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繁荣的经验与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13 19:2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                      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繁荣的经验与启示
                                  张效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是随时代前进而发展的,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力纠时弊,大胆创新的结果。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有其一定的发展脉络。我们今天研究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目的就是要探讨学术流派在中医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总结中医古代学术流派繁荣的经验与教训,寻找促进更多现代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途径与方法,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学派是在学术争鸣中产生的
综观科学发展史,科学进步的发展形式只能是也必须是,不同的学派通过自由讨论,正确克服错误,或者共同发展,互相提高,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统一,从而推动科学理论向前发展。因此,学派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学术争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科学发展的辉煌时期,往往学派林立,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学派通过学术争鸣,孕育了一代人才,推动着科学发展,学术争鸣成为学派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由于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者主观研究能力的差异性,从不同侧面对同一对象进行解释,或运用不同的手段、途径和方式进行研究,都会产生不同的理性认识,形成不同的学说,从而使学术争鸣成为必然。在学术争鸣中,持有共同见解的学者,因为观点的一致和研究风格的相似所产生的吸引力,往往会自发地结合在一起(有形的和无形的),在学术权威的感召下,共同为自己的观点能赢得真理而殚精竭虑,联袂奋战,从而形成具有很强凝聚力和互动效应的科学家群体,他们在研究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行为准则而成为学派。
    学术观点的不同对形成不同学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学术观点的不同是在学术争鸣中显露的,学术争鸣将不同观点的科学家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形成学派定向开路。对学派来说,学术争鸣不仅表现在学派内部,更重要的是学派之间的争鸣。学派之间的争鸣,由于是同一学科领域不同论点的碰撞,并且是群体之间的论战,对科学进步往往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二)新的学术观点与临床实践研究密切结合
朱丹溪虽宗崇刘完素的火热论,是刘完素的三传弟子,但他并没有停留在对外感热病的探讨上,而是深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即对内伤火热病的研究。以他的著名观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例,他认为人之情欲常因外在因素的引诱,容易妄动,导致相火炽盛,而发生各种阴虚病变。由于阴气耗散,则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这种发热并非实热,乃是虚热,由此丹溪创立了滋阴降火之法,并告诫人们要节饮食,戒色欲,不使相火妄动,以保阴平阳秘。他明确地说:“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并进一步从天地日月的关系进行类比论证说:“天地为万物父母,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人身之阴气视月之盈缺。”并以他丰富的临床实践作为理论依据,如在举述阴气亏耗起居就衰的实例时说:“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头昏目眵,肌痒溺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聩,健忘眩晕,肠燥面垢,发脱眼花,阴不足以配阳……因天赋胃气,尚尔留连,又藉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他又在治疗经验上验证了阴阳的盈亏,如在《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中指出:“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肉之间而恶热;实非有热,当作阴虚治之,而用补养之法。”可见,丹溪的医学思想,是以理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根据的,由于彦修是当时的理学家许谦之高弟,同时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家,学验俱富,亦医亦儒,故其创论多精辟高深而切合实际。
    (三)必须通过艰苦的研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学说
学说与师承是学派形成的共同基础,但首先是新学说的提出。历史上不少医家,虽颇具声望,且多收有弟子、门人,但可称为学派者,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仅有个人经验,而未能提出新的理论学说。可见,无新学说的出现,即无新学派的产生。以丹溪流派为例,丹溪引用较为成熟的儒理以阐述医学理论,其主要学术观点“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说,就是在刘、张、李诸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复参以太极之理”,“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而形成的。在整个理论推阐过程中,丹溪既引用周敦颐《太极图说》,也节取朱熹、二程的有关论述,并进行了一番颇具匠心的改造。
    要之,历代名医的形成不是凭空而就的,必须精读古典医籍,悉心聆听先贤尊师父辈们的教诲,随诊传承,在大量临证实践中体验,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自我提高,通过临证经验的积累上升为理论。从历代名医的成功道路窥视,可以看出往往是以文化根基的厚薄是其成功与否的奥秘。从表面上看,由于所处的历史朝代和社会环境有所差异,每位名医成功之路虽有所不同,但他们无不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营养和强大的智能支持和思想动力。一个医生能否成为起死回生,妙手同春的名医,就要看他的医术、思想、品德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体现和弘扬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及时汲取了新的医药学科技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文化是医者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柱和心灵归宿,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失掉这一精神家园,医者则不成其为医,中医学也就不成其为学,其生命力的源泉即告枯竭。因此,中医学人必须精研、借助、践履传统文化才能有所作为,在向往和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应当更加积极培护传统文化这一共同的根基。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7-4-13 22:56: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繁荣的经验与启示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2007/04/13 07:28pm 发表的内容:
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繁荣的经验与启示
                                  张效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是随时代前进而发展的,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 ...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目的就是要探讨学术流派在中医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总结中医古代学术流派繁荣的经验与教训,寻找促进更多现代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途径与方法,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此为楼主没有能正确认识历史上产生形成不同中医学术流派的客观根源所得出的错误结论。而在实际上,历史上的不同中医学术流派的认识仅仅在某一则面有认识和应用的优势外,而在其它方面或则面则存在着认识的偏漏和片面性。正是认识的不全面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的客观基础。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对于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完善、完整中医学术有著正面的积极作用。在中医学术已经完善完整的今天,就不应再强调促进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和形成。而应注重如何正确灵活的应用中医学术理论为临床服务。我们不能一味的补阴,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补阳,我们也不能凡病而汗吐下三法具全,也不能总是补中益气...。而是以证为用。
必须认识到中医的学术流派是认识的侧重、不全面的产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9 04:23 , Processed in 0.0970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