐
晋•王叔和《脉经•脉形状之下第一》云:“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1]后世医家多遵之并又有补充和发挥,比“大而散”文字更为详尽。
如元•滑寿《诊家枢要•脉阴阳类成》云:“散,不聚也。……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漫无根底。”[2]“按之满指”,乃浮大之义;“散而不聚”,即散乱不整、涣散不收;“来去不明”,系至数不清、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漫无根底”,如杨花散漫无定踪、飘浮无根。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则集明以前脉学之大成,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3]
明•李中梓《诊家正眼》云:“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义得,散脉之形确著矣。故叔和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字字斟酌,毫不苟且者也……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4]李中梓浮中沉三候之论述与体会,可谓散脉传神,并对前人之论分别予以解释,至清代诸多医家,终未脱李中梓之认识。如其侄清•李延昰(期叔)《脉诀汇辨》则基本沿用其叔父之说。
由此看出,上述脉学专著对散脉脉象可归纳为: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匀之特点[5,6,7]。
1.2 散涩短止并存,非单一脉象
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及临症经验差异,对散脉脉象的认识虽认为“散乱不整,至数不齐”,但仍不能尽述其义,或认为“散涩短止”并存,非单一脉象。如《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1]《濒湖脉学》云:“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3]一个是确立了24中脉象名称及其指感形象标准的王叔和,一个是集前人脉学研究之大成的李时珍,皆将散涩短止等诸脉并提。结合《新校正》所云,涩脉即散脉,或“浮短”之涩散,或“短止”之涩散;或“一止复来”之涩散;或“细迟短止”之涩散。说明散脉脉象复杂难辨,很难统一。其说是否臆断和虚言?非也!临床亦确实如此,现今看来,与现代医学房颤脉相同[5,6,7]。
2.现代学者对散脉的认识
现代中医学者或承袭旧说;或参以西说,但莫衷一是,或认为系房颤脉等,至今仍未尽统一。
2.1. 承袭旧说
以下略举几家现代中医学者对散脉的认识,以说明其承袭旧说。
如邢锡波《脉学阐微》云:“散脉浮大而散,举之散漫,按之全无,形如羹上肥,即浮取散漫无纪,中取重取皆无,这就是说浮取散漫节律不齐,而中取重取,则脉象渺然无踪。”[8]
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中医大辞典》云:“散脉,无根的脉象之一。脉浮散不聚,轻按有分散零乱之感,中按渐空,重按则无。”[9]
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云:“散脉是一种无根、极浮、脉形散乱的一种微细脉。”[10]
新世纪二版高校教材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云:“散脉,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动脉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故散脉为浮而无根之脉,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11]
由此看出,上述诸家对散脉脉象的认识多系承袭旧说:散乱不整,节律不齐,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匀,脉力强弱不均的特点。
2.2 参以西说
现代中医学者对散脉的认识或参以西说,结合心电图检查及心脏听诊予以综合考虑。但由于每个人临证经验差异及手指指感不同,其结果有两种:⑴莫衷一是;⑵心房纤颤脉。
2.2.1莫衷一是
检阅单书健、陈子华编著《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发现,现当代中医名家多参以西说,中西医名词术语混用,在对于心房纤颤脉象的表述方面虽皆有病例相参,但莫衷一是。如赵锡武教授称“脉结代”[12];柯雪帆教授称“心力衰竭出现脉律不齐者颇多,促结代脉均可出现,更有乍疏乍数、乍大乍小、叁伍不调者(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病人,脉率较慢的形如‘解索’脉”[12],在病例介绍方面称“脉细数,一息七至,叁伍不调,有不规律停搏……两脉弦涩、散乱不齐,大小快慢不一,一息约六至。”[12]等;奚凤霖主任医师称“乱搏脉”,云:“脉律失常,常见的有促脉、结脉、代脉、涩脉、散脉,还有七绝怪脉……其早搏的常见脉象有促、结、代脉等,乱搏的则见散脉、涩脉和在生命垂危时出现的脏器败露之部分怪脉。”[12],在病例介绍方面称“脉散数有似鱼翔、虾游,急性发作时,脉如釜沸、解索。”[12];周次清教授云:“阴虚不能敛阳是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会出现‘参伍不调’的促脉,或雀啄脉。快速性房颤……发作时脉见促象。”[12];丁光迪教授称“房颤……诊时脉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按之参伍不齐”[12]等等不一一细引。
上述医家皆是现当代著名中医大家,或是教授,或是主任医师,无论在教学,还是临床方面都是大师级人物,但对于房颤脉的认识未尽统一。
由苏诚炼、沈绍功主编《现代中医心病学》对(心房)颤动脉象的记载时云:“属……促脉、疾脉、雀啄脉”[13],而在房颤分证论治中脉象多为“结代、沉弦涩”[13]等。前后矛盾而所言不一。该书《当代名医心病临证经验选评》中共93位当代名医,有的并未涉及房颤脉,但在涉及到房颤脉(心律失常、脉律失常等)认为是“见散脉、涩脉”[13]者,有奚凤霖主任医师,而黄星垣则称“脉结代或散而欲绝”[13],邓铁涛则称“脉结代或散涩”[13],而大多数认为是“促结代、细数结代”脉,亦有认为是“(沉弦)涩脉”者等。
史大卓、高思华等编著《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则认为是促脉,如云:“促脉可见于心律较快的各种早搏、快速房颤等。”[14]
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对“散脉”的论述诸如脉象特点及相关脉的鉴别、散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等可谓详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文中既引用历代医家之说,亦参以西说。在参以西说方面,或存些许矛盾而有不当之处,如云:“散脉是一种无根、极浮、脉形散乱的一种微细脉,主脏器衰竭,元气外脱……心室颤动则见此脉……这是元气脱、心衰竭、心室颤动的一种表现。”[10]并引用《中医脉学研究》语云:“在心电图上可见心房纤维颤动及多原性室性早搏等可见散脉。”[10]在解释散脉形成的原因机理时云:“心气衰竭、心房和心室出现颤动,此时出现混乱的脉律、脉形、脉的节奏也失常,忽快忽慢,乍疏乍密,即前面所说的‘一二至又至一至’,或‘动来即动去’,出现脉律散乱、不均匀、脉形散乱不能收聚,形成散脉。”[10]心房纤颤和心室颤动皆可见散脉,并且心室颤动出现之频率远较心房颤动为多,此乃不妥之处。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出现多是心脏骤停之先兆,脉搏(象)一般触不到,而云散脉,或恐不妥。另外房颤可诱发心衰,心衰可见房颤,故云散脉主“心气衰竭”,多数情况下如此,然亦有所谓特发性房颤者,即原因不明,恐非“心气衰竭”所致耳!
2.2.2 心房颤动脉
或参以西说,认为散脉即是心房(纤)颤动脉,简称房颤脉。
如吕光荣认为散脉与涩脉形态一致,不应分开,统称为涩散脉,即是房颤脉。在其著作《中医心病证治•心病的脉象•涩散脉》云:“脉象:脉搏动力量强弱不等,振幅大小有异,节律散乱无次第。其率或脱疾,或迟慢。其体或细弱,或弦劲。其形或洪曳,或虚大…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参伍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去来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15]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颤动”[15]其观点无论在脉律、脉率和脉力等方面以及在于统称为涩散脉后,非常客观、明确的予以描述,与临床相同,亦确实如此。但笔者认为欠尽完善。为什么?
2.3 散脉新识
因房颤临床分为两种,即阵发性快速房颤(脉率>100次/分)与慢性持续性房颤(脉率60-100次/分),两者脉象不尽一致。何也?主要在心室率之不同所造成脉象不一。
在阵发性房颤时,因心房快速不协调的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多在100-180次/分,平均在120次/分-16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电图可确诊。脉诊时脉律绝对不规则,杂乱无序;脉率>100次/分,但快慢不匀,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脉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则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之间显得散乱错杂不整齐,脉率无法数清,即至数不清,散乱无序,参差高低不齐,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当为散(涩)脉[5,6,7]和怪脉之解索脉[16]。与时贤吕光荣所云“涩散脉”相同,与先贤王叔和及李时珍所云“散涩短止并存”亦一致。所以笔者认为,散脉当属快速房颤脉,或者说快速房颤脉当为散涩脉,以散脉之象最明显;慢性房颤脉当为涩(短止)脉,散脉之象已无,而短止之涩明显。
慢性房颤脉当为涩(短止)脉,散脉之象已无,而短止之涩明显,不在本文探讨之中。若读者感兴趣,可查阅拙稿:⑴涩脉新识(《河北中医》1997年第2期);⑵房颤脉初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年第10期P12;⑶“参伍不调”话房颤(《中医杂志》2000年第1期P60;⑷间歇脉探讨(《浙江中医杂志》2001年第6期P231-234);⑸早搏脉与房颤脉不同(《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年第12期)⑹房颤脉探讨(《中医杂志》2010年第n期待发表);⑺涩脉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n期待发表)等文章。
3.散脉寄居于怪脉之解索脉中
怪脉分十,即十怪脉,又名败脉、绝脉、死脉、真脏脉等,是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代表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现今看来是严重心律失常的表现。
解索脉乃怪脉之一,其脉象特征为何?《脉经•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云:“脉……去如解索者死。(新校正云: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绪也。)”[1]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云:“解索脉,如解乱绳之状,散散无序。”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云:“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17]《中医大辞典》云:“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9]忽疏忽密,即乍疏乍密(数),《中医大辞典》云:“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可见于气血严重消耗,病情危笃之候。”[9]由以上可归纳出解索脉象为:脉搏乍疏乍数,散乱无序,至数不齐,即脉律不整,脉率(至数)时快时慢,脉力强弱不等。此等表现与散脉之象同,由此可见解索脉实则散脉。
散脉今属28病脉之一,但亦有不认同者,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脉神章•正脉十六部》则未见有散脉之说。而时贤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也无此脉象,是寄居于怪脉之解索脉中,只能在解索脉中体会了。
《中医脉象研究》云:“解索脉是一种脉律散乱,脉力大小不等,脉率时快时慢反复出现,且脉率多在80-150次/分之间的紊乱脉象……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脉率在90-130次/min之间的解索脉象,其快慢与强弱的交替现象最为明显……解索脉的形成机理主要为心房颤动所致。”[18]
4. 散脉之规范称谓
因房颤脉之脉率在90-130次/min之间,从至数而言,一息四-五至以上当属数脉,即>90次/分,故有的医家称“数而三五不齐”,或称“数中一止之促脉”,或称“数而涩”脉等。或房颤脉之脉率>140次/分,一息七-八至而属疾脉,故有的医家称“脉细数,一息七至,叁伍不调,有不规律停搏”,或称“脉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按之参伍不齐”等等,由此看来皆欠妥。
又,因早搏之促结代脉等,属脉有间歇、停跳之脉象;而房颤之散涩脉等,亦属间歇而止,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之脉象,故二者最易混淆,甚至促结代脉或代替散涩脉等而成为脉律失常的代名词,一见脉有间歇,统称“结代促”脉,妥否?
古今许多学者,对由早搏而形成的间歇脉(促结代脉)与由房颤而行成的间歇脉(散涩短脉)讲不清楚,如李中梓谓“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且涩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4]、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云“散脉……但无明显歇止”等,原因何在? 因房颤之间歇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参伍(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而早搏之间歇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7]。现在看来用房颤脉来解释,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个医者经验不同及患者发病时病情复杂,如有的有基础病,多病相兼,表现不一,故而形成脉象名称不一。另外中医脉象本身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各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也有关系,故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够规范。所以当出现快速房颤时,其脉象称谓不同而有多种脉名,但称为28病脉中之散(涩)脉,或称为怪脉中之解索脉,现今看来一致,而应当规范书写。因二者皆属规范脉象,故中医病案之脉象栏目正确书写应该径写为:散(涩)脉或解索脉等,其它称谓皆不妥当。
5. 结语
    综上所述,散脉属28病脉之一,其脉象特征是: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脉律绝对不整,脉率快慢不匀,脉力强弱不均,与怪脉之解索脉是同一脉象。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散(涩)脉当与快速房颤脉相同。或称散(涩)脉,或称解索脉,其它称谓皆不妥当。
参考文献
[1] 王叔和原著,张帆 点校.脉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2,
[2] 滑寿编纂,贾君、郭君双 整理.诊家枢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
[3] 李时珍撰,贾君、郭君双 整理.濒湖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2,59
[4] 李中梓著述,陈子德校点.诊家正眼[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1-92,68
[5]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12,12
[6]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0,41(1):60,60,60
[7]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2,232,233
[8] 刑锡波.脉学阐微[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42
[9] 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67,1625,427
[10] 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M].第2版.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41,341-343,344-345,345
[11]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0
[12] 单书健,陈子华编著.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7,138-139,148-149,199-203,207,214-215,268-269,
[13] 苏诚炼,沈绍功 主编.现代中医心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6,198,493,506,516
[14] 史大卓,高思华.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77
[15] 吕光荣. 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16]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17] 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1
[18]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8-170
         2009-12-26.
[/watermark]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4:29: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散脉探讨

于12月30日临症时碰到一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男性,18岁,偶于测血压时发现心律不齐,无任何症状。心脏听诊时似阵发性快速房颤,脉象如上述之散脉,但心电图检查报告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HR155次/分,伴室性融合波。
“所以笔者认为,散脉当属快速房颤脉”,有欠妥当之处,尚应补充:“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室性融合波”等心律失常。
同道若在临床过程中遇到散脉非快速房颤时,可以予以补充以完善其不足,多谢了。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2009-12-31.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5:25: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散脉探讨

对于这个男性18岁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经住院后诊断为:心肌炎后心肌病。经过抗心律失常等治疗后,室速得到纠正,但遗留室性早搏,或频发,或偶发,而无任何症状。
于2009-12-31笔者说“心脏听诊时似阵发性快速房颤,脉象如上述之散脉,但心电图检查报告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HR155次/分,伴室性融合波。”后经过再三验证和体会,其脉象当属“怪脉之雀啄脉”为妥,特此予以更正。敬请同道谅解。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2010-01-0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6 10:39 , Processed in 0.0709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