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为什么是科学(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21:5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ianji 于 2013-11-8 22:06 编辑

生命的目的性

  《黄帝内经》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是自然创造了人,而不是什么神灵或者上帝。它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人是自然的产物。虽然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一直是一个谜,但我们从所有生命所共有的共性出发,还是可以分析推理出生命形成的大致过程。那我们的分析推理是否正确呢?那就看它是否可以解释现有的问题,如果能够解释现有的问题,再看它他指导实践是否正确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兴趣者可以读一下,卢允中 张岱云 译 R.道金斯 著的《自私的基因》)通过这些分析推理,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情绪为什么对我们的健康影响巨大、祖先养生为什么强调清心寡欲、道家打坐和瑜伽有益健康的机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体的经络、精神等人体的调控方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为什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生命体,人体为什么会有生物钟、神经系统、经络等人体调控系统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指导医疗和养生同时也给我们现在认为比较玄的一些人体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

生命的目的—长生不老

  自然创造了生命,润育着万物。所有生命都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生命的目的性。生命的目的性表现为:所有的生命都希望自己能够“永恒”,跟日月星辰一样“天长地久”,“长生不老”;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永远,永远…。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所有生物,还没有哪一种生物不具有上述目的性,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细菌不断地复制自己,只要条件允许;动植物通过各种手段繁衍自己…。那生物是如何达到“生命永恒”这一目的呢?
  我们知道生命是由一些有机化合物构成,而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存在:比如温度、湿度等。生命当然也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可是地球上的环境却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生命就必须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能因为其生存环境等条件的变迁而消亡,否则就达不到生命的目的了。
  如果自然创造一个对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的生命个体行不行?按照逻辑推理这种方案显然不是很好,因为地球的自然环境变化还是非常剧烈的,一旦超过这个生命的承受能力,或者由于某种意外这个生命也就消亡了,当然也完不成生命的目的性这一要求;再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事物都是循序渐进的,凭空突然冒出一个强大的生命体,除非是神造生命,靠自然自己产生,是不可能突然产生的。显然如果能复制出千千万万个具有生命目的性的生物个体,再让这些生物个体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生命达到其目的性的成功机率,绝对要比单个强大生命达到其目的性的成功机率要高得多。事实上生命也是这样做的,为此生命个体必须能‘繁衍’出一个又一个“自己”,这些“自己”我们称之为生物的下一代,并且‘繁衍’出的下一代必需也能‘繁衍’出它自己的下一代……;生命除了能够繁衍外还必须能够自我成长,如此循环不止。根据物质不灭原理,生命如果不能自我成长,那么随着复制的进行,物质会越分越少,不能‘繁衍’那么该生物的数量就有限,不能成长则只会越分越小,最终不能‘繁衍’,结果必定达不到生命的最终目的,最终被自然淘汰;生命只有具有了繁衍与自我成长这两个功能之后,它自己的后代才可能遍及它所能达到的每一角落,这样就不会因为局部的环境变迁而导致生命本身消亡。
  既然生命个体能‘繁衍’自己并能自我成长,它就必定要消耗一些特定的元素,当然这些特定元素必需以某些特定的形式存在时才可能被生命自我成长过程‘消耗’(吸收)掉。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地球上的任何一种可以利用的元素,任何一种可资使用的、以某些特定形式存在的物质都一定是有限的,随着繁衍与成长的过程不断地向前推进,此种生物所要消耗的特定物质必将消耗殆尽,生命‘繁衍’的过程也将终止,这样生命达到自己目的的成功率还不是最大。还有就是生命必须能够主动从外界摄取能量,并向外界释放能量我们才会把它称之为生命。生命要主动摄取能量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大家都一样则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也一样,这样也面临一个物质有限的难题。

原始生命达到生命目的的方法

  原始生命为了克服物质有限这一难题,而又达到自己“永恒”这一目的,她最终找到了四种办法来解决了这一难题:
  第一,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存在形式(即每一具体的生物)都有一定的寿命,而且这一寿命对于整个自然而言都是极其短暂的(我们现在所知道寿命最长生物是古树,其寿命也只不过千年而已,对于已有46亿年的地球而言是极其短暂的);都有一个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死亡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必定要‘消耗’掉一些物质,并且释放一些物质;一边不断地主动从外界摄取能量,一边不断地向外界释放能量,通俗地讲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新陈代谢。(后来经网友提醒,对于克服物质有限这一难题,这一条不是必须的,生物界也确实存在“返老还童”的生物,某生物的数目实际上可以被它食物和天敌共同控制。)
  第二,每一种生物都能复制出自己的下一代,而且复制出的下一代与自己很相近、也都具有生命的目的性,通过这种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中学课本上所学的——生物的遗传特性。地球上的生命是通过基因遗传来复制自己延续生命,从而完成生命的目的性这一要求的。遗传基因是生命目的性的存在形式。
  第三,由于复制过程不可能100%没有任何差错,因而每一种具体生物复制出的下一代又都与它自己有所差别——大同小异,生物学上称为生物的变异特性。(当然生命后来又找到一种加大这种差别的方法这就是性繁殖)正是复制过程的差错,使物质在生命系统中得以循环利用。
第四,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生命系统通过这一方法不断淘汰那些不适合自然环境的具体存在形式,逐步留下适应自然的具体存在形式,从而使自己更加适合自然环境,增加生命永恒的成功率。优胜劣汰的规则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否则弱者就没办法被消灭;弱者没办法被消灭,生命永恒的成功率就会降低。优胜劣汰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所表达的主要观点之一。
  生物的遗传特性能确保上一代与下一代相似,并且把生命的目的性也传给了下一代;而生物的变异特性又能确保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会有所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在不断地繁衍,生物代与代之间的差别也在不断地积累,这种差别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物种,就可以使不同的生物消耗不同的物质,释放不一样的物质,从而可以使一种生物释放的物质成为另一种生物所要消耗的物质或者该物种本身成为另一物种所要消耗的物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而释放出氧气,而动物则呼吸氧气而释放二氧化碳;狼吃羊,羊是狼的食物,动植物死后都是细菌的食物),最终达到物质的循环再利用,这样生命就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物质被循环再利用,这样生命系统就破解了地球上可资利用物质有限这一难题,从而生命得以“永恒”。
  生命系统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生物都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具体形式;都具有生命的目的性。如果把某一生物所要消耗的物质称为它的“食物”的话,那么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就是一个以‘食物’为链条的闭合系统。在这个系统内物质是循环再利用的,也只有通过这种物质的循环再利用,生命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物质的消耗,从而使生命“永恒”,从而完成生命的目的性这一使命。数学中的‘系统论’知识告诉我们:只有封闭的系统才是最稳定的系统,任何开放的系统都不是稳定的系统,都有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崩溃;生命也只有让自己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才能使自己得以‘永恒’。我们把这个系统称为生命系统,生命是以生命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生命系统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生物都是生命的具体表现形式。

生物为什么会竞争

  既然生物可以,也会主动繁衍并且自我成长,那么生物个体数目就会增加;一样的生物必定会消耗相同的物质,随着复制和成长不断进行,它们所消耗的这种物质必定不能很充分地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冲突,就会有争夺战,这就是自由竞争;由于每一个生物个体不会完全一样(这由变异与环境决定的),那么他们在争夺某些物质(或称食物)的能力上也就不会完全一样;生物的存在总要依存于一定的外部环境,由于个体的差异,保护自己少受外部的侵扰、与外部环境(比如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也会不一样,所以在冲突的过程中,各个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争夺战以及与外部环境的适应力遵循这样一种规则: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一规则在我们社会竞争中就表现为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因为能力弱的生物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或者不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或者兼而有之,这样这种生物的生存机会就会减少,繁衍的机会也会减少,再加上每一具体生物的寿命都是非常短暂的这一原因,这样弱者就被淘汰了。在生命的漫长演化过程中,生物找到了一些办法,能把自己的这些能力保存记忆下来,并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下一代,通过一代又一代不断地积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以不断地加强。
  由于自然选择的原因,生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地增强,因而物种的结构也就日益复杂,生物物种也就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进化——这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用进废退、不断积累差异,自然选择最终形成新的物种,这是生物变异的一种形式;但通过这种用进废退机制,逐渐积累,不断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很漫长。有性繁殖是生命在进化过程中找到的一种在代与代之间加速变异,积累差异的方法,在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规则作用下,有性繁殖可以更快地找到适应环境的新品种。为什么有性繁殖的子代与母代的差异,要比无性繁殖的子代与母代的差异要大,是基于以下事实:无性繁殖的基因取自同一个母体,而有性繁殖的基因是两个不同的母体与父体的结合,因而差异加大,这样有利于产生新的物种,有利于快速完成生命系统的物质循环再利用。一个事实就是:原始的生物都是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是生物后来才进化出来的。

生命大爆发的原因

  还有一种变异情况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由于受外界因素作用突然改变结构而很快产生新的物种,这种基因突变能使产生物种的速度大大加快,尤其是低级生物,以及原始生命诞生的初期,因为它们的遗传基因都很少。遗传基因越少在外部环境等因素的诱导下产生基因变异的概率就要增大。“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可能是由于这个时期的地球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且这个时期的生命结构比较简单,基因产生了大量变异的结果。这有点类似我们现代太空育种的原理,现代太空育种的原理是:紫外线、核辐射、射线等因素可以让生物的基因很快产生变异。我们知道外太空紫外线等太空辐射强度远远大于地面,通过卫星把植物种子送到外太空。植物种子在外太空受到各种各样太空射线的强烈照射,几天的时间就可以产生在地球上需要几十年才可能产生的变异数量,而后把种子从太空带回来地面,再人工选择合符我们要求的变异品种,从而加快育种速度。同样生命只有加速自己的变异,这样生命才得较快地完成物质的循环再利用,从而形成生物圈,完成生命系统的闭环要求。在生物圈形成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命目的性的驱使下,生物圈得以不断地扩大,生物圈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不断地增强——与自然的适应力不断地增强。原始生命经过30亿年漫长岁月的演化,目前地球生命系统已经非常强大了,即使人类大打核战争,只可能毁灭大部分生物,整个生命系统是不可能被摧毁的,除非整个地球不绕太阳运行了,或者太阳不再发光了——这是几十亿年以后的事情了,那个时候人类或者别的什么地球生物完全可以移民外星球了,这样在地球上诞生的生命依旧“永恒”。

生命的两种力量

  生物具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与自然环境的抗争力,另一种是当与相关生物发生冲突时的攻击与保护力。这两种力量都是生物所具有的基本力量都是生物生存所必须具有的。只不过对外部的表现有强弱之分,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因为生物必须首先生存而后才有可能‘繁衍’自己延续自己的生命,所以它必须跟自然环境作斗争,以使自己更适应环境;另一方面,当它与别的生物发生冲突时必须能攻击别人或者保护自己以便生存下来,这种攻击保护力在受到相关生物的竞争愈激烈时表现就越明显,也正是这种攻击与保护力导致了生物的优胜劣汰。这种力量在动物界表现较为明显,如动物们为了争夺食物而进行的打斗;植物界也存在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我们知道,人们在植树时,如果密植,植物就长得相对细长;如果种得稀疏,树木就会长得相对粗壮,这是由于植物为争夺阳光与雨露所致。理由是:在密植时,树木下部彼此之间空间有限,唯有向空中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及雨露;也只有快速地向空中发展才有可能伸出枝条从上面把自己身旁树木的阳光及雨露遮住,争取主动;当种得稀疏时,彼此之间不存在‘阳光雨露争夺战’,此时树木会尽量横向发展以获得更多的阳光及雨露,因而较粗壮。植物虽不能和动物一样用动作来明显表示彼此之间的争斗,但它也是通过改变自己的形体来表达的,只不过是过程漫长而已。植物与自然的抗争也是通过自己形体的改变来表达,目的都是使自己更加适应生存的环境。

生物进化的动力

  生物的进化是需要压力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来自于每一个生物都具有使自己以及自己下一代利益最大化的本能,通俗地说就是具有自私性,也只有这样该生物得以延续壮大的可能性才会增大。有压力就表示需要改变,不改变就可能意味着死亡。这有点类似弹簧,弹簧受到的压力越大反弹力就越大,但当受到的压力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弹簧就会被压坏;生物也一样,受到自然的压力越大就越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来对抗这种压力,因而与自然的抗争力(包括攻击保护力)也就越大,但是当受到压力过大时该生物就会毁灭。由于生物可以通过遗传与变异的方式,运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找到自己能更大地承受自然压力的生存形式,因而繁殖能力强与繁洐周期越短的生物,其与自然的抗争能力也就越强,而且这种效果更容易观察到,最典型例证的就是细菌与昆虫的抗药性,在人类科学与细菌的对抗竞赛中目前人类还处于下风,因为有不少细菌现代最强的抗生素也无能为力的。

生物的两种习性

  生物还具有惰性及惯性两种习性,惰性是生物节能特性的表现,节能特性也是生物与自然抗争的需要。如果某生物了解到达到同一目的有多种途经,它会选择较容易的那一途径,这也就是为什么肉食性动物会优先选择老弱病残的动物进行攻击的原因,因为这样容易得手,消耗的能量较少。节能意味着自己的能量消耗较小,也就意味着相对所需消耗的‘资源’较少,减少了对自然的依赖,因而与自然的抗争力也就相对增强了。其实从能量的角度看:生物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并消耗能量的过程。
  生物必需适应它所处的环境,因而它们的习性是与它们所处环境息息相关的,而且它们的许多习性是代代相传的,这些习性与它们的内部结构是相适应的。从中学生物课本中我们知道食肉动物的牙齿及肠胃就与食草动物有区别,它们的构造分别适合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食肉动物的牙齿锋利以便于撕裂肉食,而肉食容易腐烂故而肠道较短;食草动物的牙齿是不锋利的,但肠胃发达以利于消化树叶青草。生物新的行为由于某种原因得以不断出现并加强,那么它的内部结构就会有某些变化来适应并记忆这种行为,当这种结构调整被遗传下来后就形成了生物进化的基础(营养学有一个课题就是“基因与营养表达”)。达尔文的‘用进废退’的进化论说的就是这一内容。既然生物的习性与生物的结构息息相关,而生物结构的改变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那么生物的习性就必定是具有惯性的——改变不可能一挥而就。
  我们人也是具有惰性和习惯性的,这主要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营养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动作熟练后所消耗的能量比不熟练时要少。

生物如何提高自己及子代的生存率

存活是生物达到其目的性的前提

  生命的目的性是从整个生命系统的角度来谈:生命系统达到生命目的性的方法以及所有生命的一些特性。但是,生命系统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生物组成,所以接下来说说具体到每一种生物是如何确保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孙在与自然的自由竞争中存活下来,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从而达到生命的目的呢?从而提供一个分析人体功能结构的方法,以便从整体上来研究人体,分析人体的工作原理,这也是祖先研究人体的方法。
  生物基本上使用两种方法来达到生命的目的要求。
  一是在有限的寿命期限内复制出尽可能多的下一代;
  二是从机制和结构上设法保证自己下一代获得最大的生存机会。
  一些生物偏重于使用第一种方法:如病毒、细菌这些单细胞生物以及昆虫、鱼类等低级生物,它们的繁殖能力很强。另一些生物则偏向于往第二种方法的方向进化,这主要是一些有大脑的生物,所以这些生物越来越智能化,最终造就了人类这一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
  第一种方法这里不做分析,因为和我们讨论的问题关系不大。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第二种方法,看一看生物是如何来实现自己下一代,在与自然环境以及与其它生物的竞争中获得较大的生存机会的。由于生物繁衍自己是由遗传基因来完成的,因而我们有时为了方便叙述就用遗传基因来代替该生物。
  生物怎样才能保证自己下一代具有较高的生存成功率呢?我们知道任何生物个体的生存都必须依存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需要一定的温湿条件才能生存,所以生物必须对外部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内部调整才行——我们把这种调整称之为生物的‘韧性’。地球上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还是很大的,有一定韧性的生物要比没有韧性的生物,更能提高生物存活的成功率。在《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九篇有“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说的就是人体会随着外部环境、日月运行的相对位置不同而在机体内部做相应的内部调整以适应外部气候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地球自转引起昼夜更替,气温规律变化,这是地球气候形成的原因,虽然气候是一个复杂系统注1,但是地球气候的变化还是有一定规律的。
  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地球上的生物是这么做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的季节生物机体就处于不同的状态。春天来了树木开始长出绿芽,前一年枯萎的青草又吐出嫩芽了、青蛙叫了、大多数动物开始繁殖工作了;夏天来了树木就完全披上绿装了,小动物们迅速长大;秋天一到草木开始凋谢,果实成熟;冬天里寒风凛冽,大部分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进入休眠状态,动物大部分都藏起来了,以避寒冬。下面通过分析外部环境的类型来说明生物是如何让自己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相适应,以求提高自己及下一代的生存成功率。
  对生物有影响的外部环境大致可分为相对固定;有规律变化,必定发生但发生的时间不可预知三大类。

相对固定因素的对策

  第一类影响因素是相对固定类,主要指生活习性,生存的环境等。比如,植物是长在高山上还是平原中、是长在热带雨林里还是适合生长于干燥的沙漠环境、是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还是适合于阴暗的地方等;动物是生活在高山上还是沼泽中;是生活在水里还是陆地上或者是水里和陆地都可以的两栖型;是生活在树上还是在地面上;是可以在空中飞翔还是只能在地上爬行;是生活在热带;还是生活在寒冷的两极或者温湿变化不大的地方。对于这些,生物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早已进化出相应的结构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这些信息都写在各自的基因中。如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就进化出鳃这种结构以利于水下呼吸,而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则利用肺呼吸;鸟类就有翅膀;草食性动物的肠子就比较长以利于消化青草等植物,而肉食性动物的肠子就比较短,因为肉食容易腐烂要迅速排出。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讲的就是生物如何与环境相适应这一问题,这里就不做进一步的叙述,因为达尔文论述的比我好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8 15:51 , Processed in 0.0936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