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3——哲医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31 16:4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31 10:19 编辑

【7】在中医学的历史上,由于逐渐埋没了《内经》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在近代,没把“隧”和“经络”区别开,影响了对“气脉”的研究。其实,“气脉”是被研究的对象,对人的生理和病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凡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凡占位性的病理变化,都和“气脉”密切相关。在医学领域,对“气”和“气脉”进行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可以攻克很多疑难病。
五,根和结
       【1】“根”和“结”是经络学说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也见于《灵枢•根结篇》。
《说文解字》说:“根,木株也”。所谓“木株”,是树根的古称。此外,“根”还有开始的意思。如《博雅》说:“根,始也”。“结”字原为缔结、裹结之意,引申义为“结聚”、“归结”、“系结”、“捆绑”的意思。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和《灵枢•根结篇》的记载表明,“三阴三阳”的六个哲学概念成为十二经的名称,最早是从“根”和“结”开始的。“根”是“经”的起点,在四肢末端。“结”是“经”的另一端,在头或胸腹部。创建了“根”和“结”,“三阴三阳”的六个基本概念在人体上就有了相应的部位。“根”和“结”之间就是“经”的直行主干。所以,“根”和“结”是十二经的起源。
       【2】“根”和“结”的作用,主要是确定“经”的两端,创建各“经”的起止、分布、走向和直行主干。比如,“三阴三阳”的六个概念为十二经提供了各称,每一经都有一定的阴阳属性,各有两端,按“经”的阴阳属性和人的阴阳属性把“经”的两端分别确定在手部、足部、头或胸腹部,即“根”和“结”。明确了“根”和“结”在人体上的部位,各“经”的起止、分布、走向和直行主干,就形成了。所以,古代医家创建“根”和“结”的过程,是十二经从无到有的过程。
       【3】在“根”和“结”的基础上,“经”和“经”之间、“经”和“络”之间、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各种联系、以及归经的腧穴、归经的筋、归经的隧、归经的病证、归经的药物等,是逐渐充实、逐渐修改和调整、逐渐完善而成的。所以,《内经》以前的古文献表明,“经络”最初很简单,在直行主干的基础上,确实经历过逐渐充实、逐渐修改调整、逐渐完善的过程。并且,经络学说形成后,“经络”的体系虽很复杂,但“三阴三阳”的基本形式和核心没变。比如,三阴经和三阳经的阴阳属性都互相对应,分布和排列有一定规律,阴阳相贯,依次衔接,如环无端,终而复始。这是在“根”和“结”的基础上逐渐充实、逐渐修改调整、逐渐完善而成的。
       【4】《素问•阴阳离合论篇》记载了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的“根”和“结”,分别是:
       足太阳经之“根”,在足次趾外侧,至阴穴处。“结”,在命门(目)的部位。
       足阳明经之“根”,在足次趾外侧,厉兑穴处。“结”,在颡大、钳耳的头维穴处。
       足少阳经之“根”,在足无名趾外侧,足窍阴穴处。“结”,在耳前窗笼之听宫穴处。
       足太阴经之“根”,在足大趾内侧,隐白穴处。“结”,在上腹部之太仓,即中脘穴处。
       足少阴经之“根”,在足心,涌泉穴处。“结”,在喉部之廉泉穴处。
       足厥阴经之“根”,在足大趾上,大敦穴处。“受结”,在胸部之玉英、膻中穴的部位。
       《素问•阴阳离合论》虽没记载手六经的“根”和“结”,但《灵枢•根结篇》有所补充。
       【5】《灵枢•根结篇》记载了足三阳经和手三阳经的“根”、“溜”、“注”、“入”。其中,“根”,指各“经”在四肢末端的起点,即井穴。“溜”,即原    穴;“注”,即经穴;上部的“入”穴在颈部,下部的“入”穴即“络穴”。具体内容如下:
       足太阳经之“根”为至阴穴,“溜”为京骨,“注”为昆仑,上“入”为天柱,下“入”为飞扬。
       足少阳经之“根”为足窍阴穴,“溜”为丘墟,“注”为阳辅,上“入”为天容,下“入”为光明。
       足阳明经之“根”为厉兑穴,“溜”为冲阳,“注”为足三里,上“入”为人迎,下“入”为丰隆。
       手太阳经之“根”为少泽穴,“溜”为阳谷,“注”为小海,上“入”为天窗,下“入”为支正。
       手少阳经之“根”为关冲穴,“溜”为阳池,“注”为支沟,上“入”为天牖,下“入”为外关。
       手阳明经之“根”为商阳穴,“溜”为合谷,“注”为阳溪,上“入”为扶突,下“入”为偏历。
       《灵枢•根结篇》和《素问•阴阳离合论》都没记载手三阴经的“根”和“结”。但是,《灵枢•逆顺肥瘦篇》论述了十二经的分布规律。按分布规律,可以把十二经的“根”和“结”都弄清楚。
       【6】《灵枢•逆顺肥瘦篇》明确指出:“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十二经的分布规律,据此,可以把手三阴经的“根”和“结”都弄清楚。比如,手三阴经从脏走手,手部皆为“根”,所以,手三阴经的“根”,必在手指末端的井穴。手三阴经的“结”,必在胸腹部。
       【7】《灵枢•根结篇》说:“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这说明,“根”和“结”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这是因为,创建“根”和“结”的过程是十二从无到有的过程。若不知道“根”和“结”是什么,就不知道“经”是怎么产生的。同理,若不知道“经”是怎么产生的,就不知道“经络”和人的脏腑组织器官为什么有了联系。若不知道“经络”和人的脏腑组织器官为什么有了联系,就会产生误解,就不能充分发挥“经络”的作用。
       六,经络的终始
       【1】从字义来说,“始”是开始,“终”是结束。学术概念来说,“终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终始”,指各“经”的起点和终点。比如,足太阳经的起点是“至阴”,终点是“晴明”。足太阴经的起点是“隐白”,终点是“大包”。各“经”都有起点和终点。
       广义的“终始”不单指某一经,而是整个经络系统的终始。比如,按十二经的交接顺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交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由足厥阴经肝经与手太阴肺经相交接,如环无端,终而复始。这是十二经的“终始”。
       再如,《灵枢•五十营篇》说:“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其中,所谓“二十八脉”,是二十八经,包括左侧十二经、右侧十二经、任脉、督脉、左侧跷脉、右侧跷脉,合为二十八经,没包括奇经八脉中的冲脉、带脉和维脉。《灵枢•五十营篇》还说: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脉终矣”,是二十八经的“终始”。
       【2】“经络”有了“终始”,是在“根“和”结”的基础上达到了基本完善的程度。比如,“根”是“经”的起点,起点为“始”,在“始”的基础上,“经”与“经”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各经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复杂联系、腧穴的归经、病证的归经等,若已达到基本完善的程度,则为“终”。所以,“根结”和“终始”都很重要。如《灵枢•根结篇》说:“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这说明,“根结”是“经络”起源阶段的重要概念,“终始”是经络系统已基本完善的重要概念。
(53——55页)

2
发表于 2013-12-27 21:00:34 | 只看该作者
【2】“经络”有了“终始”,是在“根“和”结”的基础上达到了基本完善的程度。比如,“根”是“经”的起点,起点为“始”,在“始”的基础上,“经”与“经”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各经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复杂联系、腧穴的归经、病证的归经等,若已达到基本完善的程度,则为“终”。所以,“根结”和“终始”都很重要。如《灵枢•根结篇》说:“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这说明,“根结”是“经络”起源阶段的重要概念,“终始”是经络系统已基本完善的重要概念。
————————————————————————————
先生才是学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6 11:20 , Processed in 0.0525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