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为什么是科学(十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22:2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气血
中医中的血的概念和我们常见的血液大体相同,只是中医中的血的意义比我们日常见到的红色血液更广泛一点,也泛指非血管,比如经络传送的营养物质,这一点大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但气是什么呢?一直比较模糊,因为祖先的科技不发达,所以不太不了解人体的各种工作机制,于是就把许多看不见的影响因素都归于气类,因而气的概率比较混乱。
《黄帝内经》认为气为阳,血为阴,气是阳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祖先的阳意指能量,所以不同的‘气’就是人体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因而没有一个单独的‘气’而只有一个一个具体的气。这有点类似语文中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吧。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笔与毛笔、钢笔、圆珠笔等的关系是这样的,我们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仅仅是笔的东西,一定是某一个具体的笔。气是人体各种具体气的总称,人体的气可以分为各种各样的气的不同存在形式。由于人体存在各种各样的生理活动,而所有的这些活动都需要能量的推动,所以在人体中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能量表现形式。比如,保持人体体温的热能就是中医中的卫气,当然卫气也指人体对体温的调节;把食物进行消化吸收,进行“再加工”所需要的能量就是水谷之气。
由于祖先科技水平的限制,他们是不可能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成份的,也不可能知道神经系统这种人体的物理调节系统以及以激素为代表的化学调节机制的,所以他们把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以及神经系统对身体的调节、人体的化学调节机制等与释放能量的相关事物都认为是由于气起作用的原因,也把它归于气类。(比如为什么种子可以孕育生命,当然我们现代人也没有完全弄明白,祖先在解释这些问题的时候就统一认为是“气”的作用。)一句话祖先把能量以及与能量有关的调节机制都称作为‘气’,并用‘气’这一概念来解释人体的工作原理。这样祖先气的概念就比较广泛而且模糊了,但‘气’并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哲学概念,只要我们站在祖先的角度,换位思考就可以理解到祖先的真实原意,并用现代语言来解读。还是那句话:事物以及事物的规律是不会变化的,变化的是我们的描述方法,是我们的描述是否接近事物的规律本身。
总观《黄帝内经·素问》中有1863处出现气字,总计有四时之气:春气、夏气、秋气、冬气;五脏之气: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生物外在的五种表现形式:生气、长气、化气、收气、藏气;天地之气:天气、地气;引起人体疾病的外在因素:风气、寒气、暑气、湿气、火气、雷气;其他之气:正气、邪气、卫气、营气、荣气、宗气、水谷之气、清气、浊气等,祖先基本上把看不见的事物、因素、人体的调节机制等他们不能弄明白的东西都称为气,用‘气’来解释弄不明白的事务。
中医中的气,虽然包罗万象,但还是有一条总纲,这一总纲就是能量,气的概念是围绕能量的释放、能量的表现形式,能量的调节而展开。下面这些加双引号的文字是一个网友文章《中医理论中的气是什么》中摘录下来的,非引号部分是我的解释,作者对人体气的总结,很有代表性,通过对作者文字的注释,我们对气的概念就会清晰一些。
“古代中国人认為气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与变化的结果。”
世界是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宇宙内的一切运动和变化都需要能量来推动,所以气无处不在。
“中医认為气是构成人体及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及最重要的物质,并构成人体脏腑及经络生理功能。”
我们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的推动,人体脏腑功能的调节,经络的运行都需要能量来完成。人之所以成为活人,一个前提就是人体还可以主动释放能量,还可以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气在中医中也指调节机制,人体的调节一是来自于神经的调节,神经的调节离不开神经电脉冲,神经电脉冲需要能量才能释放;人体的另外一个调节机制就是激素等的化学调节,化学调节的必须有化学物质作为基础,化学物质的合成也需要能量,化学物质的运输也是需要能量的,所以,“气是构成人体及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及最重要的物质。”
“人体的气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自父母传下来的“气”,称為“先天之精气”;二是来自自然界的物质,包括空气、食物及水。来自空气的称為“清气”,来自食物和水的称為“水穀之精气”。两种精气会用作气的原料,并通过以下脏腑的加工及转化而形成人体之气。”
男人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结合,就可以孕育出生命,为什么会这样?她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依然是现代科学的最大谜团,我们现在知道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但是遗传基因是如何形成生命的呢?我们还不知道,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能量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祖先也不能解开生命这一谜团,但是要解释生命的形成又不得不提到她,所以他们就认为这是由于先天的精气在起作用。这是一种搁置谜团,说明问题的方法,我们现代人称为作用机制,祖先就把它称之为先天之精气。自然界的空气、水和食物都包含有能量,它们都是人体释放能量的原料,所以被祖先称为水谷之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被称为“清气”。
气有五个作用:
1、 推动作用 “中医认為气能激发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人体脏腑、经络及组织的生理功能。此外,气促进血的生成及循环,以及津液的代谢。若出现气虚的情况,气的推动功能便会减弱,生长发育会因此变得迟缓,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亦会减弱,血的生成亦会出现不足,造成一连串的健康问题。” 这里气的推动作用就是神经系统控制括约肌对血管的舒缩运动,只要人体括约肌对微血管的舒缩运动加强,局部组织和细胞获得的精微物质和氧气就会增加,于是细胞的活动就会加强,释放的能量才会增加,这样才能促进血液的生成和循环,脏腑本身的功能才会加强,经络的运行才会更通畅。气虚就是神经对括约肌的舒缩推动无力或者推动的微血管的数量较少,精微物质和氧气不能到达细胞和组织中,或者供给的数量不够,所以人体的各项功能都会减弱,生长会迟缓,运动会无力等。
2、 温煦作用 “身体中的气亦有像热能般的温煦作用。作为身体热力之源,气为身体提供温暖,保持了人体体温。若有气虚的情况,便会引起体温下降、恶寒怯冷及四肢不温等症状。”温煦作用,主要就是人体释放能量中的热能在起作用,人体释放的热能保持着人体的体温,如果神经对微血管括约肌的舒缩运动减弱,人体释放的能量就会减少,相应地释放的热能也会减少,体温就会下降,心脏的泵血能力不够的话,血液就不能被运送到血液循环的远端——四肢,所以四肢就不温。当然如果四肢的微血管的搏动能力很弱的话,四肢末端释放的能量也会减少,也会四肢不温,这时中医的主要治疗方剂就是四逆汤。
3、 防御作用 中医认为气是抵御风、寒、暑、湿、燥等外邪侵袭的关键,正气足则防御能力强。以寒邪为例,寒邪其实在体外就是冷空气,冷空气从毛孔(汗腺)侵入人体后,就会和人体的细胞和体液进行热的交换,使局部的体温迅速减低,从而冻死、冻伤细胞,使局部的组织液中的氨基酸聚糖、蛋白质聚糖等大分子的物质变性,使这些胶体的流动性减弱等。如果人体的正气足的话,一方面,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就会迅速检测到局部温度的变化,于是立即动作竖起立毛肌,关闭毛孔,这样皮肤就把体内的组织和细胞与外界的冷空气隔绝开来,冷空气不能再入侵到人体;另一方面,细胞和组织环境被改变后,人体的生化环境监测器(应该是肥大细胞起主要作用)就会引起痛觉,通知神经系统加强局部微血管的搏动,迅速释放热能抵消冷空气的作用,同时可能还会引起淋巴系统释放巨噬细胞来清除死伤细胞和组织胶体,恢复局部环境,微血管的搏动是一个关键,微血管搏动加强就可以给局部提供更多的精微物质和氧气,使细胞尽快工作,释放能量消灭局部环境中的有害垃圾,同时微血管的搏动可能也是淋巴系统中巨噬细胞运动的推动者。
4、 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表现为对身体物质及脏腑的巩固,并让身体组织维持于正确及应有的地方及位置。气使血液运行於脉中﹝血管中﹞,防止其逸出脉外。这些气亦控制了汗液、尿液及唾液的分泌及排泄,防止津液流失。”这里的气,其实就是调节方式,是一种调节机制,当然身体所有的调节都要能量的参与和支持。比如,血运行于血管中,靠的是心脏和血管的舒缩运动,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了,或者血管的舒缩运动太强了以致把血管冲破了,血液才会流出血管,这其实就是一种检测与调节之后的结果。所有的器官、脏腑要达到其应有的功能都必须靠能量,靠能量合成物质来支持。如果身体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不够了,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减少修复和替换工作,来支持身体更重要部分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由于本身得不到修复,长此以往,那么我们的器官的功能就会达不到应有的要求,类似于我们的仪器不精密了。
5、 气化作用 “透过气化作用,气能将身体的物质相互转化,转化為气或其他精微物质。”这里的气其实就是身体利用已有的物质和身体释放的能量合成新物质或者分解旧物质的过程。
所以中医的气,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按照人体的工作机制来具体理解,对象不一样了,前提不一样了气的意思也要随之而变化,这可能是中医概念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因为现代科学的一个方向就是要求概念明确,丁就是丁,卯就是卯,不让人产生模糊的概念。
气血相依
中医理论认为“血为气之母”“气动依血,血气相依而行”,若“有气无血,则气无所依存”。即“血虚气亦虚”;“血旺气亦旺”。
这些话怎么理解呢?这里的气就是神经系统指挥血管括约肌的舒缩运动,神经电脉冲引起血管括约肌的舒缩运动,是需要能量和相应的神经递质的,这些能量和神经递质必须靠细胞氧化释放能量和循环利用神经递质来完成,所有这些都需要血液来提供精微物质和氧气,所以“血为气之母。” 血液的运动必须要靠神经脉冲引起血管括约肌的舒缩运动才能前进,所以“气动依血,血气相依而行”。如果没有血液持续提供精微物质和氧气,神经脉冲指挥括约肌的舒缩运动就不可能持续,因为没有能量和物质来支持,所以“有气无血,则气无所依存”。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这好理解,“气行”就是神经系统指挥血管的括约肌做舒缩运动,这样血液就会冲刷血管壁,向前运动;“气滞”就是神经系统不指挥血管的括约肌舒缩运动,血液运行就没有动力,当然就是“气行则血行,气滞血瘀”。气滞之后血液不能流动,局部细胞和组织就不能得到精微物质和氧气,局部细胞和组织必定达不到人体赋予它应有的功能,所以局部就会产生病变。如果仅有神经系统指挥血管括约肌舒缩运动,可是血管中并没有血液,那么细胞和局部组织同样也得不到精微营养,所以也会产生病变,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的,“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五运六气篇的主要内容
其实从《黄帝内经》看:五运六气七篇是中药理论的核心,是60年的气候变化模型,叙述的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用药规则,理论依据就是“天人合一”。
我们看五运六气的第一篇《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諅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寒暑燥湿风是一年内我国中原地区所要经历的五种气候,这五种气候以年为规律。为什么会这五种以年为周期的气候呢?祖先的回答是“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是天上一个称为“五行”五个神圣分别管理五个方位,临御万物而成。这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仔细阅读五运六气篇就会发现,这些篇章主要叙述的是气候规律和人体万物在气候变化中的反映,还有就是人体的疾病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岐伯主要叙述了60年内气候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治疗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的疾病,只不过是用祖先的语言来描述的。五运六气的内容也再次说明“五行”不是五种物质的归类,至少在中医理论中五行不是五种物质的归类,而是五种气候的变化状态。
五运六气中总结的气候规律分为好几种节律,具体气候表现为这几种节律的叠加。
一是,以5年为一个周期节律也即五岁运,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这五运又分太过与不及依序相随而成为以十年为一个周期的节律。即《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中的“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五运中的木运代表,气候温暖对应正常春天的气候,刮风的天气比较多,太过代表气候较正常的年份偏温;火运对应夏天的气候,夏天的气温要比春天高,气候炎热,火运太过代表气温偏高的程度要比正常的夏季的气温要厉害些,不及代表相应的气候较正常年份相应要偏低一些。土运对应闷热而潮湿的气候,金运对应秋季,金运太过就代表气候比正常的年份要偏凉要干燥些;水运对应冬季,气候偏寒,水运太过就代表该年气候比正常年份寒冷,不及就代表比正常的年份偏暖。五运其实就代表气温由低到高再到低的一个循环周期的五个组成部分。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主要叙述的就是五运太过,不及年份气候,星辰,人体疾病和经络的反映。《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也是叙述年内五运太过,不及和平年气候,万物和人体疾病的表现。
二是,以六为周期的年节律。这就是六气司天在泉,分别是厥阴风木司天则少阳相火在泉;少阴君火司天则阳明燥金在泉;太阴湿土司天则太阳寒水在泉;少阳相火司天则厥阴风木在泉;阳明燥金司天则少阴君火在泉;太阳寒水司天则太阴湿土在泉。司天主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
三是以五为节律的主气和客气,主气的变化规律是不变的,客气则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但是如何影响则没有叙述。
四是,六为节律的年内变化规律。分别是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和终之气的主气和客气。主气把一年的气候分为六个阶段,是固定不变的,每段相当于4个节气,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和太阳寒水,这其实就是气候的变化规律,温度逐步升高再到逐步降低,客气则按照在泉推导而来。主气和客气对气候的影响是主基调。《六元正纪大论偏第七十一》叙述的就是60年内气候的变化规律,疾病影响以及药物关系。不同的气候对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植物生长良好有些就不行,生长良好的植物就有对抗该种气候的因子,人们食用该药物或者食物就可以治疗由于该气候引起的相应疾病。当然主要叙述用药规则则在《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五运六气还描述了祖先观察到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气候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这主要是胜复的描述。
五运六气描述的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用它可以预测气候。对于今年2010年总体预测是正确的,这我在天涯杂谈上的帖子“读《黄帝内经》悟——中医为什么是科学”进行了预测,大家可以去证实。链接: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980965.shtml
点滴看法杂碎阴阳平衡与阳主阴从
中医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人体的阴阳要平衡,疾病就是人体的阴阳不平衡了,治疗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体的阴阳平衡。前面我们在叙述阴阳概念的现代意义时已经分析了为什么人体的阴阳要平衡。人体作为一个生命体,是由物质和能量两大部分组成,人体如果只有物质而不能自动释放能量了,那么该人就不再是一个活人了,因为人体的所有活动都必须由能量来推动;如果只有能量,就丧失了释放能量的基石,能量也就成了无源无本之木;如果人体释放的能量都被用于发热,那么人体就没有能量用于细胞的修复,组织的更新了,这样人体也就没有了再释放能量的物质基础了,所以中医讲“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所以人体的阴阳就像一架天平的两端,一方变重了另外一方相对就轻了。比如:左边重了,右边就相对轻了,要达到天平的重新平衡,有两个办法,一个就是减少左边的重量;一个是增加右边的砝码;两者都可以是天平重新达到平衡。对应中医的治疗就出现两种疗法,一种方法是滋阴,有些医生善于运用滋阴的方法,于是就有了滋阴派;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扶阳,有些医生善于运用扶阳的方法,于是就有了扶阳派。
如果我们留意生活就会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人活着与人的死亡真正的本质区别是在于一个是否还可以主动释放能量的问题。我们说人死了心跳就停止了,人体的心脏为什么停止跳动了,因为人体不能再释放能量来让心脏收缩,心脏不能收缩血液就不能循环,人体的各个组织就得不到营养,也就不能释放能量,也就不能给心脏提供保证和支持,这是一个所谓的正反馈的过程。类似地,肺的呼吸,也是要能量来推动的,如果人体的胸廓不能自主运动了,那么人体的呼吸也就停止了。一个充满朝气的人和一个死气沉沉的人的区别是什么?就是充满朝气的人的身体可以释放更多的能量,我们在朝气蓬勃的人的脸上可以看到明显的光泽,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活力。中医认为小孩是纯阳之体,我们知道小孩是最充满活力的,与此对应的一个事实是人体的基础代谢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3]。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都是要靠能量来推动的,人体释放的能量充足人就健康,就充满活力,还有一个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一个曰本博士的研究结果:人体的体温高,那么这个人就很少生病,癌症业很少光顾。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让人体释放更多的能量是根本之道,人体虽然要阴阳平衡,但是阳是主导的,阴是基础;阴为体,阳为用,所以在人体阴阳平衡的基础上我更认同张仲景、“卢火神”扶阳思想。
药物的四气五味
中医的药物是分为气与味的,而且气和味是并列同时存在的,一般描述药物的中药性质的时候必然要提到药物的四气和五味。药物的四气五味显然是一种分类,既然分类那么就必然有分类的方法,否则就会混乱不堪,没法运用的。这和事物分阴阳是一样的,分类必然有分类的基准。阴阳的分类是以比较的两个事物接受或者释放的能量的多少来区分,那么药物的四气,五味又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呢?
传说神农尝百草,神农尝百草干什么?应该就是分辨药物的四气和五味。中医书籍《神农本草经》就是讲述药物四气五味的医书。药物的四气五味是药物被消化吸收后对人体影响,那么这些影响如何来鉴定呢?应该是练功打坐高手,根据人体的感受而鉴定的。
中医把药物的特性分为属阳的四气,和属阴的五味。四气分别为:寒、热、温、凉。五味是指:酸、苦、辛、甘、咸。接下来的问题是四气和五味到底指什么?只有明白了药物的四气五味的现代意义,我们才会有划分的方法,才能和现代接轨,否则中医药只能成为“印第安人”了。
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气的现代意义是指什么呢?是指这类性质的食物、药物消化吸收后对人体释放能量的影响。热性食物使人体释放的能量大量增加。比如:大热的药品附子,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起作用的成分是乌头碱,乌头碱的主要作用是使心脏的搏动加剧,心脏搏动加剧后人体释放的能量也就迅速增加。温性的物品被人体消化吸收后,使人体释放的能量的程度次于热性物品,人体释放的能量增加不多。凉性物品人体消化吸收后使人体释放的能量减少,寒性的物品被人体消化吸收后,使人体释放的能量大为减少。而平性药物对身体释放能量的影响基本上没有。
五味到底只什么,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来看:五味也是药物消化吸收后对人体的影响,只不过是对人体形体(阴)的影响,这个影响是练功之人在静息状态下,也是前面所述人体的逻辑分析、推理区域停止工作,全身的感觉信息充分显现的状态的感觉。
辛味药物使人体的血液分配趋于体表,使人体的血液往体表走,好些辐条一样从内往外走,所以叫做“辛散”。而酸味的药物使人体的血液分配从体表趋于体内。使人体的血液由体表往体内走,所以酸性收敛,称为“酸收”。咸味的药物使松散结缔组织胶体的流动性增加,胶体软化后,营养物质就能够快速地从血管扩散到细胞,释放能量,所以咸味的药物可以对抗冬季,由于气温降低而使筋脉结缔组织胶体变硬的作用,所以称为“咸软”。苦味的药物则相反,使组织胶体的流动性减少,这样营养物质就不容易通过它,所以细胞得到的营养物质就少,因而释放的能量也少,所以,称为“苦坚”。
我们要测试药物对身体的影响,可以使用核磁共振,在病人处于平静状态下测量病人的血液分配,中医药物的四性五味就某种意义来说就是血液在人体的分配的影响。按照前面的理论:哪里有病灶首要的条件就要使哪里的血液处于活跃状态才行,这样就可以更快地治愈疾病,身体部位的工作是否处于活跃状态是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出来的,这样就为药物的寻找提供了一个有效而廉价的途径。比如:肾功能有问题需要透析的病人,如果寻找到某种药物它可以加强肾的血液供应和活跃状态,那么它就一定可以成为治疗肾病的有效药物。对于瘫痪病人瘫痪的地方应该是血液搏动受阻的地方,按照中医的理论不同的药物会偏好走不同的经络,用核磁共振可以了解人体血液搏动的情况,血液不搏动的地方就是人体细胞和组织沉寂和坏死的地方,因而可能可以找到一种治疗瘫痪病人途径。
六气
‘寒’、‘暑’、‘燥’、‘湿’、‘风’、‘火’为六气;‘寒’就对应天气寒冷,即冬季的气候;‘燥’对应的气温较‘寒’要高,但是此温度的趋势是:温度逐步降低,早晚天气较凉爽而空气干燥;‘暑’对应的空气没有湿那么湿度大,但是比‘燥’又要高一些,气温比较高,而且温度是呈上升的趋势,地面的温度也是逐步升高的;‘湿’对应气候为:空气湿度大,空气和大地温度都高,草木生长旺盛;‘风’对应就是空气的流动增加,气温逐步回升;暑分为暑和火,它们对应的气温都是上升的,但是暑的湿度要大一些而火要干燥一些。春季,大气接受的太阳能增加,这些能量首先是传递给了大地,所以地面的温度开始升高,空气中的温度上升不是很快,是缓慢回升;由于冬季空气中的水分被寒冷的大地吸附了一部分,所以春季大地气温升高后,在冬季由于寒冷而吸附在地表的水分就会被释放出来,所以春季必定会有几天回潮的日子,如果回潮厉害的话,地面可以渗出水珠,这就是五行对应的‘木’的气候。到了夏季之后,一方面太阳的光照持续加强,另一方面大地的温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温度上升比较快,气候比较炎热,大地的温度进一步上升,这就是‘火’,是六气的‘火’也是五行的‘火’掌管天地之后的反应;随着太阳的继续北移,海面上的水分蒸发加快,海洋中的大量水分被带到大陆腹地,这时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是高温而湿热,草木生长迅猛,即五行的‘土’对应的气候,也就是六气中所谓的湿;夏至之后,太阳南移,我国中原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开始减少,但是总体来说接受的能量还是大于地面辐射的能量,所以温度还是上升的,一直大概到秋风的时候,接收进来和辐射出去的能量大致相等了,再往后就是辐射大于接受了,所以地面的温度开始降低了,但是空气中的温度却不一定低,尤其是下午2-3点的时候,但是这时早晚已经凉爽了,这时就对应所谓的金秋了,气候特点为燥,对应五行的‘金’掌管天地之后的情况。霜降之后,太阳进一步南移,中原地区接受的能量远小于辐射的能量,所以地面和空气的温度都进一步降低,地面温度降低之后,蒸发作用就减少了,地面就反而会吸收大气中的水分,储藏在大地中,这也是来年春季回潮的基础,所以《内经》认为,冬季(五行中的‘水’主管时令的时候)气温偏高,就会“水泉减”。
五运六气主要描述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变化对人们的影响。天气不同对人们的心情是有影响的:对于我而言,如果天气晴朗或者将要变晴,那么心情就会开朗而信心十足,在阴暗的天气了或者天气将要转阴沉的几个小时之前心情都会变坏,悲哀的情绪较多涌现,不知各位是否注意过,天气对自己情绪的影响,《内经》中是有气候对人类疾病影响的描述的。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这个阳是指整个身体的能量,就像一部汽车一样。要从排气量为2升变为3升,而不是总量不变,只是内部分配发生了变化,比如人体血液分配改变了,体表1.5升,体内仅0.5升。人身体健康的表现为人体的各种节律振荡的幅值大,高峰和低谷明显。我们都知道,运动员的心脏的跳动都是非常有力的,脉搏图的峰—峰值要比常人要大许多。老人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人体的各种生物节律都不明显了。养阳的意思就是利用夏天人体会自动增加身体的能量释放的有利时机,使身体释放能量的最大值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有点像荡秋千,荡秋千的关键是什么?就是要把握使力的时机,顺势而为,才能一次比一次越荡越高,这也是“天人合一”。
秋冬养阴,就是要利用秋冬时节人体的血液流向五脏六腑的有利时机,把身体的能量用于机体细胞的修复和生长,使身体更精密,更结实,而不粗糙。我们知道一幅优美的图画,一定非常细腻的,由更多的像素形成。一个仪器如果性能优良的化,一定可以精微细调的,也是很结实的,而结实是需要物质基础的。
每天的上午也是人体体温升高、心跳和呼吸加快,释放能量较多的时候,晚上则是人体体温降低、心跳、呼吸减弱,睡眠的时候则是人体进入修复的最佳时期,所以一日之中应该“早上养阳、晚上养阴”。充足的睡眠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精力充沛和美容的秘诀,因为只有休息好了,人体才能进入充分的修复状态,把白天一天没有来得及清理的人体垃圾处理完成,就像一部机器一样进行充分的保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全部性能,晚上就是我们人体进入保养的阶段,这也是早睡早起身体好的根本原因,这样的规律和自然对人体的安排是一致的。
我们人体的体温、释放的能量以天为周期,以年为周期有规律地波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思就是:在早上、春天人体的生物钟指挥人体释放的能量增加,如果这时候我们在人为地加大人体能量释放的幅度,比如由100个单位变为120个单位,多次以后,那么人体就会学了,每到这个时候,释放能量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力争使身体释放的能量保持在120个单位;冬季和晚上,人体释放的能量是处于相对谷底的,秋冬养阴的意思就是使人体释放能量的谷值进一步降低,比如由90单位变为80单位,这样人体释放能量峰峰值就会加大,这样身体就会更健康。人体老化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体的各种节律的幅度越来越小,比如心跳的力度,肺活量等等…你是否注意到老年人的皮肤、容颜是越来越差!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为了加强“晚上养阴”的效果,晚上盖的被子可以适当薄一些,不能太厚以致热出汗来,晚上睡在一个比较阴凉的地方比较好,晚上的高温环境对人体不利。恒温的环境对人体的养生并不是最好,选择房屋的时候,东晒要比西晒好,西晒的房屋温度高,祖先盖房子一般也讲究适当阴凉的地方,周围种树,可能也是基于养生的考虑,这可能也是所谓风水的基础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8 10:02 , Processed in 0.0513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