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9:23:38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4/07 07:30pm 第 1 次编辑]

素灵词汇日知录【22】

湿热不攘,大筋輭短,小筋弛长。。。。。
《素问注释汇粹》:緛(原书如此)收缩;。。。。弛,松弛的意思。朱震亨云:“大筋緛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弛长者,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高世栻注:“大筋连于骨肉,緛短则屈而不伸;小筋络于骨外,弛长则伸而不屈。”
  又:上海中医学院凌耀星教授的说法------
《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载凌老《教学内经的体会》(四)互词:互词或称互文,是《内经》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为了词藻华美,把完整的意义分拆成为一双对句。。。。。历代医家由于不注意这种互词体例,往往易致缪误。如‘湿热不攘。。。。。’句,各家注者都是随文释义。。。。。。如果我们作为互词来理解它,则原文应为‘湿热不攘,大筋小筋,或为緛短,或为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实际上,大筋、小筋,均可受湿受热。证诸临床,湿热所致的痿症,可以是拘挛性的,也可是弛缓性的,不论大筋小筋都可以发生。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9:29:30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23】
煎厥
古病名。指内热消烁阴液而出现昏厥的病症。多因平素阴精亏损,阳气亢盛,复感暑热病邪的煎迫而致。临床表现:耳鸣、耳聋,目盲,甚则突然昏厥,病势发展十分急骤《素问·生气通天论》。
煎厥
 ①厥证之一。属内热消烁阴液,逐渐虚赢的病证。《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吴澄指出煎厥属虚损病证。他所撰《不居集》载述:“人身肾与膀胱竭绝,于己午之月,故倦怠欲睡,痿弱无力,尔时则宜补益;若或劳役犯房欲,精血内耗,阴火沸腾,致目昏耳闭,举动懒倦,失其常度,五心烦热,如火燔灼,名曰煎厥。此亦虚损之类。”
 ②指肝气盛,突出“善怒”为主证。《素问·脉解》:“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9:30:23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
素灵词汇日知录:煎厥病案【临证指南医案】选

某,阳气暴张,精绝,令人煎厥,(煎厥)。细生地(一两)、阿胶(三钱)、出山铅(打薄五钱)、调珍珠末(一钱),又,煎厥者,下焦阴液枯燥,冲气上逆为厥,议用咸寒降逆,血肉填阴。细生地、元参、龟胶、阿胶、淡菜、蚌水。又,液涸消渴,都是脏阴为病,前议填阴,药汁浓腻不能多进,但胃口不醒,生气何以再振,阳明阳土,非甘凉不复,况肝病治胃,自来有诸。人参、麦冬、川斛、新会皮、白粳米、干佩兰叶。
素灵词汇日知录:煎厥病案【临证指南医案】选

王四一,经云,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令人煎厥,夫劳动阳气弛张,则阴精不司留恋其阳,虽有若无,故曰绝,积之既久,逢夏季阳正开泄,五志火动风生,若煎熬者然,斯为晕厥耳,治法以清心益肾,使肝胆相火,内风不为暴起,然必薄味静养为稳。连翘心、元参心、竹叶心、知母、细生地、生白芍。
素灵词汇日知录:煎厥病案【临证指南医案】选

伍女,室女经来,冲脉自动,动则阳升,内风绕旋不憩,为薄厥煎厥,阳明虚,胃失降,厥阴热,肝愈横,风阳上冒,清空神迷,诸窍似阻,皆入夏大地发泄之徵,本虚表实,先理其实,议用局方龙荟丸,纯苦直降,非汤饮留连肠胃之比,每服三钱,不拘二三次分服,接用复脉法,去参姜桂,(肝风烁阴)。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9:31:24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 » 【煎厥】现代资料
《江苏中医药》1986年04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厥证与高血压病心脏病的关系
徐湘亭
  兹发表徐湘亭先生遗作一篇,以资悼念。
【DOI】:cnki:ISSN:1672-397X.0.1986-04-039
【正文快照】:
  中医所称的厥证,包括范围很广,凡是气血上逆,昏迷不醒,四肢厥冷;或狂怒烦曝血芫不散,头目胀痛;或肾阴内竭,声哑肢废,不能行动的,都以厥逆名之。《黄帝内经素问》有《厥论》篇,专论血厥寒厥和六经厥逆。尚有其它厥证,如煎厥、薄厥、痰厥、气厥、血厥、蛔厥、食厥、酒厥、色厥、尸厥、暴厥、卒厥等,名目众多,性质不同,各书均有记载。除蛔厥、食厥、酒厥、色厥外,我们归纳起来,有些厥证,可能与现代医学所称的高血庄病、心脏病有类似之处,试分别论述于下: 一、厥字意义的解释 要研究厥证,必先把厥字意义弄清楚。在《内经》中,对于厥字本来的意义…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11日 07:33pm 时添加 -=-=-=-=-
煎厥实质初探
发表日期:2005-08-08  作者:作者 何文中  出处:《中医函授通讯》1993年第3期发表  本页面已被访问:254次
煎厥,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其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高等医药教材《内经讲义》释煎厥曰:“一古病名,是阳气亢极、煎熬津液而致气逆 的一种病。”《实用中医内科学》在厥证历史沿革中提及煎厥,但在各论中却没有一种厥证与煎厥相称。古病名可以不在沿用,这个概念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就此笔者述拙见于后与同道商榷。
一、 文的献整理与研究
1.煎厥之症状辨析:对“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之解释,笔者赞同历代医家的认识,即可谓目盲、耳闭,然而其“不可以视。。。。。。不可以听”决非浮华之辞,旨在说明目盲、耳闭症状的功能性与动态过程。
“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以止”,《讲义》引王安道之说“火炎气道,故目盲耳闭而无所用。此阳极欲绝,故精败神去,不可复生,若堤防之崩坏,而所储之水奔散滂流,莫能遏之矣”,将本句解释为对煎厥病势、预后的描述,基本代表了古人的见解。笔者认为。此句仍为描述煎厥的症状,即呕吐、汗出。其根据有三:首先,“溃”本义作洪水冲破堤坝,引申为散乱、瓦解,“汩”读(gu)形容水波涌出之声,“汩”读(yu)作水流急速的样子解,二字与水流有关,为客观现象;其次,由“目盲耳闭”的主观症状得出“精败神去不可复生”之预后,有危言耸听之嫌;再次,清。张隐庵《素问集注》云“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而又属太阳之府,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伤,则坏其府矣;溃,漏也,言其州都之坏而不能藏精;汩流貌,言其阴寒精出而不可止也”,有具体化、症状化之意,尽管“精出”之渠道有待商讨,另外按张氏注,“汩”应读(yu)。
2.煎厥的发病季节考:正如原文所言“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其发病季节为夏季,即立夏至立秋。
3.煎厥的病因病机辨析:历代注述甚多,尤其在病机方面更是各抒己见。其具代表性者,元。王安道所云“此阳极欲绝,故精败神去”,明。吴昆所云“精绝于内所至”,清。姚止庵所论“人过劳则气耗而阳竭也,烦劳而不已,阳气外浮恢张渝漫,神疲而精竭也,所以者何?精非气不摄也,精气即伤,渐至火令,外则肢体焦灼,内则神气躁扰”,清。张隐庵所说“盖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烦劳不已则阳气外张,阴不得阳之温固,则精自出而绝于内矣,秋冬之阳气,内而收藏,夏则阳气张浮于外,故益虚而煎厥也”。综上,或强调“阳极欲绝”,或强调“精绝于内”,或强调“气耗而阴竭”、“神疲而精竭”,至张氏则认识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体现《内经》的阴阳观,字里行间突出了“煎”字。但对“精绝”的解释,仍不便于理解。《素问》中“绝”字见30处(意同成排比句者计1处,后‘竭’同此),现代汉语中与之意近的“竭”字见11处。在古汉语中,二字的含义则不同。“绝”,本义即断、断绝,引申义为横渡、横穿;“竭”,本义即干渴,引申义为完、尽。笔者认为,此处“绝”字应作断绝、中断解。
综上所述,煎厥的病因病机,即烦劳不已、阳气驰张于外,中断对阴精的运化,致水湿内停,则积为痰饮,上蒙清窍而眩晕、耳闭,流于肠胃而呕吐;中断对阴精的固摄,而汗出。夏季人身之阳气,因天地之阳气张浮益甚而发病。
4.煎厥的防治原则:就此文献尚无记载。笔者认为,潜阳归阴,利湿化痰是切中病机的原则,免烦劳是预防措施。
二、 临床资料
49例内耳性眩晕(诊断符合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5月版《西医内科学基础》所列本病诊断标准)患者逐月发病例数统计,见下表
月       份123456789101112
发 病 例 数00027101486200

内耳性眩晕,以反复发作性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及进行性听力减退,甚至心慌、汗出、倾向虚脱等为临床主要症状。有关发病季节,现代医学尚无记载。从上表不难看出,其发病季节是以夏季为中心。49例中,以中药潜阳归阴、利湿化痰,方用五苓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龙骨、牡蛎化裁治疗20例,以西药镇静、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内耳循环,药用安定、谷维素、碳酸氢钠、盐酸氟桂利嗪等治疗29例,均取得满意疗效,但中药的远期疗效较西药为好。
三、 小结
文献研究及临床资料表明,《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载煎厥,是由烦劳不已、阳张于外、失于温化、固摄阴精,多发于夏季,临床以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呕吐汗出为主证的一种病,与现代医学内耳性眩晕有诸多共同之处。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11日 07:35pm 时添加 -=-=-=-=-
素灵词汇日知录 »【 煎厥】资料

XIYUANLU:一、肾厥先兆(中医保健)
肾寓真阴、真阳,为脏腑阴阳之本,肾阴和肾阳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阴阳的平衡。如肾阴阳偏盛偏衰,平衡遭到破坏,则可导致气机逆乱而引起寒厥或热厥,如《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其根源皆在于肾之阴阳失调。寒厥包括亡阳、肾气衰竭,为生机欲绝。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源性休克、心脏性浮肿、肾性水肿合并心衰等疾患。re@q, http://www.xiyuanlu.com
由于寒厥的机制在于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其先兆症特点为手足渐寒。热厥包括亡阴、中暑、感染性休克、日射病、高温操作昏厥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因其病机为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其先兆特点为手足热。re@q, http://www.xiyuanlu.com
阻截治则 寒厥以扶肾阳为原则,方宜四逆汤辈:制附子、干姜、甘草,有浮肿则予真武汤:制附子、白术、生姜、白芍、茯苓。热厥应根据病源辨证论治,属肾阴虚的应滋肾阴,方宜生脉饮、六味地黄汤一类,兼阳明腑热的应予人参白虎汤:人参、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中暑热厥应予至宝丹、紫雪丹清热开窍后,再根据辨证选方。如气虚用《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热重用人参白虎汤:人参、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兼湿用新加香薷饮:香薷、银花、扁豆、厚朴、连翘。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9:51:56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 » 【煎厥】历史资料

(百度和网页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hengjizonglu/122-45-7.html
《圣济总录》 / 煎厥
论曰内经谓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乎不可止。夫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起居有常,喜怒调节,则志气治而阳不扰,若动作烦劳,气乃张大,阳气张大则真气耗而精绝。积至于夏,阳气益盛,则卫外者躁而不静,此其证所以煎迫而厥逆,视听昏塞,溃溃 ,莫知所以然也。内经又曰,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名曰煎厥,亦以谓阳气抑郁于内,不得其平,故气煎迫而厥逆也。
治煎厥气逆,头目昏愦,视听不明,少气善怒。人参汤方
人参 远志(去心) 赤茯苓(去黑皮) 防风(去叉各二两) 芍药 麦门冬(去心)陈橘皮(汤浸去
上八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日再。
治动作烦劳,阳气张大,肝精不守,善怒少气,头目昏愦,病名煎厥。山芋汤方
山芋 生干地黄(焙) 防风(去叉锉) 茯神(去木) 山茱萸(炒) 桂(去粗皮)天雄(炮裂去皮脐) 远志(去心) 细辛(去苗叶) 枳实(麸炒去瓤) 甘菊花(各一两) 甘草(炙锉三分)
上一十二味。细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
治煎厥少气善怒,精神不守。茯神汤方
茯神(去木) 羚羊角(屑) 五味子 葳蕤 远志(去心) 沙参 酸枣仁(微炒各三分) 龙骨(半两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阳气内郁,肝气不治,少气善怒,视听昏塞,煎迫厥逆。龙骨丸方
龙骨 白茯苓(去黑皮) 远志(去心) 防风(去叉) 人参 柏子仁(别捣) 犀角(镑) 生干地黄(焙
上九味。除柏子仁外,捣罗为末,同拌匀,入煮枣肉二两,炼蜜和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粥饮下,空心食前。
治煎厥气逆多怒,肝气不治。柏子仁汤方
柏子仁 虎头骨(涂酥炙各一两) 人参 茯神(去木) 犀角屑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 远志 小草(各三分)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4:01:12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

薄厥
  《素问注释汇粹》:古病名。因大怒而气血上逆昏厥之证。
   郭霭春《新医林改错》:‘薄’与‘暴’通。《汉书。宣帝纪》颜注:薄亦暴也...暴厥是说发病又猛又急,而它发病的主因,是由于大怒。所以曹元忠说这是肝厥,(《笺经室遗集》卷十五)是有道理的。治疗此证,《内经遗方论》有蒲黄汤;《圣济总录》有赤茯苓汤、黄芪汤、大枣汤,好象都不太相合。
   刘炳凡:现代多见于脑卒中(包括脑溢血、脑血拴)。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17:41:50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25】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郭霭春:纵,不容:纵即弛纵、痿废。“不容”谓肢体不受意志支配,不能运动自由。
      渔翁曰:当与前句薄厥联系看;也当与“湿热不攘”后之“弛长为痿”对比看。
38
发表于 2008-4-16 17:53:21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以理合实,意味深长.学习!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08:29:56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25】资料

经筋实质初探【《中国针灸》2007.第四期】

刘 涛 李 平
[摘要]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于其实质的研究甚少,严重制约了经筋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对经筋实质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迄今为止,对经筋实质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解释认为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系统,另一种解释认为经筋是神经系统。笔者认为二者各有根据,但盲目地认为经筋就是筋肉系统或就是神经系统未免过于偏颇。
[主题词]十二经筋;经络实质;经络研究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解释认为,“筋”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够产生力量的肌肉。先贤以十二正经为纲,沿经脉分布对诸筋进行描述和概括,称之为经筋。另外,《类经》提出经筋是“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筋会于节”的组织,指出它是“中无有空”“各有定位”的组织,《灵枢》中的《天年》《刺节真邪》等篇章,指出“肌肉解利”是经筋的生理常态,而“聚结”“筋挛”等是经筋的病态形征表现。从以上所述可知,经筋是机体“联缀百骸”,与骨构成人体身形,缠绕关节,主司运动的组织。这部分组织的功能与现代解剖中骨骼肌及其辅助结构的功能相似,因此认为经筋是包括肌膜、肌腱、筋膜、韧带及关节等处的结缔组织的筋肉系统。但部分学者认为《灵枢·经筋》所描述的经筋是和经脉一样有规律地分布于人体的躯干,有起止,有上下,有循行,有主干,有分支,有结络,有别出,还有具体的病症。并且认为经文中的经筋是从四肢末端到头部或躯干的连续性组织。这样归纳起来看,经筋是独立存在的穿行于人体各部位的条索状物,与神经极为相似。因此,可认为经筋是古人对神经系统的最早描述。
很显然二者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认为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系统的筋膜、韧带等部分,而后者则认为经筋是对神经系统的概括。笔者认为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灵枢·经筋》的理解有所不同,《灵枢·经筋》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论述经筋的学术篇章,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病候和治疗,二者的分歧也主要在这3个方面。
1 关于循行方面的内容理解不同
传统解释认为,每条经筋往往涉及完成某一运动功能的多块肌肉,如“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此段描述主要涉及趾伸肌,因为该肌起于胫骨后中1/3和小腿筋膜深面,止于第2~5趾末节趾骨底。又如“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此段描述主要涉及腓骨长、短肌,因为腓骨长肌起于腓骨外上1/3、腓骨小头,小腿筋膜及肌间隔,止于第1楔骨外侧面及第1跖骨底。腓骨短肌起于腓骨外下1/3及肌间隔,止于第5跖骨粗隆及小腿伸肌腱[3]。
有学者认为《灵枢·经筋》中一些对经筋的描述完全符合现代解剖学神经的分布。如“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尺神经在腋窝中由臂丛神经分出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降,至臂中部转向后,经过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进入前臂,在前臂内侧下行到小指及无名指。尺神经在尺神经沟中比较表浅,敲击时有麻木感传到小指处,古人的观察描述把分布的方向正好反过来,但是符合传人神经的循行。又如“手太阴之筋……出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膈神经是颈丛的一个重要分支,沿前斜角肌前面进入胸腔,在心包两侧过肺根前方下降,分布于膈,右侧膈神经的感觉纤维还分布到肝的被膜和胆囊处[12]。
2 关于病症方面的内容理解不同
传统解释认为十二经筋病候虽各不相同,但其病理变化总不外筋急与筋纵两端。筋急者,即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拘急、扭转、痉挛、肿胀、强直等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以肌筋拘急疼痛,关节运动障碍为其主要特征,如足太阳经筋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足少阳经筋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等。筋纵者,即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松弛纵缓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为眼睑下垂、口角歪斜、阳萎、肢体瘫痪等,以肌筋弛纵不收,肢体软弱不用为主要特征,如足阳明经筋病“热则筋纵……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足厥阴经筋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而部分学者则认为经筋是古人对神经系统的归纳。如足少阳经筋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日维筋相交”的记载,是根据跷脉在头部交叉,足少阳之筋与跷脉并行,左交于右,右交于左,故伤左右不用,伤右左不用,这与现代医学中枢神经系统对肢体交叉支配的观点完全一致。足阳明之筋“卒口僻”即现在的周围性面瘫,众所周知,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另外,《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异常是植物神经的常见症状,躯体神经中也含有部分植物神经的纤维,因而认为古人在观察经筋时也观察到了部分植物神经的功能及症状。
3 关于治疗方面的内容理解不同
传统解释认为十二经筋病证,治疗要遵循“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治疗原则。针刺特点均是以痛点及附近部位取穴为主,还可以配合循经取穴,“此乃依脉引筋气也”,刺法上可以选用火针、单针刺激(如合谷刺、关刺法、恢刺法)、多针刺激(如傍针刺、齐刺、扬刺)和刺血法,如《灵枢·官针》说:“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灵枢·经筋》说:“其肿者,复而锐之”。应用这些疗法治疗经筋经过部位的肌腱、筋膜、韧带及关节等处的结缔组织的综合病症,即临床上常见的肩周炎、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面肌痉挛等病,都收到显著疗效[3]。
部分学者认为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通过尸体的解剖,观察到了神经系统的存在,如足太阳膀胱经夹脊而行并入脑,与脊神经关系密切,而膀胱经又主筋所生病,交感干神经节大部分位于脊柱两旁,上下神经节借纤维相连从颈至尾,颇似经筋的“循脊内夹膂”而行,所以临床上治疗内脏的器质性病变和非器质性病变,以及运动系统的病变都要选用膀胱经的背俞穴,通过治疗可以起到调整人体各部位的功能活动,特别是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其机理可能与刺激交感干神经有关。另外,有的临床医生根据“维筋相交”理论,选取足少阳头部颔厌穴(手三阳经筋之结)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疗效确凿[4]。4 讨论
综上所述,从《内经》所述经筋有“束骨而利关节”的作用看,经筋包括肌腱和韧带在内,但肌腱是肌肉的组成之一,统名为“筋”,或与肉连称为“筋肉”,即指肉和两端之筋。由于腱的形状(也包括连结骨关节之韧带)外观与神经相似,因此古人在记载筋肉的同时很可能将神经也包含了进来,以当时的条件论,并不奇怪。西方医学在数百年前尚把它们混为一体,只是在解剖学发展以后,才区分开来。在今天看来,我们若仍将二者混而为一,那就不应该了。笔者认为这也正是当今学术界对经筋实质争论不休的根结所在。因此,虽然对经筋的两种不同解释在许多方面差别很大,但两种说法各有根据,对临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临床上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应对,而不是将两者对立起来,盲目地认为经筋就是筋肉系统或是神经系统,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绝对。
5 参考文献
1 薛立功.经筋理论的探讨与发挥.中国针灸,1997;17(11):698
2 骆书彦,王帅.十二经筋理论探析.江苏中医药,2004;25(1):42
3 李万瑶.经筋病针灸临床治疗方法探讨.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2):2
4 解越.武连仲教授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脑卒中经验.中国针灸,2004;24(1):65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08:43:47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25】筋纵 资料
《血证论》卷六

    痿廢
    痿者,足癈不能行之謂,分五痿治之,心氣熱則?痿,筋縱而不任地,天王補心丹,加丹皮治之,肝氣熱為筋痿,則筋急而攣,四物湯加羚羊角續斷山茱萸黃柏地骨皮治之,脾氣熱為肉痿,胃乾而渴,肌肉不仁,四物湯加人參山藥黃芩黃柏澤瀉雲苓治之,腎氣熱則骨痿腰脊不舉,地黃湯,及大補陰丸治之,肺氣熱則津痿,不能懽溉於足,疲乏不行,清燥救肺湯治之,以上治法,雖分五臟,而總係陰虛熱灼,筋骨不用之所致,欲熱之退,莫如滋陰,欲陰之生,莫如獨取陽明,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宜瓊玉膏,加玉竹煆石膏石斛花粉珍珠竹茹治之,玉女煎,加犀角亦治之,然痿癈之原,雖在於胃,而其病之發見,則在於筋骨,凡虎骨龜版鹿筋豬脊髓牛骨髓狗脊骨碎補生膝苡仁枸杞子兔絲子續斷,皆可加入,以為響導。痿證與腳氣有異,切不可誤用風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0 11:06 , Processed in 0.10051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