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 15:0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短脉探讨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摘要】 短脉属28病脉之一,其脉象特征在诸多脉学著作中多描述为,关部脉有脉搏跳动,“而寸部及尺部脉常不能触及”等,不知血液在脉管中是如何通过既不经过寸部也不经过尺部,是跳过去的吗?为此对短脉脉象特征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予以阐述。
【关键词】 短脉;涩脉;散脉;房颤脉
1. 历代医家对短脉的论述
短脉属28病脉之一,历代医家对短脉脉象的描述有元•滑寿《诊家枢要》云:“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明•李时珍《濒湖脉学》云:“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之而回,不能满部(《脉经》)(按:查阅《脉经》,未见有此语)。戴同父云:短脉只见尺寸。若关中见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故关不诊短……两头缩缩名曰短,涩短迟迟细且难……涩、微、动、结,皆兼短脉。短脉惟于尺寸寻”明•李中梓《诊家正眼》云:“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清•程文囿《医述》云:“短脉行涩而必迟。”等脉象特征。
归纳上述脉学著作对短脉的论述,诚如《中医脉象研究》所云:“短脉形象为:①脉位短,关部脉搏动明显,寸尺二部脉搏明显弱于关脉,常为模糊不清;②脉来去徐缓,有涩滞细弱形象。”[1]③脉率迟。妥否?
2. 短脉质疑
短脉脉象特征,《中医诊断学》云:“首尾俱短,常只显于关部,而在寸尺两部多不显。短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搏动的范围短小,脉体不如平脉之长,脉动不满本位,多在关部应指较明显,而寸部及尺部常不能触及。”[2]此乃短脉脉象最新规范的解说,结合历代诸家之说可知,短脉是关部脉有脉搏跳动,“而寸部及尺部脉常不能触及”,妥否?
脉为血之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病人患病后的气血在行至寸口脉时,只循行贯通于关部脉,因关部脉有脉搏跳动,“而寸部及尺部脉常不能触及”,但不知血液是如何通过的?既不经过寸部也不经过尺部,是跳过去的吗?无论从文字描述,还是临床去体会短脉,实难掌握。为此对短脉脉象特征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对短脉脉象古人已有质疑,如《诊家正眼》云:“以短脉为中间有,两头无,为不及本位。尝衷之以至理,而知其说不能无弊也。盖脉以贯通为义,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埌判,岂有断绝不通之理哉?假使上不贯通,则为阳绝,下不贯通,则为阴绝,俱为必死之脉矣。戴同父亦悟及此,而云短脉只宜见于尺寸,若关中见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为阴阳绝脉而必死。据同父之说,极为有见。然尺与寸可短,依然落于阴绝阳绝矣,非两头断绝也。特两头俯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仍自贯通者也。叔和云:应之而回,不能满部。亦非短脉之合论也。”其观点是“两头沉下,而中间独浮也”。但仍未尽其说而不知其义矣。即不知血液的循行是如何通过既不经过寸部也不经过尺部,是跳过去的吗?医理很难说通而不能准确体会。
3. 释疑
3.1 合理解释
短脉实际是构成涩脉的脉象之一,通过涩脉去体会短脉方为最佳。《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两头缩缩名曰短,涩短迟迟细且难……涩、微、动、结,皆兼短脉。”《诊家正眼》云:“短脉涩小。”《医述》云:“短脉行涩而必迟。”《中医诊断学》云:“短脉常兼迟涩。”[2]由此可见涩脉与短脉是并见的,短寄涩脉中,涩在短中求。短脉,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短脉是构成涩脉的基本脉象之一,其率可疾数、可迟缓[3]。
3.2 短脉新识
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涩脉是房颤脉,涩短并见[4],或涩散短并见[3],短脉当然亦是房颤脉。因房颤临床最常见有阵发性快速(脉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续性(脉率60~100次/分及脉率<60次/分)之分,故脉象不尽相同。当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短(涩)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
阵发性快速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齐,散乱无序;脉率>100次/分(脉率少于心率,脉短绌),快慢不一,至数不清;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过于本位,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横向的寸关尺而言,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关短小,尺浮大;关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强弱之间则形成“浮而短”之涩脉,并显得节律绝对不齐,散乱错杂无序,至数不清,快慢不一,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乍疏乍数,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轻飘无根。此正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短)脉[3]和怪脉之解索脉[5]。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后,脉率在60~100次/分之间。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涩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匀),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

由此可见,阵发性快速房颤,因其脉率>100次/分,当与中医的散涩短脉同;而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脉率在60~100次/分之间,则与中医的涩短(止)脉同。如此通过涩脉(房颤脉)去体会短脉方为最佳。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短脉脉象特征是“脉搏搏动的范围短小,脉体不如平脉之长,脉动不满本位,多在关部应指较明显,而寸部及尺部常不能触及”等提出质疑,并参以西说认为:短脉,指脉来短小无力,不足本位,涩滞不畅,短脉是构成涩(散)脉的基本脉象之一,其率可疾数、可迟缓,与西医房颤脉同。
参考文献
[1]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3.
[2]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3,119.
[3]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3.
[4] 金栋.早搏脉与房颤脉不同[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12):142.
[5]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2010-01-21.[/watermark]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2:11: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短脉寄于涩脉中,亦是房颤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5 22:23 , Processed in 0.0656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