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2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路”拾瓣【整理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8 03:4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路”拾瓣【整理稿】

【1】少年感受  中医神奇
先父早年,为求生计,曾走关东、住药铺,归里带些许东省土产名药,故邑供电局
某职工,与先父是至交,其妻婚后十年不孕,遍求当地诸医罔效,父出其珍藏之鹿胎
膏以服之,未几即身怀六甲。又同族一长辈,患呕吐,久治不愈,父回检家存一《汉
医临证秘典》册子,按图索骥觅一治吐古方,服之,复杯而愈。少时常听大人们议论
起这些往事,颇领中医药之神奇!

“心路”拾瓣【2】
师长指迷:初学读书勿过驳杂
步入医门,在中医学校学习之初,课余闲暇,看书颇杂。记得,一次拿着一本《时氏诊断学》正翻,师长王葆民先生走过,告诫曰:初学中医,不易驳杂,“中西汇通”一类,可暂不涉猎。应先走平和中正的路子,以免歧路亡羊之忌。并指点经典之外,现代如任应秋、秦伯未、蒲辅周、岳美中诸老书可读。此等教诲,三十年后,言犹在耳!

“心路”拾瓣【3】
端着簸箩上课的胡老师
看到当前基层中药、炮制人才匮乏,每每想起母校教中药炮制的胡老师。清瘦白晰的面庞,微驼着背的上身。。。。上课铃一响,端着一个大簸箩走上了讲台。不带教本,教材就是簸箩里的中药;无多空洞的理论,道出来的都是当年住药铺、作药工时的亲手亲历。。。。讲的来了兴头,就把大家带到校园内一块药圃,药圃里没有的,就把大家带到中药标本室,指指点点讲着每味中草药,别是一番风味。多少年头过去了,胡老的一举一动,每每忆得,尚浮现如昨。直面现状,又添了几分惆怅!
“心路”拾瓣【4】
“忘年交”老师们
七五年,工作之初,在本县二轻系统职工诊所,诊所有两位西医老大夫,对我这新分配来的小中医非常客气、呵护,他们多年历练,患者找得多,遇到他们认为需要中医调治的患者,每推荐于我,得以识得不少常见病、多发病。记得“痄腮”流行、甲肝流行,水痘、麻疹流行多用中药奏功。遇到较疑难,辨不准的疾病,有幸拜识了当时在县医院任中医科主任的陈家礼先生(现为山西中医学院教授)先生为六六届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分配我地的,擅调理脾胃及温病的辨治。收藏着他早年手抄来的《叶案真本》;耿全达先生,七十年代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迄今尚记得他讲“甘温除大热”的病例;也幸甚拜交了离我们诊所不远处---商业职工诊所的民间老中医郭永诠先生。先生原悬壶于本县一大村,因用中医理法治好了商业系统一领导的肾炎,得调县商业诊所,老先生文化底蕴不错,藏书不少,诊余闲暇,每赴求教,古往今来,无所不谈。医林掌古,旧医轶事,皆为谈资。说到伤寒、温病之争,老先生忆及本地老医多看《医宗金鉴》《寿世保元》《傅山女科》,对温病新说尚不甚了了。而郭老先生则
兼得风气之先,银翘、桑菊、三仁等方早施临床。
“心路”拾瓣【5】
患者亦为师
俗语云:“久病成医”,颇有道理,从医路上,常常会邂逅可以为师的患者,告你某病之感受,赠你有效之药方,甚或捧着他读的医籍来与你探讨病理。记得我在论坛发过一篇“迟来的报道”,是说一位“脊髓血管瘤”患者自查古籍服中药有效后,来与笔者商量的事。还记得一“肝硬化”患者拿者关幼波老中医的处方来相商病事,一位“高血压”患者及家属拿着多年前祝老为其诊治的处方来商,而处方竟是白头翁汤加减,令笔者眼前一怔,心存疑窦多时。还记得四年前,一咳嗽、挟黑痰血丝的患者,在省城化了数千元诊断检查费,尚未断明,亦在他处找多医服中西药乏效,经我调理半月余有效,一天,他在我开药时,略带神秘的说:“你的方子里。与别处比较,多一味药!”“那一味?”“。。。。马勃!”他在搞“比较研究”,我则有些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了!
“心路”拾瓣【6】
灯下乱翻书
人之为学一生,直接经验毕竟有限,时时吸取古今间接经验之精粹,是为大要,中医学科尤之,多年来养成一习惯,白天碰到疑难、未识、不解之疑惑,到晚上,灯下翻翻相关书籍,姑命之曰:“灯下乱翻书”。
早年,遇到皮肤病患者,多翻赵炳南、朱仁康二老的书,赵老的“白疕方”加减治疗银屑病确有良效;遇到妇科疑问,多翻刘奉五、何子淮、朱小南诸老的经验;儿科则《幼幼集成》《幼科铁镜》及当年实习时转抄的太原市中研儿科名老张刚先生的经验;大内科(包括传染病、流行病)则古籍如《张氏医通》《医碥》《类证治裁》,现代如蒲辅周、岳美中、焦树德、张梦侬、姜春华、朱良春、朱进忠等的医籍均在床头。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张聿青、丁甘仁等先贤医案,尤喜品读。
2
发表于 2009-7-8 04:21:28 | 只看该作者

“心路”拾瓣【整理稿】

   渔翁功底深厚,由此可见一斑,愿与同道继续分享。
3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04:33:32 | 只看该作者

“心路”拾瓣【整理稿】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7/08 04:48am 第 1 次编辑]

老铁也早醒?我是被淅淅沥沥的雨声“敲打”而醒,持续多日的北地高温有解了!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08日 04:36am 时添加 -=-=-=-=-
呵呵,“夜猫子”“再来”刚刚也在,一眨眼功夫就不见了?
4
发表于 2009-7-8 04:46:14 | 只看该作者

“心路”拾瓣【整理稿】

   心系渔翁,不耻道医。
5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05:16:36 | 只看该作者

“心路”拾瓣【整理稿】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7/08 05:44am 第 1 次编辑]

“心路”拾瓣【7】

抄书亦学习
工作之初,值七十年代末,“开放”未兴,出版萧条,加之县城小邑书店,古籍乏陈,补救一法,觅
得以抄。记得曾抄过叶天士的“叶案真本”、傅山先生的《傅山女科》、明代鲍相敖的《验方新编》
。。。。。,抄一回的感觉与收获,与看一遍的总有不同,其中参差,难以表述而已。如今,虽齿增手懒
了,忆及当年抄书乐趣,犹生些许快意。
6
发表于 2009-7-8 12:55:00 | 只看该作者

“心路”拾瓣【整理稿】

*****
7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18:17:53 | 只看该作者
“心路”拾瓣【8】
“教”“学”相益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在八二年吧,县卫校的教务突来找,言地区在卫校办一中医班,有人推荐我去带课,这是毫无心理准备的“袭击”,但当时竟一口答应下来,且约定讲“方剂学”。接着就自己忙开了,翻教材、找资料,加夜班,备本课。。。。现在想起来,还真被迫“受益”不少,也就是前人所谓“教学相长”。接课了,每次的骑自行车跑数公里路去卫校。时隔一学期后,一教《医古文》的外地教师因故不至,教务把这门课也托于我,又是一番辛苦,但心头却多几分充实。一年后,又招一个班,原带《黄帝内经》的一老师,也托故不到了(可能与伙食待遇有关?),又转接备《内经》课,教然后知困,唯勤苦以补之。还有一事颇怪,备课时自己尚觉不充分的理解,在课堂阐释中,多次豁然开通。。。。这样,几年时间过来,重温了几门课,苦感则随时间冲淡,学益则潜默涵泳中获得,多年后体味,失微得宏。还要感谢当初咄咄相逼的教务呢。
8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18:1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13-8-29 10:19 编辑

[9]怀念几位“西学中”老师
“西学中”,是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事物。在我的医学生涯中,得蒙多位“西学中”老师教诲,他(她)们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卫生部主办的西学中班毕业的。如讲《中国医学史略》的贾得道先生,对中西医的比较定位颇有新思;如省中医院的黄文传老师,专长于心血管疾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如省中医院的费蓉华老师,专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患,讲课用两套理论分别阐述而不混淆;孙毓芝老师,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系疾患;如山西医科大中医科老主任于慎中老师,讲《黄帝内经》述古而不泥古。。。。。
学生已年届花甲,老师们或已仙逝(如贾老)。或已远调(如黄老,据说回老家厦门了)或已退休颐养天年,含饴弄孙。。。。。。虽信息阻隔,闲时遐想,犹忆诸师当年风采!

2012-05-07

9
发表于 2013-8-29 18:59:4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19:29:29 | 只看该作者
您好啊!欢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7 01:31 , Processed in 0.06014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