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夜读录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3:04:49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夜读录

******夜读录*******
夜读录(六)
   翻新版《张聿青医案》,“导读”中有两条信息:1.《张聿青医案》又名《且休馆医案》2.张另著有《如梦录》一册,“详载其一生经历和遭遇。”不知传世否?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3:13:19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夜读录

******夜读录*******
夜读录(七)
干祖望老先生引张璐语批评当前“中医”出版物泛滥现状:
   或问医药之书,汗牛充栋,当以何为先?答曰:医林著作日繁,葛藤益甚,而识见愈卑,总皆窃取狐涎,搜罗剩语,从无片言发自己意者。
13
发表于 2009-12-28 13:16:48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夜读录

或问医药之书,汗牛充栋,当以何为先?答曰:医林著作日繁,葛藤益甚,而识见愈卑,总皆窃取狐涎,搜罗剩语,从无片言发自己意者。
------------------这种情况现今更泛滥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3:19:46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夜读录

著作日繁,葛藤益甚,识见愈卑。。。。。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12月28日 01:21pm 时添加 -=-=-=-=-
可读否?可焚否?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8:47:54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夜读录

*******夜读录********
夜读录(八)
  五毒之药
  庚辰冬,因访问肿瘤治验,偕同道二人北上,于公元1971年元月11日抵天津市某医院。该院曾治某纱厂一女工头皮血管肉瘤。一老师用“五烟丹”撒棉上卷成条,插入瘤组织内,腐肉尽去,新发复生,有典型照片,前后对比,判若两人,见者莫不讶为奇迹。余等请该院以“五烟丹”方药相告,据介绍:“胆矾、丹砂、雄黄、白矾、磁石各30克,共为末,置大锅内,用大瓷碗盖上,用熟石膏粉以醋调糊状封口,用黄沙土埋住,只露碗底,置大铁块压之,用炭火先文后武,烧三天三夜,住火取出,研细末收贮备用。”余谓此老学识诚渊博,《周礼。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玄注:“五毒,五药之有毒者,今医方合五毒之药,用黄堥置石胆、丹砂、雄黄、?石、磁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着,以鸡羽扫取以注疮,恶肉破骨则尽出。”。。。。。按前方“五烟丹”即郑注五毒之药所制,?石难找,故以白矾代之,制法亦大致相同,但交待反不如郑说清楚,郑说“其烟上着”,说明即后世之升丹法;“以鸡羽取之”,扫取升华物也,语甚明晰。该院仅介绍“住火取出,研细收贮备用”,则不知者将连药渣一起取用矣。且砂锅亦非制丹之具也。殆为保密之故。
                                渔翁 节录于(中医临床家。胡天雄》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00:29:53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夜读录

夜读录(九)
范文甫治乳蛾案
  许君 寒包火乳蛾,苦喉痛,喉已白烂,脉紧,舌淡红,苔白。外有风寒,内有郁热,寒不散即火不去也。
  淡附子3克 生大黄9克 元明粉9克 半夏9克 生甘草3克 细辛0.9克
  二诊:好多。
  淡附子3克 生大黄9克 元明粉9克 半夏9克 生甘草3克 细辛0.9克 牛膝9克 板兰根24克
  按:乳蛾即扁桃体炎,常见单侧或双侧扁桃体红肿,化脓,高热不退。一般认为多因肺胃之火上升,风热之邪外乘,风火相博,或是情志內伤,肝胆之火上攻,痰瘀凝滞所致。治疗常用清火泄热,利咽解毒之法。先生则认为,本病不尽属于热毒火盛,而寒包火者亦不少。自拟大黄附子细辛汤以治之,名曰“家方”,用治苔白,舌质不红,脉紧之乳蛾,每一、二剂即收佳效。
                                                              渔翁录自《范文甫专辑》(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3:25:03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夜读录

******夜读录******
(十)
读《周小农医案》,每见药味颇众之案,疑惑间,则见“內容要点”中对这一现象曾有过说明:“作者处方,间有药味较多者,半由师承习尚,半亦自有主张。尝曰:‘诊治贫病较多,无粮之师,利在速战,而督促之殷,要在速效;或一方兼具复法,信任得效,可充全功,虽属繁琐,可备一格。因世间实有杂合症,昧者每谓治其本证,系属扼要,但多不应,治宜兼筹并顾,已有实验,均前贤成法也。’”
  渔翁叹曰:愿读者不轻易效颦,或引其语为临证杂投之论据。
18
发表于 2009-12-30 00:48:47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夜读录

请教渔翁:16楼附子半夏同用有何说法?虽然仲景亦用,但不知何意。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01:24:48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夜读录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12/30 01:28am 第 1 次编辑]

你是说有违“十八反”?乌、附还是有区别的。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12月30日 01:27am 时添加 -=-=-=-=-
转一帖:
附子与半夏相伍同用,首推医圣张仲景
[日期: 2009-11-13] 来源: 仲景健康网      
   
   
   
   
    笔者临证辨治时,常常据证将半夏与附子同用,不仅疗效较好,也从未出现过任何毒副作用,而这样配伍,似乎违反了中药所谓“十八反”中的“乌头反半夏”之说,也有药师质疑,须签字才能调配。但实际上,附子并不等同于乌头,二者虽然关系密切但却是两味药,药性与毒性皆有一定的区别,附子是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功能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里寒之力胜;乌头是乌头的主根(母根),分为川乌和草乌两种,川乌系栽培品,草乌为野生品,二者功效相似,皆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乌头祛风通痹之力较附子为胜,但补火祛寒之力不及附子,故古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而乌头的毒性较附子为大,应用时其用量及配伍皆应谨慎。
  在《神农本草经》中有“乌头反半夏”之说,但并没有说附子反半夏。在《本草纲目》中附子与乌头虽然在同一条目下论述,但也没有提到过附子反半夏,况且在其附方中还有附子与半夏同用以治疗胃冷有痰的小方,如在论述附子条的附方中引载:“胃冷有痰,脾弱呕吐。生附子、半夏各两钱,姜十片,水两盏,煎七分,空心温服。一方:并炮热,加木香五分。”
  《本经》中规定栝楼是反乌头的,而在当代中医教科书里也没有将附子等同于乌头,栝楼与附子可以同用,如《中医内科学》五版、七版教材中的胸痹(心痛)阴寒凝滞证,在治疗方药中用栝楼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这里就是栝楼与附子同方。
  实际上,《本经》也是将附子与乌头分别阐释的,谓附子曰:“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神农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温。”谓乌头曰:“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又云:乌喙,神农雷公桐君黄帝有毒。”并在所附诸药制使中提到了乌头反半夏,说:“乌头,乌喙,莽草为使,反半夏”,“半夏,反乌头”,但并没有说附子反半夏,只是说:“附子,地坦为使,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此也说明附子与半夏同用并不相反。
  附子与半夏相伍同用,首推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中寒饮逆满证条文曰:“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此为中焦虚寒挟饮所致之腹满腹痛,故以附子粳米汤温中散寒,化饮降逆,这个附子粳米汤的药物组成为:炮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方中附子补阳益火,祛寒止痛,阳旺则阴寒湿浊之邪自除,半夏燥湿化浊,降逆和胃,与附子相配可助附子祛除阴寒湿浊之邪。二者相伍既温中散寒,又化浊燥湿、降逆和胃,治疗元阳不足,寒邪内阻,阴寒湿浊上犯之证相得益彰,如此用法,并未认为附子与半夏相反。
  自古至今,历代医家据证制方时以附子与半夏相配的医家还有不少,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治疗饮酒后及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五饮的“大五饮丸”,方中附子助阳,半夏涤痰。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脾肾久虚,荣卫不足,形体羸瘦,短气嗜卧,咳嗽喘促,吐呕痰沫的“十四味建中汤”,方中附子引火归元,半夏和胃健脾化痰。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中治疗阴毒伤寒,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妇人血室痼冷沉寒的“附子散”,附子温阳祛寒,半夏化痰散结。现代中医临床家李可也是最善于以附子伍半夏治疗疑难重症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常以破格救心汤与小青龙汤合方治疗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其中还多是以生半夏与大剂量附子同用,回阳涤痰,力大效彰。这说明古代权威的药学著作以及历代医家并没有将附子与半夏配伍作为相反之药看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要临证辨证准确,病情需要附子与半夏同用时,就不能宥于“乌头反半夏”之说而株连到附子,该相伍时就相伍。不过,在《本经》中,半夏与附子皆属于下经(下品)之药,“主治病多应地,有毒,不可久服”,即使能够相伍,应用时也必须小心谨慎,密切观察病情,中病即止,不能长期大量服用。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1:55:58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夜读录

******夜读录******
(十一)
丝瓜藤
近根三、五尺者为佳。性平,味甘,无毒,归肺、胃经。为清络解毒药。李时珍谓其“治脑漏齿ni(匿上、虫虫下)能解毒杀虫”。虞抟《医学正传》以之治鼻病,烧存性,每服一钱,温酒下,以愈为度。各地所出之单方验方中,多有介绍此方者。余家素来用之,颇有效果。扬州刻竹艺人黄汉侯,因游泰山,感寒而得鼻病,久治不愈,后以此方试之获痊。遂益加推广,虽疗效不等,但余家使用此药,当在万例以上。
李时珍谓老丝瓜,烧存性,能“祛风化痰、凉血解毒,通经络、行血脉。。。。。”余家经验,丝瓜藤亦具有如上诸作用。又丝瓜藤中水,名天萝水,能治乳蛾及肺痈。
                渔翁 录自耿鉴庭《中医中药防治鼻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0 12:38 , Processed in 0.04973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