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11——哲医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18:4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1-8 10:54 编辑

【4】把中医学现存于世的古典文献综合起来看,可以证明,十二经与脏腑的“属络”联系,是逐渐充实、逐渐完善而成的。这是因为,人体只有五个脏和五个腑,合起来是十个脏腑,不能与“十二经”互相对应。所以,在经络学说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古代医家把“整个胸腹腔”看成是一腑,称“三焦”,把“心脏的外膜”看成一脏,称“心包”,等于增加了一个脏一个腑,再分别与手少阳经和手厥阴经相配。这样,才完善了脏腑的归经和“十二经”与脏腑的属络关系。《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难经》《内经》等古文献,都能说明这一点。所以,把古典文献综合起来可以证实,“经络”与脏腑的联系,并不是说人的脏腑上长着“经络”,而是带有明显的理想倾向。比如,“心包”是心脏的外膜,并没真长着两个经和两个络。再如,三焦是整个胸腹腔,其实质并不是内脏。所以,“经络”和脏腑的联系,不能误解为“经络”和脏腑有实质性的联系。
       【5】《内经》的记载表明,“经络”和脏腑的联系,不是经络和脏腑有实质性的联系,而是借助“经络”的联系阐释人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或病理上的相互关系或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比如,脾和胃虽然通过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互相联系,但《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明确指出:“脾与胃以膜相连”。所谓“以膜相连”,是脾和胃的实质性联系。因此,不能把“经络”与脏腑的联系误解为实质性的联系。
       三十四,经络之海
       【1】“经络之海”,指冲脉和任脉。如《灵枢•五音五味篇》说:“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所谓“经络之海”,是气脉和血脉汇聚之处,气血充足,故为“海”,不是以“经”和“络”的分布丰富为“海”。比如,冲脉没分支,故没“络”。任脉只有一个分支,仅一个“络”。
       【2】《灵枢•五音五味篇》的记载表明,把冲脉和任脉称为“经络之海”,突出了冲任脉的特点,对解释女子生育和女子不长胡须,有一定意义。
       【3】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发”为“血”之余。胡须属于毫发。所以,《灵枢•五音五味篇》对毫发和胡须的解释是:“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并说:“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余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于口,故须不生焉。”所谓“冲任之脉”,是归属于冲任两经的气脉和血脉,不是冲脉和任脉本身。
       三十五,经脉之海
       【1】“经脉之海”,指冲脉。如《素问•痿论》说:“冲脉者,经脉之海也”。“经脉之海”和“经络之海”的意思是一样的。在古代,还有“十二经之海”说法,意思也是一样的。所谓“经脉之海”,并不是说“经”的分布丰富,而是说冲脉分布气血汇聚之处,气血充足。在古代,“经脉”有两种词义,古代医家把“深而在里”的大血管也称经脉。“经脉”并不是专指“经”,有时指血脉。
       【2】《素问•痿论》的记载表明,把冲脉称“经脉之海”,对痿症的治疗有一定意义。这是因为,冲脉与阳明经合于宗筋,阳明是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全身诸筋,全身诸筋主束骨而利关节。所以,古代医家提出了“治痿者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如《素问•痿论》说:“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这说明,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结合起来,更能阐释生理病理,更能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三十六,标本
       【1】“十二经”的“标本”,是根据“十二经”联系的部位和特点总结出来的,主要概括“十二经”与四肢和头面躯干的联系规律,这对体现四肢和头面躯干的相互关系、反映病候、以及循经取穴,都有实用价值。
       【2】“标”与“本”,是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说文解字》说:“木下曰本……草木之根柢也”。《尔雅•释器疏》说:“凡物之本,心在底下”。《淮南子•无文训》也有“本标相应”之说。按通俗解释,“标”是树木的末梢部分,“本”是根底部分。所以,“标”和“本”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关联。若“本”在下,则“标”在上。若“本”在内,则“标”在外。有“本”才能有“标”。
       【3】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标本”的应用很多,内含哲学理念。例如:正气为“本”,病邪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病因病机为“本”,症状为“标”;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等。
        经络学说的“标本”,主要反映经络与四肢和头面躯干的联系。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即下为“本”,上为“标”。
       【4】“十二经”的“标”和“本”,见于《灵枢•卫气篇》。其中,各“经”的“标”,都在头面或躯干。各“经”的“本”都在四肢。因十二经的分布和循行有上下之异,故有“标本”之分。具体位置是:
       足太阳之“本”,在足跟以上约五寸处,相当于跗阳穴。其“标”在命门,相当于睛明穴。
       足少阳之“本”,在足第四趾外侧,相当于窍阴穴。其“标”在窗笼之前,即两耳之前,相当于听宫穴。
       足阳明之“本”,在足次趾外侧,相当于厉兑穴。其“标”在颈旁人迎穴周围,相当于颊下,上挟于颃颡部位。
       手太阳之“本”,在手外踝之处的尺骨小头旁,相当于本经的养老穴。其“标”在右命门上一寸,相当于攒竹穴。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处,相当于曲池穴。其“标”在颜下、合钳上,相当于头维穴。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穴前上三寸,相当于三阴交穴。其“标”在背部的脾俞和舌本部位的廉泉穴。
       足少阴之“本”,在足内踝上二寸,相当于交信穴处。其“标”在背部的肾俞穴处和舌下两旁,相当于廉泉穴。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穴上五寸处,相当于中封穴。其“标”在背部的肝俞穴。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部,相当于太渊穴。其“标”在腋内动脉处,相当于中府穴。
       手少阴之“本”,在掌后锐骨之端,相当于神门穴。其“标”在背部心俞穴。
       手厥阴之“本”,在掌后两筋间二寸处,相当于内关穴。其“标”在腋下三寸,相当于天池穴。
       三十七,四街
      【1】“四街”也称“气街”,是“气”的通行径路,其实际意义,是把比较重要的气脉命名为四个气街,合称四街。《内经》对“四街”的记载和解释,见于《灵枢•卫气篇》和《灵枢•动输篇》。如《灵枢•卫气篇》说:“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这段经文说明,胸、腹、头、胫都有气街,合称“四街”。
       在古代,医学概念不规范,对“气”的运行通路和运行方式有很多称谓。比如:隧、气道、气脉、气街、气海、气舍、大络等,这些称谓虽不同,但都是“气”的运行通路或“气”的运行方式。所谓“大络”,不是“经络”的“络”比较粗,而是对气脉的一种称谓。《内经》说“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也不是“经络”的“络”,而是“气脉”。所谓“气街”,有四通八达的意思,是“气”在运行过程中四通八达的汇聚之处。
       【2】《灵枢•动输篇》说:“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这段经文说明,“四街”是“气”通行的径路,即“气”的运行通路。若“卒然遇邪气”、或“逢大寒”、或“手足懈惰”,比较小的“气脉”受阻,则“气”以“四街”为径路,仍“相输如环”,终而复始。所谓“络绝而径通”,不是“经络”之“络”绝,而是“小“气脉”受阻大“气脉”通畅”的意思。所谓“四末解则气从合”,是四肢末端的小“气脉”受阻则“气”的运行合入大“气脉”。
(70——72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5 22:01 , Processed in 0.0474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