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48|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增补分经用药赋》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11 21:46:5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增补分经用药赋》简介     
     由清代医家潘宗元先生原作,本论坛会员陈用崇(红头山人)先生整理的《增补分经用药赋》一书,最近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下面将该书内容做一简介。
    《分经药性赋》一书为清代中医名家潘宗元先生所作。原书分编十二经加奇经八脉用药赋、解毒用药赋共十四篇,收入药物二百多种。该书乃先生当时教授门人之课本,亦其最有心得之作。 陈用崇先生的《增补分经用药赋》以《精选分经用药赋》为底本进行增补。主要的增补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十二经“本经所属部位,及受病时表里寒热虚实诸病状,及诸治法”,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疾病有寒热虚实,用药当温凉补泻,以便在临床上准确地使用分经用药,以期提高疗效。二是对书中各味中药的性能应用以性味、归经、用量、禁忌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增补,可与原书互参,以便在全面了解中药性能应用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分经用药。

点评

感谢王兄的推荐与介绍  发表于 2013-9-12 12:15
2
 楼主| 发表于 2013-9-11 21:48:00 | 只看该作者
《增补分经用药赋》 前言
     《分经药性赋》一书为潘宗元先生所作(浙江省德淸县人,生平不祥),他是清代中医名家,学识宏富,兼通中医内外科。原书分编十二经加奇经八脉用药赋、解毒用药赋共十四篇,共收入药物二百多种。该书乃先生当时教授门人之课本,亦其最有心得之作。潘宗元先生平日著作甚多,惜生前未付刊。现有抄本及刊本行世。
       分经用药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倍受民间中医的重视,从清至今广有抄本流传。本人收藏了清至民国的多部手抄本,而以潘氏门人钱仲民所录的《精选分经用药赋》为最善本。该本比原上海中医书局出版的《分经药性赋》多二十多种药物,文字方面修订了很多错字、漏字,在內容上也有所增加,总计二十八篇。此次在学苑出版社陈辉主任鼓励下,我以钱仲民录本为底本,并以其他抄本为参校本,将该书重新编辑增补付梓出版。
       为方便读者学习和研究,本书分为上下篇两部分。上篇为《精选分经用药赋》原文,仍照原版以繁体字排列。下篇为《增补分经用药赋》,是以《精选分经用药赋》为底本进行增补。主要的增补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十二经[本经所属部位,及受病时表里寒热虚实诸病状,及治法],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疾病有寒热虚实,用药当温凉补泻,以便在临床上准确地使用分经用药,以期提高疗效。这部分内容皆录自《笔花医镜》等书,各篇中方剂可查阅《笔花医镜》,或查看书后方剂篇。二是对书中各味中药的性能应用以 [性味]、[归经]、[用量]、[禁忌]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增补,可与原书互参,以便在全面了解中药性能应用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分经用药。这部分资料引自古今本草著作中,为节省篇幅不再一一注明出处。对书中原文不做注释以保持潘宗元先生分经用药的风格特点,少数药物古今认识有异议或药品名字多有不规范之处,为了保持原著风格,一般不予改动。
      分经用药肇始于《伤寒论》,如太阳经用桂枝、麻黄,阳明经用葛根、石膏,少阳经用柴胡、黄芩,少阴经用附子、黄连,厥阴经用乌梅、吴茱萸等等。金代张元素著《医学启源》对归经、引经多有发挥,书中“随证治病用药”开篇即云:“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顶巅痛,用藁本,去川芎。”又云:“气刺痛,用枳壳,看何经,分以引经药导之。”明确提出了分经用药的概念。《医学启源》中的“各经引用”和“去脏腑之火”等内容,堪称分经用药的经典之作。潘宗元的《分经药性赋》则是以歌赋的形式阐述十二经分经用药的专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
      潘宗元先生的奇经八脉用药别具一格,如督脉病用鹿角温煦,任脉病用龟板静摄,冲脉病用紫石英镇逆,带脉病用当归宣补,皆为古今大家之经验总结。解毒用药赋专为痈疽火毒而设,对于中医外科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另有补遗八篇估计是成书后逐渐补充的,内容多为外科、耳科、喉科用药。
    《增补分经用药赋》一书虽薄但切合实用,初学者如能熟读熟背,结合治法上的温凉补泻理论、方剂组成的君臣佐使原则,加以融汇贯通,临症组方自能有的放矢。本书若能对读者学习中医有所帮助,即是对编者的莫大安慰。由于整理时间过于仓促,难免有错误之处,请同道们指正。                                
                                                                                    
                                                                                       整理者 陈用崇     
                                                                                   2012年1月23日于永安

附记参考书目:
1、分经药性赋(民国33年初版)
2、分经药性赋(1955年2月重版)著作者:德淸 潘宗元 校订者:吴兴 沈懿甫 发行者:上海 中医书局
3、分经药性赋(手抄本)戊子年、庄雨亭录
4、精选分经用药赋(手抄本年代不祥)钱仲明录

点评

分经用药现代人还未适应要有个过程 如十二经用药与伤寒六经的关系 学习本书分经用药与学习伤寒论是应了解十二经阴阳所属脏腑,肺手太阴,心手少阴,心包络手厥阴,小肠手太阳,三焦手少阳,大肠手阳明。脾足太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12 12:09
读分经用药时应先明何经作何证,临症时方知何证为何经。病者不告以我病在何经,所以必先通读此书后临证,自然能明体达用!  发表于 2013-9-12 12:03
3
发表于 2013-9-12 12:09:52 | 只看该作者
王叔文 发表于 2013-9-11 21:48
《增补分经用药赋》 前言
     《分经药性赋》一书为潘宗元先生所作(浙江省德淸县人,生平不祥),他是清 ...

分经用药现代人还未适应要有个过程
如十二经用药与伤寒六经的关系
学习本书分经用药与学习伤寒论是应了解十二经阴阳所属脏腑,肺手太阴,心手少阴,心包络手厥阴,小肠手太阳,三焦手少阳,大肠手阳明。脾足太阴,肝足厥阴,膀足太阳,胆足少阳,胃足阳明。脏,五脏也。脏者,藏也。精藏于肾,祌藏于心,魂藏于肺,志藏于脾。腑,六府也。张仲景金匮论言: 人身脏腑中阴阳, 藏者为阴, 府者为阳, 心肝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注云:五藏属里,藏精不泻故为阴,六府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十二经手足顺推,先手后足,手太阴肺,手少阴心,手厥阴心包络,手太阳小肠,手少阳三焦,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足阳明胃。十二经阴阳逆转,先阳后阴,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手太阳小肠,手少阳三焦,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手少阴心,手厥阴心包络。十二经络传度,由浅入深,起于太阳,止于厥阴,此即十二经顺推逆转传度说。在学习分经用药时从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篇对看即是伤寒六经,伤寒有六经之异,杂证亦各归经络,但伤寒传变,而杂证不传应注意分别。伤寒六经即经络中足经六经。目前医界有人认为仲景所说六经不是经络,那是误解。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曰: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因所因也。充分地说明伤寒论的六经传变,是十二经络足六经的简称。中医从上古至中古张仲景至淸中医人都重视中药归经用药治疗疾病,所以分经用药应引起广大中医、中药人员及中医爱好者认真学习提高疗效。
4
发表于 2013-9-12 12:10:37 | 只看该作者
红头山人 发表于 2013-9-12 12:09
分经用药现代人还未适应要有个过程
如十二经用药与伤寒六经的关系
学习本书分经用药与学习伤寒论是应了 ...

掌握专经与分经用药,如一经病重三经病轻,必重一经之药为君,佐用三经之药为臣,三经之药又必归一经节制,然后呼应为灵;或四经病均相等,则用四经之药并行不悖,勿使节制于一经,斯能奏功神效。掌握分经用药时还应注意十二经药结合补泻温涼(如手太阴肺经四十种中药分出: 补肺药物人参、沙参、东洋参,泻肺药物葶苈子、桔梗、牛蒡子等,温肺药物天南星、北五味、苏梗、款冬花等,凉肺药物麦冬、天冬、西洋参等)的不同运用。在组方中注意君、臣、佐、使,配合得宜则必有较高疗效,如病在某经多者,即用某经药为君,某经病轻者用某经药为臣,兼用各经以助君药为佐使,再配合各经药物中必有升降去留之道,制方规矩由此类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5
发表于 2013-9-12 12:11:06 | 只看该作者
红头山人 发表于 2013-9-12 12:10
掌握专经与分经用药,如一经病重三经病轻,必重一经之药为君,佐用三经之药为臣,三经之药又必归一经节制 ...

关于制方之法:
治病之要,宜明制方,君、臣、佐、使,配合得宜,则必效验。看病在某经多者,即立某经药为君,某经病次者,即用某经药为臣,兼用各经之药,以助君臣者谓之佐使,欲使药力至某经,即以某经药为佐使。凡佐使药勿夺君臣之权,方能助君臣之力。一方中专药者专经,别无二义,若配合各经并用者,必有升降去留之道(如古方地黄汤: 熟地、淮山、降、留,萸肉、丹皮、升,茯苓、泽泻、去。四君子汤:人参、升,白术、留,茯苓、去,甘草、降。附子理中汤:人参、升,白术、干姜、留,附子、去,甘草、降。大承气汤:大黄、芒硝、降、去,枳实、留,厚朴、升)。制方规矩由此类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6
发表于 2013-9-12 12:11:34 | 只看该作者
红头山人 发表于 2013-9-12 12:11
关于制方之法:
治病之要,宜明制方,君、臣、佐、使,配合得宜,则必效验。看病在某经多者,即立某经药 ...

关于制方用药的用量:
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使者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同者则等分。如补中益气汤:黄芪益气为君12克,人参3克、白术6克、炙草6克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6克理气、当归6克补血为佐药,升麻3克、柴胡3克升举下陷淸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又如小柴胡汤为治少阳病主方:方中柴胡入肝、心包、胆、三焦经,为少阳胆经要药为君12克,半夏9克入脾、胃经、人参6克入脾、肺、心经、甘草入脾、胃经5克为臣,生姜6克入肺、胃经、大枣六枚入脾、胃经为使。所以李东垣说:用药各定分量,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使者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同者则等分。也只能做参考。组方用量原则是必须遵守的,但君、臣、佐、使药量有时不同,在临床分经用药上需要更灵活的运用。
《增补分经用药赋》出版后读者网友提出很多宝贵意见特别补充以上內容。
7
发表于 2013-9-12 16:49:28 | 只看该作者
红头山人 发表于 2013-9-12 04:11
关于制方用药的用量:
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使者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同者则等分。如补中益气 ...

山人是中医爱好者,却对中医做出了贡献,实在让我们这些科班出身中医汗颜啊。

点评

刘主任太谦虚啦山人是学习您大作后才开始试整理医药书的,感谢您的指点与帮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14 18:53
8
发表于 2013-9-12 21:52:06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好,我在打算买一本,但是我这学期学习伤寒,有没有帮助我学习伤寒的书?
9
发表于 2013-9-13 07:24:07 | 只看该作者
老渔翁 发表于 2013-9-12 13:52
这本书好,我在打算买一本,但是我这学期学习伤寒,有没有帮助我学习伤寒的书?


你可买江泳著《郭子光伤寒临证精要》人民军医出版社。江泳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国医大师郭子光助手。

点评

好的,老师你觉得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怎么样?我也打算买来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13 22:04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9-13 09:32:10 | 只看该作者
分经用药值得重视



      分经用药肇始于《伤寒论》,如太阳经用桂枝、麻黄,阳明经用葛根、石膏,少阳经用柴胡、黄芩,少阴经用附子、黄连,厥阴经用乌梅、吴茱萸等等。金代张元素著《医学启源》对归经、引经多有发挥,书中“随证治病用药”开篇即云:“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顶巅痛,用藁本,去川芎。”又云:“气刺痛,用枳壳,看何经,分以引经药导之。”明确提出了分经用药的概念。《医学启源》中的“各经引用”和“去脏腑之火”等内容,堪称分经用药的经典之作。潘宗元的《分经药性赋》则是以歌赋的形式阐述十二经分经用药的专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8 23:46 , Processed in 0.05944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