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为什么是科学(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22:0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规律变化因素的对策生物钟让生物提前行动
第二类影响因素是有规律变化的外部因素。如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引起的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月球绕地球公转而引起的月亏月盈、潮涨潮落等。
地面一年四季的温度、湿度变化还是很大的。对于这一类外部因素生物也进化出了相应的内部机制与之相适应,这就是生物钟。由于现代科学对生物钟还没有足够的关注,所以我们对生物钟的运行机制还不是很了解,但已有的知识与外部现象己经足够支持这一说法:绝大部分的生物都有自己内部的生物钟。(更详细的内容可在百度中搜索“生物钟”。现在有一个专门的学科叫做时间生物学,专门研究生物钟与生物的关系)生物钟可以让生物应付即将到来的变化,提前做好准备。
因为昼夜变化,四季气候,月亏月盈还是蛮有规律的,生物钟可以指导生物在不同的时候,让机体提前逐步进入不同的状态,以使生物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为什么街上有许多算命先生,不就是因为人们都想了解自己的未来,以便趋利避害,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吗,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想趋利避害,把握自己的未来。
这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一个资料:“海生的腰鞭毛虫, 如多邊膝溝藻,也有自己的昼夜节律。它们在日出前一个小时就会浮到水面,形成厚厚的一片,进行光合作用。在有利条件下它们会形成红潮。在日落之前它们则会重新潜到海中。”
这种海藻在日出前一小时就浮出水面,为的是能够充分地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因为这种海藻从海中浮到海面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需要时间来完成。显然在太阳出来前就浮到水面,能够占住最有利的位置以便充分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如果等到太阳出来了,受到光线的刺激后,再从海中开始浮到水面,显然就晚了,这和我们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一样,(露天电影是不需要买票、也没有固定位置的,谁先占到最佳位置就是谁的,)在还未放映之前,就要提前占位子是一样的道理。对于海藻而言提前太多了,海面的温度还比较低,这对自己是不利的,太低的温度可能会伤害到它们,否则就没必要在晚上潜入海中了,因为晚上海面的温度比较低,水里的温度相对就要高一些;如果提前的时间不够,别的海藻提前行动,自己就可能占住不了最有利的位置,充分接受阳光的照射。
植物在日出之前就会激活光合作用相关器官,为光合作用做准备,以最长的时间利用光能。很多植物在日间某些时候会展开或合上其花朵。还有一些植物,在一段日子里花朵相继开放,只在特定的钟点合成香料和花蜜。虫媒,如蜜蜂就会恰在此时到访。北极熊为了迎接寒冷的冬季,在秋天就提前把“衣服”换好;树木就提前把叶子都掉光,以度过寒冷的冬季。
上面所列举的这些生物行为都是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合外部规律变化的环境因素,而采取的一种提前做准备的行为。指导生命体完成这些行为的秘密就是生物体内的生物钟。
人肯定也存在这种提前做准备现象,比如:“国外资料显示在睡醒前1小时左右,血压开始上升,睡醒后继续上升,到上午910点达到高峰。”[34]《黄帝内经》处处强调了四时八节气候与人体的关系问题,它提示人体是有类似“春化原理”调节点,以使人体的生物钟和四时八节的气候变化相适应。《黄帝内经》一直强调养生要顺应四时,在四时八节这些特别的日子里要特别注意。人体的生物钟机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皇帝内经》多次提到的:“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在我看来《黄帝内经》中《天元纪大论》等几篇文章叙述的就是天气预报,是一个甲子内我国中原地区的天气情况规律,是超长期天气预报。
人体的生物钟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生物钟,人体也不例外。由于地球、月亮、太阳的周期性的相对运动,引起地面气候的周期变化。人体生物钟可以理解为人体为适应地面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在不断地提前调整自己以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一种工作机制,所以人体的体温、血糖含量、基础代谢率、许多激素的分泌,以及酶的活性都呈现日、月、年的周期变化。
我们人体有许多现象都是具有规律的,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一一说明这些规律现象是如何让人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如何让人体对外界的环境变化做出最佳反应的,但是如果我们紧紧抓住物质和能量这一核心,围绕人体如何更好地生存,延续生命这一主线,通过分析人体如何来达到生存的目的,是可以分析出来的,分析之后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进行验证。
下面是一些人体节律的说明,是从教材上摘取的,所以一定是被验证了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网上搜索,这样也很方便。
双引号内的文字摘自岳利民 崔慧先编写的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版。“激素的分泌既受机体内部的调节,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其分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周期性:机体对地球环境周期性变化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长期适应,使激素的分泌产生明显的时间节律,表现为血中的激素浓度呈现以日、月或年为周期的波动。这种周期受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生物钟”的控制。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早晨8点时血中浓度最高,其余时间较低;褪黑素则黑夜时浓度最高。②阶段性:如人在不同的生长期,激素分泌模式不同;当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受到刺激时,激素的释放阶段性高峰”。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呈昼夜节律特征:每日清晨分泌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晚上入睡后再明显下降,至午夜时分泌达到最低点,以后再逐渐上升。目前认为,这种节律受下丘脑生物钟控制。实验证明ACTHCRH分泌也有这种节律”。
“松果体分泌的主要激素为褪黑素。褪黑素的分泌受光照调节,光照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所以,褪黑素在白天很低,夜间较高。其作用有:①协调生物节律:褪黑素使生理功能节律与其所在环境的周期同步,从而使机体能够同步环境的变化。当某些功能节律偏离正常时,褪黑素可将其逐渐调整到正常节律。如由于夜间工种、跨时区飞行等原因造成的睡眠节律失常,褪黑素可使其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建立正常睡眠节律。褪黑素也能协调机体不同生物节律,使其彼此适应”。
生物钟是生命长期进化的结果,为的是更加适应环境,所以才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才有青草的一岁一枯荣﹑树木的年轮﹑动物的冬眠等等。生物的生物钟是写进基因里的,从某一具体生命一诞生就开始按自己的规律运行;但这一生物钟就像我们日常的钟表一样是可以调校的,当然调校是由外部环境与生物的行为来校调,调校生物钟的过程比较缓慢,所以倒班的工人在倒班时要有一段适应过程。
下面是从网文:《夏天植物生长记录》摘录下来的关于植物昼夜生物钟的一些特征:
生物钟的一个特征是在恒稳条件下,它的周期长度不是准确的24h。如菜豆叶子在弱光下的运动周期长度为27h(8-20C);燕麦胚芽鞘生长速率的节奏为23.3h等,不同个体周期长度稍有不同。如果将通常在夏季夜间开放的昙花放在日夜颠倒的条件下约1周,可使昙花在白天盛开。生物钟的另一个特性是能被外界信号重拨。自然界中的重拨信号一般为黎明或黄昏的光暗变化。对菜豆而言,重拨的环境信号是暗期跟着的光期(8-21)。生物钟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因而温度仅能稍稍改变周期长度。外界信号的重拨对内生节奏起约束作用,即自然界由于地球自转的昼夜变化而把近似昼夜节奏约束到24h,每天重拨和每天约束,会使内生节奏与自然界的节奏变化相配合。
何谓“合一”
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生物都看成一个一个小系统的话,这个小系统的内部是不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呢。当然这个外部环境除了我们日常理解的温度、湿度、气压等的变化外,还应该包括日月乃至星辰对地球的影响。这种生物调整自己以便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步调一致不就是我们的祖先常说“合一”吗!对于人而言不就是“天人合一”;对于生物而言就是“天物合一”。这不就是中医中的一个主要观点:自然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体这个小宇宙和大宇宙息息相通,时刻都受到大宇宙的影响。祖先心目中的“合一”,可以理解为人体的自身状态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改变是一致的,两者的“脉搏”是一致的,如影随形。
如果生物这个小系统与自然的变化规律不一致甚至相反会怎么样?我们就以北极熊作为例子来说明一下。
北极熊到了秋天皮下脂肪不增加反而减少,皮毛也相应地变得稀疏,而到了春天反而开始堆积皮下脂肪,身体开始换上又密又细的绒毛会怎么样呢?秋天北极熊的皮下脂肪变薄,皮肤毛孔变粗,是不是很容易散热,冬天北极熊的体温高过外界的温度很多,是不是很难抵御北极寒风凛冽的冬天;到春天反而开始在皮下堆积脂肪,皮毛变得又细又密,这样是不是不利于北极熊身体的散热,就像我们人一样,秋天到了,开始减衣服,到了冬天还身披薄衣,我们能挨过冬天吗?春天到了,反而加衣服,到了夏天穿上厚厚的棉衣,你说这个人在夏天会如何?冬天猎物稀少,寒风凛冽,北极熊必须靠皮下堆积脂肪来提供身体的热能,而皮下脂肪很薄的话,是不是提供不了多长时间,显而易见,这只北极熊不死也要脱一层皮。北极熊内部环境的调整与外部环境气候是相反的,这不就是“逆天而作”,不就是跟老天爷作对,站在北极熊的角度不就是“天不助”,任何生物在大自然面前都是渺小的,站在自然的角度不就“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其实我们的祖先总结了许多与自然合一的民谚。比如北方有一民谚:‘春捂秋冻’。春天穿衣服应该多一点,秋天的衣服应该少一些。春夏季人体的血液是从体内往体表发散的,也就是人体体表血液的供应量是增加的而胸腔内脏的血液供应是相对减少的,冬秋季则正好相反,血液内敛。春天大地气温回升,人体体表的散热要增加,春天穿的衣服多一点人体就会感觉暖和一些,这样就是告诉我们的肉体,血液的分配要往体表倾斜,也就是中医中的所谓“散”,如果春天衣服单薄,体表的温度就降低,人体体表的血液供应就会相应减少,这与自然是相违背的。秋季大地气温开始下降,人体的毛孔应该逐渐关闭,人体的血液分配逐步往内收缩,秋天衣着单薄,就是告诉身体,血液的分配应该内缩了。这样正好与自然是相适应的,也就是所谓的“合一”。
“合一”的理由
前面我们讲过指导生物使自己和自然同步的机制是生物内部的生物钟。那生物内部生物钟是如何运作的呢?我们目前还不是很了解,但我们确切地知道:生物体内的生物钟是可以由外部“校调”的,目的是使生物的生命节律与外界同步化,这个校调的基准可能是外部光线的变化、光照时间的长短、或者别的什么来校调生物体内的生物钟。
在北方,秋天到了,枫叶红了,慢慢地叶子就全部掉到地上来了,树木这么做,为的是迎接北方冬天的到来。因为树叶的皮很薄,毛孔粗大,蒸发散热快,北方冬天干燥、寒冷的天气不合适于它的生存,因而树叶就会在秋天的时候就飘落下来,以迎接冬天的到来;而留下的树干、树枝这些皮厚,隔热效果好部分,它们可以抵御严寒。对于北方冬天的气候,树木内部还是作了相应的调整,这就是树木的年轮产生的原因。至于草原上的青草更是一岁一枯荣,变化更加明显。太多数的昆虫都把自己变成蛹,躲进茧里、埋在土里过冬,到了春天再变成虫,秋天化成蝶或者蛾,目的是使自己的生命度过寒冷的冬季。在北极生活的北极熊,一年需换二次毛,到了秋天北极熊就拼命进食在皮下堆积一层厚厚的脂肪,同时身体脱掉夏天的粗毛换上冬天又密又细的绒毛,这也是为了度过北极严寒的冬天。到了春天北极熊又把冬天的毛发换成夏天毛发,以迎接炎热的夏季的到来,所有的这些变化都写进了生物的基因中,由生物钟指挥着,自然而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是什么自然因素在诱导动物的换毛工作呢?是温度吗,还是类似不少植物的开花一样由每日的光照时间的长短来诱导呢?这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新课题,这对动物的饲养是非常重要的。中医的一个内容就是研究气候与人体疾病之间的规律以及如何治疗,这些就是《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所主要讨论的内容,所以说《黄帝内经》是科学宝藏,是一个被现代科学所忽视的一个领域。
其实我们前面所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生物的年节律,是生物适应地球四季气候的一种方式。生物为什么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呢,它的理由和我们前面分析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类似的道理。
‘阴阳’是《黄帝内经》的总纲,我们就围绕着阴阳——物质和能量来说明在一天里生物钟是如何配合人体工作、适应外界环境的。当然人体的各种节律是如何让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我们还不是很清楚,但有不少节律已经说明了这一问题。比如:正常人的体温清晨26时偏低,下午17~18时偏高,人体昼夜温度的变化幅度在1℃以内。这一规律和一天内地面温度的变化是基本一致的。人体的体温也和我们祖先的生活规律是相一致的,我们祖先的生活规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体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能量,白天劳动时,身体释放的能量增加,所以温度轻微升高是正常的。地面温度高,人体的核心温度也相应升高,地面温度降低人体核心温度也相应降低才是符合自然之道,符合我们在生物的目的性中所说的,生物的节能原理。如果反过来会如何?我们假设地面温度最低为20℃,最高为26℃,这是一个非常适宜的气温;人体的核心温度最低为36.5℃,最高为37.5℃,如果人体的体温随地面温度上下波动,那么人体与地面气温的温差最大为:36.520 = 16.5℃,最小37.526 = 11.5℃,温差的波动范围是11.5℃~16.5℃,波动幅度为16.511.5 = 5℃;如果人体的温度与地面温度变化正好相反那会如何?这时人体与地面气温的温差最大为:37.520 = 17.5℃,最小36.526 = 10.5℃,温差的波动范围是10.5℃~17.5℃,波动幅度为17.510.5 = 7℃,很显然温差的波动范围加大了,散热和保温的能量都增加了。我们开车是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一会儿踏油门、一会儿踩刹车耗油,还是在比较平坦的路面,匀速地前进耗油,显然路面平坦,车速均匀要好。当然温差波动范围小对人体有利,这样人体比较节省能量,节能也是生物的一个特性。
人的呼吸节律也是昼快夜慢,也是和我们的生活规律相适应的。晚上人们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的能量自然就减少了,相应人的呼吸也要变慢,如果这时候还是呼吸急促,那人怎么会睡的安稳呢。营养学告诉我们,人进入深度睡眠时所消耗的能量是一天中的消化能量最小的时候。
当人体处于炎热的环境中时人体的血液是趋向于体表的,这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体表散热增加,毛孔张开;而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时,人体皮肤的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毛孔关闭,皮肤起到隔热的效果[32]。如果在炎热的夏季,人体的反应还停留在春季的状态,体表的血流量较少,毛孔张开受阻;如果人体的反应还停留在人体冬季(寒冷)状态,皮肤血管收缩,毛孔关闭。在炎热的夏季由于人体温度与环境的温差小,人体释放的热量不能散发出去,这样人体将会如何?是不是就是容易发生中暑。与之对应,如果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人体体内状态的调整还处于夏季(炎热)时的状态,皮肤血管舒张,毛孔打开,由于这时机体与环境的温差很大,这时人体要释放大量的能量用于散热,毛孔张开,体外的冷空气就会通过毛孔进入人体,与人体进行热的交换,这样就会冻伤人体的细胞、组织液等,形成中医中所说的寒邪。《黄帝内经·素问》从《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六》开始到《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篇》基本上都是讨论:天气的变化情况和天体的异常变化情况的规律,由于身体的生物钟指挥人体按照正常的时令节气调节人体内部的状态,所以当气候异常变化的时候人体就容易生病。这就是所谓的“当其位”、“与非其位”。所以,中医是非常科学的,只是它主要讲述了我们现代医学不太注意的领域:人体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如何调整的问题,而且是以我们现代语言不好理解的方式来叙述的,这样才给人玄学的感觉。
人体的生长素的功能是指导身体进行生长和修复,它的分泌也是和自然相适应的。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方舟子的博客中摘录的,博客中提示文字是刊载在200924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的。“在白天,生长激素的分泌量非常低,而在夜晚,也会非常低——如果不睡觉的话。夜晚和睡眠同时决定了生长激素的量:一旦入睡,大约一个小时后,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达到了高峰,持续两、三个小时后又降到了底线。这个分泌高峰通常只出现一次,不管在晚上的什么时间睡觉,都在入睡大约1小时后出现。一个人如果在晚上11点睡觉,那么在12点左右出现生长激素分泌高峰,而如果推迟到凌晨2点睡觉,那么在3点左右出现分泌高峰。但是,早睡觉出现的分泌高峰要比晚睡觉出现的高峰高很多。”
为什么人体不在白天分泌生长素呢,要到晚上,而且是睡觉后呢?白天人体的能量是用于体力活动的,白天人们要进行劳作,要对付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危机,这些都需要消耗能量,有时需要的能量还是比较大的,而我们身体的生长也是需要能量的,白天分泌生长激素就会和日常活动相冲突,所以人体就安排在晚上分泌生长素。由于人体的各种化学活动都不是说停止,马上就可以停下来的,激素从开始分泌,进入血液循环、到发挥作用、到停止分泌、再到激素利用完毕,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的。人体入睡后是比较容易唤醒的,(人一旦唤醒,身体就会进入日常活动模式,能量就会用作日常活动),只有一个小时以后,人们一般才进入深度睡状态,这时人体不容易唤醒,所以人体安排在入睡后1小时后才开始大量分泌生长素,这个时候身体的能量除了身体保持体温和必要的生理活动外,别的消耗基本上没有了,人们的思维活动也进入抑制状态,我们的意识也不会指挥我们的身体了,身体终于自由了,可以进行生长和自我修复了,这就是生长素的分泌为什么要如此安排的理由。胡剑北等人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时间医学》(安徽科技出版社20083月)中的“冲任脉的月节律”就用事实说明了“月经病发生率以月亏,月空时为最高,以月满前后为最低。”(58页)
为人父母者肯定有过小孩受寒发烧的经历,小孩发烧一般都是晚上高烧,白天温度降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于白天人体的毛孔自动打开,晚上毛孔自然关闭的原因,晚上由于人体皮肤毛孔关闭,排热不畅,所以体温升高。人体之所以,白天毛孔打开,晚上关闭为的是与自然相适应,因为我们的气温是昼高夜低。按照中医的理论,寒属于阴,晚上也属于阴,白天属阳;阴得阳就会缓解,所以白天是天助;晚上是天不助,所以晚上病情加重。如果我们留意的话就会发现:每当气候剧烈变化的时候,就是医院病人剧增的时候,危重病人也大多死于这个时候,这也是《内经》预测病人生死的原理。中医为什么可以预测的发展,理由就是“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有人生病了,我们都是叫别人静静的养病,没有人叫别人去劳作的,为什么?就是要把身体的能量用于自我修复,只有身体的自我修复才能治愈我们的疾病,不过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才是人体自我修复的最好时机。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杨鸿智医生的文章《中医理论凤凰涅磐》中提到的台北荣总医院的睡眠治疗法[4]。通过药物,人为地让我们的肌体进入到睡眠状态,抑制神经活动,让身体把能量主要用于身体的自愈,从而达到快速治愈而又不产生痛苦的办法,不失为一个绝好的方法。
生物与自然相适应的手段
  植物与气候的关系由于农业生产的原因,研究的比较多。我们可以从一些植物的现象看出来生物是如何与自然气候相适应的,以达到延续自己生命这一目的的。
现在已经知道有些过冬的两年生植物,冬季的低温是启动植物体内生物钟让机体进入不同生理状态的关键因素。我国北方农民很早就知道,春季播种冬小麦,将会只长苗而不会开花结实。现在已经查明,引起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因为秋播作物开花需要一定时间的低温条件。在自然条件下秋播时,冬季有足够长时间的低温作用,而春播时,不能满足所需要的低温条件。所以植株就不能开花,或花期大大延迟,这就是所谓的春化现象,低温使冬小麦体内产生了赤霉素。冬季一定时间和强度的低温是启动冬小麦由营养生长逐步转换到生殖生长的一个关键因素,另外一个普遍的因素就是适当的温度,如果温度不适合,植物就会停止生长。通过低温刺激冬小麦产生赤霉素这一方式,冬小麦知道冬季正在经历,下一次气温升高到适宜生长的温度就代表春季已经来临了,是繁育后代的有利时机,对于冬小麦生长的地区而言,冬季气候比较冷,冬季过后就是春季。如果把冬小麦放到澳大利亚,再按照我们的节气来种植一定没有好的收成。
启动植物进行开花并逐步进入生殖生长的因素有些是光照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短日照植物或者长日照植物。它们要开花结果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植物一昼夜内接受日照的时间必须短于一定的时间或者超过一定的时间。比如:北京大豆(中熟)为短日照植物,必须在一个昼夜内受到短于12.5小时的日照才能开花结豆;菠菜为长日植物,在一个昼夜内接受的光照必须大于13小时才会开花结果。对于这些植物每日接受的光照的时间是生物钟启动植物进入下一个状态的因素。春化现象、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的存在说明植物是一个智能系统,它随时监测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以便与自然同步。每日光照时间的相对长短,其实就对应着季节的相应变化,季节的变化就意味着气候的变化,所以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我们对生物钟的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所以生物钟是如何指导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我们还不能详实地说明,但是我们日常的许多现象却反过来印证植物体内是存在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机制的。比如改变植物的光照、温度的昼夜节律植物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将番茄放在白天与夜间都是26.5℃的人工气候箱中或改变昼夜的时间节奏(如连续光照或光暗各6h交替),植株生长得不好,产量也低。如果夜温高于日温,则生长受抑更为明显。水稻在昼夜温差大的地方栽种,不仅植株健壮,而且籽粒充实,米质也好。”
动物是否也存在类似监测外界光线变化的机制呢?当监测到光线明暗的昼夜变化超过一定的阀值就会启动体内的某些机制,以提前配合自然环境的变化呢?从《黄帝内经》的叙述看应该存在这样的机制,《黄帝内经》强调四时八节的时候要特别避免各种虚实贼邪、动物的提前换毛行为也提示这样的机制应该存在。记得有一个报道当时没有记录下来,现在只记得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科学家已经证实通过用强光照射人腿的膝盖部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钟大约2小时左右。
我自己也经常留意气候、时间对身体的影响。我注意到几乎每天到下午四、五点的时候,我的视力就会有所提高,明显感觉到电脑屏幕上的字要清晰不少,第二天起床后视力又会正常。夏天天气炎热时视力会下降,而秋冬季气候寒冷的情况下视力会上升。这两年每过立冬之后,早上起来的之后不久,身体微微出汗。平时嗽口的时候牙龈有时会出血,但到立冬之后基本上就不会出现了。天气晴朗的时候,情绪要高涨些,天气阴沉的化,心情也会郁闷一些。这似乎暗示着,人体也是可以监测环境中某些与气候相关的特征因子,以便与气候相适应,这些特征因子可能与光线有关。大家是否留意到秋冬人体的皮肤要差些,而春夏人体的皮肤就要漂亮不少。
在《黄帝内经》中多次强调“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思考中医》也指出顶级的中医高手必须知道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可见它的重要性。怎么来理解呢?按照《黄帝内经》中相关篇章的叙述应该是这样的:人体的生物钟指挥人体按照每年主运的六步有规律地工作着,气候也是按照五运六气描述的规律变化着,由于气候的规律和人体的生物钟有时并不同步,所以当身体按照生物钟的指挥人体进入相应状态,相应的气候并没有来到,而是来了一个相克的气候,比如春天来一个“倒春寒”,本来人体指挥血液奔向体表,毛孔逐步开放,现在突然来了一股寒流,毛孔被迫关闭,皮肤也收紧,血液要内收,内外相争,身体不好的人就由于没有及时调整过来而生病。所以,就会有不同的气候时“民病…”的描述。
生物如何抵抗恶劣条件
前面我们说: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目的性,它们的唯一目的就是延续自己的生命,使自己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死亡。我们知道气候条件和动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是息息相关的。在寒冷的冬季是不适合动植物生长的,那么植物是如何保证其生命存活、延续的呢?下面是我在网络中搜集的一些资料,这些资料有力地说明了生物是如何来调整自我以适应不适宜自己生长的气候条件的,从而保证自己生命延续的,这些资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阳杀阴藏。”
① 低温下植物的适应性变化
  植物为了抵抗冬季低温,在生长习性和生理化方面有各种特殊的适应方式。
  生长习性变化:一年生植物主要以干燥种子形式越冬;大多数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部死亡,而以埋藏在土壤中的地下茎、根等越冬;落叶木本植物则以休眠芽越冬。
  生理生化变化: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力逐渐增强。
  含水量及水分存在形式变化:入秋后,随着气温和土温下降,组织的含水量降低,而束缚水的相对含量增高。由于束缚水不易结冰,也减少了细胞结冰的可能性,同时也可防止细胞间结冰引起的原生质过度脱水。
  呼吸减弱:抗冻性强的植物随温度的缓慢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逐渐减弱,消耗减少,有利于糖分等物质的积累。
  生长停止 进入休眠:随着秋季日照的缩短和气温的降低,植物体内的激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长素和赤霉素减少,脱落酸增多并被运输到茎的尖端,抑制细胞分裂与伸长,使生长停止,形成休眠芽。
  保护物质累积:在温度下降过程中,一些大分子物质趋向于水解,使细胞内可溶性糖(如葡萄糖、蔗糖等)含量增加。可溶性糖是植物抵御低温的重要保护性物质,能降低冰点,提高原生质保护能力,保护蛋白质胶体不致遇冷变性凝聚。除可溶性糖以外,脂肪也是保护物质之一,它可以集中在细胞质表层,使水分不易透过,细胞内不易结冰,还能防止过度脱水。
种子是植物延续自己生命,抵抗各种严酷条件的生命存在形式。有报道说:从千年古墓中取出的种子,还可以发芽生长。
② 动物学家公认“熊虫”是生命力最强的动物
科学家们已经取得共识,一致认为动物中生命力最强的当数熊虫。
意大利动物学家拉扎罗,斯帕尔兰查尼还在18世纪70年代就首先开始对这种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无脊椎动物(0.11.2毫米长)进行研究,正是他给这种动物取名为“熊虫”,意大利文为il tardigrado,后来拉丁文为Tardigrada.熊虫只能在潮湿的环境下生活,淡水、湿土、树干、岩山以及水分充足的青苔和地衣,都是它们栖身的所在。一旦水分不够,熊虫则进入假死状态。很难想象,就是100年之后,烤得干干的熊虫只要有一滴水滋润就能复活。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可以说唯有熊虫的生命力最强。经研究表明,进入假死状态的熊虫可以经受几小时零下271℃的冰冻,也能耐短期零上150℃的高温,还能经受大量的辐射和高压。
曰本科学家曾做过试验,他们将进入假死状态的熊虫放进密封的容器里,再将该容器放入盛满水的高压水箱中,逐渐地将压力提到600兆帕,相当于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的水压的6倍。就这样,那些参加试验的熊虫绝大部分都经受了这种对许多动物来说简直不可想象的考验。
冷血动物都有冬眠的习惯;昆虫在秋季的时候,就已经化成卵,埋在土里度过严寒的冬季,这有些类似植物的种子。联想到生命的某些相似性,我们人和动物是否也存在周期性的度过寒冷冬季的应对措施呢?这使我们联想到了道教的打坐、印度的瑜伽都是减慢呼吸降低新陈代谢的作用,他们是否有些类似呢?有报道说瑜伽高手可以埋在土里好几天呢?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休眠是生物抵抗各种极端生存条件的最佳方式。无独有偶,一个带微处理器的智能产品,如果要通过各种严酷的试验,在空闲的时间里让微处理器进入省电休眠状态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许多事物都是相似的(这大概就是《内经》中“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依据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8 14:37 , Processed in 0.0518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