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8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9 14:3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五讲 经络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可否接受工具主义?
赵洪钧
     
  在所有中医疗法中,没有哪一种像中西医结合成果针刺麻醉那样曾经轰动世界,因而,在所有中医理论中,没有别的学说像经络学说这样引起全世界医学界较长时期的广泛关注。
经络学说最难得到当代解释的原因,不是它与西医理论不兼容,相反,倒是因为它在很多原则问题上与西医的循环、淋巴、神经理论——尤其是前二者,很相似却不相同。西医的循环、淋巴理论成熟很早,现有知识完全可以取代经络学说,从而更全面、准确、细致地解释运行气血的功能。然而,这样取代不足以解释针灸效应。加之,经络分布那么复杂、严密、整齐有序,而且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似乎应该有未知的解剖生理基础。因此,现代经络研究曾经长时期寻找其它形态和生理依据。这方面的努力大多集中在神经系统上,即从中寻找能够满意解释针灸现象的形态或功能基础。结果是找不到形态学上的依据。功能方面,神经——内分泌——体液调节生理,只能不太准确地解释某些针灸现象。于是,古人用以支持针灸的经络学说至今未能证实或证伪。换言之,针灸原理研究,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突破。
需要指出,在某些特殊时代背景下,经络研究曾经出现伪科学的做法,一度严重干扰并误导有关研究。这是目前必须清除的污染。
此外,曾有过五花八门的假说,却没有一种能满意地解释针灸。
于是,传统的经络学说要暂时保留——尽管它也不能解释针灸。
何以如此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与这种学说相关的针灸疗效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特别是针灸走向世界之后,它的理论基础的真理性更有了临床疗效的保护。人们可以不相信理论,但多数人很难怀疑经得起重复的事实。即便可重复性不是很强,对与它相关的经络学说却是有力的支持。
总之,只要当代医学不能更好地解释并指导针灸实践,经络学说就会继续作为一种“工具”性的理论存在。
中外科学界有那么多聪明且勤勉的头脑,下力气研究过针灸问题,当代研究手段如此先进,至今没有满意的突破,所以,本讲涉及的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但是,笔者还是必需尽力讲一下此种学说的本意以及有关个人看法。
正式讨论前,说几句题外的话。
笔者不是针灸专家,更没有从事过针灸实验研究。但是,早在正式作医生之前,即已使用针灸治病,而且至今没有完全停止过。笔者学针灸是自学的,练习是从自身开始的,凡自己能够施针处,都自己反复扎过,也用心体会过针刺感传现象。在专业从事外科工作时,也在针刺麻醉下做过大手术。不过,真正用心思考有关理论问题,还是近二十年来的事。
一 经络的本意
经络指什么,本来是很清楚的。《内经》说: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
“夫经脉十二者,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灵枢•海论》)
“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灵枢•脉度》)”
可见,经络或经脉是人体中无所不至的、运送气血的隧道系统。
据现代医学所知,人体中无所不至而且呈网络分布的隧道只有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其中,运送气血的主要是循环系统。故可断言,经络或经脉的本意就是西医说的循环系统的血管。
经典中支持经脉或经络指血管的论述还很多。如:
《内经》把脉分为经脉、络脉和孙脉。说:
“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灵枢•经脉》)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
气口指血管是无疑的,脉的逐步分枝也和血管完全相同。
《内经》更有动脉之说。
“动脉”在《灵枢》中约17见,《素问》中约9见。
《灵枢•本腧》所述确且无疑的动脉有:肘动脉(肱动脉下端)、胫后动脉、腋动脉等。《内经》其它各篇提到的还有耳前动脉、颞动脉、足背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等,不一一注明出处。总之,凡可以触及的表浅动脉和深部动脉,古人都知道。
  民国初年,统一医学名词时,把英文的artery译为“动脉”,就是根据中医概念的准确意译。
  至于静脉,中医无此术语,《内经》只说过有些脉是不动的。如“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素问•病能论篇》)。不过,按阴阳原理,有动脉就有静脉。故静脉之说充实了经脉或经络学说。
  比如,西医说的“大隐静脉”就是对中医的补充。
《内经》原文是: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灵枢•经脉》)
古人云:大隐隐朝市。即大隐是不隐的。无所隐,故称大隐。
  《内经》还多次明确说经络是如环无端的,即血液在脉内是循环的。如:
“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类似说法在《灵枢》共8处。《素问》中2处。
《内经》还比较明确地说过气血运行的动力来源于心脏跳动。如:
“心主脉”(《灵枢•九针论》)
“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藏生成篇》)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脉宗气”——脉运行的主要动力,显然指可以看到的心尖搏动。
气血怎样在脉中运行呢?
《素问•调经论》说:“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由上述引文可知,所谓经络,只能是西医所说的循环系统,特别是其中的血管。
然而,至今有人认为,经络的本意是独立于循环之外的东西。甚至否认脉的本意就是血管。那么,请看《素问•刺禁论篇》怎么说。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澑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踹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今敢断言,经文中没有一个字是虚言。而且不知道是经过多少人反复实践才总结出来的。
文中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中脉出血致死或仆脱色(休克也),其中两处是股动脉或髂内动脉。
凡是大动脉出血都可以致死,故文中还有。但第一句所指,不是动脉,而是静脉——大隐静脉。为什么刺中大静脉也会致死呢?一是古人用的针很粗钝(没有不锈钢不可能造出现在的毫针)。二是出血后不知道如何止血。有西医知识是不会死的。三是古人针刺放血时要刺中脉再“开其空”,(《素问•刺虐论》)于是,血就更难止了。
显然,引文中提到的“脉”,就是血管。经脉就是大血管,络脉是小血管。“脉”既包括动脉,也包括静脉。故经络的本意就是指大小血管。
从文字学角度看脉字,它的繁体字是“脈”。字形即指肉体中运送液体的、分枝很多的渠道。这样的渠道最明显的是血管,故古今字典中,脉的第一义就是血管。如果参看繁体脈字的两个异体,一个是由派字的右旁加血字构成,另一个由血字加永字构成,则脉指血管毫无疑问。
不过,笔者还是觉得有必要就“经络”一词略作探讨。
查今本《素问》,“经脉”出现约33次,“经络”只出现约26次。今本《灵枢》,“经脉”共出现约52次,“经络”出现约31次。(按:出现次数,是从“中药网-医药典籍-中医”《素问》、《灵枢》全文,通过微机自动计数的。)
据此可知,经络一词应该相当晚出,它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此前更多用“经脉”一词。
经脉怎么变成了经络呢?
这是由于后来《内经》将“脉”分作三级。经脉是主干,主干分为支络,支络再分为孙络,见上文。
现有早于《内经》的医学文献,是著名的出土文物马王堆医书。其中的两种灸经,还只有脉的概念,而且只有十一脉。故此说发展的轨迹是,从“脉”到“经脉”、“络脉”再到“经络”。《内经》总提时,仍多称“经脉”,分述时,称经脉、络脉。
总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这一简称很容易使人忘记它是定语,是形容词,它限定的东西是“脉”,也就是血管。
因此,经络学说这一术语不准确,它是迁就汉语习惯的说法。按其本意,经络学应改称“脉学”。
然而,早在《内经》成书之前,中医就有诊法上的脉学,即切脉之学,而且被普遍接受。现存最早的诊脉专书名为《脉经》,再想把经络学改成脉学就不大可能了。
可否使用更早的术语,改称“经脉学”呢?也不好,因为经脉后来特指血管主干。于是,只好迁就至今惯用的术语,把指导针灸的学说称作经络学说。
  不过要再强调一遍: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脉就是血管,经脉指大血管,络脉指小血管。无论从今《内经》叙述时的实指来看,还是从文字学看,脉就是那时医学家看到的血管,而且古人确切知道血液是在经络中运行的。
  关于经络的本义就是血管的上述考证非常严密,相信大多数读者不会再有异议。
或问:如此说来,不是可以拿西医所谓循环、淋巴和神经系统来充实并改造经络学说吗?
回答是:经络的本意是血管,按西医理论,单靠血管或循环系统还不能完成运行气血功能。故最好说,所谓经络就是循环和淋巴系统。循环和淋巴系统正常运行,自然需要神经(和内分泌)调控,但神经不是管道,加之,循环系统的独立性相当强——离体心脏可以自主跳动相当长的时间,故经络的本意不包括神经系统。
《内经》关于神经的内容,集中在《灵枢•经筋》。
古人至少知道某些外周神经的主干。《灵枢•经筋》应该是基于神经、肌腱、骨联接形成的体系。该篇明确记载了尺神经。其他叙述包括那些神经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该篇所述的经筋病与《灵枢•经脉》的经脉病基本不同是肯定的。前者主要叙述运动系统疾病,特别是肢体运动障碍;后者主要叙述脏腑病。
  奇怪的是,古人没有说经筋上有穴位。当代中医实际上把《灵枢•经筋》所述的整个内容都淘汰了。人们对这一事实似乎熟视无睹,否定、淘汰都无所谓。如果要否定《灵枢•经脉》就会有人激烈反对。其实,针灸实践大多不能在经典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如众多的阿是穴和经外奇穴与经络无干即是。其它方面见下文。
   二 经络学说的意义
   笔者认为,经络学说主要不是为满足针灸实践的理论需要,也不是针灸实践发现的经验事实积累的结果。它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体怎样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即人体各器官、部分之间通过什么互相联系、互通信息、交流物质。这是经络学说的意义所在。
  人们经常强调中医学的整体观。其实,没有经络学说,中医学的人体只是很模糊的整体。
  《素问•灵兰秘典论》拿人体比附当时的封建国家,说心为君主,其余器官受君主统帅。这种比附不能解决脏腑之间通过什么信息和物质通道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五行学说把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附在五脏上,五脏之间互相作用,就是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若问:五脏之间通过什么联系通道实现生克乘侮呢?问题仍没有解决。
不相邻的物体之间要发生作用,信息和物质通道至少须有其一,否则只是无中介的遥控或遥距离作用。当代科学至今对无中介的遥距离作用——万有引力持保留态度。
所以,只有经络学说成熟后,中医学才有了科学意义上的整体观。这一学说对中医学是至关重要的。其意义较哈维发现血液循环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此,经络学说的要点可以表述如下:
  1.经脉及其络脉、孙脉,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无所不至。
  2.气血在脉中运行,营养全身。
  3.脉循环无端,气血在其中循环运行。
4.医生可以通过切脉了解气血运行状态(《内经》已明确可以通过气口,但也有遍诊法)判断疾病所在及其性质,并通过调整异常状态治疗疾病。
哈维提出的血液循环还不完全具备上述要点。
  单就这四点而论,和成熟的西医血液循环学说基本上没有矛盾。所以,要坚持经络是循环和淋巴系统之外的未知实体,就必须将上述要点都否定。那样就等于否定了经络学说。
  只是中医没有说明气血循环是以心脏为中心的(尽管有“心主身之血脉”之说,见《素问•痿论》),而且这种循环有离心和回心两种脉(尽管中医有动脉之说),回心者带回氧气或养料,也带回废气和废料;离心者则向器官、组织供应氧气、养料,同时在有关器官排出废气和废料。
  经络学说缺什么不要紧。问题是它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详情与循环理论大相径庭。加之循环理论不足以解释多数针灸效应,必须对针灸原理给以其它解释。
不难看出,上述要点中基本上不包括神经生理。我们可以承认暗含有部分神经生理。如上所说,《内经》还有经筋理论。此外,对气是否都在脉中运行,古人不很肯定。说还有行于脉外(似乎伴随脉运行)的比较神秘的(卫)气。这在古人算是很慎重的猜测。这不要紧,凡古典理论所无的内容,都可以补充进去,正因为它没有,才不会排斥。
三 经络学说的形成
如上所说,经络的本意就是血管。运行气血的经络只能是西医所说的循环和淋巴系统。为什么会形成与血管、淋巴实际分布差异很大的经络系统呢?
简言之,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其中,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尤其明显。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由于,构造理论时,中国古代的哲学自然观,如阴阳、五行以及和这两种观念密切相关的天人相应思想起到激发、同化和吸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哲学自然观迁就经验知识,而是按照哲学自然观的模式增加经验知识中没有的东西。
故可断言,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证实。
读者切莫以为,指出哲学思想的作用是对古代贤哲的亵渎。任何时代的科学家都不可能不受哲学思想、特别是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就形成理论体系而言,哲学思想从来都是积极主动的。没有哲学思想——亦即没有对世界的一般信条,就没有理论。我们说哲学思想有负面作用,是指其排它性并且常常要求研究对象迁就它。一般自然观总是一种思维定势,而且会渗入人们的价值观。至于说哲学思想常常要求经验知识迁就它,至今仍是普遍现象。问题是,一旦有足够的经验知识否定旧学说时,是否有勇气解构它。
  何以见得经络系统是天人相应的体系呢?
古人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灵枢•经别》说:
“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
《灵枢•阴阳系日月》说: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
    上述引文应是十二经脉说定型之后的说法。由这两段话就能明白,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
此外,还有别的天人相应经脉论述。
比如,《素问•阴阳别论篇》如下说: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此话也应该出于十二经完成之后。“十二月应十二经”是清楚的。与四时相应的“四经”是什么呢?大约是冲任督带。
《灵枢•五十营》还有28脉说。
为什么要28脉呢?因为要应天周28宿。即该篇所谓“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其算法大约是手足十二为二十四,再加冲任督带。其余的脉,就不管了。
此说还见于《灵枢•卫气行》。这两篇都有大段文字讲人气运行如何与太阳运行相应,不再引。
穴位、孙络、溪谷的数目也是天人相应的。
《素问•气穴论篇》说:“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本知其所,愿卒闻之。……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孙络之脉……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脉,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这样推论来的穴位等数目,也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证实。
还有类似说法,不再举。
更有甚者,为了与天六地五相应,早期经络学说只有十一脉。那时不但没有手厥阴脉,手少阴脉也没有穴位。
  《灵枢•邪客》说:“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
于是,经文不得不做些自相矛盾的解释。
总之,经络的本意虽然是血管,最后形成的经络分布体系却是出自天人相应的推理。
显然,主要用天人相应思想认识或解释人体构造和生理,已经不能被当代人接受。人体构造和生理,与不包括生命的天地之间有极大的距离。阴阳、四时、五行、六气、十二月、365日等规律,远远不足以填充天人之间的空白。人体基本上不是这样与天地同构(即天人相应)的。即不能说天有四时,人有四经;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六气,人有六府;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天有365日,人有365个穴位等推论是正确的。
或问:如此说来,至今公认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大多是为了满足天人相应而想象或主观安排的吗?
答案是:据以上所述,除非认为经络与循环和淋巴无关——即经络不运行气血,而且确实是现在根本没有认识到的天人相应构造,只能说多数经络是为了满足天人相应而想象或主观安排的。
试看所谓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带脉等没有一条与动静脉走行相符。
至于《难经》第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更是错误的。按照现代循环、淋巴解剖生理,不可能如此。遍查内难更不能证明十二经皆有动脉。
笔者以为,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证明人体有传统的经络分布体系。
  也许,经络学说天人相应的局限性还不宜全盘否定。
  但是,就我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当代哲学思想来看,应该及时的对它进行扬弃。否则便没有新理论出现,科学再无法进步。
关于《内经》时代的经络学说的发展演变过程,笔者在旧著《内经时代》(198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分会刊)第十二节中曾有较多讨论,结论大体如上。因为篇幅很长,不再引用。有兴趣的读者,请参看旧作。
    四 经络学说导致的谬误和矛盾
    如上所说,经络的本意是血管,为满足天人相应需要,形成的经络体系却远离了实际血管系统。迁就哲理导致经络循行远离血管分布也是谬误,但只是理论问题。真的刺破血管放血就不仅是理论问题了。
1.谬误的放血疗法
当代中医也知道,所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大多不是较大的血管所在。现代针灸都要避开大血管,但不要认为古人也这样看。古人不但认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都是运行气血的,而且常常有意刺破大血管放血。于是出现严重谬误。
为什么要刺破大血管放血呢?
这要从古人如何看针刺治病说起。
关于针刺何以能治病,《内经》论述很多。简单说来,就是“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灵枢•九针十二原》)
  怎样使经脉气血通调呢?
《内经》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
“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灵枢•通天》)
总之,不出补泻二端。
针刺如何补泻呢?
《灵枢•小针解》说:“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著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读者由上文,大概还不明白实际上如何补泻。
如何补,见下文,先说如何泻。
简言之,《内经》时代的针刺泻法主要是不同程度的放血。
《内经》时代的刺法,的确常用放血法。放血量常常很大,不细读《内经》的人大约不知道。举三段经文如下: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洪钧按:即大隐静脉。此处横字不作横竖讲,而是跨越的意思)以止之。……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癃,取之阴蹻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灵枢•热病》)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洪钧按:即大隐静脉)出血。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脉满大急,刺背输,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诸疟而脉不见,剩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郗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郗中出血。先手臂病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痠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胻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附髓病,以鑱针针绝骨出血,立已。”(《素问•刺虐论》)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大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一本有动脉),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灵枢•厥病》)
由引文可知,古人针刺治疗实证,就是通过放血而“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读者以为上述放血疗法能够治愈有关疾病吗?
为什么现代中医不再使用此种疗法呢?
须知,用古代针具刺破大隐静脉、腘动脉、股动脉甚至舌下动脉都可能造成出血不止。
笔者以为,无论何种疾病,大量放血都是危险的。
道理很简单,因为“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大量放血,放的不是邪气,而是人体最宝贵的正气。
以疟疾而言,即便实证,用放血法治疗也毫无道理。“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达到恶寒的程度(洪钧按:必然因为放血量很大),更是危险的。同理,“热病……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也是严重的谬误。
这种疗法早已废除。废除大量放血法,大约在隋代。《外台秘要》的作者王涛据《内经》说:“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灵枢•玉版》)很可能是目睹过大量放血,导致死亡。上文标题一中引用的《素问•刺禁论》,也指出针刺中脉很容易出现危急情况,甚至死亡。
  《内经》还多次提到热病五十九刺,处处要见血,总放血量不一定很大,理论上也是错误的。
顺便提及,西医也曾经常用放血疗法。直至1950年左右,治疗高血压和脑意外等,还偶尔使用。放血量也相当大——可达500ML以上。现在看来,也是错误的。
或问:针刺放血都是错误的吗?
答案是:刺破大血管大量放血,肯定是错误的。挑刺或浅刺皮肤见血对某些疾病可能有效,故至今还偶尔浅刺十宣和挑刺风池、风府等少量放血。民间还有其它挑刺法,与刮痧原理大约相同。只是,这样的疗法既不讲经络,也不讲穴位,不能用经络学说解释。至于局部严重充血或有瘀血、死血而放血,如中医治疗扁桃体炎点刺放血有效,却不必用经络学说解释。
2.难以理解的出邪气和得气
古人认为,针刺也可以放出无形的邪气。
《灵枢•官针》说:“脉浅者勿刺(按:据此可知,当时有人认识到不可刺破表浅的大血管),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
《灵枢•终始》说:“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
这是讲针刺时分三步。第一步“刺绝皮,以出阳邪”——靠迎来的血气;第二步“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出阴邪;第三步,“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有针刺经验的人都知道,刺入肌肉之前,一般不会“得气”。然而,古人认为,针刺得气,所得是谷气。
针刺得气显然不是谷气。得气之前何以能“独出邪气”也难以说清。
3.说不清的补法
针刺怎样补呢?
就是得气之后再“追”一下——捻转刺激的同时再稍微深刺一点。
古人认为,这样就是补充了谷气。
显然,现代人不会同意此说。
    总之,不引进神经——内分泌——体液调节理论,不能解释针刺治病原理。
  4.非血管循行处的穴位是什么?
不刺中血管放血而得气,刺中的是什么呢?
  笔者恰好翻到一张2002年1月26日的《中国医药报》。其中第7版上有一篇文章:用针灸探索人体传导密码——记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主任王文远。其中提及几例神奇的疗效是否完全可信且不论,王氏发现的某些穴位和所谓“平衡针灸学”则与传统理论完全不同。
  其中说:“他终于惊奇地发现,肩周炎最敏感的穴位不是在传统的中医经络穴位上,而是在西医解剖学的神经干上。……王文远认为,受中枢神经的支配,机体内部有其自然的平衡机制,发生疾病则是平衡的破坏。通过针灸刺激传递给大脑一种生物信息,由它指挥人体自身传导密码,调动能量修复平衡系统,促进机体康复,这就是平衡针灸学。”
  这又是关于针刺机理的一种新假说。王氏的看法虽然很空洞,却与传统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如果他的疗效确实像报导说的那样好,就可以肯定,最便于解释其疗效的是神经理论。
  实际上,近几十年来发明的很多刺法与传统经络理论没有关系。如耳针、头针所刺部位,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毫不相干。这两个地方也没有较大的血管分布。
5.经络学说在外感病治疗方面失败
以伤寒为例,《伤寒论》以六经辨证。六经与经脉有些瓜葛。伤寒病在太阳且有针足阳明,使病不传的经文。实际上,没有医家这样做,至少当代中医不这样做。显然是因为曾经有很多人这样做过,而没有效果。不仅如此,《伤寒论》中还提及其它针灸法,大都被仲景否定,后世也很少应用。比如,足阳明属于胃是无疑的,可是,承气证显然不能用针灸阳明经的穴位来治疗。
温病按卫气营血辨证,按说可以使用针刺放血或补气治疗。但是,温病学家几乎无人使用针灸疗法。
读者或许认为,这是实践过少的缘故。其实不然,《内经》中,治外感就以针刺为主。
那时有很多刺法,现在几乎都淘汰了,说明疗效不好。
6.穴位主治不能体现所在经脉的特异性
由于每一经主要联系一个藏府,按说治藏府内伤病,最便于经络学说指导。即藏府病只能或者最好是循经取穴。实际上,常常不是这样。
我们常常背诵的歌诀是: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酸痛取阿是,面口合谷收。这一歌诀是很实用的。倘问:肚腹里面有那么多脏腑,为什么只有三里穴最重要呢?经络学说显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7.刺激穴位的方法与疗效没有特异相关性
按传统说法,最早是用石头刺激的。后来用过铜针、银针,现在最多用不锈钢针。更有激光针、电针、磁针、超声针、穴位注射疗法。似乎机械、声、光、热、电、磁、化学刺激都可以取得同样的疗效。可见,疗效与刺激的性质没有关系。不过,凡做过针刺的人都知道,电刺激的针感最强。所以,应该认为,多数刺激最终都要转化为电刺激,而且主要通过神经系统起作用。
针灸书和有经验的医生还知道,疗效最好的穴位不在神经线附近,就在四肢远端——即膝肘以远。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些地方神经敏感。
至于针刺治疗昏迷和惊厥,就是刺激可引起剧烈疼痛的地方,与经络学说没有什么关系。
总之,传统经络学说,非但不足以解释针灸效应,还曾经导致严重错误的刺法。
五 可否接受工具主义?
所谓工具主义,就是理论上的实用主义。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不必管,利用它能达到实用目的或解释某些现象即可。但是,所谓理论,正是人类特有因而最可贵的理性思维的结果。工具主义至少是对理性思维的蔑视。实际上,与客观实际相距很远的理论,不可能有满意的实用价值,也不可能满意地解释客观对象。据笔者所知,近现代科学理论中,只有电子从负极向正极运动与电流从正极向负极流动,是实际与理论恰好相反,但理论上仍按电流运动方向讲。这一事例,不能算工具主义。因为实际上知道电子如何运动,在普通电路中两说的结果也完全等价。在离子回旋加速器中,则只能按离子实际运动方向设计。
对经络学说这样重要而且复杂的理论,不能满足于工具主义。况且,如上文所说,传统的经络理论,也不能解释针灸效应。
如何认识或评价现代经络或针灸原理研究,见下附“关于现代经络研究的理性思考”。

附:关于现代经络研究的理性思考
     
笔者不是经络研究专家,本文也没有具体引用专业文献,但仍希望它对专家有些参考价值。经络研究就是研究针灸原理,而且以研究针术为主,为行文方便,本文多针灸并提。
所谓理性思考,是说不盲从一切古代或现代人的有关见解,而是从已经实验充分证实的理论和自己的有关经验知识出发,运用尽量严密的逻辑思维考虑问题。当然,所谓“已经实验充分证实的理论和自己的有关经验知识”也不是绝对可靠,但总比盲从或从古今许多猜测性假说出发更好些。
笔者对现代经络研究思考的主要看法如下。
一 现代经络研究扼要回顾
近五十年来,经络研究面对的是以下七个问题。
1.针灸疗效的可重复性怎样?
2.经络是否特殊构造?如果是,相当于西医已知的什么系统、器官或组织?
3.如果不是已知构造,它是否一种未知构造?
4.如果找不到经络构造,它是否已知构造的未知功能?
5.古人描述的经络循行完全或基本上正确吗?
6.经络和穴位在功能方面的特异性能够证实吗?
7.不同性质的刺激手段可否表现为不同效应?
到目前为止,以上七个问题的求解情况大致如下。
1.针灸疗效的可重复性比较好,但不是重复《内经》和《甲乙经》等,特别是主要不再用于热病。
    2.古人描述的经络,与西医已知的构造几乎没有对应关系。古人所说经络的基本功能,只能是循环系统的功能。换言之,经络功能的传统理论不能解释针灸效应。
    3.找不到与经络基本相符的未知构造。
4.已知构造中,以神经、内分泌,即人体调节系统最便于解释针灸效应。
    5.古人描述的经络循行,可重复性很低很低。
6.经络和穴位的特异性,未能得到满意的证实。
    7.针灸刺激手段的特异性与产生的效应基本无关。
    于是,对经络实质有过不胜其多的假说。多数假说与西医所说的调节系统有关,但至今没有一种令人满意。
二 笔者对经络学说的粗浅见解
到底该怎样看经络学说?浅见如下。
经络学说是古代的针灸原理,研究它的理想结果是:找到与经络分布、循行完全相符的解剖学或生理、病理学依据并且能够据以全面而准确的解释针灸效应,特别是针灸的疗效。
现在看来,找到与经络学说完全或基本相符的解剖学依据是不大可能了,不宜再去钻这个死胡同。
经络的原意或实指就是血管,然而,循环理论基本上不能解释针灸效应或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只有神经和内分泌理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针灸效应,可惜太不准确,太不严密。
于是,必须重新认识针灸效应。
重新认识的关键是:经典和后来积久形成的观念(包括近数十年形成的观念)必须转变。不但传统理论和循环理论不能解释针灸效应,神经和内分泌生理、病理也不能全面、严密而准确地解释针灸效应。所以,不宜一味追求通过一种学说,企图全面解释针灸效应。
笔者以为,今后的重点应该放在研究要害穴位与西医所谓系统、器官之间的关系。即探讨人体表层与内部构造之间如何相关。
“相关”之说,不是笔者的创见。上个世纪早期,法国人就有体表与内脏相关之说,而且发现了与中国针灸不全相同的很多相关点(略同穴位)。
我国学者也有不少人赞同此说,而且有过据以研究针灸的专著。
不过,提出模糊的“相关”说,不足以进一步认识针灸原理。人体当然是密切相关的整体,体表自然与内脏相关。比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就不是夸大其词的整体相关形容。
然而,针灸原理研究是为了尽量详细而准确地说明经络和穴位如何与内脏等相关。为此有必要引进数学中的相关概念,以便量化。
以下直接结合针灸效应说明“弱相关”、“强相关”和“相关度”的概念并据以浅谈笔者对经络学说、针灸原理和针灸效应的看法。
    1.针灸效应,是一种弱相关反应现象。所谓弱相关反应现象,指此类现象的因(如针刺激)和果(如预期效应)之间的相关度较低。所谓相关度,通过四项指标计算。即①由因见果的频率②因果之间线性关系程度③因果部位的对应程度④因的性质对果的性质的影响程度。每一项指标最高值,均为百分之百。暂定,相关度≈①×40 % ②×30%  ③×20%  ④×10% 。当相关度低于40%,即可认为属于弱相关。如果低于20%,就应该认为是典型的弱相关。总之,所谓相关度,不是仅仅指出现效应的频率或几率。
    2.弱相关反应现象的对立面,是强相关反应现象。最典型的强相关反应,因果关系的相关度接近100%。比如,脊髓横断必然截瘫,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必然心肌梗死。反之,真能完全修复横断的脊髓,则截瘫完全恢复;真能及时解除冠状动脉阻塞,则可完全避免心肌梗死。此类现象的因果关系,不仅由因见果的几率是100%,预期效应的程度和定位准确性也几乎是100%。这是因为已知有关神经和循环解剖生理,决定了上述因果之间必然是接近100%的强相关关系。即有一因,必有一预期结果,而且理论上完全可以解释。生理、病理和治疗学方面,有许多这种强相应关系。比如静注射副肾素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就是强相应关系。人们希望医学问题都能归结为这种现象。可惜,至今为止,凡是要费力研究的现象,大多数不能得到这么高的因果相关度。这就是为什么要设对照组并进行统计处理。
    3.弱相关反应现象,只是有因可能有果。不仅有因见果的几率比较低。施因部位、性质与产果部位、程度之间,更少见严格的相应关系。此类弱相关反应现象,不是只见于针灸效应。和传统针灸相似的耳穴、头穴、按摩效应等,自然属于弱相关反应现象。气功、热疗、强身武术、体育锻炼等所见效应也主要是弱相关反应现象。某些西药的作用,如大剂量维生素C可缓解癌症等疾病,也是弱相关反应现象。科研术语称之为可重复性很差。
    4.所以,笔者认为,经络或经络感传现象本身就是一种弱生理反应现象。因此,开始较早、资料积累较多的经络感传现象研究,值得反思。如果承认经络现象是一种弱生理反应现象,就不可能完全证实古人描述的经络路线。如果预先认定,经络现象是一种强生理反应现象,那么,按照科学原则,感传现象应该在绝大部分人身上以非常近似的方式出现。感传现象研究结果,显然支持拙见。其可重复性不到20%,也就是说,针刺和感传现象出现之间的因果相关度不到20%。这还不计入出现感传现象之间的个体差异。
    5.针灸疗效或效应,当然主要通过神经—内分泌—体液调节机制起作用。(破坏大部分脊髓,再看针灸效应,就可证实这一点)而且首先接受刺激的是神经系统末稍。但不是完全通过此种机制。比如,灸法治疗体表慢性炎症、特别是中医所谓阴疽,就主要通过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再如,古人曾主张经常在三里穴(因方便之故)保持灸疮,应该是不断激活免疫机制。又,古时针具较粗,现在也有强刺激、久留针,会破坏少量组织,就有破损组织效应。总之,除去治疗时的积极暗示和患者主动的心理调节以外,已知针灸效应虽然以神经—内分泌—体液调节作用为主,还有其它环节。
    6.凡弱相关反应,都是多因素、多环节、多径路反应现象。可否深化认识,把某些效应改进为强相关现象呢?从理论上讲,这至少是很困难的。或问,人体当中不是有很多强相关反应现象吗?
    7.这要看从哪个层次、使用什么性质的手段为因去求果。假如作为因的手段及其作用部位并无特异性,就不可能期望出现强相关的果。近来西医发明了某些介入疗法,目的是通过直捣病因,求得结果。凡真正产生强相关反应的,必然是对病因的认识很准确,而且病因基本上是单一的。凡是不明原因,特别是多因素、多环节参与的反应,至少目前不大可能得到强相关结果。
    8.针灸,特别是针刺也有时产生强相关反应。如刺眼眼必盲;刺哑门、脑户过深多死;刺胸背过深必见气胸;刺中大动脉必大出血。(古时有刺中脉“开其孔”放血的治法)古时针具很粗,这些反应几乎会100%地出现。或说,这不是针刺的目的。但是把针刺效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们也是针刺效应,而且也是当代针灸家必须要有的知识。所以,不是很剧烈的刺激,作用于要害部位,照样会产生强相关反应。
    9.按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原理,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随着系统增大而增大。人体正是一个巨系统,其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果关系。问题不仅仅在于人体系统太大,黑箱理论是说,在不打开或基本上不打开研究对象的前提下,看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之间的关系。待积累一定数量的结果(即因果关系)之后,就可以制定理论模型,以便解释黑箱。
    10.针灸术正是古人采用黑箱手段治病。它通过非特异的作用,刺激体表的几个(有时一两个)点,去解决特定部位的特殊病变。可以想象,此种刺激可以通过多少径路、多少环节起作用。故大体可以肯定,针灸效应是不可能呈现强相关的。
    11.古人提出经络学说,也有尽量使针灸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的目的,即试图从理论上强化相关性。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理论表现形式极有待修改,对穴位特异性的认识也不够。
    12.当代针灸原理研究,当然要继承。没有继承,早就没有针灸术了。但是,继承的目的是保存、应用并最好能发扬。研究就是为了发扬。研究过程中,固然少不了验证古代理论这一步。不过,没有怀疑精神的研究,会永远停留在证实旧说的水平上。很多情况下,古人的错误通过逻辑分析就能发现。如本讲正文所说,天人相应的十二经脉等,是不可能实验证实的。
    13.通过逻辑分析,发现古人的错误之后,还要验证,但目的是证伪。暂时不能证伪,即暂时保留。不过,凡是逻辑上不通之处,必须得到新的理论,实现逻辑严密才能结束证伪。
    14.当代针灸研究,大体上证明了经络和穴位都只有不强的特异性。占体表面积更大的非经络循行地带,还有很多“穴位”,它们也有和已知穴位大体相当的特异性。这些都提示人们,针灸原理和传统经络学说之间有很大距离。
15.还有一个极待解释的问题是,刺激手段与效应之间几乎完全没有特异相关性。机械、声、光、热、电、磁等物理刺激和穴位注射的化学刺激,为什么会产生同样的效应,除了说它们都是非特异的弱刺激外,没有更好的解释。任何刺激,只要太弱,都可看作非特异刺激。正如人体实际上一直在接受外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刺激,我们却不认为在接受治疗一样。
16.如果从本质上改变刺激手段,比如在穴位和非穴位注射副肾素,都会出现强相关反应。此种反应原理,在西医看是已知的。但是,经络、穴位理论完全不能解释,故值得深思。反之,在上下肢各刺入一针,再加上40伏以上的电压,就会心跳骤停。这说明针灸刺激还是很弱的刺激,此类刺激作用于非要害部位,除疼痛外不可能产生强相关反应。尽管个别人看到针就会虚脱,却不属于强相关反应。总之,如果把针感也看作效应,则只有这一种效应近于强相关反应。此种效应,完全可以用神经感觉理论来解释。
17.把针灸效应看作弱相关反应,怎样解释针灸治疗中往往呈现高有效率呢?笔者以为,即便不认为有关报告需要重复之后再确认,也可以做出比较满意的解释。相关度,不是和有效率等价。高相关度,不仅由因见果的几率高,还要求因与果的线性关系强;因果部位的对应关系强;因的性质要影响果的性质。按上文所给公式计算,应该没有符合强相关反应标准的临床或实验报告。而上文所举,刺眼、刺脑户、刺胸、刺大动脉的效应,则符合强相关反应标准。
18.按上文笔者对针灸机理的理解,针灸术应该对主要因为调节紊乱导致的疾病,而且尚无严重消耗时疗效较好。实际上,基本上是这样。比如,针灸对多数全身感染性疾病疗效不好。倘感染较重,从张仲景时代,就基本上淘汰了针灸疗法。温病学派更少用针灸。这样就可理解,《内经》时代,曾经以针灸,特别是针刺为主治疗热病,为什么后世少用。如果说,轻浅的热病用针灸还不如药物方便,那么,结核病是药物疗效不好的慢性病,为什么没有多少针灸治疗成功报道呢?有严重消耗的病人,忌用针刺,道理略同。镇痛最常用针灸,曾有过脑啡肽假说,提示针灸效应与神经系统最密切。
19.与镇痛相关的针刺麻醉曾经轰动世界,针麻是否强相关反应呢?显然也不是。针麻发展到最后,曾形成无穴麻醉,这实际上是对经络穴位针刺麻醉的否定。换言之,针麻效应不能用经络穴位理论来解释。
20.笔者以为,今后的经络研究,重点应放在强化穴位特异性上。基本无效的穴位,应予清除。新旧有效穴位,进一步弄清其特异性。假说固然不可没有,但是,对同一现象有数十、上百种假说,则不是正常现象。科学史上的学派争论,大多只有两派。
那么,经络学说或针灸原理研究的前途怎样呢?
按上文所述拙见,此种研究的对象既然是弱相关生理或病理反应现象,其理论就不可能是强相关的,只能形成一种弱理论(或称软理论)。即不可能形成一种像神经、循环理论那样可以严密解释有关现象的理论。笔者认为,此种弱理论只能附属于已知调节理论,可命名为边沿或边际调节理论。
三 如何看待经脉和经筋学说的其它意义?
如何看待经脉和经筋学说的其它意义,笔者认为是显而易见的事。笔者的简明认识是:
    1.运行气血的经脉、络脉、孙脉和冲脉等就是血管。血脉循环不息,周流不休,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营阴阳、濡筋骨、温分肉等循环营养功能,就是血液循环的营养功能。按本讲正文标题1中所说,最好再加上淋巴系统。现在已无必要保留十二、十四、二十八、三百六十五脉等说法。当代血液循环解剖生理,已经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取代经脉或经络学说。新说比旧说准确而且严密得多。
    2.主要不运行气血的经筋学说,是不完善的神经、肌肉和骨联接解剖生理学说。现在也没有必要保留十二经筋说。当代神经、肌肉和骨联接解剖生理,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取代经筋学说。新说也远比旧说准确严密得多。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9 14:33:27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本主帖是赵洪钧著《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的第五讲。
3
发表于 2007-10-19 20:13:27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下面引用由代肖言2007/10/19 02:31pm 发表的内容:
第五讲 经络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可否接受工具主义?
赵洪钧
     
...三 如何看待经脉和经筋学说的其它意义?@K
如何看待经脉和经筋学说的其它意义,笔者认为是显而易见的事。笔者的简明认识是:+C_"
   1.运行气血的经脉、络脉、孙脉和冲脉等就是血管。血脉循环不息,周流不休,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营阴阳、濡筋骨、温分肉等循环营养功能,就是血液循环的营养功能。按本讲正文标题1中所说,最好再加上淋巴系统。现在已无必要保留十二、十四、二十八、三百六十五脉等说法。当代血液循环解剖生理,已经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取代经脉或经络学说。新说比旧说准确而且严密得多。|]I
   2.主要不运行气血的经筋学说,是不完善的神经、肌肉和骨联接解剖生理学说。现在也没有必要保留十二经筋说。当代神经、肌肉和骨联接解剖生理,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取代经筋学说。新说也远比旧说准确严密得多。
这两点是“赵洪钧”本文的灵魂表达!
可惜,客观变化不以“赵洪钧”意志为转移,二十多年来《经筋学说》、《经络学说》不但没有被取代,反而出现了《经络学说》蓬勃发展充实起来的态势。客观事实无情地否定了“赵洪钧”本文的灵魂!
“赵洪钧”本文把《经筋学说》与《经络学说》放在同一层次的表达手法,证明其对《经络学》的认识和观点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客观上中医《经络学》是由十二经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和奇经八脉等五个子系统合在一起的知识体系,而绝不是与这五个子系统呈“同一层次”的关系。



4
发表于 2007-10-20 10:54:06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下面引用由陈鑫剑2007/10/19 08:13pm 发表的内容:
“赵洪钧”本文把《经筋学说》与《经络学说》放在同一层次的表达手法,证明其对《经络学》的认识和观点是大错特错的!
对于不懂经络却想靠否定经络来出名的人应该让人家大错特错的说嘛.
5
发表于 2007-10-21 09:30:37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赵先生已然明了经络即是血管,这点我是完全赞同的。
但古人的针刺并不限于经穴,皮肉筋骨脉络都有刺法,内经上也并没说人体只有365个穴位,就好象本草经只有360味药物一样。
内经的思想,由于年代久远,古籍的零乱,现代人实很难理解。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中药的治疗方法在汉代以前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伤寒论的药方,多又来自传说中伊尹的汤液经,按这样推理,在伊尹那个时代,中药治疗方法也应该是不差的。至于针灸的方法,比汤药的方法发展得更早更为完备,这一点从内经中就可以体察到。针灸的基础在于经络脏腑阴阳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时期,按此推理,不应该晚于汤液经成书时期。
内经中提到的大数,金匮等书应该不是假的,内经的理论来源于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直观认识与辩证思维,几千年来人体的结构没有变,相信古人解剖看到的人体与现代所看到的,应该是相同的。只不过建立这种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是从整体上来把握,从医疗实践中来纠正的。现代的认识反而有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细胞甚至生化分子的变化来解释人体的病理病机,我认为多少有些荒唐,甚至有时是因果倒置。
从传说来看,华佗的针灸水平应该是很高的,张仲景虽被后人尊为医圣,但犹不免有人讥其不谙于针。古法针灸已经散落,许多方法已然失传。但是可以肯定,从内经可以复原古人的医学思想与针灸方法,并且达到内经所能达到的疗效水平。
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源头,只有通过内经才能弄清,只有通过这一点,现代科技才能帮助现代人认识与传承与发扬中医学。进而改造与指导西医学。
问题是连中医博士都没有几个愿意脚踏实地的学习内经,中医的根基将会失去,将来的中医恐怕只会剩下一些丹参可治高血压,螺旋藻治糖尿病特效,维生素西治败血症诸如此类的皮毛。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10:17:40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何以见得经络系统是天人相应的体系呢?aZ[<M
古人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kpXkd7
《灵枢•经别》说:4ML|
“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i
《灵枢•阴阳系日月》说:(fzJ2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H8"OP
   上述引文应是十二经脉说定型之后的说法。由这两段话就能明白,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y(P
此外,还有别的天人相应经脉论述。_v&#36;6c';
比如,《素问•阴阳别论篇》如下说:!_%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此话也应该出于十二经完成之后。“十二月应十二经”是清楚的。与四时相应的“四经”是什么呢?大约是冲任督带。4
《灵枢•五十营》还有28脉说。Wex
为什么要28脉呢?因为要应天周28宿。即该篇所谓“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其算法大约是手足十二为二十四,再加冲任督带。其余的脉,就不管了。aci6(\
此说还见于《灵枢•卫气行》。这两篇都有大段文字讲人气运行如何与太阳运行相应,不再引。|k{u4
穴位、孙络、溪谷的数目也是天人相应的。y
《素问•气穴论篇》说:“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本知其所,愿卒闻之。……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孙络之脉……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脉,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这样推论来的穴位等数目,也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证实。dq
还有类似说法,不再举。';
更有甚者,为了与天六地五相应,早期经络学说只有十一脉。那时不但没有手厥阴脉,手少阴脉也没有穴位。4m+a
  《灵枢•邪客》说:“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m~Hgs
于是,经文不得不做些自相矛盾的解释。UqAdW
总之,经络的本意虽然是血管,最后形成的经络分布体系却是出自天人相应的推理。>
显然,主要用天人相应思想认识或解释人体构造和生理,已经不能被当代人接受。人体构造和生理,与不包括生命的天地之间有极大的距离。阴阳、四时、五行、六气、十二月、365日等规律,远远不足以填充天人之间的空白。人体基本上不是这样与天地同构(即天人相应)的。即不能说天有四时,人有四经;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六气,人有六府;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天有365日,人有365个穴位等推论是正确的。Lsb^B>
或问:如此说来,至今公认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大多是为了满足天人相应而想象或主观安排的吗?-
答案是:据以上所述,除非认为经络与循环和淋巴无关——即经络不运行气血,而且确实是现在根本没有认识到的天人相应构造,只能说多数经络是为了满足天人相应而想象或主观安排的。o^~
试看所谓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带脉等没有一条与动静脉走行相符。B_D
至于《难经》第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更是错误的。按照现代循环、淋巴解剖生理,不可能如此。遍查内难更不能证明十二经皆有动脉。nin&#35;
笔者以为,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证明人体有传统的经络分布体系。q?M
  也许,经络学说天人相应的局限性还不宜全盘否定。F}CJ0Z
  但是,就我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当代哲学思想来看,应该及时的对它进行扬弃。否则便没有新理论出现,科学再无法进步。Hv>
7
发表于 2007-10-22 06:09:24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代先生所言不无道理。内经的思维确实是有许多不同今人之处。12经,365穴等,我认为这只是比类取象而已,如灵枢经水篇,将经脉比如江河之水,无非是用来说明经脉气血的多少。造物神奇,人体奇妙,古人只不过借天地四时来认识人体生命现象。6经也好,12经也好,20经也好,无非是古人用来区分不同血脉脏腑功能联系。
古人的着眼点在气与血,百病之生,源于气血;外感内淫,作用于气血;望闻问切,无非是了解身体各处气血的变化;针灸汤药导引按摩都是在调气血。提纲挈领,我想,这就是古人的高明之处。
现代针灸所用的多是穴位,穴位是气穴,所谓游针之居,空空如也,所调的是经脉之气。气穴不是脉,但气穴附近应该有脉。因为有气,脉才能跳动。心藏神,心气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五脏六腑各有所藏,其与经脉的关系,我认为中医在大体上的认识是正确的,这点上有中医的实践证明。内经在细节上的介绍有些混淆不清,我想这正是需要现代科学进行补充和发展的。以血脉为基础来还原古老的经络理论,这一关一旦打通,整个现代医学将彻底变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3 19:27 , Processed in 0.2184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