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为什么是科学(十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22:3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运行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七篇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黄帝坐在大堂中,开始验算校正天体运行的规律,考察八方,研究建立五运六气的理论模型。
黄帝考察天体运行位置和气候的关系,换一个角度思考二十四节气难道就不是长期天气预报。
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黄帝)请来天师而问道:有的经文中说:天地的运行变化,可以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来考量(这里北斗七星和地球的位置相对固定);天地阴阳的升降运动,通过四时寒暑的变迁是最容易看出阴阳变化的征兆的。
“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阴增加了表示地面接受的能量少,气温低,阳增加了表示地面接受的能量多,气温升高,所以天气的冷热变化就可以把阴阳的征兆显现出来,显然阴阳是祖先解释自然现象的概念。
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已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我曾就五运的问题请教过先生,先生说了五运之气分别主岁的问题,六十年的运气推算,首先从甲子开始。鬼臾区回答道,五运与天干的配合规律是:甲己年土运统主、乙庚年金运统主、丙辛年水运统主、丁壬年木运统主、戊癸年火运统主。六气与地支的配合规律是:逢子午年为少阴君火司天,逢丑未年为太阴湿土司天,逢寅申年为少阳相火司天,逢卯酉年为阳明燥金司天、辰戌年为太阳寒水司天、巳亥年厥阴风木司天。这和先生的东方甲乙木的五行阴阳归类不符,这是为什么?
这里叙述的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对应的气候规律,这些规律前面有叙述。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
岐伯回答道:说的没错,这里说的是天地的阴阳变化。
用哲学概念来理解阴阳显然不贴切。“阴阳”,“五行”其实是祖先的科学名词,他们就是用这套语言来解释自然现象的,解释气候为什么会规律变化的,《黄帝内经》的许多内容其实就是祖先的科普书籍,祖先就是用这一套语言来解释和预测气候的变化的。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白,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可以数得清的阴阳讲的是人体的阴阳。两者的相同之处都是在用五行数来推算结果。由于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是可以精确度量的,是可以细分的,所以,阴阳的区别用数字量化推算下去的,可以从十推算到百,从百推算到千、从千推算到万。天地的阴阳变化不是按照数字来推算,而是按照象数来说明。
祖先也知道阴阳属性是可以象重量、长度一样可以度量,量化,但是由于祖先没办法测量能量,所以只能用模糊的方法来表示。相对来说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相对差别较少,所以人体的物质和能量—阴阳可以细分量化,但是对于天地的阴阳变化确实是太大了,所以只能按照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说明,“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黄帝问道:我想知道这些(“天地阴阳不以数推以象之谓”)是怎么来的。岐伯回答道:问的真高明啊?我曾经看过《太始天元册》一书,书中记载:祖先观察天象时看到五色的云气横布天空,红色的火气横布在牛、女二宿与西北方的戊位之间;黄色的土气,横布在心尾二宿与东南的已位之间,青色的木气,横在危、室二宿和柳、鬼二宿之间;白色的金气,横在亢、氐二宿和昂、毕二宿之间;黑色的水气、横在张、翼二宿和娄、胃二宿之间。戊位和己位,分别位于奎、壁二宿及角、轸二宿的方位。奎、壁正当秋分,日渐短、气渐寒,角、轸二宿正当春分日渐长,气候逐步变暖,所以被作为天地的门户。
祖先观天象首先就是为了解自然的奥秘,掌握地面气候的规律。细看世界的各个文明,先人首先要做的第一个事情都是定年的周期。定纪年,划节气,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科学的开始,是祖先的“科学”,是了解自然气候,作物生长规律的第一步。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以上说的是五色云气横布的理论,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第一步,对于这个自然规律的基本知识,是不能不通晓的。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说道:好!经文上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我有些不太明白,这些到底指什么?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岐伯回答道:所谓的上是指一年的司天之气,所谓的下是指与司天之气对应的在泉之气。由于每一年主运司天和在泉之气都会变化,这些变化就意味着天地的阴阳在变化,这些转换是在每年的年末完成,所以说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所谓“左右”是指:司天和在泉左右两侧的四个间气。司天、在泉以及间气都属于客气,也就是三阴三阳之气,它们分为六个阶段,称为六步,每一步大约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客气的六部次序是先三阴后三阳。由于客气是随着各年支的地支而演化,所以上述的三阴三阳之气,互为司天和在泉、互为左右间气。无论何气司天都在六部中的第三步;而在泉之气则是第六步。而司天、在泉左右两侧就是间气。
厥阴司天,则少阳在下,则左间是少阴,右间是太阳;
少阴司天,则阳明在下,则左间为太阴,右间为厥阴;
太阴司天,则太阳在下,左间为少阳,右间为少阴;
少阳司天,则厥阴在下,左间为阳明,右间为太阴;
阳明司天,则少阴在下,左间为太阳,右间为少阳;
太阳司天,则太阴在下,左间为厥阴,右间为阳明。
这里所说的方位,是上为南,下为北,司天在正南方。所谓的左右是面向北方所见的位置。
这里的上下,左右是气候模型中的一种规律。具体的气候由上下,左右间气复合而成,上下,左右是三阴三阳的组合方法。对左右间气如何影响气候《黄帝内经》没有具体叙述,所以可以不理睬。
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黄帝说道:那么在泉(下)是怎么回事呢?岐伯回答道:与司天相对的是在泉,司天在上为正南方,在泉在下为正北方,定位时以在泉定位,具体情况是:
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左间为阳明,右间为太阴;
少阴司天,阳明在泉,左间为太阳,右间为少阳;
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左间为厥阴,右间为阳明;
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左间为少阴,右间为太阳;
阳明司天,少阴在泉,左间为太阴,右间为厥阴;
太阳司天,太阴在泉,左间为少阳,右间为少阴;
这里所说的左右是面向南方而确立的位置。
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上述司天、在泉、间气等客气,与主气相遇,也就是每年轮转的客气加在固定不变的主气之上(为什么固定不变,因为一年四季的气候还是有一个总体规律的,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等,差别的只是来临的时间,与幅度;祖先想用他们的方式来解释六十年内的气候规律),这就叫客主加临。每年的主气,又叫地气,或者称为主时之六气。主时之六气分管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六步,每步约六十日八十七客半,包括四个节气。具体步骤为:厥阴风木为初气,主春风前六十日八十七刻半(60.875×6365.25天,正好一年);少阴君火为二气,主春风后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少阳相火为三气,主夏至前后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太阴湿土主为四气,主秋风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阳明燥金为五气,主秋风后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太阳寒水为六气,主冬至前后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六气正好一年365又1/4天,年年循环。每年客气加临主气的方法为:把司天之气加临在主气的第三气也就是少阳相火上,然后往前后依序相加。例如:逢卯酉年为阳明燥金司天,那么三气的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阳明燥金;再排,初气的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太阴湿土;二气的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少阳相火;三气的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阳明燥金司天;四气的主气为太阳湿土,客气为太阳寒水;五气的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厥阴风木;六气的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阴君火。其余辰戌、巳亥、子午、丑未、寅申年都是类似。在客气与主气相加临的关系中,则反映出寒暑变化是否正常。如果主客之间是属于五行相生的关系,则气候平和,不会引起疾病;如果主客气之间为五行相克的关系,这种气候失常就会引起人们的疾病。
人体的生物钟指挥人体,调节内部状态,提前做准备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气候变化。人体的生物钟的自有节奏是不会随意改变的,这正好就对应固定不变的主气,客气加主气就对应气候局部细节变化。气候虽然在大的方面有规律但是局部还是经常变化的,当人体的内部状态和外部气候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得病,如果存在制约关系则会病情加剧,如果一致则病情减轻,所以就有“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这是祖先对疾病产生的原因解释。那么这一解释是否正确呢?这需要中医进行疾病流行统计研究,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每当气候急剧变化的时候,就是医院人满为患的时候,这时大家的病症都差不多,所以祖先的解释总体是正确的。前面我们解释天人合一的时候对其合理性也做了分析,这里面肯定是有其科学性的,只是需要大规模的更具体疾病调查研究来验证这一理论,这是一个重大的医学课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师傅李阳波说:中药开的就是时间的理论依据。
按照地支排列的客气和固定的一年的气候状态类似,但是丑未对应太阴湿土和寅申对应少阳相火互换了。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黄帝问道:有时主气并不克制客气,但是也会使人生病,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道:这是上下关系颠倒造成的,也就是君火和相火虽属同类,地位有高下,如果地位低的相火加到地位高的君火之上,仍然属于不当其位,也会引起疾病。
当人体生物钟指挥人体状态调整和外界气候不相符,而且存在制约关系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疾病。
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黄帝问道:司天与在泉之气的变和不变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道:在上的司天之气右行,而在泉之气则左行。左右旋转一周年,然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从《黄帝内经》看,固定不变的是每年六气,这就是所谓的静,客气就是所谓的动。
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黄帝问道:我听鬼臾区说地之气是固定不变的,现在先生却说在泉的地气左行,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想听听为什么会这样?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
岐伯回答道:天地阴阳的变与不变,五行按照一定的次序依次循环变化,这是非常复杂的,虽然鬼臾区的祖上是观察天象运行的,但是还不能把这些规律全面说明白。
气候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五运六气这一模型也只能是一个粗略的,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是用卫星,气象雷达收集数据再用巨型计算机的计算来预报,不过巨型计算机的计算也是按照一定的模型来计算,我的印象是设计这一模型的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科技奖。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天地阴阳的变化表现为,在天空就是高悬的星象,在地上就表现为万物的繁荣昌盛,日月和五星,在太空按照各自的轨道穿梭往来,五行作用于大地,(是五行的作用才有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的变化)。大地,承载着生长的有形的万物,虚渺的太空,布列着使万物生长变化的精气。大地有形的物质和太空精气的变动,就好像树根和树木的枝叶的关系,一个是根本,一个是表现。因此,仰观天象,太空虽然幽深玄妙,但是通过观察,还是可以了解的。
这是祖先对万物发生变化的解释,万物发生变化是由于五行对大地的作用,但是五行是在虚渺的太空,是使万物发生各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即: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万物应天不就是万物适应自然吗?如果和自然完全相适应不就是“合一“吗?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黄帝问道:大地是否在下面?岐伯回答道:大地在人的下面,而处在空虚的太空中。
祖先认为地球只是浩瀚太空中的一个星体而已,处于“太虚“之中,这和我们现在的看法是一致的。
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黄帝问道:大地凭什么在太空中?岐伯回答道:是大气托举着它,才使大地不至于坠落。
这是祖先对地球为什么可以悬在太空中的解释。所以,《黄帝内经》很大部分内容叙述的就是祖先的科学,是祖先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大部分认识都是正确的。我们现代人没有把这作为一个问题单独提出来,只是知道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引力使地球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在银河系中也是运动变化的。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大气中的燥气使大地干燥;大气中的暑气蒸腾大地,风使大地运动,湿气使大地湿润,大气中的寒气,使大地坚固;大气中的火气使大地温暖。
这是对六种气候的描述。火比暑少了水份,而暑是“蒸”,高温再加湿度。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所以,风寒之气在大气的下层,燥气和热气在大气的上层,湿气在大气的中层,火气游行在各气之间,一年之中,寒暑往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进入地面,万物感受这些看不见的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生长化收藏”的变化。
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每年基本上就是这六种气候依序变化,所以叫“寒暑六入”,万物为适应这些气候,就产生了生长化收藏各种状态的变化。这是祖先对气候的归类和描述,祖先已经知道了是由于气候的变化才导致草木的一岁一枯荣。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所以,燥气太过,那么地面就会干燥;暑气太过地面就会炎热;风气太过,万物就会摇摆不定;湿气太过,地面就会泥泞;寒气太过,地面就会被冻开裂(北方的人都知道霜冻可以把地面的泥土都绞起来);火气太过,地面就会坚固(陶瓷和红砖都是被火高温烧制之后才坚固的)。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黄帝问道:司天、在泉之气的变化在人体的脉象中可以诊察出来吗?岐伯回答道:司天、在泉之气有相互克制的胜气发生,其后必然就会有报复它的复气到来,这种胜复之气的变化在人体的脉象上是诊察不出来的。《脉法》上所说的:天地之气的变化,无法从脉象上诊察出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规律变化的因素,长期作用才会在人体的生物钟上产生变化,而胜复之气是临时的变化,所以不会在脉象中显现出来的。这也是生物适应自然的结果。
帝曰:间气何如?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黄帝问道:那么左右间气在脉象上有反映吗?岐伯回答道:可以根据每年应于左右手的脉象去预测。
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黄帝问道:如何诊察呢?岐伯回答道:脉气和岁气相一致的,就不会生病,所以脉象平和,如果脉气和岁气不一致,就会发病。
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如果间气不在自己相应的位置上,就会引起疾病;间气左右颠倒的也会生病;脉象上出现相克表现的,病情就很危险;尺脉和寸脉脉象相反的就会死亡;如果应该在左脉发生的变化反而出现在右手脉,应该出现在右手的脉象反而出现在左手,这些都是死脉。(尺寸反、阴阳交,这些说明人体的自我诊断修复系统出现问题了,因为任何治疗都是要通过人体的自我诊断和修复系统来起作用,所以这些情况都是死证)。在诊察脉象时,首先要确立该年的司天、在泉、才能知道它的左右间气及左右应该出现的脉象,然后才可以推测的生、死、逆、顺。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黄帝内经》多次反复强调:“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因为祖先认为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体不能够适应气候的原因,而“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这些都是气候变化规律,所以如果不知道这些必定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黄帝问道:对于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人体会采取那些措施应对呢?他们对万物生化的影响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岐伯回答道:东方与春季相应,春季太阳辐射增强,地面开始升温,春风拂面,风气开始起作用,在风气的作用下,五行中的木显现威力于是草木开始萌芽生长。五行的木当令,有助于五味中的酸味的产生(祖先认为是五行的化生作用产生了五味——化生五味)。酸味可以滋养肝(脏),肝的气血充足后就可以滋养筋膜,筋膜强健之后就可以滋养心气,为心气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按五行的木生火理解)
“东方生风,风生木…”不是很好理解,可能是由于祖先按照五行归类的结果,这里的‘生’应该和五行相生相克中的生的意思相同,是支持的意识而不是产生的意思。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
这段话前面有,从后面叙述来看,这几句话是多余的,后面段落没有类似的叙述。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
(木)神在天空的表现形式就是六气中的风气,在大地就表现为五行中的木,在人体的表现就是筋膜,在气的表现就是柔和,(因为释放的能量还比较少),在人体的五脏就对应有形的肝脏。
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
风木之气性质温和,它的品德属于和平,它的作用表现为是万物摇摆,它和五色中的青色对应,它在万物化的作用表现为,树木欣欣向荣,风木之气适合有毛一类的动物,它的作用为升散,风木之气使(命令)万物宣发,风木之气异常可以使万物受到摧残,它所造成的灾害,可以使草木损坏,它在五味方面就对应酸味,在人体的情绪方面就是愤怒。(怒气冲天使人体释放的能量还不是很大)
“性﹑德﹑用﹑化﹑政﹑令”都是对五行木状态下万物和气候方面的描述。性是该气候状态下人体的感受,春天五行木的状态下人体感觉温暖,其性为暄;夏天气温增高,人体感觉热,其性为暑;静兼可能是对长夏季人体汗发不出的感觉;秋天天气转凉,人体感觉清凉,其性凉;冬天天气寒冷,人体皮肤紧绷,其性凛;德很像是对天空的描述,春天东风和煦其德为和,夏天天空明亮刺眼其德为显,长夏季天空多云而湿润为濡;秋天清凉其德为清;冬天天气寒冷其德为寒。用是万物在该状态的内在表现,春天草木开始萌动,动物开始活动其用为动;夏天草木生长迅速,动物也有一种量能要释放的躁动感;长夏季草木进入了育果期,动物也快分娩了其用化。秋天万物开始收敛,其用固;冬天万物潜藏,其用藏。“色”是颜色的五行归类。“化”是草木在相应状态下的外在表现,春天草木萌芽,其化为荣;夏天草木长的更快,枝叶繁茂,其化茂;长夏季,雨水充沛草木疯长,形态充盈,其化盈。秋天草木开始落叶过冬,其化敛;冬天一派寒冷,万物肃杀动物们都躲起来了,植物或枯萎或落叶以躲过严寒,其化肃。春天水份从地面蒸发出来,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高山有好水,冰箱会结冰,因为寒,藏水份。水蒸气遇冷凝结而被潜藏。令是气候状态水份的表现,春天水份开始蒸发出来其令宣发,夏天气温升高,地面水份被进一步蒸发其令郁蒸;长夏季中原地区是梅雨季节故其令云雨;秋天水份表现为雾露其令雾露;冬天则表现为霜雪,其令霜雪。变是该气候太过对万物造成的影响,而眚则是比太过更进一步极端气候造成的影响。风太过先是对草木摧拉,风更大就会对植物造成损毁,其变摧拉,其眚为陨。暑太过的程度首先是炎烁,暑的程度更进一步的话就是燔芮,其变炎烁,其变燔芮;湿太过就是暴雨如注,更进一步就是洪水泛滥,堤坝破溃,其变动注,其眚淫溃;秋气收敛,如果太过草木就会受伤,如果更进一步草木就会凋谢死亡,其变肃杀,其眚苍落,苍老陨落;冬天寒冷太过,就会天寒地裂,更进一步就会冰冻大雪如雹大,其变凝冽,其眚冰雹。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怒气伤肝,悲哀的情绪可以制约愤怒的情绪;风气太过就会伤害肝,燥气可以克制风气,酸味太过就会伤害人体的筋膜,辛味可以制约酸味。
人体是筋膜为体,细胞为用,中医的筋膜很可能就是肉与肉之间的结缔组织。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南方和夏季相应,夏季大地接收的太阳能量进一步增加,天气开始炎热而产生热气,热气促进五行中的火气,在火气当令的作用下,有助于万物生成苦味物质,苦味的物质可以滋养心,心可以滋养血液,血液的充足可以滋养脾而有助于人体精微物质的生成。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
()神在天空就表现为热气,在地就是五行中的火气,在人体就表现为血脉,在气的表现为息,在五脏就表现为心。
心脏搏动增加,人体就可以释放大量的能量。
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芮,其味为苦,其志为喜。
火气的性质为暑,它的品德为光明普照,它的作用表现为躁动,它在五色就表现为红色,它的生化作用就是万物繁荣昌盛。火热之气有助于羽虫类动物的生长发育,它的作用是明亮,它使大地蒸腾,它的异常就表现为炎热而消灼津液,它所造成的灾害,可以产生大火焚烧。火热之气有助于万物产生苦味的物质,在情绪方面就表现为喜乐。
变表示该气比较厉害、眚就表示该气非常厉害。心脏的功能强,释放的量能多,人就比较愉快。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喜乐太过就会伤害心脏,恐惧的情绪可以克制喜乐情绪,火热太过就会损伤人体正气,寒气可以克制火热之气;苦味太过就会伤害人体的正气,咸味可以克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3 04:23 , Processed in 0.0490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