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4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诊脉首辩二纲六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3 19:0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诊脉首辩二纲六要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由于脉理精深微妙,脉象变化万千,临床脉象实在难以辨别。比如有单脉、有复脉,弦脉和紧脉,浮脉和芤脉;大脉一实脉相合为洪脉,数脉与实脉相合为紧脉,浮脉与细脉、弱脉相合为濡脉;复合怪脉等等,互有相似。在理论上容易清楚,临床诊脉却难以判明,正如俗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如果把沉脉认成伏脉,处方施治定会失误;尚若把缓脉当作迟脉,那么危险必来。因此诊脉辩证首要领会掌握阴阳两纲脉,明辨六要脉。否则临证模糊,无可适从。
何为两纲脉、六要脉呢?根据《内经》所提示的“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辩脉法》“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伤寒杂病论》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以及张景岳所说的:“万病之本,只此表、里、寒、热、虚、实六者而已。知此六者,则表有表症,里面里症,寒热虚实而不皆然”的主张,说明了凡能区别阴阳的脉象,就是两纲脉,如浮、数、滑、大是阳盛之脉;反之沉、迟、涩、小是阴衰之脉。凡能概括表、里、寒、热、虚、实之脉,就是六要脉。如表脉浮、里脉沉、寒脉迟、热脉数、虚脉小、实脉大等。因此首先搞清二纲脉、六要脉,即浮、沉、迟、数、大、小、滑、涩八大脉象的形状、诊法,以及主病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指下分明,抓住脉学的本质,然后再博而广之,反复类比,以探索合并脉象的形状、诊法、主病等,正如滑伯仁指出的“凡取脉之道,理各不同;脉之形状,又各非一。凡脉之来,必不单至,必曰浮而弦、浮而数,沉而紧、沉而细之类,将何以别之?大抵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也。浮沉之脉,轻手重手而得之也;迟数之脉,以已之呼吸而取;滑涩之脉,则察往来之形也。浮为阳,轻手而得之也,而芤、洪、散、大、长、濡、弦,皆轻手而得之之类也;沉为阴,重手而得之也,而伏、石、短、细、牢、实,皆重手而得之之类也。迟者一息脉三至,而缓、微、弱,皆迟之类也;数者一息脉六至,而疾、促皆数之类也。或曰,滑类乎散,涩类乎迟,何也?然脉虽是,而理则殊也。彼迟数之脉,以呼吸察其至数之疏数;此滑涩之脉,则以往来察其形状也。”可见只有抓关键,识要领,才能纲举目弦,执简驭繁,循序渐进,久而明之,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才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watermark]
2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9:05: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诊脉首辩二纲六要

病案举例:1、痰喘亡阴(阴脱)
清代徐灵胎《徐灵胎医案》中记载一案:苏州沈母,患寒热痰喘,其婿毛君延余诊视。先有一名医在座,执笔沉吟曰:大汗不止,阳将亡矣,奈何?非参、附、熟地、干姜不可。书方而去。余至,不与通姓名,俟其去,乃入诊,脉洪大,手足不冷,喘汗淋漓。余顾毛君曰:急买浮麦半合、大枣七枚,煎汤饮之可也。如法取而汗顿止。乃为立消痰降火之方,二剂而安。盖亡阳亡阴相似,而实不同:一则脉微汗冷如膏,手足厥逆而舌润;一则脉洪汗热不黏,手足温和而舌干。但亡阴不止,阳从汗出,元气散脱,即为亡阳。然当亡阴之时,阳气方炽,不可即用阳药,宜收敛其阳气,不可不知也。亡阴之药宜凉,亡阳之药宜热,一或相反,无不立毙。标本先后之间,辨在毫发,乃举世更无知者,故动辄相反也。
按语:这是一个阴阳不辨而误诊误治的例子。此案患者喘脱,前医见大汗淋漓而诊为亡阳,欲用参、附、姜回阳固脱,徐灵胎据其脉洪大、手足不冷而诊为亡阴。此皆因脉洪大,手足不冷乃阳脉阳症,即“亡阴之时,阳气方炽”的表现,故以浮小麦、大枣养心之气阴而敛液止汗。若如前医用附、姜之类,必将促其命期矣。
3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9:06: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诊脉首辩二纲六要

2、血虚风动亡阳欲脱
明•陆岳•《三世医验》载:李翠岩,年岁七旬,躯体肥盛。家事殷厚,劳力劳心。一日行至门外,视一人如两人,视一路为两路,视自己墙门有两处,不知从何处可进,遂猝然仆倒。乃郎霖伯兄大骇,扶腋登床,懒于言语,勉强答应,尚能道其病状。医家俱以中风治之,投消痰搜风之药十余剂,反增冷汗如雨,惊惕振掉,昏不知人。邀余诊视,左寸浮大,按之无神,六脉俱迟弱而空。现症神识昏沉,不能言语。予思脉症俱属虚脱,宜培正气为主。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熟地、天麻、杜仲、牛膝、酸枣仁等味,服二剂,冷汗即止,五剂乃能识人,语声始出,七八剂诸症顿愈。每剂加人参三钱,二十余剂之后,饮食步履如常。
体会:老年脱证是立有生命之危的急重险证。叶天士的高足华岫云甚至说:“脱即死也,诸病之死皆谓之脱。”当然,真正阳气飞越,脱离人体;或阴血丧尽,体内不存,人也就死了。这里所说的脱症,实际上是欲脱未脱,尚有一线生机,有抢救成功的希望。本例血虚风动亡阳欲脱,左寸浮大,按之无神,六脉俱迟弱而空。形状上浮大力薄,举按空虚。如《四言脉诀》:载:“形大力薄,其虚可知。”说明在脉位上,气势无力。正如《三指禅》所描述:“虚大而松,迟柔力少充。”虚脉总属阴,与芤、散、濡三脉类似。因为这些脉象皆位于上部,而脉势又都属无力范畴。但四者的不同点,在虚脉浮大无力,重按空虚;濡脉是浮细无力,重按即无,散脉是浮散无力,漫无根蒂。芤脉是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外实中空。虚脉为无力、无神,故凡气血不足,以及肺痿、伤暑、多汗、惊悸、诸疾见虚脉。如果浮中沉三候应指无力的虚脉,是血脉亏损的表现。所以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脉虚而血弱,”可用四物汤疗之。
本例属兼脉,左寸浮大,按之无神,属表虚,卫气不固,故用参芪等益气固表,迟脉本属阳虚、亏损不足,无力鼓运营气,致使脉来迟缓;因脉的博动,缘于血流,而血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推动、温养、若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脉,则血行缓慢。本属血虚风动、误用消痰搜风之药伤损阳气,故增冷汗如雨,惊惕振掉,昏不知人。故用当归、白芍、熟地、酸枣仁养血宜阴,天麻、杜仲、牛膝等等,养肝肾,平肝熄风。阴阳互根,协同凑效。

4
发表于 2007-7-3 20:08: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诊脉首辩二纲六要

好!
5
发表于 2007-7-3 20:12: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诊脉首辩二纲六要

赞成!
6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12:28: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诊脉首辩二纲六要

伤寒论脉以阴阳变动为要
7
发表于 2007-7-5 20:37: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诊脉首辩二纲六要


     此二案,一为亡阴,一为血虚风动,脉象均非细脉,则细脉实为气虚、阳虚之象而非血虚之象,殆可知矣!
8
发表于 2007-7-5 20:57:1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诊脉首辩二纲六要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7/05 08:37pm 发表的内容:
一为血虚风动,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7/07/03 07:06pm 发表的内容:
予思脉症俱属虚脱,宜培正气为主。
9
发表于 2007-7-5 20:58: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诊脉首辩二纲六要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7/05 08:37pm 发表的内容:
一为亡阴,
多见散大之脉,与细脉无涉。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21:02: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诊脉首辩二纲六要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7/05 08:37pm 发表的内容:
     此二案,一为亡阴,一为血虚风动,脉象均非细脉,则细脉实为气虚、阳虚之象而非血虚之象,殆可知矣!
孙曼之老师的细脉主病我在探索中!诸位大论令我受益非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0 11:48 , Processed in 0.0526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