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首发】《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自序》摘要——赵洪钧先生南京报告稿之十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21 13:0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12/21 01:13pm 第 1 次编辑]


[color=#0000FF]《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自序》摘要
按:这是最近可能问世的《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自序摘要。
中西医结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
她只是出自少数人的主观愿望吗?
她的初衷、目的和含义是怎么回事呢?
中西医结合真的应该而且可能与中西医并列吗?
她与继承、发扬中医的关系如何呢?
中医可以绕过西医与当代科技相结合吗?
中西医体系的内部结合,涉及那些主要理论问题呢?
至今为止的有关研究,有哪些成就和不足呢?
为什么近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界都感到困惑呢?
眼下,有必要而且可能,对中西医结合涉及的主要内部理论问题,做一番清算吗?
为了加速今后的中西医结合进程,主管部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如何呢?
总之,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中西医结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呢?
这些问题,都属于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反思。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求对它们涉及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彻底的清算。
……
中西医结合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哪一个人突发异想提出来的。自从1850年代西医比较系统地传入中国,就有人开始努力在中西医之间谋汇通,后来,逐渐形成近代中医的代表学派——汇通学派。近代中西医汇通,就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笔者认为,只要中西医并存,互相交流并取长补短就必不可免。提倡并促进结合,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更符合公众的利益,所以,这一持续150年的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的融汇贯通探究,必然还会延续下去。
  汇通的内涵与结合完全一致。汇通医家的目的就是要“融汇贯通,合为一体”。他们相信,“合为一体”的医学不同于西医,也不同于中医,而是兼备两家之长。中西医结合的初衷也大体如此。至于目前怎样理解“合为一体”,笔者的见解请看下文标题十二。
  近代医家谋汇通,更有适应潮流从而发扬中医的出发点。
  近代著名汇通医家,也是极有成就的中医理论家恽铁樵说:
  “中医而有演进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合化”
  “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
……
在现代世界史上,再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提出传统医学要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并且为此在长时期内耗费了极其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西医而不是为了发扬中医,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如果不顾及中医发展,只需提赶超西医先进水平即可。
说到这里,笔者感到,有必要引用1956年毛泽东主席《同音乐工作者谈话》。
……
谈话中,关于医学的,可以用其中的三句话概括。即:
“应该学外国的近代的东西,学了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如果先学了西医,先学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再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可以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的。”
“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要重视中国的东西,否则很多研究就没有对象了。”
显然,提倡“西学中”就是为了“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毛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尤其是为了发扬中医。
……
总之,新中国的中医政策有两个要点:一是保护中医;二是中西医结合。这一政策大体定型于1958年,实际上都是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
毛主席提倡“西学中”是为了发扬中医。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也是为了发掘、提高中医。
……
笔者认为,主席的有关见解,集中表达了近代以来中医界的普遍要求。由于毛主席的崇高威望,中西医结合曾经被视为,中国医学发展的主导或唯一方向而不允许怀疑。“中国的新医学”也被理解为包容西医的超级医学,这是不对的。它的意思应该是:经过近现代医学研究整理、发扬的中医。
  “文革”结束后,有关学术界开始有组织地讨论,新形势下中国医学发展方向。最后被采取的是“三支力量”的方针。中西医结合被视为“三支力量”之一。于是,本来主要为发扬中医而提出的中西医结合似乎与中西医并列了。
  不过,从延续至今的管理体制来看,中西医结合仍然归属中医主管部门。这说明她仍然未改发扬中医的初衷,实际上没有——因为不可能——与中西医并列。
  然而,从此对如何发扬中医出现了种种新的提法。
  下面对某些有代表性的提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
  尽管实际上,中西医结合不可能与中西医并列,“三支力量”方针提出之后,就有各自如何发展的问题。
  西医发展问题与本书基本无关,从略。
  中医方面不得不避开中西医结合,甚至首先要否定她。
  比如,曾经有人说,中西医结合就是消灭中医。他们认为:结合一点,消灭一点,完全结合,完全消灭。所以,他们反对结合,主张分家。
  这样说的人大概不知道,近代中国当局曾经想消灭中医。那时的当局不赞同汇通或结合,而主张中西医必须泾渭分明,彻底分家。比如,那时的中医,使用西医药械是违法的。彻底分家才便于消灭中医或促使中医消亡。
  ……
到底怎样发扬中医呢?
  近二十多年来出现的提法主要有:发扬纯中医论;发扬中医特色论;中医发展内在规律论;中医现代化论;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论。
  纯中医论者很少,而且几乎不值一驳。试看,我国目前中医界的医疗、教学、科研机构,是纯中医式的吗?即便其中的中医专业人员,还能看作纯中医吗?持此论者至少也十之八九不“纯”。若问怎样培养“纯中医”——像近代以前那样的中医——而且又能适应当代需求,相信持此论者无计可施。
  特色论者人数较多。且不说此论是套用政治口号而来,单看“特色”二字,就知道这是进行过中西医全面比较后得出的认识。或者说,持此论者研究过西医。说这是经过某种程度的中西医结合才有的认识,也不勉强。否则,所谓“特色”只是人云亦云或信手拈来。换言之,不经过一番汇通或结合,不可能真正发现中医“特色”。
内在规律论曾经误导过不少人。不能说中医没有内在规律,然而,“纯”的中医内在规律,只能在“纯”的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形成并起作用。换言之,那种“内在规律”是古代文化环境赋予她的。当代中医所处的环境,已经不允许她基本上按照旧有的“内在规律”发扬了。因为,当代中医所处的环境,首先是当代医学及其靠山当代科学。“内在规律”必须适应这一全新的环境。这就是为什么毛主席说:“应该学外国的近代的东西,学了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如果先学了西医,先学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再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可以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的。”
  现代化论也是套用的政治术语。什么叫现代化呢?中国的现代化可以用“改革、开放、引进、赶超”来概括,目的是让综合国力向发达国家看齐。简单说就是:过去我们落后了,现在要赶上去。中医难道也需要这样现代化吗?有人说:外国的中医超过中国了。这大概是中医现代化论者制造的舆论。
  中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是表面上看来,最无可挑剔的说法。持此论者还往往加上“包括现代医学”几个字,于是似乎更加严密。
  然而,中医要与现代科学结合,必须首先与西医结合,因为西医——即现代医学正是现代科学在人体生命现象上的应用。绕开许多现有的成果,故意走远路,至少不是明智之举。
……

  其实,按照中医现代化论者的思路推演下去,持此论者又会反对真的结合现代科学。
  试想:要与现代科学结合,必须要求中医全面掌握现代科学。于是,中医教育必须全面增加现代科学课程——包括现代医学。专家们至少要精通一两门现代科学。据笔者所知,持此论者多数又反对这样做。于是,中医绕过现代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不过是一些人的敷衍。
  上述理论说明有些抽象,举一个医界记忆犹新的难题或许最容易说明问题。
  比如,2003年,中国人遭遇了一大劫难——非典。
  国难当头,情况紧急,全国动员,人人有责。以民族兴亡为己任的中医,自然应该立即参加会战,而不能说我还没有结合好现代科学而袖手旁观。要迅速了解“非典”,捷径就是了解并结合西医关于“非典”的理论和技术。否则,中医和世界医学界就没有共同语言,不便真正参加会战。
  再如,当代世界医学界面临的难题是当代流行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癌瘤、糖尿病等。难道,面对这些疾病,中医不必先了解并结合西医的有关理论和技术,而绕道先去结合数理化吗!
   ……
  那么,中西医结合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应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
其外部概念是:中西医团结合作、互相交流以及相应的行政组织、管理和实施过程。
  它的内部概念是:中西医从理论体系到临床实践的全面结合,特别是理论体系的互相兼容和尽量统一。用近代医家的话说就是:中西医融汇贯通、合为一体。不过,对“合为一体”应该有新的更准确的理解。笔者在下文标题十二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怎样完成理论上的结合呢?
  ……

就是:通过西医这一捷径,借助现代科学,使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得到现代解释、充实并提高。换言之,就是全面找到中医、西医和其它现代科学之间的共同语言,因之中医的科学性得到当代科学的认可。
……
  总之,居今日而言发扬中医,还是恽铁樵先生那两句话:
  “中医而有演进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合化。”
  “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
……
或问:尊论把中西医结合说得如此重要,是否要中医都来搞结合呢?
答曰:中西医结合主要是为了发扬中医,从发扬角度看,完全应该这样说。
如果认为,发扬中医是中医份内的事,就更是这样。
即便在继承过程中,结合也是必要因而应该提倡的。
比如,在校生学中医,自然是继承中医。然而,近代以来的中医学校教育,无不中西医兼授。在校生为什么还要学“必要”的西医知识呢?显然主要不是为了只学一些与中医毫不相关的常识,或者还能做部分西医工作,而是有助于更好地继承。比如,最基础的解剖学,只有《灵枢·肠胃》等解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换言之,对不少《内经》篇章和经文,只有结合西医的有关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继承伤寒学和温病学也是这样,不结合微生物病因学知识,就不可能对“戾气”学说有本质认识,还很可能会像古人那样把它抛弃。
具体到日常业务或具体的人则情况有别。比如,专门作古代文献校勘和训释工作,较少用到西医知识。只是,这样的专业人员,相对很少。中医教育主要不是培养这种知识结构的人。
其实,即便作古文献工作,多一些西医知识也只有好处,或者说是必需的。
比如,简帛研究大概是最专业的文献工作了。可是,《五十二病方》中有两种病——牡痔和颓(加病框)疝,没有足够的西医知识,就不可能说清到底是何种痔和疝。至于发现马王堆墓主人曾患肺结核和血吸虫病,则非有现代西医知识和研究手段不可。
《内经》训释也无疑是很专业的文献工作,但是,自王冰而下,没有一家真的把《素问·刺禁论篇》解通。有必要的西医知识,就很容易解通,因而不会再违犯有关禁忌。
再如,《难经》的第一句话说:“十二经皆有动脉”。历代注家很多,有人说清过这句话吗?古人几乎知道所有较大的表浅动脉,但是,不可能证明“十二经皆有动脉”。
显然,没有足够的西医知识,不少经典校释的要害处,只能永远模糊下去。
绝大多数中医是临床大夫,他们的责任是常规保健工作,不能要求他们专心发扬。不过,他们也几乎每天要碰到需要结合的问题。比如,当代中医大概没有不知道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瘤的。这样的病人来了,而且带着西医诊断,显然不能完全置西医诊断而不顾。糖尿病是中医有的概念,却不能说只有中医知识就能恰当诊断和处理此病。至于脑意外和肝炎等当代很常见而且难处理的病种,更是这样。况且,稍微大一些的中医院,无不引进西医诊察手段,也无不同时使用西医疗法,于是,回避中西医结合,是不可能的。
……
这样看问题,不等于说目前的中医教学、科研和医疗单位,不必再挂中医牌子。继承并发扬中医,怎么能不挂中医牌子呢?况且,无论是作为理论体系的中医,还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中医,都以这些单位和其中的人为载体。没有这些载体,就只有书本上的中医了。
笔者以为,只有这样看问题,中医的路才能越走越宽。中医行业和队伍才能越来越壮大,中医机构才能越来越多。也只有这样,继承和发扬才能保持活力。
如此说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不是混在一起了吗?
不错,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确实密不可分,实际上也分不开了。
至今口头上或形式上的分开,是矫枉过正的结果。即此前认为,中西医结合等于“西学中”,于是那支队伍的人相对独立了。不过,中医单位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显然没有停止。此类研究,无疑可以看作“中学西”的结合,而且颇有成就。
比如,国家中医主管部门组织编写的《中华本草》,就是典型的中西结合成果。此项工作的规模是空前的,参加编写者大多来自中医单位。没有长时期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积累,不可能出现这种现代“本草”。
看来,无论理论还是技术方面,研究成熟的结合成果,应该而且必然迅速在医界普及。这样一来,整个队伍的水平就会随着学术进步而不断提高。
《中华本草》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例子。
认为结合反对或妨碍继承,是有些人不知道为什么要结合以及怎样才能结合。认为结合之后就不再有中医,更是一种误解。
……
本书正文,涉及20个重大理论问题,却不是关于这些问题的通俗讲解。它的目的,是要对中西医结合涉及的主要内部理论问题,进行一次比较彻底的清算。
……
  中西医结合怎么会有阻力呢?
  笔者认为,阻力主要来自以下4方面。
  1.认识定势障碍
所谓“认识定势”或“认知定势”,指人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和情感意志会影响认识事物。即便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妨碍他们接受与旧有知识结构相矛盾的东西——特别是在基本理论上与旧有理论一时不能兼容的东西。这样我们便可理解,为什么中西医界都有人在理论上不很赞成中西医结合,自己得了疑难病却很可能中西医结合着治。这种理论和实践(言和行)不一致,在有些人可以是不自觉的,即“认知定势”在暗中起作用。绝大多数非名家——主要是基层工作者,“认知定势”不那么稳固,又切近实际,因而不会反对结合。
  2.政策疏导不够
  “文革”前和“文革”中,曾经过分强调结合,把它作为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方向。结果,“文革”一结束,中西医双方都有些人士反对结合,发生了一番争论。最后,三支力量分家,各要独立发展,互不相谋了。这一点在决策层和决策咨询层(即智囊层)表现尤为突出,至今尚无明显进步的迹象。加之急功近利的大气候,理论研究受到冷落,花大力气进行理论研究的人不多了。于是,有见地且说服力充分的文章相当少。浏览一下中医报刊和网上讨论——包括有组织的“战略讨论”,立即就能发现,中医界普遍存在困惑心理。人们对现状很不满意,对未来颇感忧虑却又提不出远见卓识又切实可行的振兴之道。笔者现在抛出本书,既可看作一家之言,更是对近代以来发扬中医思想的继承和回归。拙作自然有功利目的——对我国医学、特别是中医发展有好处。但主要是相信它会解决我们和同行们面临的困惑而感到满足,同时作为学者的良心得到安慰。如果,本书的见解与决策部门和决策咨询层取得共识,则笔者幸甚,中国医学界幸甚,广大患者幸甚。
  3.体制问题
  体制是政策造成的,故体制问题与政策疏导密不可分。简单说来,所谓体制问题,就是目前医疗单位的分工、人员构成和有关制度不利于中西医结合。比如,住在纯西医医院(或科室)的患者,想同时得到中医治疗常常很困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见下文“关于新形势下完善中西医结合体制的构想”。
  4.人才问题
  ……

  怎样克服上述困难呢?
在政策方面,笔者以为,单单进行一般性疏导还不够。中西医结合主管部门,还必须重视有实效的政策和相应工作,特别是组织人才培养。即必须有组织地培养新一代研究人才。
……
培养人才的问题相当迫切。而培养一支队伍,不是分散的少数人,单靠个人威望和有限的财力物力能够做到的。主管部门有责任组织人才培养工作。
……
    笔者也不赞成,有些人为鼓动民族感情,向青年学生宣传,外国人在中医研究方面即将或已经超过中国的作法,因为那既不是事实,更不宜单靠感情鼓动来促进科学进步。我们欢迎国外一切科学家研究中医,加速中西医结合进程。然而,国外的中医土壤毕竟太瘠薄了,很难设想国外有关学者在整体上超过中国学者。
  显然,中西医结合主要靠中国人来完成。在中国靠谁呢?浅见以为,至少目前中医界和中西医结合界要同样重视这一任务。
……

从理性上讲,中西医结合是发扬中医特色的最佳途径。上文已经对有关异议作了解释。总之,笔者以为,得出这一结论在逻辑上无可挑剔。所谓特色,是指与对方比较之后发现的,不同于对方又长于对方的东西。对方有无特色呢?显然应该有。否则中医就将西医完全包容了,西医无必要、也不可能在中国存在。既然各有特色——长处,研究的对象和最终目的又一致,结合之后至少可以取双方之长,不是发扬了双方的特色吗?如果承认,特色是可以互补的,则发扬特色的最佳途径就是结合。
  ……

  为什么要整理中医呢?就是因为传统理论和技术——特别是前者,有大量混乱和繁杂之处。人们常常说,中医著作或文献“汗牛充栋”。尽管现存中医文献远远比西医文献少得多,中医文献的确实需要整理。其目的是,先把全部有关概念,特别是重要概念弄清楚。这样才有可能把中医的理论体系理顺。即概念清晰而统一,理论更加完善而简洁。这就是要整理中医的“理”和“法”。做完这一步,中医的技术——即“方”和“药”等,才能在中医体系内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整理得好,继承或学习中医的人,就会省去很多力气。
  ……

  在很大程度上,本书也是对中医的整理。粗看某些文章和段落,完全看不出作者是结合西医所得。但是,西医知识和伴随它的逻辑和科学思维,是笔者有所得的主要原因。有关内容请看“桂枝汤新解”和“续新解”、“和法新解”、“八纲补苴”、“八法新论”、“脏五腑六考”、“自中医谈‘证’的概念”和第六讲全篇等。笔者坚信,这些整理结果必然会被普遍接受,而且时间不会太久。即便正面结合西医的各讲,在整理中医方面也颇有进步。
  ……
  要中西医结合,自然先要中西医兼通。但是,不少人先入为主的认为,兼通中西医是不可能的。
……
自从近代中医教育出现以来,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无不是中西兼授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本来应该是“中西兼通”的。然而,由于指导思想的偏差,不少人认为,中西医兼授不利于学习中医。那么,应该完全砍掉西医课吗?至今,似乎没有中医院校这样做。如果不能完全砍掉,就应该在中西医兼授的同时,尽力做到中西医汇通或结合。笔者以为,即便经典教学,也不是很难做到这一点。
  ……
怎样才算基本上完成了中西医结合?
就是通过西医这一捷径,借助现代科学,使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得到现代解释、充实并提高。换言之,就是全面寻找中西医和现代科学之间的共同语言,因之中医的科学性得到当代科学界认可。其中自然有取长补短、融汇贯通、合为一体的部分,但是,笔者不认为,这样做一定要或必然形成对中西医都包容无遗的统一体系。反之,至少目前看来,不必要也不可能形成那样一种统一体系。详说见下文。
……
  笔者认为,全部临床领域,都是应该而且可以实行中西医结合体制的。当今世界上,只有我国具备实行此种体制的条件,因而应该珍惜。
  提出这一总体设想的依据是:中西医分别单独治疗,对绝大多数疾病固然有效,但是,双方的治疗手段和机理在很多方面不同。以往积累的大量事实证明,这种差异是可以取长补短的,即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医和单纯中医治疗效果要好。得到更为全面的,即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服务,是中国公众的权力。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为公众建立便于得到这种服务的医疗体制。
……  
有些人认为,某些临床领域或疾病只能靠西医。
  为纠正这种不全面的看法,有必要举两个过去中西医结合不太多的临床领域说明浅见。
  比如,现代社会很常见的车祸等造成的外伤,伤员就医一般首选西医医院。这是长时期来公众认为“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的结果。西医是否长于外科呢?实际上,西医长于外科主要指手术。于是,大出血、复杂骨折、断肢、胸腹部贯通伤、内脏破裂、严重脑外伤等情况,自然首先需要西医紧急手术处理。不过,完成紧急处理还远远不等于伤员痊愈,而是无例外的要继续药物治疗。即便在紧急处理中,也同样在进行药物治疗,这方面的理论和原则与内科治疗是一致的。此外,不少伤员还需要康复治疗。笔者认为,在伤员的全部药物治疗过程中,中医疗法都可以补西医之短。紧急手术处理期间用药,就应该充分发扬中医在抗休克、止血、补血、补气、活血化瘀、预防胃肠道胀满等方面的长处。此后,自然更能发挥中医之长。如果没有上述需要手术紧急处理严重情况,外伤患者一开始就应该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再如,在外科领域,对手术依赖最强的是矫形外科,但是,即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手外科,术前和术后处理,也有发扬中医之长的余地。不属于矫形外科的眼外科,同样可以发扬中医之长。
  再如试管婴儿,是目前的尖端领域,中西医结合照样应该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上述举例大概足以说明,临床方面的中西医结合无往而不适。当然,这不等于说,某些患者和病种,单用西医或中医手段已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还非要同时或先后使用两套手段不可。
  问题是,目前的医疗体制限制了中西医结合的范围。特别是中西医分家之后,西医医院的多数临床科室没有中医,也没有中西医结合人员,因而想不到或排斥中医治疗。于是,患者得不到理想的专业服务。中医医院住院病人的病种受到限制,而且,由于近年认识上的偏差,不愿意提倡中西医结合,其中的患者也大多得不到充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赵洪钧2006年5月于白伏故居
2
发表于 2007-1-31 16:33:39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首发】《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自序》摘要——赵洪钧先生南京报告稿之十九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topic=2302&start=72&show=175&man=
论坛发言人   头衔: 总版主
      
  民意测试结果:医理探源的宗旨是主张中医而不是中西医结合。
  2006/08/02 01:31p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0 12:55 , Processed in 0.0508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