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04|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6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6 09:0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16条
【原文】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词解】
  如胎:胎同苔。如胎,指舌上湿润白滑,似胎非胎。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湿病误下的变证。
【释义】
  病湿之人,由于外感寒湿,肌腠闭塞,阳气不能外达,反逆而上出,故但头汗出;湿困经脉,故背强不和;湿阻阳痹,故其人恶寒,欲得被覆向火。此时治疗,法当温经散湿,舒展卫阳,若下之早,则为病在于表,而误攻其里,必致变症丛生。胃气被郁,湿浊反盛,故变生呃逆。表湿内陷,气化不行,故在上则见胸满,在下则小便不利。所谓“丹田有热,胸上有寒”,就是说明湿病误下后出现的一种寒热错杂,下热上寒的病理变化。由于寒湿在上,阳郁不能升腾,故舌上如胎。阳内郁则渴欲得饮,湿在上则不欲饮而但口燥。凡此诸变,均由误下之后,湿遏热伏所致。

点评

温热经纬此条下(雄按)胸中有寒之寒字,当作痰字解。胸中有痰,故舌上如苔。其津液为痰所阻,故口燥烦。而痰饮乃水之凝结,故虽渴而不能饮 也。杨云:此注极明确,凡伤寒论言胸中有寒者,俱作痰字解。  发表于 2018-9-21 13:32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09:17:56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6条

这是什么证?
3
 楼主| 发表于 2018-9-21 10:38:56 | 只看该作者
难解。
4
 楼主| 发表于 2018-9-21 10:55:12 | 只看该作者
   这里的湿家,应该是指张仲景以前的湿性疾病,应该不太复杂。不包括后世的那些内湿疾病。

点评

有说本条当用黄连汤。  发表于 2018-9-21 13:36
5
 楼主| 发表于 2018-9-22 06:36: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9-21 22:52 编辑

      湿家,系对平素湿重患者之通称。多有身疼肢重,发热、头汗出,胸满,小便不利等证。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15条“湿家之为病,一身尽,发热,身色如熏黄也。”(属于:湿热痹症,或者黄疸。)又:16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当以利湿为大法。结合兼证情况予以辨证论治。 17条,19条,20条,麻黄加术汤方。16,17,19,20条,均为湿家,只有一方(麻黄加术汤方);15条,黄疸,应该 也是指湿热黄疸,或者湿热痹症。

    14条,湿痹(着痹),
    18条,风湿相博;23条风湿相博,桂枝附子汤方、白术附子汤方;24条风湿相博,甘草附子汤方。
    21条风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22条风湿,防己黄芪汤方。
6
 楼主| 发表于 2018-9-22 07:0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9-21 23:35 编辑

     谢谢先生赐教。
       【温热经纬此条下(雄按)胸中有寒之寒字,当作痰字解。胸中有痰,故舌上如苔。其津液为痰所阻,故口燥烦。而痰饮乃水之凝结,故虽渴而不能饮 也。杨云:此注极明确,凡伤寒论言胸中有寒者,俱作痰字解。 】

      张仲景时代,对于温病还没有太多的认识,在《金匮要略》中的湿家,还没有那么复杂,不包括温病辨证中的湿热、暑湿以及脏腑辨证中的内湿、寒湿,也不包括气血津液辩证中的“湿”。《金匮要略》中的湿家,仅仅涉及外感风湿、寒湿引起的风湿、风湿相博以及湿热黄疸、湿热痹症。

      中医的湿,涉及到:1  外感风湿;2  外感湿温、湿热、暑湿(温病学)3  气血津液中的湿,与痰饮水湿相关联;4  脏腑辨证中的内湿与寒湿
7
 楼主| 发表于 2018-9-22 07:34:19 | 只看该作者
        转载
    伤寒论   [原文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十四。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伤寒论[原文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三十六。
1、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2、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伤寒论[原文第175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七。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1.提要:风水交结于卫气经行的“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即相对于真武汤证,多了一个风在卫。
       2.串讲分析
      《金匮要略》中的“越婢汤主之”:《伤寒论》中没有以越婢汤为主证的条文,越婢汤在《伤寒论》中以合汤的形式出现一次。单方出现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越婢汤在《金匮要略》中为治疗水气病。
       《说文解字》曰:“婢,女之卑者也”。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家庭关系中,女之卑者即长女,而少女则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后天八卦中,长女配属巽卦,为东南方位、为风、为立夏时位,东南方均为多水多风的地方。“越”就是发越。“越婢”就是发越风水之意。生理状态下,春季以后随着阳气不断向上、向外的升达(少阳),人体的阳气和津液血气也不断的“往外越”。到了夏季,人体阳气向上、向外发越达到了更加盛大的程度(太阳)。此时,在内、在下之津液血气也被阳气不断带动往上走,水气蒸腾越来越多,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就是为什么在夏天,人体的肌腠容易松弛出汗的道理。病理状态下,在人体内的表现就是水气的异常蒸腾(膀胱气化蒸腾太过),以及水气蒸腾起来后异常流动或郁滞不通畅,如果出现了水气停滞,则为水肿。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脉浮,这是太阳病之脉象,提示的就是太阳病的病局;不渴,说明无阳明病,因为越婢汤中使用了生石膏,提出“不渴”用以鉴别无阳明病外证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续自汗出、恶风,说明太阳的道路是通畅的,这是太阳病中风证的病局。注意:这个病局,要和真武汤证的太阳的道路不通畅相类比。
       既然有自汗出,说明太阳的道路是通畅的,水可以化为汗排出体外,为什么还会有“一身悉肿”的风水?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自汗出不能排出这个停滞在体内的水气,这就属于以上所说的“病理状态下,在人体内的表现就是水气的异常蒸腾,以及水气蒸腾起来后异常流动”。
        “风水恶风,脉浮,续自汗出”是说“风水”病的性质,与太阳病中风证的病势相类似,但是其在内、在下的“底气”不是正气,而是异常邪热在内,“邪热”逼迫膀胱气化蒸腾太过,异常蒸腾向上、向外,故有自汗出。这个自汗出并不是正常排出水气,而是水气异动的表现,故自汗出与水肿同时存在。
        无大热:在内水气的异常蒸腾向上、向外,又与阳明病外证相类似,又有不同。阳明病外证也是热与燥相结,有向外逼迫荣气、卫气的趋向。但是阳明病外证的邪热是“源源不竭”的,其势强劲。而“风水”病的邪热,是太阳寒水的势态,相似于太阳病中风证的势态,为“有邪热”,但其势相对于阳明病外证而有不足,其越向上、向外蒸腾,气势就越弱。
          互参原文第110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以及原文第63、162、169条的“无大热”。故相对于阳明病外证的“身大热”,风水病表现为“无大热”。“无大热”并非无热,而是相对于“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的“大热”而言,无“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而已。故不能用白虎加人参汤之“石膏、粳米”“药对”强力透热,也不能用桂枝汤辛温发汗。
         越婢汤主之:由于“风水”病的性质,与太阳病中风证的病势相类似,其治法,参照桂枝汤治方原则。
改桂枝为麻黄:桂枝汤用桂枝配属南方火气,由于桂枝的热性为夏令,主膀胱气化环节(详见原文第71条之五苓散方解),在内、下更可蒸腾水气向外、上,致风水进一步加重,故应将桂枝改为麻黄,仅开泄卫气,可以发越风水而无过蒸腾水气之害。
            改芍药为生石膏:桂枝汤用芍药配属西方金气,由于芍药治水气为向内、下收引(详见原文第82条之真武汤方解),可将在外、上之“风水”水肿向内引。由于风性开泄,卫气经行部分已经开通,已经与真武汤的病局不太一样;同时,“风水”病在人体内的表现就是水气被邪热异常蒸腾,芍药收引之性不利于邪热的透散,故应将芍药去掉,改为生石膏辛寒透热外达。
         生姜、甘草、大枣:药意互参原文第65条苓桂甘枣汤、原文第73条茯桂甘姜汤。
          越婢汤的立方很机巧,麻黄讲的是给水气以去路;而石膏讲的是来路,把邪热往外透,不给水气蒸腾太多;大枣讲的是调控蒸腾;炙甘草讲的是归拢肾阳,以防助膀胱蒸腾;生姜讲的是助阳明游溢精气,并助石膏透热外达。五药合用,发越邪热与水气,故称“越婢汤”。
          麻黄与生石膏配伍,石膏(碎,绵裹)更加说明了此汤药,仅取生石膏溶解于水的汤剂清液,而不取产生的混悬液部分。所以即便越婢汤方的生石膏量达半斤,即125克(八两),其药用有效部份(即生石膏的浓度含量)也仅为1.2582×(1±0.48)克(煮取三升即600ml,0.2097乘以6等于1.2582克)。分温三服,每服约0.4194克,其含量也是很小的,此与条文的中“无大热”相应。也正因为是石膏(碎,绵裹),只能取清液部分,所以石膏必须要大量应用,才能有1.2582克的溶解量。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这是太阳病的热型。仲景不提“如疟状”热型。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因为如果真的无阳,就应该用四逆汤之类的治方,怎么还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发汗?所以伤寒的主流注家认为,这是一个倒装句:“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应放在“热多寒少”之后。在脏腑辨证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不到六气辨证的含义。
          此无阳也:本条上承第25、26条,第25条为“脉洪大”、第26条也是“脉洪大”。原文第27条的“脉微弱”是相对于第25、26条的“脉洪大”而言,是相对的“微弱”了一些。“此无阳也”,指的是“不是第25、26条所说的阳热证”。相映《金匮要略》中“越婢汤”条文的“无大热”,“无大热”是以热象的角度来说明;本条的“此无阳也”,是以脉象的角度来说明。病机是一样的。
         周恩来总理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因此所以读经典,不能孤立地解每一个条文,要通读全书,成竹于胸,而后承上启下全篇皆通。本书就常常前后对比,《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比,《伤寒杂病论》和《素问》相互对比,相互补充,摆脱伤寒注家的桎梏与束缚,回归《素问》和仲景之初心。
       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说明了这是太阳病的病局,并与太阳病中风证的病势相类似。有太阳病中风证,但是热多寒少,其病势较轻;热多,说明内有邪热,但脉微弱,此无阳也,非原文第25条或第26条之阳热证,这种病热与“风水”病的邪热病机相类似。这是荣气、卫气的异常流动,致风水阻遏卫气。故不可发汗,也不可用治阳明病外证之方,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相对于越婢汤的“湿”多“风”少,本条文是“湿”少“风”多,因此要“和风”和“越婢”同时进行,权衡之下,以桂枝汤为二,越婢汤为一。
        伤寒八九日:这是太阳病伤寒证过了六七天,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初期。
         风湿相搏:《说文解字》“搏,索持也。”即“搏斗、对打”之意。句式语法解释不通顺,器之生化的病机也不符合。在《伤寒论》的各个版本中,例如原文第246、247条,“搏”、“抟”通用。《说文解字》:“抟,圜也”。《康熙字典》:“手圜之也。掜聚也”。抟,即集聚之意,抟铸(团捏铸造)、抟饭(捏饭成团)、抟沙(捏沙成团,比喻聚而易散)、抟泥(捏弄泥团,以为器皿,喻粗陋)。展曰:《伤寒杂病论》中所有的“相搏”,均是“相抟”之误,即“相集聚”之意。
         本条和原文第175条“风湿相搏”,即“风湿相抟”。相同的还有:原文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应该是“与正气相抟”;原文第246条“浮芤相搏”,即“浮芤相抟”;原文第247条“浮涩相搏”,即“浮涩相抟”。《金匮要略》中的“实气相搏”“风湿相搏”“枯泄相搏”“风血相搏”“寒虚相搏”“虚寒相搏”“邪正相搏”“浮涩相搏”“坚数相搏”“沉紧相搏”“寒水相搏”“虚难相搏”“沉伏相搏”“热止相搏”“热潜相搏”“风气相搏”“风寒相搏”,也均是“相抟”之误。“相抟”除了“相集聚”之意以外,在病机上提示“相抟”的病位是“局限性的”,用现代医学的词语即“病灶局限”、“形成包裹性病灶”,还没有形成弥漫性病灶、出血坏死性病灶等。这是仲景治方技术路线的擅长。
         “风湿相抟”直接说明除了寒邪之外,还有风邪与湿邪。这个势态,较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本条的前提病势是“寒”。先有寒,再有风+湿,故其太阳的道路是开泄的。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疼烦,或烦疼,在《伤寒杂病论》中多次出现。教科书上说:“烦者,剧也,这是全身剧烈疼痛”,这是误解。
      烦+疼,在《伤寒论》中出现4次:
       原文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原文第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以及原文第174、175条。
     《金匮要略》出现7次。其中,“痉湿暍病脉证”5次,“疟病脉证并治”1次,“妇人杂病脉证并治”1次。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24.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和原文第174、175条一模一样。那么,为什么疼痛还有一个烦呢?
        这是一种在临床上经常见到的疼痛,其疼痛的程度并不是太强,甚至是疼痛隐隐,但是,一疼起来就有一种可以与心脏经脉相连的感觉,发作时十分难忍,一疼就可以向以心区牵引痛,或绕心痛,或扰烦心神,甚至烦躁不宁。
         最最典型的病症,就是“中医整脊学派”命名的“胸椎小关节紊乱症”,也是我常年伏案工作而患上的病痛,只要连续伏案工作2天以上,就要去找“整脊学派”的医师帮忙医治。不能自转侧,就是虽然仍然很烦疼,但是自已确定一个相对不痛一点的姿势,然后一动不动,可以得到稍微的缓解,如果只要再动作一点,就会更加的烦疼扰乱不安。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也是十分难受,如果是半夜发病,整夜都会烦扰不安。
          该病症经常被误诊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不稳定型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胸膜病变”、“关节病”等。胸椎小关节错位后,会刺激很多部位的神经感觉纤维,引起胸痛、胸闷,时间长了,这些错位的关节形成陈旧性病变,其周围的筋肉组织则会发生“无菌性炎症”,出现慢性背部疼痛。胸椎小关节紊乱后,病人时常感到胸部灼痛和刺痛,多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的,尤其在转头与翻身时感觉更加明显。因为坐姿不当,此病在青少年中也常见,导致他们的脊柱出现病理性的弯曲,孩子驼背、脊柱侧弯,严重的还会双肩不平、高低不一。类似的病证还有很多,例如,落枕、颈肩综合征、肱骨外上髁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软组织肿胀痛楚等,其疼痛也是隐隐,但是这种疼痛可以导致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心烦意乱、心慌、心律失常、头晕失眠等。
      《素问·举痛论》:
          帝曰:其痛……或按之无益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这种疼痛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寒气客于经脉之中,导致:疼痛部位深和脉泣。《说文解字》:“无声出涕曰泣”。《康熙字典》:“又与涩通,血凝不消也。”
           基本病机:本条证候的“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是因为寒、风、湿之邪,致脉泣而身重,脉泣相引注于心,则疼烦,不能自转侧。
         不呕,不渴:因此,本条原文的前提病势,是风湿相搏,阻滞气机,疼痛扰动心神而致。除外水停胃中;无气机逆乱;膀胱气化蒸腾正常;无津液亏损。在这个前提病势下,有2种情况:
           脉浮虚而涩者:这是第一种情况。用脉象来反映基本病机:“浮虚”,即“浮弱”,与太阳病中风证的气机势态十分相似,即风性开泄,荣卫均弱,但仍有向上、向外运势的机转。涩,是因为湿气、寒气阻遏气机。即有这个病机势态的,才是桂枝附子汤证。
         桂枝附子汤主之:因为太阳的道路是开泄的,荣卫均弱,但仍有向上、向外运势的机转,这是十分明显的太阳病中风证的势态,所以还是以桂枝汤为基础方。
          但已“虚”,还有湿气、寒气阻遏气机,故加附子三枚,增加桂枝助膀胱气化蒸腾,并助推荣气向上、向外,符合《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湿、寒二气同时阻遏气机,所以使用炮附子的量就很大,如量不大,就不足“以火立极,以火消阴、用阳化阴”。
          因为“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故增加桂枝一两,变为四两,一是使桂枝和炙甘草比例达2:1,加强气化蒸腾以濡养心神,使心神濡而安;二是再加强桂枝助推荣气向上、向外的力量。生姜助胃游溢精气、大枣安中养脾,防气上冲,另平胃气以助气降,定大惊,故均保留。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这是第二种情况。互参原文第67条茯桂术甘汤证,同样是胃中水气顺着水液代谢循行路径,往太阴脾、肺的方向运转时受到阻滞。但本条原文的势态,不是太阴脾的功能虚弱,而是因为风湿相搏,阻滞气机,太阴气机被滞,也同样阻滞了阳明“胃中”的气机通降。互参原文第213条等条文,“大便硬”这个症状,是阳明“胃中”不能通降的代名词。
            互参原文第233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所以“大便硬”不是阳明病之承气汤证,而是“此为津液内竭”,即下焦津液亏虚。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就提示着这样的一个势态:上焦、卫气的势态与桂枝附子汤证一样,即太阳的道路是开泄的;同样是寒、风、湿之邪,致脉泣而身重,脉泣相引注于心,则疼烦,不能自转侧。但是中焦脾、胃的气机同时受到寒气、湿气的阻滞,导致水液代谢失去源头的补充,下焦津液亏虚,膀胱无以津液气化。
        去桂枝:病机和桂枝附子汤大致相同。所以仍以桂枝附子汤为基础方。但下焦津液已亏虚,故必须去掉桂枝,以防下焦热燥。
           加白术、留生姜:因为中焦脾、胃气机受阻滞,所以要有生姜助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要有白术助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样,下焦就能有源头之水而补充。
          留附子、不加芍药:也因为中焦脾、胃气机受阻滞,就与桂枝附子汤证之由下而上、由内而外道路都通畅的病局不同,互参原文第82条的真武汤证的病机,以及附子配芍药、去桂枝的方意,因此本条必须去桂枝;又由于中焦脾、胃气机受阻,与真武汤证的卫气经行部位的气机受阻不同,因此也不能使用芍药。因为没有桂枝相助,亦无芍药相衬,但有白术、生姜补益活水,所以炮附子的量一样要用到三枚,以力量而取胜。
       大枣:大枣安中养脾,防气上冲,另平胃气以助气降,定大惊。
       炙甘草:虽无桂枝配伍,以成桂枝甘草汤。但炙甘草以甘从甘,缓厥阴而补太阴,此为固护少阴心神之药。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这是按桂枝汤方后的常规服法。
        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这是服药后的反应。这是附子温经,得白术向上、向外引导,则附、术共同驱动风湿病邪在上、在外之皮内行走,白术的药力仅在脾——肺,而到了卫气经行部位,则无方向性,因无方向性,不能象桂枝一样助推水气开太阳而出,只能表现出附子、白术“燥”的特性,故曰“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其人如冒状、法当加桂四两:互参原文第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2.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冒”是“血虚下厥,孤阳上出”而不得出。
           本条因附子、白术不能象桂枝一样以汗“打开太阳”助推水气而出,逐水气欲出而不得出;再加下焦津液已复,津液气化蒸腾而上,欲出而不得出,其症状就是“其人如冒状”,即象“冒”一样的现象,但不是“冒”,其实这个“如冒状”的病机,和桂枝附子汤的“脉浮虚而涩者”是一样的。提示服“去桂加白术汤”后,中焦脾胃之气机已然顺畅,下焦津液已复,这时候就演变成了桂枝加附子汤的势态。故曰“法当加桂四两”,其实就是桂枝加附子汤+白术。因此,去桂加白术汤证,其治要分2步走,首先以附术开通中焦脾胃的气机,然后再加桂枝,而成桂枝附子汤+白术,彻底解决问题。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同上。同样是先开通中焦,而后收工。扶阳学派一般以有桂的桂枝法为先,而后以无桂的四逆法收工;仲景在本条以去桂的附术为先,然后才以加桂的附术收工。这样一对比,真正的有味道。
       附子三枚,恐多也。这个不知道是谁人的点评,还是张仲景博采古方而点评古方。不论,附子三枚治疗风湿相博,按临床实际运用来看,不多不少刚刚好。
         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慎重起见,是该如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同原文第174条。
           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这是风湿证,《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这是近之则痛剧,但会得炅则痛立止。
      汗出短气:汗出为太阳中风;短气是风湿相博,湿阻气机。
       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利,这是与原文第174条不一样的病机。所以要用桂枝。
        恶风不欲去衣:太阳中风则恶风。但其本为荣气、卫气俱虚,故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风、湿二气阻滞卫气经行之“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甘草附子汤主之:这是原文第67条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去茯苓之淡渗利水,整个治方的方向就指向了上、外。因膀胱气化不利,必用桂枝,更加桂枝一两,增至四两,一是桂枝炙甘草比例4:2,作桂枝甘草汤濡养心神;二是“得炅则痛立止”,加用附子二枚,整个治方推动荣气向上,支持卫气向上、向外,卫外而为固,使风、湿二邪从太阳道路而出,则水湿消散,烦扰亦除。白术的功能是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一是确保中焦气机的通畅,避免出现原文第174条的病局;二是原文第174条去桂加白术汤的方意,即“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法当加桂四两”,这是一步走。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也是按桂枝汤方后的常规服法。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因此,服用甘草附子汤,肯定是会微汗出乃解。复烦为心神再次被风湿为病邪阻滞,互参原文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故再服五合甘草附子汤。
       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有2层意思。
         一是汤药为水剂,本病证已有湿气阻遏气机。一次服用一升恐增加气机的运行负担,宜从六七合开始服起。这与《金匮要略》泽漆汤,“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的一剂药分十次服用的服药方法是一致的。
             二是附子量大,宜六七合为始少少饮之,以咽喉微麻为度,无忧后,再慢慢加量。
8
 楼主| 发表于 2018-9-22 07:42:53 | 只看该作者
   转载
  但头汗出四机理
     中国中医药报 2011-02-25
□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反映着人体阴阳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在《伤寒论》中对辨汗之法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尤其是对“但头汗出”论述非常典型。笔者认为,    《伤寒论》中导致“但头汗出”的机理有4个,即热与有形之邪相结、误用下法导致变证、火劫伤津而热迫津泄、少阳阳微结。
       热与有形之邪相结
       热与水相结,结于胸胁,形成热实结胸证
        因阳热内陷与体内水饮相结而致结胸,水热互结,热在其中不能向外透发,而向上蒸腾,故见但头汗出而身体无汗。症见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治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并行,使邪气去,则正气复。
        热与血相结,结于血室,形成热入血室证
        因阳明热盛,侵入血室,邪热迫血妄行而见“下血”之主症。邪热趁血室空虚之机,与血搏结,致气机不通,血热不得外越而薰蒸于上,故见“但头汗出”。症见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刺期门可利肝气,泻肝热,使气机通,血脉和,则汗出邪达而病愈。
       热与湿相结,熏蒸肝胆,形成湿热发黄证
        热为阳邪,欲外越而从汗出,但热为湿郁不能宣泄外达而蕴结于里,三焦气化失司,湿热熏蒸,故“但头汗出”。症见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误用下法导致变证
        误用下法导致结胸或湿热发黄
        若误下后结胸,则热与体内有形痰水相结;若不结胸,则热为湿郁而不得外泄,湿热熏蒸,二者皆可致但头汗出。症见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误用下法导致水热互结
        邪热与体内之水饮郁结与里,不能外达而上冲则见“但头汗出”。症见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枢机,温化水饮,气机得以宣通,表里调和,周身汗出,邪去病解,阳气畅达而愈。
        误用下法导致阳气浮越
         若里未成实,误用苦寒泻下,必伤伐无辜,使阴液竭于下,阳气无所依附而脱于上,故见“额上生汗”。症见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误用下法导致热郁胸膈
         误用下法,必然损伤胃气而致胃中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无形之热归并于胸膈之间,郁热上蒸,故“但头汗出”。症见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以栀子豉汤清宣胸膈之郁热则诸证自除。
       火劫伤津而热迫津泄
       阳热蒸迫,津液外泄,本应周身汗出,然火劫使津液亏虚,则阴不敛阳而阳热攻于上而出现“但头汗出”。症见200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少阳阳微结
         少阳主疏泄,三焦为全身气机之通道,今少阳枢机不利,阳气郁于里,不能宣发,但蒸于上,故“但头汗出”。症见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宜小柴胡汤以和解枢机,宣通内外,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周身濈然汗出而解,则表里诸证悉除。
          通过对上述出现“但头汗出”条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但头汗出”只出现在三阳经病,而未涉及三阴经病,且“但头汗出”的主要病机正如叶天士所云:“头者诸阳之会,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出于头也。”同时需要注意与正常情况下“但头汗出”相区别,如蒸笼头病证名,指小儿睡觉时头部出汗,而无其他症状者;正常健康人在进辛辣食物或热食时亦见头汗出,均属生理现象。在临床上做到仔细观察,见微知著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9
 楼主| 发表于 2018-9-22 07:45:26 | 只看该作者
转载

       伤寒论中的但头汗出
转载


2015-06-23 16:02:03
伤寒论中的但头汗出
《伤寒论》中述及头汗的条文共有9处,如但头汗出、但头微汗出、头汗出、额上微汗出、额上生汗等。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胡希恕解释摘选:身发黄的黄,不是黄疸,是熏黄,大概如艾叶熏的黄​色。阳盛、阴虚指的是阳气、热和津液;阴阳俱虚阳指的是气阴指的是血。身体枯燥,联想到竹叶石膏汤,身体羸瘦,丧失体液太多,人马上就瘦下来了,消瘦。燥就是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热往上涌,同时里头也干了,胃里头有燥结了,燥结列于腹,压迫腹膜,就腹满,微喘。口干咽烂,就是热太甚,热壅于上,口干,嗓子也烧坏了。或不大便,解不出大便。或者大便干,大便硬,阳明内结,一定要说胡话。甚者至哕,这个津液再虚到家,胃气也就要败了。至哕,这是虚极影响脏器机能,尤其胃到了这种极其危险程度了。手足躁扰,那么这时候人体的神思就不守了,手脚躁扰,没处搁,没处放,但人是不知道的,所以紧接着讲捻衣摸床,这是最险恶证侯,捻衣襟边,摸床沿,人要死的时候,是有这种情况,这是病实证虚了,人身上的机能虚到家了,他没意识的举动,所以捻衣摸床,什么也不知道这是危乎殆的。如果津液要是恢复,小便利了,其人可治,否则就不行了。那么这一段与上面不同,比上面严重。尤其虚,津液虚而有热,更不能用火攻。头一段只是里有热,并不虚。如果是太阳中风,要是用火劫排汗,更危险,这段主要是这个问题。
联想:现在食道癌后期人骨瘦如柴,大便硬甚至需要扣,咽干声音嘶哑,吃不下。这样的病人还能烤电治疗吗?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不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
​6、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00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胡希恕解释摘选:这个人只是额上微汗出,旁处无汗,所以热也不得外越,而小便再不利,所以也必发黄。





​7、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8、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9、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28条内容: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1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补充:​​
1、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金匮湿)哕是下之后胃虚的表现,冲饮引起上头胸满,下边小便不利。如苔不是苔黄白白滑。水寒在上,热在下,口渴不能饮。参考阳明系在太阴手足温和柴胡桂枝干姜条,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但头汗出,阳微结。
2、湿家下法,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金匮湿)脾胃虚生湿,虚脱,气虚于上则额头汗出,精脱于下则小便不固或艰涩,大便下利。上下虚脱,必死无疑。



从上述涉及“但头汗出”的条文可以看出,其出现均在三阳经,而三阴病证未见述及。但是从219条的三阳合病会出现“额上生汗”的情况来看,可以推断三阴病中的少阴阴盛格阳证,也可见额上汗出,且其汗出必冷。但仲景毕竟在少阴病原文中未叙及头汗出,可见仲景对头汗出发病机理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人体汗出以阳用事这一生理、病理特征方面。这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热为阳邪,其性有蒸腾、外泄二性,不论是热与有形之邪相结,还是热邪位置偏上,或者是虚阳上越等原因,均可使体内之热邪无法从肌肤外泄,从而循经上越。可见“头为诸阳之会”之“阳”,不但包括了《伤寒论》的手足三阴三阳六经的生理之阳,而且也包含了人体内阳邪为患的病理之阳。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反映着人体阴阳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在《伤寒论》中对辨汗之法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尤其是对“但头汗出”论述非常典型。笔者认为,《伤寒论》中导致“但头汗出”的机理有4个,即热与有形之邪相结、误用下法导致变证、火劫伤津而热迫津泄、少阳阳微结。

《伤寒大白》 > 卷三
头汗
外感发热,必得遍身汗出,方得邪气外解。然所以致其汗出者。皆赖胃阳敷布,而能升降阴阳发越毛窍者也。故凡中焦无病,则上下通达,遍身汗出而解。若中焦痞塞,则热结、水结,寒结、痰结、气滞、夹食、蓄血,皆能壅滞经络,但头有汗,遍身无汗,邪气不能外解。是以头汗非轻症也,然亦有各条分别。外邪传入少阳,结于胸胁,上熏于头,则心烦懊而头汗,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阳明烦渴多饮,温热不得发越,上冲头角,而发黄头汗者,神术干葛汤。若见背强身痛,不能转侧,恶寒而头汗者,当治太阳,用羌活胜湿汤。水饮蓄结中焦,怔忡上攻,但结胸无发热,但头微汗无表症者,半夏茯苓汤,甚者陷胸汤。若瘀血在上,红花桃仁汤。若瘀血在下,小便利,大便黑,小腹硬而头汗者,桃仁承气汤。若热入血室,迫血妄行,下血谵语而头汗者,归芍柴胡汤。甚则刺期门,以泻血室之热。中焦痞结,子和每用吐法。痰饮食积,凝结中焦,但头有汗,遍身无汗,家秘用干葛、柴胡、防风三味煎汤,调保和散,频服神效。若有燥火,冲葡萄汁、竹沥。若里热火闭无汗,用山栀、豆豉、葱头、滑石。夫柴胡、干葛、羌活、防风,但能发在表无汗,不能发在里火闭无汗。栀子、豆豉、滑石、葱白,但能发在里火闭无汗,不能发在表无汗。麻黄、桂枝,但能发寒邪外束,内无积热无汗,不能发风热外闭,内有积热之无汗。凉膈泻心汤,但能发热结肠胃无汗,不能发在表风寒闭郁之无汗。是以外有表邪,内有积热,妙在双解表里。胸前凝塞,胃阳不能敷布而无汗者,妙在开发胸前,升扬胃气。是以治头汗之症,必要互参无汗条。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大柴胡汤。若但结胸无大热者,此水结胸胁也。但头微汗,大陷胸汤。详注结胸条。
伤寒五六日,头汗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与夫伤寒五六日,已汗复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未解也,宜柴胡桂桂干姜汤。
此申明头汗症之未解者。头汗微恶寒,手足冷,表症也。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里症也。表里两见之症,若脉数大,可以双解。今脉细则未能解,又伤寒五六日,已汗复下,反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遍身无汗,又寒热心烦,少阳太阳表症未解也,故宜此汤。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弱,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而喘,口燥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
太阳中风,阳邪也,以火劫之,血气沸腾,灼其身发黄。火伤阳分,上冲作衄;火伤阴分,小便遂难。阴阳俱伤,身枯燥,但头汗。火伤脾肺,则腹满而喘,口干咽烂,大便不行。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扰乱。此时惟赖小便利者,津液尚存,尚可救。
太阳病,脉浮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此条详注结胸。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汤主之。又云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必发黄。
此二条反复明头汗身无汗,湿热不得内外分消,必发黄而小便不利。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者,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
此言阳明病下后,外有热,手足温,则表邪尚未内陷,当解表。今因心中懊,但头汗,故用栀子,去烦涤热,豆豉宣散,胃阳敷布,作汗外解。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 然汗出而愈。
阳明有热,深入藏血藏魂之所,火扰神明,则下血谵语,如见鬼状。热邪闭而不宣,故但头汗。刺期门,则营卫得通,遍身汗出而愈。可见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不从少阳起见,乃清解厥阴邪热。小柴胡汤治往来寒热,不从厥阴起见,清解少阳邪热也。
小柴胡汤 见恶寒头眩。
栀子豆豉汤 见懊 。
干葛神术汤
干葛 苍术 防风 石膏
阳明湿热,闭郁中焦,胃阳不能敷布,但头汗周身无汗,故以此方宣发胃气。
羌活胜湿汤 见身重。
阳明头汗,用前干葛神术汤。太阳头汗,当用此方。
半夏茯苓汤
熟半夏 白茯苓
中焦闭塞,则周身不能敷布,但头有汗,逐胃家水饮,则胃气清和,而 汗出。
红花桃仁汤
血瘀上焦,常有发黄头汗者,此方瘀血散则汗出而邪散。
桃仁承气汤 见蓄血。
血瘀上部,前方红花桃仁汤。若血瘀下部,头汗而脐腹硬满者,当用此方。
归芍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当归 白芍药 牡丹皮地骨皮热入血室,但头汗出,仲景以小柴胡汤治之。家秘重加当归、白芍药,则功力愈专;加二皮,则身热易退。
大柴胡汤 见潮热。
大陷胸汤 见结胸。
茵陈汤 见发黄。
发黄头汗症,皆系湿热,治分发表清里二条。前方干葛神术汤发表之法,此方清里之法也。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9-22 07:47:34 | 只看该作者
       头汗,证名。头面局部多汗。多因邪热内郁,热蒸于上。《伤寒明理论·头汗》:“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如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又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也,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治宜栀子豉汤、茵陈蒿汤、大陷胸汤等方。有因水亏火旺而致者,头顶出汗,乃肾火有余而肾水不足。治宜滋肾清肺,可用桑叶、熟地、北五味、麦冬等;或滋阴降火,用当归六黄汤(见《石室秘录·敛治法》)。有因胃火上腾者,每当饮食时,即头汗淋漓。治以泻胃火为主,方用收汗丹(《辨证录·汗症门》)。有因湿胜所致者,亦汗出头额,用胜湿汤(《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有瘀血内蓄而致者,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证治汇补》卷三、《类证治裁·汗症》)。若关格不通或重病阳脱而见头汗,属危证(《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二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6 20:50 , Processed in 0.05596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