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1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脉诊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7 10:2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脉诊笔记
脉诊有三,一者独取寸口;二者三部九候;三者阴阳寸口。现多独取寸口一法。因寸口为脉之大汇,且方便。
脉分平脉和病脉。病脉又二十八种,为浮、沉、伏、迟、数、疾、代、促、结、洪、细、长、短、弦、虚、实、弱、微、散、缓、濡、紧、革、牢、滑、动、涩。
平脉:脉来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属于平脉。平脉随四时、年龄、性别、体质之不同而异。
四时:「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年龄:年老则脉较快且硬,成年人脉较慢而柔,小儿脉更快;
性别:男子脉较慢,女子脉较快;
体质:体强身壮之人,脉多大而有力,体质柔弱之人,脉多细且无力。
二十八病脉,可以浮、沉、迟、数、细、大、短、长为纲,分述脉象主病。
浮脉:(附洪脉、虚脉、散脉、芤脉、革脉、濡脉)皆以浮脉为纲。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反无。主表症、阳症与腑病。
洪脉:浮而有力。主邪盛火亢;
虚脉:浮而无力。主气血虚弱;
散脉:浮而散乱。主肾气衰败;
芤脉:浮且中空如管。主病为失血;
革脉:浮而外强中空较芤为剧。主病是阴阳不交
濡脉:浮而外强中空而极为细软。主阳虚有湿。
沉脉:(附伏脉、牢脉、弱脉)皆以沉脉为纲。
沉脉:重按才有,轻取不得。主里症、阴症与脏病。
伏脉:沉而着骨,隐伏不现。主邪深沉在里之症;
牢脉:大而弦实,沉取才得。主坚积寒实之症;
弱脉:细小而沉,重按才得。主阳气衰微之症。
迟脉:(附缓脉、涩脉、结脉、代脉)皆以迟脉为纲。
迟脉:一息两三至。主内脏阴寒之症。
缓脉:宽缓和匀,一息四至。此亦属平脉。然湿邪症候亦见此脉。
涩脉:细迟而短,艰涩不畅。主血少精伤之症。
结脉:脉来迟速,见一止,无定数。主积滞内凝之症;
代脉:脉来更代,止有定数,不能自还且良久才复动。主脏气衰败,病势危急之兆。孕妇及跌打重伤者除外。

数脉:(附滑脉、紧脉、促脉、动脉、疾脉)至数较快,近于数脉,乃归于数脉一纲。
数脉:一息六至以上。主腑病阳热之症。
滑脉:脉形往来流利圆滑。主痰主食;然滑利冲和,又无具体症状,乃属无病之脉;
紧脉:紧张有力。主病为寒症与痛症。
促脉:急促,数中时有一止。主阳邪内陷火症。
动脉:滑数的脉,见于关上,其形如豆,短而动摇。主崩中脱血,或受惊而病。
疾脉: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脉形十分躁急者。主阳盛阴竭,生命垂危之征兆。
细脉:(附微脉、濡脉、弱脉)皆以细脉为纲。
细脉:细小如线,或如蛛丝。主诸虚不足之症。
微脉:甚于细脉,极细微、模糊且软,似有若无。主亡阳之症,气血大衰之凶兆。
濡脉:浮且细。主阳虚有湿。
弱脉:沉且细。主阳气衰微之症。
大脉:(附实脉、洪脉)皆以大脉为纲。
大脉:大而有力。主阳邪实症;
洪脉:大而浮。主邪盛火亢;
实脉:大而坚实。主热结于内的实症。
短脉:(附动脉)皆以短脉为纲。
短脉:短而涩小,不能满部的脉象,多见身体衰弱病人;在其它脉象中有此脉时,是诸虚不足的病症。
动脉:短而动摇。主崩中脱血,或受惊而病。
长脉:(附弦脉)皆以长脉为纲。
长脉:脉来迢长,过于本位。脉位上至鱼际,下至尺泽。若长中带缓,则体力强盛,健康无病。
实脉:若长而坚实,则属实脉,主火热壅实。
弦脉:如按琴弦,端直而长。主肝风或气郁之症,及痰饮、疼痛等疾。

另有怪脉。得怪脉则生机已绝,病人将死。怪脉分七类:
雀啄:脉在筋肉间,连连凑指,顿有顿无,如雀啄米的感觉。
屋漏:脉在筋肉中,如屋漏滴水,良久一滴,溅起无力的现象。
弹石:脉在筋肉间,急促而硬。
解索:脉如解绳索之状,散乱无序。
鱼翔:脉在皮肤,头定尾摇,浮浮泛泛。
虾游:脉在皮肤,如虾游水面,忽然一跃。
釜沸:脉在皮肤,如汤涌沸,三部脉有出无入。
浮主表、沉主里、
迟主寒,数主热。
浮迟兼俱乃表寒,
浮数兼见为表热;
沉迟兼见是里寒;
沉数兼得是里热。
左寸心,右寸肺。
左关肝胆右脾胃。
左右两尺皆断肾。
诊脉法
1、时间:古人强调诊法常以平旦。《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平旦乃指寅时,即今时之3点至5点。若皆以寅时诊脉,难矣。故明汪机(石山)曰: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且《素问·疏五过论》、《素问·徵四失论》两篇,亦言明治之五过四失,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故医者诊脉当灵活机变,非平旦之时诊脉,脉象当有差异,则应缜密周全考虑。另四时,性别,年纪,体质,劳累等因素以当万全。用其时所诊之脉,适当加减,方无误谬矣。
2、体位:手臂当向前平伸,若平躺当左右平伸,将腕置于脉枕之上。使之几近于心脏平位。患者面部向光,以便医者观察面色。
3、布指:医者当以左手诊患者右手脉,右手诊患者左手脉。先取腕后高骨定中指定关,后据患者体型,身高臂长着三指宜疏,反者三指宜密,用食指、无名指定寸尺。三指当隆起,以指头部平为宜。之后以指目切脉。指目者,指甲与指腹之间也。
4、平息:息者,一呼一吸也。成人一分钟约十八息。平脉一息四至,故平人一分钟当七十二至左右。平息者,医家病患皆虚心平气和也。持脉有道,虚静为宝。
5、举按寻:轻取为举,力在皮肤上,察浮脉一纲。重取为按,按至筋骨,察沉脉一纲。中取为寻,按至肌肉间。寻者,找也。上、下、左、右、前、后、往、复当细察也。先总按,三指皆候,后单按,单指单候寸、关、尺。
6、五十动:诊脉一次不得少于五十动,一次诊察不明,当再五十动,不可少。初学诊脉当至少三个五十动。对于结、促等间歇脉象方可不漏也。
四诊合参,难定症状时,须以切诊定夺,谓凭脉辨证。
例病人高烧,面红气粗,看似热症,脉象却细沉而微,或浮大而豁然空虚,则可知虽是热象,本是真寒,乃「真寒假热」。若无脉诊,易谬误矣。

2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1:01: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诊笔记

脉诊三法
遍诊法:即《素问》的三部九候法。三部指头、手、足,每一部有三候,共九候。
上部上,两额动脉(太阳穴),候头角之气。
上部中,耳前动脉(耳门穴),候耳目之气。
上部下,两颊动脉(巨缪穴),候口齿之气。
中部上,手太阴(寸口脉)以候肺。
中部中,手少阴(神门穴)以候心。
中部下,手阳明(合谷穴)以候胸中之气。
下部上,足厥阴(上位五里穴,下位于太冲穴)候肝。
下部中,足太阴(上位箕门穴,下位于冲阳穴)候脾胃。
下部下,足少阴(太溪穴)候肾。
三部诊法:即《伤寒杂病论》诊人迎、寸口、趺阳少阴三脉。
人迎:左寸主心。
气口:右寸主肺。
趺阳:冲阳。
少阴:太溪。
诊趺阳少阴为古脉法,有危急,寸口脉不见,可诊此决生死,平时以关脉为趺阳,尺脉为少阴。
寸口诊法:始于《内经》推广于《脉经》现诊脉多取寸口。
3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1:01: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诊笔记

脉象八字:位、力、数、率、势、度、长、宽。每次诊脉依此八个字进行脉象分析,经过积累,假以时日,指下可明。
脉位:应指的深浅程度。定脉沉浮。
脉力:应指的强弱程度。定脉虚实。
脉数:应指的快慢程度。定脉迟数。
脉率:应指的均匀程度。定脉结促。
脉势:应指的流利程度。定脉滑涩。
脉度:应指的紧张程度。定脉弦缓。
脉长:应指的长短程度。定脉长短。
脉宽:应指的宽窄程度。定脉洪大细濡。
4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09:27: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诊笔记

江笔花诊脉歌 抄
病患双腕仰。高骨定为关。(住掌后之高骨定为关脉)
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关前距虎口一寸故曰寸关后距臂弯一尺故曰尺)
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
左尺司何职。膀胱肾系焉。
右寸胸中肺。胃脾属右关。
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
口鼻一呼吸。脉来四五跳。
此是无病者。平和气血调。
三至为迟候。六至作数教。
迟则寒之象。数则热之标。
一二寒愈盛。七八热更饶。
轻举得皮面。表邪脉故浮。
若是病在里。重取须沉求。
洪长征实健。细弱识虚柔。
水湿并痰饮。滑利又弦遒。
紧促气内乱。伏涩气凝留。
妊娠中止代。失血中空芤。(代脉中止芤脉中空)
只此尚易见。其他渺以幽。
5
发表于 2007-2-27 13:51: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诊笔记

请再接再厉
6
 楼主| 发表于 2007-3-1 13:29: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诊笔记

谢薄涛版主鼓励.
神圣工巧说
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为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切者,感也。凭三指之感受,诊断病情,辨别证候,无捷径可走,假以时日,如卖油之老翁,无他,唯手熟尔。切脉如是,诸事如斯。此谓巧。
问者,讯也。以言语寻访也。凡发问者,定成竹在胸。问之有道,不出数问,水落石出,辨证已明。欲达此,当知其所问,不然如目盲者问日月之所以然。问诊如是,诸事如斯,此谓工。
闻者,听也。以耳代目,而能知机。咳、喘、呼、吸、呻、吟之声,音之郑卫,速之快慢,调之抑扬,皆可为辨证所据。人之病,七情内伤占近半。人言皆有言外之意,话里话外,皆需详参,自可听到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此圣听,可谓之圣。
望者,察颜观色也。察人察色,听话听音,而此处无声,更胜有声,缘为何来,心眼开且知机矣。听郝(万山)师讲《伤寒论》中有刘(渡舟)老日临数十证,凭症论治,似不合医道,辨证施治,然经验累积,能知常,更能达变,故可见症方出,虽闻、问、切诊互参,然可见望而知之非不能也。
近读江笔花之《笔花医镜•望闻问切论》言:“四事本不可缺一,而唯望与问为最要”。又云:“切脉一道,不过辨其浮沉以定表里,迟数以定寒热,强弱以定虚实,其他则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且时大时小,忽浮忽沉,六脉亦难定准,故医家谓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论也。”
其言: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此言甚妙。推而思一言以蔽,四诊一事,胸中了了,则有所得。胸中兀兀,无所得也。可见胸中了了为本,本立而道生。道非独指医道,乃言大道。良医治病,良相治国,其道同也。医家扶正祛邪,兵家安邦定国,其道同也。医者辨证施治,弈者审局布子,其道亦同也。四诊皆术,术精熟则为艺。习医当治其本。
治学求本之法当果、达、艺兼全,不可偏颇也。《汉书•艺文志》云: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巧、工、圣、神为医之境界,然望、闻、问、切四事不可缺一,当并进齐头。巧亦有巧之望、巧之闻、巧之问、巧之切。之后,大巧则精工,至圣则近神。
附:《笔花医镜》
望者,看形色也。闻者,听声音也。问者,访病情也。切者,诊六脉也。四事本不可缺一,而唯望与问为最要。何也?盖闻声一道,不过审其音之低高,以定虚实,嗽之闷爽,以定升降,其他则无可闻者。切脉一道,不过辨其浮沉以定表里,迟数以定寒热,强弱以定虚实,其他则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且时大时小,忽浮忽沉,六脉亦难定准,故医家谓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论也。惟细问情由,则先知病之来历,细问近状,则又知病之深浅,而望其部位之色,望其唇舌之色,望其大小便之色,病情已得八九矣。而再切其脉,合诸所问所望,果相符否?稍有疑义,则默思其故,两两相形。虚与实相形,寒与热相形,表与里相形,其中自有把握之处,即可定断。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7
 楼主| 发表于 2007-3-8 11:42:5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诊笔记

友尚某,男,三十有六,体胖面白。丁亥正月十四淋雨,午后头痛连项背,自述颈椎疼痛难忍。伴有咽疼,微自汗,微恶寒。困倦乏力。恶呕。自觉发热。号其脉,寸关微浮,尺脉沉而无力。
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因病机为风寒束表,经气不利。当为桂枝汤证。因见尺脉沉而无力,辨为阳虚里寒,宜温阳益气。
处方:桂枝(9)白芍(9)炙甘草(6)生姜(4.5)干姜(4.5)大枣(12枚)。
桂枝汤生姜、干姜各4.5克。欲取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守而不走之功。嘱其服药后蒙被发汗。
次日再见,症状全无。然两尺脉沉而无力依然,属气血两虚。嘱其用八珍汤,略作调理。
按:
此案如郝万山老师讲伤寒中所言“照书得病。”故敢一试。基本固守原方,虽知化裁加减乃更上一层的功夫,苦于功力不够,不敢妄为。只取姜之一味,稍作变化,用之得当与否,请各位前辈老师指点。
8
 楼主| 发表于 2007-3-10 10:22: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诊笔记

脉象不沉不浮,不快不慢,不强不弱,不大不小,和缓,从容,流利则反应脾胃功能和气血营养状况良好。此为有胃气得者生。如灵枢云:谷入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寸口属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胃气未绝,则运化水谷精微之功存,化生气血之源未断。虽病重可不死。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是谓有根。有根则肾气充足。肾者,天一之水,先天之本也。寄元阴元阳,为脏腑阴阳之根本。见脉左右尺细软,即是肾虚。脉左右尺沉迟属肾之寒,命门火衰。脉左右尺沉数,浮而空者,肾之热,肾水水涸竭。故脉无根,症轻亦属病重,阴虚咳嗽,饮食起居如常,而六脉细数,久则必死。
平脉需有胃、有神、有根。柔和有力,率速均匀则有神,有神则气血充盛,心神旺健。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有根,有神更能反映人体生命力和疾病的轻重状况。此三者又是诊脉之要中之要,不可不细辨。
9
发表于 2007-9-1 16:40: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诊笔记

说,我也会说,理论,我也会找,可是没用,呵呵,你能诊脉吗?说几个脉象来玩玩啊?!
10
发表于 2007-9-1 17:45: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诊笔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6 06:24 , Processed in 0.1497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