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6——哲医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3 19:3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1-3 11:37 编辑

十六,经筋和皮部
       【1】“经筋”和“皮部”都不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也不是经络系统的附属部分,而是把人的体表和全身诸筋分别归属于十二经,这是古代医家对体表和全身诸筋进行系统研究的基本方法,由此才产生了“经筋”和“皮部”这两个基本概念。如《素问•皮部论篇》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还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所谓“别其分部”,是把皮、脉、筋、骨按部位分别归属各“经”。所谓“诸经皆然”,是说各经皆如此。很明显,这是用“经络”对皮、脉、筋、骨进行系统研究,皮、脉、筋、骨是被研究的对象,“经络”是进行系统研究的论理工具。
       【2】《内经》的记载表明,把人体诸筋分别归属于“十二经”,称“十二经筋”。把人的体表分别归属于“十二经”,称“十二皮部”。因此,“十二经筋”概括全身诸筋。“十二皮部”概括整个人体的体表。
       【3】《内经》记载着十二经筋的分布和循行路线,与十二经的分布和循行路线大致相同,这是按十二经的循行路线把全身诸筋分别归属于十二经,而不是把全身诸筋说成经络系统的一部分。“筋”和“经络”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经筋”是把筋归“经”之后的称谓。
       【4】《内经》对“皮部”的记载,见于《素问•皮部论篇》,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所谓“皮部”,是把人的体表分别归属于十二经,等于把人的体表划分为十二部分。所以,不能混淆“经络”和体表的关系,体表上并没真的长着“经络”,而是用“经”把体表分为十二部分,分别归属各经。“皮部”是把体表归“经”之后的称谓。
       【5】近代医书把“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说成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甚至认为,“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其实,这是对经络系统的误解。
       【6】经络系统除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主干及其分支以外,没有其他成分。人的体表、筋、骨、血脉、脏腑、五官、头颈、四肢、躯干、腧穴等,都不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而是可以按系统方法分别归属于各“经”。中医学是用“经络”对人体进行研究,并不是人的身体上真长着“经络”,也不是把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当成“经络”的一部分。
       在中医学的医学体系中,“经络”是对人体进行研究的系统工具或论理工具,人的体表、筋、骨、血脉、脏腑、五官、头颈、四肢、躯干、腧穴等,都是被研究的对象,这是决不可混淆的。所以,人体的任何一种结构都可以归经。但是,若把人体的任何一种结构说成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对“经络”的误解。并且,这不是充实了“经络”的内容,而是埋没了“经络”,埋没了人体的组成部分。类似这种错误,必须纠正。
        十七,正经
       【1】“正经”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奇经八脉”来说,“十二经”是“正经”,奇经八脉是“奇经”。相对于“经别”来说,“十二经”是“正经”,“十二经别”是“别”行的正经。所以,“正经”都指“经”。“正经”的支线,都是“络”。
       【2】“十二经别”是正经。这是因为,十二经别的起点都十二经上,虽从十二经分出,但另一端仍归十二经。所以,“十二经别”属“正经”,不是“络”。
       十八,血脉
       【1】“血脉”虽不是“经络”,但“经络”与“血脉”和“气脉”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古人对“气脉”和“血脉”的初步认识和系统认识,为创建“经络”奠定了基础。并且,“脉”字和“经”字在古文献中通用,“血脉”和“经络”很容易相混。因此,有必要把“经络”和“血脉”辨别清楚。
       【2】血脉的实质是血管,是血的运行通路。在战国秦汉以前,古人对“血脉”早已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并认识到血脉有动脉和静脉的区别。比如,《难经》说:“十二经皆有动脉”,意思是说,十二经的每一经都分布着动脉。并且,在《内经》中,对血的运行规律,已经论述的很清楚。再如,《灵枢•经水篇》说:“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在这段经文中,“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和十二经”相提并论,说明血脉、气脉和十二经不是同一个概念,而是各有各的含义。其中,所谓“脉之长知,血之清浊”,指血脉。所谓“气之多少”,指气脉。所谓“十二经”指“经”。这说明,《内经》所说的十二经,既不是气脉,也不是血脉。因此,《内经》和《难经》原文中的“血脉”和“经络”,是可以区别开的。关键问题是,一定要把原文理解透,必须结合临床。比如,在这段经文中,虽然同时论述了十二经的气血多少,但不说十二经既行气又行血,而是说各“经”所属的区域中,气脉多血脉少的“经”气多血少,血脉多气脉少的“经”多血少气。这是绝对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若误认为十二经本身运行“气”和“血”,那就错了。所以,一定要把“经络”和“气脉”、“血脉”分清楚。
       【3】《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网,肉为墙,皮肤生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在这段经文中,“脉为营”的脉是“血脉”。“脉道”是“血脉”和“气道”的合称,“气道”即“气脉”。所以,“脉道以通”则“血气乃行”。所谓“脉为营”和“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这十五个字可以充分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人体血循环在没出生时就建立了,即“脉为营”是没出生时建立的。气的循环是出生后才更加健全了,即“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接着又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这说明,人出生时没“经脉”,这更能证明,古代医家对“血脉”、“气脉”和“经脉”都是很清楚的,没有混淆。由此证明,对《内经》原文,只要理解透,再结合临床,就能把血脉、气脉和“经络”区别清楚。
       【4】《灵枢•九针论》说:“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尽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在这段文中,所谓“四时八风之邪客于经络之中”,是非常典型的“脉字”和“经络”通用,必须区别清楚。若把这段经文理解透,再结合临床,可以肯定的说,这里所说的“经络”,不是血脉,不是“经络”本身,而是“气脉”。这是因为,所谓“瘤病”,是肿瘤之类的疾病,是占位性病变,有形可见。在人体内,凡是占位性病变,首先是侵占气脉之位,绝对没有“经络”本身的瘤病。因此,根据文意和临床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搞清楚。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气脉”对治疗“瘤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
(60——62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6 06:54 , Processed in 0.0640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